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就业指导论文

高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优化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5-29 共511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高职毕业生就业指导问题探究
  【第一章】高等职业学校就业指导优化研究绪论
  【第二章】职业学院就业指导相关概念和理论
  【3.1】杭州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一般模式
  【3.2】杭州高职学生就业指导中的工作现状
  【3.3】杭州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四章】完善和健全杭州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对策
  【结论/参考文献】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改进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至2014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327所,与本科学校的招生人数相差不大,在校学生人数约1100万人,高职教育渐渐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目前,国内超过90%的地市拥有高职院校至少一所。

  高职学校的学生,主要在基层工作,如一线生产、管理工作。据对2013届大学生毕业后工作半年的就业统计,全国总的就业率是91.4%,其中,本科同届毕业生工作半年后就业率是91.8%,高职高专同届毕业生工作半年以后的就业率是90.9%.

  浙江省近两年来高校毕业生在25万左右,高职类毕业生超过了12万,接近50%.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教育在转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是近几年来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高职培养目标并不是培养社会的精英,高职学生应以一个普通技能者的态度去选择职业。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用人单位选择员工的标准是能尽快胜任工作的员工,非常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需求量日渐增大的形势,许多高职院校的毕业学生却感觉到找份工作很困难。高职教育方面的发展还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需要,缺少大量的高级技能人才;与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较,我国拥有的高技能人才比重非常低。

  很多高职学生缺乏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对自己没有合理的定位"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在高职学生中加强就业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纵观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程,我国的高职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构伴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孕育而生也只有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尚处于起步晚、底子薄、经验弱、体系不成熟、机制不健全的探索发展阶段,许多的就业服务内容需要得到充实、完善、创新。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指导理论近些年来还处在探索层面。关于高职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构的研究成果也不多,值得借鉴与推广的理论成果与就业服务模式也不多。同时,大部分仍是以人-职匹配的理论为指导基础,就业指导研究成果还停留在经验总结层次。因此,本项课题通过调查和了解中国目前的高职学生就业指导情况,分析和思考政府、高等院校、企业、人才服务组织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不仅是我国就业指导理论建设的需要,更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一步得到完善的需求,现实性意义十分重大。

  1.2.2 现实意义

  学生选择就读高等职业学校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就业问题,学生的就业率成为评价高职学校教育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它直接影响着高等职业学校的命运。要想解决目前高职学生越来越突出的就业难问题,必须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发挥毕业生的优势与特长,让学生快速适应新的经济社会环境,适应就业需求和职场变化。十多年来,高职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工作在不断的摸索与探究中有所突破也有所发展,基本上各类高职院校都初步建立了专门化的就业服务机构,对在校的高职学生适时进行就业服务工作。然而,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具有系统性的工程,因其高职生这个独特的学生群体,与本科院校有着不用的培养方式,就业指导工作更具挑战性。仅仅依靠高职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和兼职人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动员政府、高校、企业和人力服务机构等全社会资源参与,秉着以人为本的宗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精神鼓励下,使高职学生就业指导真正实现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全程化。高职学生有效的就业指导不仅能促进高校的稳定发展,也能保障全社会的持续发展。所以,研究如何集中社会各界力量促进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第 1 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我国至2014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1327所,与本科学校的招生人数相差不大,在校学生人数约1100万人,高职教育渐渐成为中国高等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目前,国内超过90%的地市拥有高职院校至少一所。

  高职学校的学生,主要在基层工作,如一线生产、管理工作。据对2013届大学生毕业后工作半年的就业统计,全国总的就业率是91.4%,其中,本科同届毕业生工作半年后就业率是91.8%,高职高专同届毕业生工作半年以后的就业率是90.9%.

  浙江省近两年来高校毕业生在25万左右,高职类毕业生超过了12万,接近50%.我国的高等教育逐渐向大众化教育在转变,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也是近几年来社会高度关注的问题。高职培养目标并不是培养社会的精英,高职学生应以一个普通技能者的态度去选择职业。当今社会竞争越来越激烈,用人单位选择员工的标准是能尽快胜任工作的员工,非常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然而,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对技能型应用人才的需求量日渐增大的形势,许多高职院校的毕业学生却感觉到找份工作很困难。高职教育方面的发展还不能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的需要,缺少大量的高级技能人才;与经济发达的国家相比较,我国拥有的高技能人才比重非常低。

  很多高职学生缺乏正确的职业观和价值观,对自己没有合理的定位"眼高手低、高不成低不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因此,在高职学生中加强就业指导是非常重要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纵观我国大学生就业服务体系的发展历程,我国的高职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构伴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孕育而生也只有短短的十几年时间,尚处于起步晚、底子薄、经验弱、体系不成熟、机制不健全的探索发展阶段,许多的就业服务内容需要得到充实、完善、创新。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的高职高专学生就业指导理论近些年来还处在探索层面。关于高职学生就业服务体系建构的研究成果也不多,值得借鉴与推广的理论成果与就业服务模式也不多。同时,大部分仍是以人-职匹配的理论为指导基础,就业指导研究成果还停留在经验总结层次。因此,本项课题通过调查和了解中国目前的高职学生就业指导情况,分析和思考政府、高等院校、企业、人才服务组织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不仅是我国就业指导理论建设的需要,更是高职院校学生就业指导工作进一步得到完善的需求,现实性意义十分重大。

  1.2.2 现实意义

  学生选择就读高等职业学校的根本目的是解决就业问题,学生的就业率成为评价高职学校教育水平的一项重要指标,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它直接影响着高等职业学校的命运。要想解决目前高职学生越来越突出的就业难问题,必须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就业指导体系,发挥毕业生的优势与特长,让学生快速适应新的经济社会环境,适应就业需求和职场变化。十多年来,高职学生就业服务体系构建工作在不断的摸索与探究中有所突破也有所发展,基本上各类高职院校都初步建立了专门化的就业服务机构,对在校的高职学生适时进行就业服务工作。然而,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是一个具有系统性的工程,因其高职生这个独特的学生群体,与本科院校有着不用的培养方式,就业指导工作更具挑战性。仅仅依靠高职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和兼职人员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动员政府、高校、企业和人力服务机构等全社会资源参与,秉着以人为本的宗旨,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精神鼓励下,使高职学生就业指导真正实现全员化、专业化、信息化、全程化。高职学生有效的就业指导不仅能促进高校的稳定发展,也能保障全社会的持续发展。所以,研究如何集中社会各界力量促进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的开展,是非常具有现实意义的。

  的理论与实践结合;学生实训、实习与就业结合。五个协同包括:企业用人观念的改变、政府对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的完善、科学的就业指导观的树立、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强化、充满关爱、理解和支持的家庭氛围的营造。

  除了以上这些,国内还存在着一些研究者对国外的就业指导理论和指导模式进行了层次不同的研究,有些还进行了对比。张伟远就是一位比较早地介绍了西方职业指导理论与工作模式的学者,他提出应让学生朝着职业成熟方向发展,还较早地开展了职业定位工作,他还提出需使用生理和心理测验等方法。杭州育英职业技术学院欧阳駶等提出了进一步深化院系两级就业指导模式。

  孙震瀚等介绍了几所国外高校的职业指导情况,如美国、德国等,其中重点介绍了美国的职业指导理论和实践模式,陈红梅认为就业指导工作是学校职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介绍了国外学校职业指导的模式主要由两种,一是人与职业匹配模型,另一个是职业发展模型,同时他们指出培养专业职业指导人员是非常有必要的。殷革兰比较各种国外职业指导理论,他认为帮助学生进行自我认知,对职业世界进行认知,继而促使学生职业自我概念的形成与发展,这是学校职业指导的首要任务是,也是学校进行职业指导的根本性任务。

  周可祯认为,学校开展职业指导要和社会指导、心理咨询与学校实际发展情况相关联,并呼吁所有教师必须参与这项工作。

  这些研究为国内研究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从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整体上还不够成熟,仍处于起步的阶段,还需要继续探索,共同努力建立完善的高职就业指导体系。

  1.3.2 国外研究状况

  职业指导理论的先驱全球公认的美国帕森斯,他提出了职业指导的概念,是提出此概念的第一人。1908 年,开始职业指导的研究和实践,并撰写了《职业的选择》。在书中,帕森斯提出,理想职业的选择应基于个人特征(如个性、能力和其他因素)与工作 (如工资、工作环境和其他因素)有效匹配的基础上。这个观点也被认为是"特性--因素匹配"理论的核心理念。

  威廉逊,在他的职业指导著作中,进一步完善"特征因素匹配理论",他指出,该理论的核心应是人与职业的匹配,他将测量心理学、工业心理学、工作分析的理论和方法应用于就业指导。经过不断地完善和发展,此理论在当时占据了主导地位,广泛被开展职业指导的国家应用。

  随着社会学与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就业指导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1951年,金兹伯格(Eli Ginzberg)美国职业指导家,她认为职业选择它应该是更加动态的一个过程。他将人的职业选择时期的心理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幻想阶段、试用阶段、现实阶段。

  美国学者萨帕(Donald E.Super)在 1953 年的时候提出了更全面的职业发展理论。他认为,应将个人职业选择归纳到个体生命的发展进行论,同时,职业生涯分为五个时期: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衰退期,在每个阶段发展目标是不同的。他的职业发展理论,不仅成为美国职业指导的科学基础,而且也对西方国家职业指导工作极具实践指导意义的理论思想。

  约翰·L·霍兰德,一位美国职业指导专家,他在 1959 年创立了"人格与职业类型相匹配理论".该理论把人格分为现实型、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管理型与常规型等六种类型。他提出了著名的六边形职业兴趣模型,帮助人们扩大了选择职业的范围,同时为人们选择职业过程中提供了理论指导。

  之后,在罗杰斯、肖恩、涅菲卡门波与斯列皮察等人探索与研究的推动下,职业指导理论越来越成熟,"职业指导"开始转变为"生涯规划",并形成了生涯规划理论,并发展成为西方国家的高校开展就业指导的理论基础。与此同时也改变了就业指导实践工作,就业指导的目的不单纯是择业指导而扩展到职业生涯规划。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1.4.1 研究方法

  在本文研究过程中,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

  (1)文献研究法。基于本课题研究目的,通过图书馆、中国期刊网等检索、查阅国内外高职学生就业指导相关著作或者文献,全面、正确地了解该领域的研究成果和最新动态,为本文的研究提供方向定位,同时为本论文研究设计提供整体思路和理论准备。

  (2)调查研究法。为深入了解着重运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总结归纳法等对政府部门、高校、企业和人才服务机构进行研究。使用访谈法总结出杭州三所高职院校作为研究样本基本能代表目前杭州市高职的就业指导工作现状。同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和资料收集了解杭州政府机关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除此之外,还通过文献法和比较法,借鉴国外的经验。

  1.4.2 创新点

  (1)深入分析现在高职学生就业指导的具体问题,从实际工作出发,形成以高校为中心全社会参与的就业指导网络,充分发挥政府公共机构、人才中介服务公司、企业的作用。以就业创业指导站为抓手把全社会的资源,融入到高职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中。

  (2)使用抽样调查,分析研究结果,结合高职学生的特性,建议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强政策引导,健全政府监管体制、完善制度保障体系。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