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就业指导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视角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5-03-24 共6027字
论文摘要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社会普遍关注的重点、热点问题。就业问题关系到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生问题,一直是世界范围内研究的重点、热点。当前,毕业生就业形势依旧严峻,就业压力大。据统计,2015 年我国高校研究生、本科生毕业人数达 727 万,往届未就业人生数累计逾百万。***总书记在天津考察时,勉励当代大学生志存高远、脚踏实地,转变择业观念,勇于到基层一线和艰苦地方去,善于在平凡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李克强总理也指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乎经济升级、民生改善和社会稳定。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政府已出台一系列就业政策和措施,包括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应征入伍,以及“三支一扶”和“特岗教师计划”等。在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面临经济结构调整、资源整合、多元文化冲击等挑战,为数不少的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趋向于发展空间大、薪酬高、环境好的行业或地域,出现就业价值取向不对接、供求不对称、行业人才分布不均衡、人职匹配不佳等现象,就业难问题依旧存在,就业形势和就业质量不容乐观。

  一、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大学生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和对职业目标追求和向往的趋向性标杆,是其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在就业中的体现[1],是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与职业相关的比较稳定的、具有导向和动力作用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在大学生择业与就业过程中起重要的指导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不断发展,经济成分、利益格局、就业方式等日趋多样化,社会组织结构、社会价值理念、消费观念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出现群体性、时段性以及区域性等特点。90后大学生接受新事物能力强[2],自我感受注意力也在提高,就业目标更加理性和务实,能更加理性地面对考研热、考公务员热等,但在就业过程显露出选择随意性和自控能力差的弱点,就业价值取向功利化日趋明显。据统计,近 3 年毕业生就业协议随意违约的现象日趋严重。

  国外对就业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是以全社会职业价值观为重点,早在 20 世纪 20 ~ 30 年代就开始了相关理论的研究,至 60 年代开始重视理论的使用和实际问题的研究; 其主要倾向于以已参加工作的人员为主体来进行研究。其结论对所有就业人员均具有指导性,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参考价值仅限于其研究所用的价值量表分析法以及就业见习模式。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大多从就业的外因入手,以横向分析为主,在分析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对策措施,突显强调国家和社会等客观因素,但对区域经济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方面的研究较少。就业价值取向的形成是主体在具体的历史条件下,在实践中形成的。深入研究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加强对大学生就业观的科学引导,不仅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质量,还有利于提高区域经济发展的软实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内在联系

  区域经济发展与大学生就业有着内在紧密联系,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需要大学生的群体智力投入,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通过就业的方式对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产生影响。

  ( 一) 区域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内在需求

  经济增长速度与就业密切相关,其与就业水平成正比,与失业率成反比。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在奥肯定律中指出,经济增长速度快,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大,就业岗位增加,就业水平高,失业率低; 经济增长速度慢,对劳动力的需求量相对较少,会直接制约就业岗位的增加,就业水平低,失业率高。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实证证明,经济发展对大学生就业率有直接影响。区域或行业就业率的高低直接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进而影响其就业选择。

  区域经济发展需要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管理等多方面的人才,特别是建设过程中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更需要高素质的、具有地域价值取向和社会核心价值取向的大学生投身其中。一是需要具有地域价值取向的人才,有地域归属感,更有为区域经济发展而努力的决心; 二是需要具有专业发展取向的人才,专业素质过硬,能为区域经济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三是需要具有社会核心价值取向的人才,在面对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时,能将社会和区域经济发展利益放在首位。同时,区域经济发展创建的生态文明,以及自身的文化资源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形成的大环境,都将影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包括个体的兴趣、个性、价值观、能力、世界观等,进而吸引其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 二)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需要大批量、各层次、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源,大学生作为其人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关键在于对大学生人力资源的开发。韩国经济学家金东顺构建的新国家竞争力理论模型中,“人力”要素包括工人、职业经理人和工程师、企业家、政治家和官僚等,韩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证实了国家竞争力发展中人力要素的重要性。经济学家舒尔茨也提出,经济发展主要取决于人的质量,而不是自然资源的丰瘠和资本存量的多寡。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不同,因此,对不同类型的人力资源的开发也因情况而异。而人的质量的提高需要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马克思关于人力资源理论对现代人力资源理论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以人为本的经济思想是马克思人力资源理论的中国化和现代化,是对马克思人力资源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更是马克思人力资源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3]。

  当代大学生处于经济快速发展、社会组织结构调整、文化多元化冲击等大环境下,并受家庭背景、成长环境、经济现状、教育状况等变量因素的影响,其社会价值理念、消费观念等发生了变化,就业价值取向也各具特点、不尽相同,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体现尤为明显。多数毕业生能正确认识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就业目标务实,就业态度端正,求职准备充分,心态积极,能为就业做充分的准备。在社会大环境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出现变化,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抬头,物质追求与精神追求之间失衡,大学生就业更加趋向于发展机会好、薪酬丰厚、环境优越的区域或行业,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4]。

  三、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特点

  ( 一) 薪酬待遇价值取向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一些人盲目追求物质享受,其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物质利益至上等不良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大学生在择业和就业过程中,薪酬成为一些大学生首要考虑的因素。区域经济不断的发展,产业结构实时调整,人力资源分布不均衡,各行业发展速度有快有慢,企业效益情况不一,薪酬水平不一。而一些大学生在关注经济发展的同时更加关注薪酬,例如孔雀东南飞的人才流失现象就不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 二) 政策环境价值取向

  发展经济、改善民生、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关系到社会发展和稳定,是政府一项艰巨的任务。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国家应不断完善法律法规,政府要出台相关的政策,通过政治的、经济的、法律的方式不断促进大学生就业。从社会角度看,主体追求优越的工作环境和愉悦的工作氛围,是社会和谐的微观体现,大学生的政策环境价值取向就是其重要表现之一。大学生政策环境价值取向既是功利主义和物质利益至上的弱化,也是大学生追求全面发展的表现。区域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需要吸引高层次人才,而大学生就业政策的相继出台、政策环境的不断优化,有利于吸引更多的本土大学生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 三) 工作地域价值取向

  将工作地域作为择业的首要因素或者重要因素,则属于典型的工作地域价值取向。不同的地域有不同的文化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地域选择更多的是综合选择,涉及地域文化、经济发展以及自然环境等。将地域作为择业的首选或者重要因素,彰显了大学生对地域的认同感。地域就业价值取向的辩证作用体现在: 一是地域认同感,可以通过故乡情结或者地域认同感增强学生社会价值取向,在服务地域经济的同时实现其社会价值; 二是地域取向的局限性在于受地域文化和经济发展限制,个人发展和区域发展紧密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受地域经济发展、社会文化和思想意识的影响,而大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就业观都会在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中体现,产生双向互动效应。

  ( 四) 发展空间价值取向

  发展空间价值取向更注重的是,就业主体的发展机会和成长空间,体现了就业主体对自身发展、自身价值的追求,以及对工作成就感的认同。发展空间和政策环境并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价值追求,更多情况下,二者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政策环境好,发展空间会更好; 发展空间好,相应的政策环境就会更加的宽松和民主,也有利于就业主体的个体发展。把发展空间作为就业价值取向的大学生,更加关注企业发展前景、企业文化和制度完善,而薪酬价值、地域价值等会相对弱化,就业主体的发展预期、个体价值的实现都会随着区域经济发展的推进而实现。因此,发展空间价值取向无论对大学生还是对区域经济发展,都是一种较为理想的价值取向。

  ( 五) 社会核心价值取向

  社会核心价值取向则是,就业主体在择业过程中以社会发展为首要因素或者重要因素,体现在就业主体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社会价值的实现为主要目标。相对于薪酬待遇价值取向、政策环境价值取向、工作地域价值取向以及发展空间价值取向而言,社会核心价值取向是个体就业价值的更高层次体现。坚持社会核心价值取向的就业主体,主人公意识强,对自身素质的要求更高,对专业的追求更执着,社会责任感和集体荣誉感更强。坚持以社会价值实现为主要目标的社会核心价值取向的人,在处理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问题时,能坚持把社会价值的实现放在首位。

  对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来说,这是最为理想的价值取向。因此,社会核心价值取向是一种更为适应社会需求、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为理性的价值取向,大学生就业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取向,可以在实现其自身价值的同时,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四、科学引导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 一) 思想引领,增强大学生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价值意识

  当今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各种观点众说纷纭,涉及生活、情感、学业和就业等方面,而多元文化冲击及由此产生的困惑都将影响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力量。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科学引导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念,增强大学生的职业意识,提高大学生的责任感,其本质上属于思想教育范畴。引导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思想引领,进行理想信念、职业理念和道德责任教育。结合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加强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还应体现区域文化、文明礼仪、清廉政治等,同时融入时代精神,使其具备民主、公平、正义和创新等内在品质,提高大学生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意识,以便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和社会发展。

  ( 二) 政策导向,强化引导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外在驱动

  大学生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人力资源,但是大学毕业生就业与经济增长之间却存在非一致性变动关系。从宏观决策上,国家应积极进行经济政策引导,加强调控,改善环境,增强区域经济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大学生的吸引力。一是进一步完善基层就业措施。针对基层企业就业的大学生,可以采用放宽资格认证、政府低薪补助的形式鼓励学生基层就业。二是鼓励大学生创业。政府可根据实际情况为大学生就业创业提供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鼓励大学生创业就业、家庭社区就业、阶段性就业,为大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及创业环境。三是适当放宽企业市场准入资格,拉动经济发展,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为主的服务业,为大学生就业创造更多的岗位,增强劳动力市场吸纳大学生的能力。四是建立区域性合作的人力资源信息平台,增强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的有效性、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宏观预测分析的能力,提高大学生劳动力市场的运行效率,从而确保大学生劳动力在区域内的有序流动,以便更好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服务。

  ( 三) 职业导向,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

  职业导向主要是通过职业理想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职业是大学生参与社会分工、创造物质财富、获取精神财富的谋生手段。大学生选择什么样的职业,与其综合素质、就业观念和就业能力密切相关。职业本身具有的职业地位、职业特色和职业声望,大学生在实践中因为个人素质不同,获得感受、体验和认知也不同。以职业理想为导向,引导大学生在众多类别的职业中进行选择,可以增强入职匹配度。引导大学生正确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客观分析当前的就业环境,对社会和职业发展有长远的认识和判断,客观分析自身在就业中的优势和不足,从而准确定位自己的职业锚,认真设计职业生涯,以职业为导向,形成正确的就业认知,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基础,形成科学的就业观,坚持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5]。

  ( 四) 实践培育,增强引导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内在动力

  市场经济规律体现优胜劣汰,要求大学生劳动力市场也要符合供求规律。在经济结构调整、市场资源配置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推进下,劳动力市场出现了供过于求或者供不应求的现象,同样也出现了大学生劳动力市场。实践证明,现代经济社会的职业岗位所需要的是知识结构合理、有创新精神、适应能力强的实务型人才。但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高校开设的专业和课程不能与市场很好接轨,一些大学生虽说接受了系统的专业教育,然而在经济市场中依旧找不到合适的发展空间,无法实现人职匹配。职业转换能力则是大学生在严峻就业形势下寻求立足之地的重要能力,大学生在就业实践中通过职业转换能力,改变工作角色或者改变原来工作角色,重新进行职业定位,可以增强其内在动力,以更好地服务于区域经济发展。

  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是分不开的。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有利于从意识层面加强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引导,可以更好地帮助大学生树立科学的就业观。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引导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是马克思实践理论的具体化,可以更好地丰富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的内容。总之,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引导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措并举,多途径引导,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观、提升大学生就业效应、缓解大学生就业压力,进而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存福,田兆富. 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探析[J]. 教育与职业,2014( 1) : 92.
  [2]李小琼. 多媒体及网络技术在大学生就业市场重点应用[C]/ /全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论文集. 北京: 全国数字媒体技术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研讨会,2011: 55.
  [3]于 萍. 马克思的需要理论[D]. 长春: 吉林大学,2012: 35.
  [4]沈东华. 当前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及对策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 2) : 125.
  [5]耿广汉. 应用型本科高校农科学生就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J]. 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4( 7) : 76.

相关标签:大学生就业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