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口腔论文

王伟明中医辨证治疗口腔溃疡经验总结

时间:2014-08-06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本文字数:2708字
论文摘要

  口腔溃疡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一种口腔粘膜局限性溃疡损伤,可发生在口腔粘膜的任何部位。以口腔的唇、颊、软腭或齿龈等处的粘膜,发生单个或者多个大小不等的圆形或椭圆形溃疡,边界清楚,周围粘膜红而微肿,局部灼痛,严重者影响进食及语言。

  以复发性口腔溃疡为多见。西医认为,复发性口腔溃疡的发病常常和病毒感染、细菌感染、消化系统疾病及功能紊乱、内分泌变化、精神神经因素、遗传因素及免疫功能的变化等密切相关。口腔溃疡中医称“口糜”或“口疮”,口糜病名首见于《内经》。《素问气厥论》说: “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糜。”溃疡只发生于口唇两侧者,称燕口疮; 若满口糜烂,色红疼痛者,则称为口糜。

  1 病因病机

  《诸病源候论·口舌疮候》中云: “心气通于舌,脾气通于口,热乘心脾,气冲于口与舌,故令口舌生疮也。”明确指出本病与心脾热盛有关。《脾胃论·阴病治阳阳病治阴》曰: “饮食失节,及劳役形质,阴火乘于坤土之中,皆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李东垣认为,阴火是由饮食不节,劳倦过度,七情郁结,起居不慎等脾胃之元气大伤,使寄居于心胆三焦的相火上乘所致,乃是源于中焦,起于下焦,系于上焦。脾胃气虚中气下陷清阳不升,火与元气不两立,则阴火乘之熏灼于上,从而导致口舌生疮。清沈金鳌《杂病源流犀烛·口唇舌病源流》云“中焦气不足,虚火上泛亦口糜; 服凉药不效,阴亏火泛亦口糜; 内热亦口糜。”《圣济总录》认为“口疮者,由心脾有热,气冲上焦,熏发口舌,故作疮也。又有胃气弱,谷气少,虚阳上发而为口疮者。”吾师认为,其外因平素调护不当,感受风热之邪; 或饮食不当,恣食肥甘厚味,过食辛辣刺激; 或口腔不洁,秽毒内侵。内因气血虚弱,久病体虚。心开窍于舌,心脉通于舌上; 脾开窍于口,脾络通于口; 肾脉循喉咙连舌本; 胃经循颊络齿龈,故无论外感、内伤,凡化热、化火者均可循经上炎,熏蒸口舌。病机总属火热循经上炎,熏蒸口舌。

  2 治则治法

  本病与上中下三焦均关系密切,源于中焦,起于下焦,系于上焦。实则泻之,虚则补之。实火则清热解毒泻火为主,以疏风、化滞、通腑; 虚火则补土伏火,土虚则阴火上浮,土厚则火自敛也。中土脾虚导致的“阴火”,不可单纯以寒制火,亦不可单以肾水伏制,犹如阴火不焚草木,而流金石,得湿愈焰,遇水益灼,唯以甘温保元之剂,以补为泻,以升为降,才可使阴火自降而复其位,即所谓“土厚则火敛”。同时,可内外兼治,中西医并举。吾师善用半夏泻心汤、六味地黄丸、清胃散、封髓丹等方药加减化裁,临床效果显着。

  3 辨证治疗

  3. 1 分清虚实主次 《内经》云: “虚者补之,实者泻之。”口腔溃疡个数较多,大小不等,可互相融合,基底灰黄色或深黄色,渗出物较多,周围充血明显,疼痛较重。口渴喜饮,口臭或口苦吐酸,多食善饥,唇红舌燥,或有鼻燥咽干,嚼痛咳嗽,甚则体温升高,全身不适,尿黄便干或便秘。患者每因便秘或过吃辛辣之品或因感冒而加重。治以清热解毒,泻火通便。实证热证为主,方用清胃散加减,常用方药: 石膏,升麻,丹皮,黄连,麦冬,熟地,连翘,金银花等。溃疡时发,色白不红,疼痛不甚,伴有腰膝酸软,脑鸣耳鸣,心中懊恼,五心烦热,大便干结,舌红,苔少,脉细数。虚证阴证为主,治法: 滋阴降火。知柏地黄丸加减。方药: 熟地、山萸肉、山药、茯苓、泽泻、丹皮、知母、黄柏。

  3. 2 辨别寒热夹杂 素有胃热脾寒,寒邪格热于上,对于寒热错杂之口腔溃疡,表现为口腔溃疡反复发作,色红,灼痛,口臭,但平素不耐凉饮,怕冷,乏力,时有便溏。吾师从脾胃调理入手,采用健脾益气、清解之法,使脾气旺,运化复常,食、湿、实、火产生乏源,以治其本; 而通过清解胃热,泻心火,使火热之毒不再腐膜坏肉,以治其标。以半夏泻心汤,寒热平调,和胃降逆。方用半夏泻心汤加减,平调寒热,清上温下。常用方药,半夏、黄连、黄芩、党参、干姜、甘草等,既可清上,又可温下,调和寒热。

  3. 3 善用补土伏火 吾师认为“土厚则火敛”,由脾虚阳陷导致的阴火,采用以补为泻,以升为降的方法,选用甘温保元的药物,才能使阴火下降而复其位。善用封髓丹,加用党参、扁豆、山药、白术等厚补脾胃以伏火。黄柏苦能坚肾,益肾水之不足,同时又能泄膀胱之相火,制阴水之泛滥,阳得阴潜,则龙火不至上腹,以甘草,砂仁水土合德,通三焦,纳津液,纳五脏六肺之精归于肾,同时又能温运脾土。辅周老中医认为: 甘草与砂仁相配伍,有补土伏火之效。根据辨证不同适当调整药味,使脾胃健,邪热虚火消,口腔溃疡愈合诸药相配,利用药物相反相成之作用,在甘寒药中反佐砂仁导上浮之阳气下行。

  3. 4 巧于引火归元 引上越之火回命门,善用肉桂引龙雷火归元,牛膝引药下行,玄参清浮游之阳火,细辛清浮游之阴火。阳随阴藏,如果治法不当,滥用清火之法使阳气愈衰,滋阴之法使阴水更甚,无不使病情反复难愈。

  3. 5 善于疏肝解郁 肝性如木,喜条达舒畅,恶抑郁,忌精神刺激,《素问·举痛篇》所说的“百病生于气也。”故肝疏泄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人的精神愉快心情舒畅,若肝失疏泄则肝不舒,气机不畅,精神抑郁,出现郁闷不乐,抑郁难解或开泄太过,阳气升腾而上,则出现心烦易怒等,反之对过度的精神刺激,又常常是导致肝失疏泄的重要原因。所以有“怒伤肝”及“肝喜条达而恶抑郁”的论述。肝主疏绁,喜条达。现在的人,生活与工作压力都比较大,易犯肝脏。

  肝失条达,则化火犯胃。现代医学认为,口腔溃疡与自身情志因素关系密切。吾师在辨证调护过程中,善于疏肝解郁,常用药物如,柴胡、白芍、合欢花、木香、郁金,补肝体,致肝用,疏肝理气,气顺则一身之气皆顺。

  4 典型病例

  李某,女,45 岁,反复口腔溃疡 2 年余,患者平素易口腔溃疡,溃疡迁延不愈,灼痛,口干,平素喜食热饮,食凉便溏,手足不温,每因情志过激加重,纳可,夜寐不安,多梦,大便日行 1 次,质偏稀,小便调,舌红苔白厚腻,脉弦细。西医治疗无效,遂来本院就诊,治以半夏泻心汤加减,药用: 半夏 9 g,黄连 9 g,黄芩 9 g,干姜6 g,党参15 g,山药15 g,玄参12 g,柴胡12 g,白芍 15 g,合欢花 15 g,夜交藤 15 g,肉桂 3 g,甘草 6 g,水煎 300 mL,分早晚两次温服,日 1 剂。加用锡类散外涂,服药 2 周,上述症状明显好转。后上方加减服药 1 月余以兹巩固。方中以半夏泻心汤平调寒热,党参、甘草、山药补土伏火,肉桂、玄参引火归原,柴胡、白芍、合欢花、夜交藤疏肝解郁。锡类散外用,内外同治,标本同举。

  参考文献:

  [1]沈经宇 . 补土伏火法治疗复发性口疮[J]. 上海中医药杂志,1995,( 2) : 35.
  [2]周淑娟 . 口腔溃疡中医辨证论治[J].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1,20( 15) : 98.
  [3]辛爱芹 . 从李东垣阴火论口腔溃疡的治疗[J]. 山东中医杂志,2012,31( 5) : 361.

    论文来源参考: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