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构建高校学生社区化管理新模式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2-19 共4581字
论文摘要

  一、高校学生社区化管理模式现状及问题

  高校学生社区是学生学习、生活的地方,一般指学校内特有的地理区域通过教育资源的整合组建而成的集学生住宿、生活、学习的一个社区,同时具有延伸学校教育的功能。学生社区管理是为维护社区正常的学习和生活秩序、充分满足学生物质和精神等需要而进行的管理活动。

  当前我国高校社区管理(从普遍性来讲尚停留在宿舍管理阶段)存在三种模式:传统管理模式、准社会化管理模式、完全社会化管理模式。在现实管理中我们发现高校社区管理存在三个共性问题。

  1.组织层次过多

  在我国许多高校中存在着学生社区组织层级过多、管理幅度小、缺乏灵活性等问题,在信息传递过程中费时费力,且容易失真。在当今需要全方位信息联动的时代,组织层级过多带来的麻烦不断,形成了“肠梗阻”现象,在导致学生管理费用增加的同时,管理效益及水平反而下降,使学生、老师和各级管理者怨声频起。另外一个较为突出的问题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团队与团队之间的信息是相互独立的,缺乏信息的彼此交融和自由流通,大大降低了学生社区结构的有效性,严重制约了学生社区管理功能的发挥,进而使学校管理及运行效率大打折扣。

  2.缺少文化氛围的支撑

  组织取得成功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创新活动的开展,作为高校学生生活与学习载体的学生社区,理应在教书育人环节中授予学生适应社会竞争的知识架构。然而,当前我国高校在学生社区中还没有构建起作为支撑创新的文化氛围。

  3.岗位职责不明确,管理理念滞后

  学生社区组织膨胀、人员冗杂是许多高校的通病,随之而来的就是人多岗少、缺乏团队协作与合理分工,使整个组织运行缓慢且缺乏竞争力。同时,在学生社区管理岗位中,社区老师和辅导员因职责重合而造成冲突的现象时有发生,并且存在着社区工作者缺乏以学生为本的管理意识,社区管理落后,导致学生工作难以有效开展。

  二、构建高校学生社区化管理新模式

  三亚学院从模式构建原则、运行机制和构建措施等方面尝试建立起一套值得借鉴的、行之有效的、促进现代大学制度更趋完善的学生社区化管理新模式。

  (一)学生社区化管理新模式的构建原则

  学生社区化管理新模式究竟依据什么原则进行构建?这直接关系到学生社区服务、教育与管理工作开展的方向和有效性。笔者认为“以人为本、周到服务、保障全面和高效可持续”应是其核心的构建原则。

  1.学生参与的人本管理原则

  人本原则应作为学生社区化管理新模式构建的核心,是科学发展观落实的具体体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学生社区化管理新模式的构建要以学生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更好地武装自己,提升竞争力;其次,学生社区化管理新模式的落脚点是充分满足学生的物质、社交、安全和文化等方面的需要;最后,发挥学生的“自主自治”精神,增强学生社区的融合性,提升学生的成就感。三亚学院学生社区针对不同学科领域学生的特长进行分类,如任用管理学院的学生担任助理,主要针对管理程序的设计与运行、学习型文化组织构建;起用社会发展学院的学生担任助理,对学生在学习、生活、心理方面的数据进行调查与分析,为学生社区的有效管理提供依据。

  2.统筹兼顾的便民服务原则

  坚持这一原则,先要确保各级职能部门的主要职能贯彻到学生社区各个领域,确保学校主要工作的运行,如教学活动不受社区管理的影响,使科研及行政管理工作能有序进行。然后把与学生管理密切相关的工作放到学生社区来统一开展,使学生能高效、快捷地把日常事务“一站式”办好。同时根据各学院的性质与特征,划分区域设立信息公告及咨询点。三亚学院实行辅导员下社区,让辅导员从行政办公室走出来,到每个学院学生集中的学生社区里面办公,通过学校提供的现代化办公环境,辅导员能在第一时间对学生的学习、生活和表现情况进行把控,并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与管理,促进了教学与学生工作的一体化管理,并能有效地完成学院的事务性工作。

  3.科学配置的可持续发展原则

  配置是指在资源数量一定的情况下,如何将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技术以及信息等资源投向亟需的方面,获得最大效益,以求组织获得稳定、协调、持续的发展。学生社区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进行职能设置与人员配置,大力建设服务型社区。把保障部门的服务职能与学生需求进行对接,贴近学生生活和社区来构建优质高效的服务机制。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从战略的高度适应社区与品牌、人力资本等方面的建设性、可持续性的基本要求。坚持学生社区管理的科学化、一体化、标准化、制度化,提升学生社区服务的档次。为提高配置效率与效益,三亚学院借鉴企业管理的经验,在学生社区创立了“三事”工作方法:立足岗位职责和所在团队“会找事”;注重目标达成和绩效提高“办成事”;跨边界支持和帮助合作者“多做事”。因此,学生社区服务质量和效率都有了大幅度提升。

  4.打造品牌的优势整合原则

  国外众多高校的学生社区在建设中特别注重品牌效应,密切结合教育的动态和发展方向,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我国高校也需要结合学生社区的实际情况,进行优势整合,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学生社区品牌。如三亚学院学生社区创建的“寝室文化节”的文明行为带动、“参与式养成教育”的纠错习惯养成、“友好环境建设”的和谐氛围促进、“校园归寝文化调查”的制度执行与督导、“他(她)是谁”的师生互动和“走遍社区”的整体与全局视角培养等已逐步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品牌活动。

  (二)学生社区化管理新模式的有效运行机制

  有效的运行机制,必须有合适的、稳定的运行组织与平台,必须有合理的、高效的资源配置及利用,必须有可行的、被认同的激励措施和典范。

  1.搭建平台,建立稳定的组织机制

  良好的学生社区组织机制依赖于组织及队伍建设,就学生社区而言:一是建立一个合适的组织架构平台,为有效、有序运营保驾护航;二是建设好社区管理员、辅导员和志愿者队伍,迅速达成绩效目标。社区管理员、辅导员和志愿者队伍是学生社区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基石。社区管理员队伍是对学生社区进行各项统筹管理的岗位,是各种制度的制订、发布和执行者;辅导员队伍根据学校、学院和社区的要求具体执行对学生学习、思想、生活的管理;志愿者队伍不仅是社区管理服务的需要,也是学生成长发展的需要,在学生社区,志愿者行动是建立一个以人为本、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和谐社区的重要途径。三亚学院学生社区的巡查与学生教育岗和宿舍管理岗均有志愿者参与,主要开展社区巡逻、查违规、运营秩序维护、宿舍安保、社区环境美化及环保管理等工作。

  2.整合资源,建立高效的保障机制

  本着“不为所有,但求所用”的宗旨,充分挖掘现有潜力开辟学生社区的专用场所。如学生社区管理部门应设立在学生宿舍区域内,方便第一时间发布信息并了解和掌握学生生活情况等。辅导员进入社区办公,社区为辅导员配备现代化的办公设备、舒适的工作环境、休闲娱乐场所等,以提升辅导员的工作满意度和效率,为学生社区的正常、高效运行提供保障。

  3.树立典范,建立内部激励机制

  一个成熟的学生社区既要包容有不足或犯错误的学生且为其创造改正的机会,又要通过社区事务公开化将工作者的工作业绩、不足和失误向全体同学公布,以获得他们的理解、支持和信任,这是一种巨大的激励。同时,社区管理部门要及时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激励社区工作者。

  此外,学生社区工作者也应该本着工作和自我的内在要求,从内心深处喜欢自己的工作,从内心深处激励自己做好工作。

  (三)学生社区化管理新模式的构建措施

  提高学生社区化管理模式的有效性,既要构建合理的组织结构,又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源的作用,更要加强学生社区的文化建设。

  1.借鉴企业组织结构模式,优化学生社区的组织结构

  高校要在深度分析当今大学生的个性、教育文化背景等基础上借鉴企业的组织结构模式来优化社区组织结构。每一种典型的企业组织结构都有其自身的优缺点,学生社区组织结构可以通过借鉴来建立一种新型的组织结构,它可以是综合直线职能制、矩阵制或事业部制,是一种将时间、空间结合为一体的复杂的机构形态。此外,还可以借鉴当今非常流行的学习型组织来建立学习型社区的组织结构模式,学生只有充分运用自身的学习能力,才会具有适应社会发展的竞争优势。

  2.明确学生社区工作人员分工,构建合理的社区管理团队

  学生社区工作人员分为管理人员、楼栋老师、学生干部和辅导员等,但是社区工作人员在职责分工上经常出现不明确和相互重合的现象,由此产生的问题虽然在短期内不会影响到整个组织的运行,但是长此以往就会导致各个岗位积极性缺乏、协调性降低的问题出现。因此,分工合理、协调一致的原则必须在组织设计中充分体现,使工作人员能各尽其责,通过培训和学习使其尽快进入工作状态,管理人员一定要分清社区老师与学生干部、辅导员的任务,形成各司其职、不越权、不观望的平等协作机制。

  3.塑造良好的学生社区文化,提升软实力建设

  文化因其独特性、差异性和难以模仿性而成为组织核心竞争力的软实力,学生社区文化是学生社区化新模式构建的核心内容。

  第一,加强学生社区物质文化建设。社区的物质文化包括社区的自然环境和各项基础设施。社区的自然环境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是一个人为的景观环境,促进着学生个性的养成与发展。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和高科技化,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社区的管理及服务水平。地处热带海滨城市的三亚学院,其优美的校园环境,标志性的校舍建筑,以及完备的图书资料、教学科研设备、运动设施等,都为学生社区的建设与管理提供了充分的物质保障。

  第二,加强学生社区制度文化建设。制度文化是组织在长期运营和管理实践中产生的一种文化特征和文化现象,是一种约束组织和成员行为的规范性文化。同样,学生社区的制度文化是为了保证社区目标实现而形成的一种管理形式的载体,也是高校从自身价值理念出发形成的一种制度和规则。所以,建设学生社区制度文化对于学生社区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三亚学院学生社区制定了社区管理制度、安全联防制度、社区员工制度、晚归管理制度等,全方位地为学生社区管理提供了制度保障。

  第三,加强学生社区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一种深层次的观念文化,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对于个人成长起着决定性作用。社区精神文化建设在团队意识的形成、发展、提升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因此,要结合学生社区的特点采取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集体活动,开展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教育,使精神文化成为学生社区管理的一个有效抓手。

  结语:高校应建立一个什么样的学生社区化管理模式,这个问题直接关乎现代大学制度是否能够贯彻,核心育人目标是否能够实现,以及是否能与时俱进地可持续发展。为此,三亚学院充分利用自身灵活的办学机制和国际化视野在学生社区化管理模式上做了一些创新探索。学校在战略转型过程中,结合自身的育人目标、学风建设及学生工作特点,在教学与学生工作一体化思路指引下,大胆进行组织创新,借鉴企业管理的“业务流程重组”来整合与创新原有的学生工作处和教务处的资源和组织架构。同时,升格学生社区管理机构,强化辅导员进社区办公等举措,把学生社区整合成一个集教育资源与机构、保障资源与机构于一体的平台,这些组织结构上的变革性探索为高校学生社区管理提供了方向及资源保障。同时,将思想政治教育引入学生社区,使高校学生社区化管理成为运行有效、值得借鉴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1]邵旭平:《大学生社区管理的问题与策略探究》,载《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年第7期。
  [2]牟晅陈祥敏:《大学生社区化管理的问题与对策》,载《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