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新时期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管理创新的重点与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7-22 共6827字
论文摘要

  近几年来,高校各种危机事件统计显示,心理危机一直处于高位。而各种心理问题往往成为校园危机发生的“燃烧物质”。特别是当前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新时期青年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和个性心理发生着一系列显著变化,引发大学生心理危机的原因更加复杂化和多样化,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网络化和社会化特征也更加明显。高校必须按照科学原则和合理进路,着力优化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以有效应对和处理各种心理危机。

  1. 新时期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管理创新的基本原则

  危机干预(crisis intervention)又称危机介入、危机管理或危机调解。心理危机干预管理是指干预者采取紧急应对的措施和方法及时解除当事人心理上的危机,使其症状得以有效缓解或消除,尽快恢复心理平衡的管理活动过程。它不同于一般的心理咨询和治疗,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咨询服务。与普通心理咨询和治疗相比较,它突出的特点是帮助的及时性和迅速性。一般来说,心理危机干预目标主要表现为三个维度:有效防止自杀、自残或攻击他人等过激行为的发生;引导和鼓励危机当事人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重拾自信并客观正确评价自我,帮助其尽快解决心理危机,并且提供适当医疗帮助,处理昏厥、情感休克或激惹状态;在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导当事人重新掌握应变能力,帮助危机者掌握对未来可能遇到的危机应付策略与手段。新时期创新心理危机干预管理应坚持以下原则:

  1.1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统一

  创新心理危机干预管理离不开科学的理论指导。高校心理危机管理体系必须借鉴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理论以及心理学、哲学、安全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学科知识。只有正确理解和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研究心理危机的形成过程、干预的过程以及干预管理的客观规律,才能科学的指导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构建和优化,以及有效地开展心理危机干预管理实践活动。同时,作为一项管理活动,高校心理危机干预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其目的在于解决师生员工具体的心理危机情境或者心理危机问题,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客观事物的正确态度,以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和挫折应对能力。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管理是从危机干预的实践中产生,在危机干预的实践中发展。因此,创新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管理必须坚持理论性与实践性的有机结合。

  1.2 主体性与主导性相统一

  主体性是指作为主体的教育者和作为客体的受教育者在其对象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一方面,在创新和优化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管理体系中,既要充分发挥危机干预专业工作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以强烈的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根据不同层次的当事人的特点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又要尊重危机当事人的主体性,高度重视培养师生特别是青年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精神,发挥学生自我在危机干预中的主体作用。另一方面,在坚持主体性的同时,高校危机干预管理体系还必须注重主导性。主导性即规定性和指向性,就是在诸种事物或现象的关系中,对其他事物或现象起着指导、引导、领导、统领作用的东西。

  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管理的主导性规定着心理危机关于管理整体系统的性质和走向。构建和优化高校危机干预体系必须坚持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引导师生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进行自我发现、自我抉择、自我实践、自我调整、自我完善、自我发展,始终保持和谐的身心,实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1.3 全面性与个体性相统一

  优化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管理体系的内容和方法以及主体和对象,一方面要注重全面性。如,在内容上,必须涉及理论体系、组织体系、实践体系以及运行机制等;方法上,既要注重理论教育也要进行实践教育,既要显性教育又要更加注重隐性教育,既要继承传统教育方法的优势又要充分发挥启发式、探究式、体验式以及网络式等新的教育方法;在干预队伍构成上,既要有专制心理危机干预人员、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又要有任课教师、管理者、医院医生以及有关行业协会、专业学会等;在干预领域中,不仅要在课堂教学中,也要在管理、服务中进行危机识别、危机预防和危机干预。另一方面,又必须充分关注师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特征,特别是每位青年大学生的心理特质、行为特性、个性特点不同,其家庭环境、教育经历、社会资本各异,其价值观、人生观、价值观必然有鲜明的个性特点,所以在社会支持资源、应对方式、接受策略、心理耐挫能力等都有不同的表现,必须根据学生的发展规律与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实行个性化的危机干预,增强心理危机干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4 发展性与教育性相统一

  发展性是指心理危机干预特别是危机干预后期要促进大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规划自我、发展自我,最终实现个人全面而自由地发展。

  教育性在于在危机干预中教育引导青年学生关注社会现实,了解社会需求,自觉进行人生职业生涯规划,切实确立符合个人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人生发展目标,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鲁洁认为 :“教育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 , 向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影响 , 以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变化的活动。”

  因此,优化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必须坚持发展性与教育性的统一,体现人本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持续发展的发展理念,培养青年大学生的健全人格和和谐身心,以及良好的道德素质、心理健康素质和适应能力,促进大学生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2. 新时期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管理创新的重点内容

  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管理创新的内容主要在于建立健全三大体系,即心理危机干预管理领导体系、专业队伍体系、运行体系。

  2.1 完善心理危机干预管理领导体系

  建立效能化的领导体系,是心理危机干预管理有效运行的根本保障。高校应成立“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委员会”,发挥领导、组织和协调作用,共同落实心理危机干预管理中的各种问题。并校、院(系部)两级相应成立“大学生危机干预心理健康教育中心”或者“危机干预与预防中心”,专门落实危机干预管理,负责全面规划和领导学校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同时,要着力构建“五级学生心理防护网”,即一级防护为大学生自我调节和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与宣传,二级防护为大学生的互帮互助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三级防护为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四级防护为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及心理健康教育专兼职人员开展的各项心理干预工作,五级防护为医院治疗与家庭护理工作。此外,应成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要负责建立健全心理预警与危机干预机制、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开展心理健康普查、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实施心理咨询与问题管理等工作,为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做好预防教育、早期预警、危机干预、后期跟踪、制度建设等基础性工作,开展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活动以及相关日常工作。在学校健康教育中心下成立各学院(系部)心理健康部,由学院心理健康部学生干部、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心理信息员组成,主要负责整理各班心理健康信息,掌握本院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并及时或定期向学院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小组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上传信息,增强心理危机干预管理的敏锐性和实效性。

  2.2 优心理危机干预管理化队伍体系

  心理危机干预管理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它既需要有理论课程教学,又要有活动课程教学;既有团体辅导,又有个别辅导咨询;既需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也要加强网络心理危机干预活动;既需要指导实践活动,有需要进行价值引导和渗透,还需要素质和能力的开发。要完成这一系列的工作必须要建立一支结构合理的心理危机干预教师队伍。高校应严格要按照规定合理配备高素质的专职心理危机干预人员,以满足高校心理干预管理的需要。尤其要充分吸收硕士或博士研究生以及教授、副教授、讲师参加到心理危机干预队伍中来,形成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参与的多样化的有一定梯队层次的高素质、专业化心理干预队伍。在学科背景方面,应充分吸收心理学、医学、管理学、社会学、人口学、思想政治教育、教育学、人文社会科学等专业的教师加入到心理危机干预管理队伍。从职业背景来看,要建立一支包括辅导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心理咨询者、心理学专业教师、各行业精英等组成队伍。同时,要注重心理危机干预队伍管理。一方面,应严格落实心理危机干预教师的职称评聘和选用,加强对心理危机干预教师绩效的量化考核,不断完善心理危机干预教师教学活动的考核与管理工作。另一方面,要引导和鼓励心理危机干预教师规划自我职业发展,积极参加心理危机干预有关的各种培训,不断优化知识结构和职业技能,向专家型职业指导师发展。

  2.3 规范心理危机干预管理运行体系

  高校应规范和完善预警系统、监控系统、干预系统、转介系统、善后系统等五个子系统,构成环环相扣、互相承接、协调高效的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管理运行体系。

  一是建立完善预警系统。重点健全并落实“五早”预警机制(早发现、早报告、早评估、早预防、早控制)和“七个重要时段”毕业生离校前、放假前后、考试前后、开学前后、新生入学后、重大活动前后和季节交替前后)监测机制,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测评和监控,切实做到心理问题早发现、早介入、早消除。尤其应加强心理档案管理。重点建立新生心理健康档案,每年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及时筛选和确认心理高危个体,及早做好心理危机预防与转化工作,以及时开展心理干预管理。

  推行心理辅导员、班主任、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心理信息员、心理健康部深入了解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制度。通过微信、手机短信、QQ 群等新媒体平台拓展信息收集发现与快速传递渠道,及时发现心理问题信息。二是完善监控系统。拓展学生心理疾病与危机信息收集渠道,推进心理鉴别、早期干预、心理咨询和跟踪调查制度常态化,形成心理问题筛查、干预、跟踪、评估系列长效机制。建立学生心理危机诱因排查消除机制,对可能引发心理危机的人、事或情景等刺激物进行有效控制和及时阻断,消除对危机个体的持续不良刺激,从源头上预防心理危机产生的诱因。三是完善干预系统,力求在最佳时期对危机进行有效干预。在心理危机干预中,应建立医务人员的学生心理预警与危机干预报告制度和学生心理危机预警库制度,积极采用热线电话咨询、心理支持性团体咨询、网络咨询以及个别咨询等方法,进行心理危机的有效干预。尤其要建立和推行“一名患者、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

  危机干预机制。四是完善转介系统。学校应与精神卫生机构建立良好的联络和协作关系,及时对处于危机中的学生进行心理评估,对不属于咨询范畴的、有严重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学生及时转介到精神卫生机构,以便采取针对性强的心理治疗或住院治疗等干预措施,使其得到及时有效的心理干预和良好救治。五是完善善后系统,及时全面总结和处理危机遗留的心理问题,尽量减少由于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尽快恢复秩序和重塑高校形象。

  3. 新时期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管理创新的对策建议

  创新和优化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管理,主要包括注重危机干预理论研究、强化心理危机预防教育、构建“学校-家庭 - 社会”心理危机协同干预机制。

  3.1 注重科学导向:加强危机干预管理理论研究

  目前我国高校关于心理危机干预的模型、技术路径、手段方法等大多是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在实际运用中缺乏本土的实证研究。优化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研究应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一方面,应加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临床研究,认识和掌握不同强度应激事件发生后心理危机干预的形式、特点及其变化规律,不断提高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核心能力。其次,应结合高危学生群体筛选、临床严重程度判定和临床诊断标准,加强对学生心理危机评定工具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研究,提高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工作预见性和科学化水平。再次,应针对不同的心理危机,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措施和方法的研究,进一步提升心理危机的研判能力、决策能力和执行能力,有针对性地对相应的学生群体提出干预政策和干预措施。

  此外,应加强对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基本技术和社会资源,以及心理危机干预工作者的基本能力和职业特质研究,加强心理危机干预管理核心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心理危机干预能力和实效性。

  3.2 狠抓核心环节:强化心理危机预防教育

  健全心理危机预防教育机制,强化心理危机预防教育,是优化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核心环节。大学生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工作应重在预防教育。首先,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危机知识和应对技能教育。课堂教学是实施危机预防教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以心理健康及危机知识的传授、心理品质和意志力的培养、心理问题和思想问题辅导等内容为主,开展体验式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好的认识自我、把握自我心理、明确自我人生价值观,学习危机应对技巧,自觉维护和增进自己的心理健康。要做好危机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的各项工作,帮助教师探索学生心理危机的一般规律,还掌握一定的干预方法,优化教学过程,使心理干预落实到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身心朝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其次,高校各职能部门应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以及团体辅导、个体咨询、参观、考察、调查、宣传、志愿服务、知识竞赛、专题讲座、心理沙龙、心理剧场、运动会、文艺晚会、影视等课外活动,增强心理危机预防教育的实践性和趣味性。再次,大力鼓励自发成立心理健康类的学生社团,通过各类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升学生心理健康和危机预防能力;培育大学生自我情绪管理能力,引导学生树立现代健康观,不断提升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资本;大学生社团可以开展心理健康观念、精神卫生知识、危机干预方法、压力和挫折应时、情绪管理和人际关系协调能力等方面的讲座和培训;通过志愿者服务活动、义务劳动、职业实践活动促进大学生加强人际交往,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大学生在团体中发展的能力,提升大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第四,充分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心理危机诱因的防控和化解。一方面,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减少或消除各种价值冲突、观念冲突、心理冲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始终保持心态平衡;另一方面,应通过思想政治教育及时揭露各类虚假信息,消除各种谎言谣言,及时清除师生员工思想疑虑和舒缓师生员工心理情绪,增强师生应对各类社会问题或突发事件的心理承受能力、应急能力以及信心。特别要利用微信、手机短信、QQ 群等新兴媒体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地及时向师生发送心理健康知识或有利于心理健康的信息。此外,应通过主办主题鲜明的特色班会、心理沙龙、心理剧表演等活动帮助学生优化个性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减少心理危机的发生。

  3.3 强化保障措施:构建心理危机干预协同机制

  建立高校心理危机干预的联动协同机制,是创新和优化心理危机干预管理体系的有效措施。高校应积极构建“学校 - 家庭 - 社会”一体化的开放式心理危机干预管理联动协同模式。首先,高校应进一步完善包括学校主管领导、学工部门、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以及院系专业教师、班主任、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寝室心理联络员等共同参与的校内心理危机干预协同机制,形成校内心理危机干预合力。尤其要充分利用大学生心理社团、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等学生组织或社团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强化学生情绪情感体验。

  特别是高校应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和人格化管理理念,积极推行心理危机干预管理工作服务网格化,在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以及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过程中,通过网格化的“五个引导”

  (思想引导、学业引导、人生规划引导、生活引导、就业引导)服务,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危机危机干预管理,既能促进青年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成才;又能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在校园心理危机管理中的预防、导向、整合、修复等作用,减少、舒缓和消除可能引发心理危机的各类矛盾冲突或不协调因素,尽可能使校园不和谐因素转化为和谐因素,从而有效预防心理危机发生。

  其次,应强化与学生家庭的合作和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学校和社会应帮助家长分析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以及应激源、家庭教育误区、传播先进的教育方式,给学生和家长提供客观、理智认识事物的各种观念、角度和方法,对家长进行培训,使得家长对学生的心理危机有足够的认识,并能采取响应的措施,为孩子心理健康创设和提供良好的学习、生活、成长氛围,最大限度避免代沟。再次,高校应加强与社会组织特别是专业心理干预组织的合作,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专业优势,提升心理危机干预的能力和水平,为学校心理危机干预提供专业技术支撑,以有效预防和治理危机,促进师生健康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 万光侠 . 思想政治教育的人学基础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06:189
  [2] 张耀灿 , 郑永廷 , 吴潜涛等 .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 [M]. 北京 : 人民出版社 ,2006:200
  [3] 郑永廷 . 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J]. 思想理论教育导刊 ,2004(4):53
  [4]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 . 教育学 [M] 北京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4:19
  [5] 柏祝玲等 . 高校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核心力探讨 [J]. 中国学校卫生 ,2012(7):86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