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班主任如何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来源:教学与管理 作者:张宝书
发布于:2020-05-29 共4686字

  摘    要: 校园欺凌治理重在预防。班主任须要在正确认识欺凌问题、深入了解学生生活背景、研判班级情形的基础上,采用每周开展一次特殊游戏活动来防止欺凌;运用社会关系测量知识预测并阻止欺凌;开展情景模拟“在校车上”及创演“社会行动剧”活动,了解欺凌的动态成因,积极主动预防校园欺凌的发生。

  关键词: 班主任; 校园欺凌; 预防策略;

  校园欺凌危害巨大,一旦发生,它不仅直接伤害被欺凌者和加害者双方,还会间接祸及他人。无论事后弥补措施多么得力有效,都无法彻底弥合学生心灵上的创伤。因此,校园欺凌的预防就显得尤为重要。校园欺凌预防的重心在班级,班主任是班级欺凌预防的灵魂人物。

  一、正确认识欺凌问题

  1. 班主任须要掌握欺凌概念

  班主任要做好欺凌预防工作,首先就要对欺凌概念有清晰的认知:什么是欺凌?什么不是欺凌?其标准是什么?只有将其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搞清楚,才能准确而有效地制定防治策略。

  欺凌定义多样,认识仍不统一。一般而言,欺凌概念应该涵盖以下诸要素:一是欺凌者强势,力量强大,被欺凌者无法反抗;二是欺凌具有虐待性、蓄意伤害性;三是其行为具有重复性、隐蔽性;四是欺凌者既不愿被抓到,也不愿承担任何后果,但又为此感到担忧;五是欺凌既可以是有预谋、有组织、有步骤的,也可以是随机性的,但欺凌一旦发生,往往都会持续很久;六是欺凌会带来身心伤害,无论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都终将成为受害者。不过,欺凌虽具破坏性,但它并不属于犯罪行为。如果欺凌行为在严重性和强烈程度上超出了校园欺凌的界限,尽管仍具备一切欺凌的特征,但就不再是欺凌行为,而是犯罪行为,诸如严重殴打或袭击某人或使用器械打人、重大偷窃、严重威胁或勒索,甚至造成严重的身体伤害、性侵犯等,这些均已构成犯罪,只能交给警察处置。
 

班主任如何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
 

  2. 直面欺凌问题,以免落入认识误区

  班主任对欺凌有诸多认识误区。第一,主观上否认。他们会认为自己班上不存在欺凌,这是最为常见的误区之一。第二,许多班主任认为,男孩子“粗鲁”好动,欺凌是很自然的事情,属于其生活中的一部分,不必过于在意。加拿大的一项研究对在学校玩耍的学生进行了录像,结果发现,录像中仅有17%的欺凌行为被负责任的老师发现。此外,在面对正在发生的欺凌事件时,教师们选择介入的时间只占23%,只处理了3.9%的欺凌事件[1]。另一项研究数据也证实了这一事实:31.5%的被欺凌者指出,他们的老师几乎从未试图阻止过欺凌[2]。这种教师不重视不干涉的结果是被欺凌者不再愿意将受欺凌的事情报告给教师。教师的这种态度对欺凌者是一种默认,甚至被他们视作鼓励。第三,部分班主任认为,被欺凌是学生性格形成过程或成长中的一部分,也是生活赐予这些孩子学会保护自己权益的机会。第四,一些班主任认为,被欺凌是他们咎由自取。欺凌与被欺凌是有因果关系的,尤其是某些学生是令人讨厌的,经常激怒其他同学,所以他们是“主动受害者”,即认为他们是自找的。甚至认为受害者运气不好,在错误的时间呆在了错误的地方,才成了受害者。第五,有些班主任认为,被欺凌者应该进行反击。一些班主任在面对被欺凌者时会心疼地说:“你为什么不还手反击?”事实上,处于劣势的被欺凌者若进行反击,往往会使欺凌行为升级,遭受更长久的欺凌,会带来更大的伤害。

  从世界各地研究者的调查报告看,欺凌无时无处不在,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作为班主任,不仅要承认它的普遍存在,还应抛弃种种误解与偏见,走出误区,直面欺凌问题,否则想要合理有效地防治校园欺凌是不可能做到的。

  二、洞察学生异常行为

  校园欺凌的隐蔽性很强,大多是不被人知的。但是,被欺凌者突遭他人攻击与伤害,他们会显得既无助又无奈,其情绪会突然变得低落、忧伤,他们在班级生活中也会显露出诸多异常行为。有经验的班主任就会通过种种蛛丝马迹去洞察、判断某人正在遭受欺凌。一般而言,出现以下异常行为就意味着欺凌或许正在发生:第一,当一个孩子正遭遇负面关注且被他人嘲弄取笑时;第二,一人独处,无人陪玩,除了被嘲笑之外,被同龄人忽略;第三,各种团队活动他都无缘参加,要么是被排挤不能参加,要么是害怕不愿参加;第四,在课堂上默不作声,被点名参与活动时缺乏自信,而在参与时又遭受他人挖苦讽刺;第五,其身体方面的问题愈加严重,如口吃等;第六,突然课堂作业出现无理由的糟糕状况;第七,不快乐、悲伤以及退缩;第八,不规律地参与某项活动或经常性地缺席某项活动;第九,当某个年龄较小、体格又弱的学生,在与别人冲突时却先动手攻击别人[3]。大多细心的班主任在日常班级工作中积累很多这样欺凌“前兆”的信息,这些可贵的经验会帮助班主任将欺凌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

  三、培养积极的反欺凌力量

  一些学生欺凌别人,是因为他们想在众人面前显摆自己。如果在他们实施欺凌的现场,没有人阻止他们,相反,在场的围观者还表现出比较崇拜他们的样子,这些欺凌者的优越感就会迅速膨胀,欺凌情况就会变得越来越糟糕。但是这个时候如果有人及时站出来劝说或加以制止,欺凌就会被终止。不过,阻止校园欺凌不能盲目地寄希望于个别学生的“奋不顾身,挺身而出”,而是要在班级内积极培养反欺凌力量,形成强大的反欺凌联盟,班主任要成为这个组织的坚强后盾。有了这样的反欺凌力量就可以做到:一是为预防校园欺凌提供咨询与帮助。二是一旦发现校园欺凌端倪,在第一时间阻止,并告知欺凌者后果的严重性,以杜绝之后类似事件再次发生。三是在学生中作深入调查,寻找更多潜在的校园欺凌迹象,将其消灭在萌芽状态。四是建立反校园欺凌实时追踪站,群策群力,进行信息交流,并让大家集思广益,获取相关预防校园欺凌的策略与点子,和大家共享与交流。五是积极宣传反校园欺凌的方法与策略。六是建立奖励机制,对那些制止校园欺凌行为的同学进行表彰。

  四、依据班级情形选择策略

  1. 每周开展一次特殊游戏活动,防止欺凌发生

  班主任和学生每周花一定时间围坐在一起做游戏。这种活动主要是鼓励团队合作,而非小圈子联盟。教师通过这种活动深入了解学生间存在的潜在矛盾。学生通过该活动可以学会交际技能(该活动适合小学生)。首先,可做一些诸如“命名游戏”“换座游戏”等。命名游戏即游戏中的学生要把某人介绍给他左右两边的同学。换座游戏则是游戏中学生通过某种方式打乱现存的秩序进行排座位,将学生之间随机组合,彼此间增进了解和加深情感。其次,让大家一起合作执行一系列指令,例如,每个人通过跺脚的方式发出雷鸣声。随后,便在游戏中处理比较严肃的欺凌问题。教师可以如是说:“如果你知道学校里发生了欺凌,请起立并更换位置。”接着再说:“如果你知道班上发生了欺凌,请起立并跟换位置。”教师可以根据起立的人数来判断欺凌的严重程度。然后再通过句子补充游戏,跟踪定位,譬如“一个受到欺凌的小孩可能会感到……”,“一个欺凌别人的小孩可能会感到……”。最后,对他人作出肯定陈述并听取关于自己的肯定陈述。该活动可以用来阻止欺凌行为,因为它支持建立在一对一基础上的自尊和相互欣赏,它鼓励班级成员对班级整体以及班级里的每一个人形成积极的评价。

  2. 运用社会关系测量知识预测并阻止欺凌

  班主任可以使用社会关系测量来判断班级关系的动态进展情况,能够掌握一些班级内的基本关系走向,也可以通过它掌握一些诸如班级存在几个派系、哪个派系起主导作用、哪些学生被孤立了,等等,甚至可以运用它预测潜在的矛盾问题并阻止欺凌。该策略适用于中学生。

  英国学者哈格里夫斯(David H.Hargreaves)以能力为尺度将班级划分为四个类型,目的是更好地了解班级的社会关系图。好班级中的行为规范都是反映亲社会价值取向的。差的班级都是倾向于反社会的,他们更像“英勇的斗士”,他们用欺凌的方式来控制班级,以维护他们自身的地位。具体而言,班主任要想掌握班级关系走向,要求班级中所有学生说出与他们交往最多的五名同学的名字(如果没有五名的话就按照实际数即可),再说出他们不喜欢的两个同学的名字,以及他们最好的朋友与最不喜欢的学生的名字。班主任同时要求每一位同学填写一份“机密”问卷,内容包括:第一,班上哪些是你的朋友?第二,哪些学生最有可能对别人实施欺凌以及伤害别人?第三,哪些同学最有可能被别人故意刁难以及伤害?班主任将这些信息归类整理后,就可以清楚地知晓谁正在实施欺凌,谁正在遭受欺凌[4]。

  3. 情景模拟,了解欺凌的动态成因并制订预防策略

  班主任不仅要密切关注教室内、课堂中学生的行为举止,更要把学生在上学路上和校外活动中的情况掌握在手,只有这样才能全方位预防校园欺凌。了解这些特殊情况下的欺凌有两种方式,一是模拟“在校车上”的情景,二是“社会行动剧”饰演。

  (1)虚构“在校车上”情景剧,了解个人心理

  通过与全班学生共同编写发生在车上的欺凌情景,让学生还原生活中发生的种种欺凌事件。班主任通过让同学们对发生在虚拟的被欺凌者身上的欺凌事件讨论,了解发生在上学路上或校车上的欺凌情况。通过这种情景模拟,若有重大发现,班主任就可以跟进作进一步的调查。班主任要通过这种情景剧的“创作”,把大家从开始关注被欺凌者对欺凌事态本身描述引导到被欺凌者如何避免被欺凌的讨论。大家会讨论如何帮助被欺凌者想办法逃避被欺凌,甚至会讨论如何团结起来阻止欺凌者对他人的伤害。通过对欺凌情景剧的商讨,每位同学都会对欺凌事件的发展过程有个完整的动态感受与理解,提高了他们的认识,凝聚了大家的力量,唤醒了大家的防范意识,为预防发生在上学路上或校车上的欺凌打下了基础。

  (2)通过“社会行动剧”饰演,将大家带入剧情接受教育

  校园欺凌是学生生活中发生的单一的或者是一系列事件,往往是动态的、连贯的。如果把这些事件编写成剧本并搬上舞台,分别让学生扮演欺凌者、受害者、旁观者等角色,按照剧情要求将欺凌事件演绎出来,尤其是作为旁观者的个体或团体用正义感或者团体数量优势制止欺凌的行为,这种干预成功的展示会给台下观看的学生以激励与策略指导。该预防策略是通过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实际事件的挖掘整理编制成剧目,用舞台艺术方式对欺凌进行解构,使学生对欺凌进行深刻理解。该策略的实施大致要通过以下几个环节:第一,召开欺凌“社会行动剧”研讨会,将班级成员以三四个人为一个研讨组分成若干组。第二,各个研讨小组再选取日常生活中的欺凌事件作为编剧素材,确定欺凌剧本。第三,每个小组选择一个剧本。每小组要在准备的四个欺凌剧目材料中选一个并编写成剧本,各小组成员在商讨过程中谁的想法得到了认可,谁就自然而然地成为该小组的导演。第四,表演剧本。熟悉剧本,先进行一个迅速“彩排”,再正式演出。第五,剧后讨论。戏剧表演后,为了获得对欺凌动态的感知,须要明确欺凌的性质并开始思考如何进行反欺凌的讨论。第六,针对剧本的情感内容,引导学生体验并寻找问题解决办法。第七,针对“社会行动剧”让学生进行评价。这样做首先可以使学生对“社会行动剧”进行反思并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建议,再者,能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3]。通过这种“社会行动剧”的会议组织与研讨、剧本编制、彩排饰演、观看与评价等多种方式,让班级成员对校园欺凌全面认知与体悟,加强他们对校园欺凌各种情形发生时的预估与判断,最终使他们在面临校园欺凌时理性地采取正确的干预策略,阻止欺凌进一步恶化升级。

  参考文献

  [1] Craig,W.M.&Pepler,D.J.Peer processes in bullying and victimization:an observation study.Exceptional Education Canada,1995(05).
  [2] Bently.K.M.&Li,A.K.Bully and Victim problems in Elementary Schools and Students Beliefs about aggression.Canadian Jounal of School Psychology,1995(11).
  [3] 基思·沙利文.反欺凌手册[M].徐维,译.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14.
  [4] David H.Hargreaves.Social Relations in a Secondary School.London:Routledge&Kegan Paul,1967.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原文出处:张宝书.班主任应对校园欺凌的预防策略研究[J].教学与管理,2020(12):63-65.
相关标签:班主任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