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军事思想论文

《孙子兵法》蕴含的心战思想探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6-13 共3399字
摘要

  《孙子兵法》是我国历史上出现最早、最为系统完整、评价最高的一部兵书。明代茅元仪在《武备志·孙子兵诀评》中曾对其高度评价:“前孙子者,孙子不遗;后孙子者,不能遗孙子。”《孙子兵法》中军争篇、谋攻篇、计篇等多篇都蕴含着心理作战的思想,对人民军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研究运用心理战战法,做好军事斗争准备具有很大的启示和借鉴指导意义。

  一、思考与启示之一:“不战而屈人之兵”---威慑恐吓的运用

  《孙子兵法·谋攻篇》中说道:“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意为百战百胜不是最好的结果,兵不血刃地使敌屈服投降才是最值得称赞的战争策略和战争艺术。兵法中提出的“全胜”思想,实质蕴含着心理战的威慑恐吓思想,就是以强大的军事实力作为后盾,以不流血的战争方式迫使敌人处于强大的心理压力之下,从而屈从于我方意志,实现我方战略意图。

  威慑是人类社会内部相互交往和利害冲突中出现的一种制约关系。在军事领域,无论是曾经的冷兵器时代还是今天的信息时代,威慑一直都是心理对抗的常用方法。恐吓是由于人的肉体或生命受到某种客观存在或不存在的威胁而引起的恐惧。恐吓性心理对抗是以各种武器装备为物质载体,以各种刺激使人产生恐慌情绪,使人失去正常的思维,导致战斗力降低或丧失的一种特殊的心理对抗样式。在现代战争中,心理战的威胁恐吓运用十分重要,迫敌从心理上产生畏惧、迟疑、退缩等消极情绪,从而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目的。

  美国解决海地危机时,充分发挥了心理战这种威胁恐吓的巨大威力。战前舆论铺天盖地报道宣传美军将全力以赴,营造“大打架势”.精锐的第 82 空降师、第 10 山地师,18 艘军舰、81 架飞机和 66 架直升机……这一个个彰显力量的数据和名词通过美国有线电视网及其他主要媒体向全世界报道,威胁恐吓意味显而易见。美国在第一时间将出兵海地的兵力、装备情况和实战准备向全球报道,使海地笼罩在浓烈的战争阴云之下。美军凭借其强大的军力,加之凌厉的舆论和心理威慑恐吓,迫使海地军方领导人赛德拉斯无条件签署了自动交权的“太子港协议”,获得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想战果。

  二、思考与启示之二:“兵者,诡道也”---欺骗误导的运用

  《孙子兵法·计篇》中说道:“兵者,诡道也。”其中阐述的核心思想就是心理对抗,主要是指在用兵与敌人作战时,必须以诡诈待之,方能取胜。孙子认为,战争不仅是勇与力的角逐,更是智与谋的较量,战情真中有假,假中有真,充满着诡秘的色彩。在作战中,不能“诡计百出”地欺骗敌人,就必然被敌人所迷惑;不能“火眼金睛”地识破敌方之欺诈伎俩,就必然落入敌人设计的圈套。

  孙子所论述的“兵者诡道”实际上是一种高超的战争艺术,实质上同心理战的欺骗性心理对抗相契合。欺骗性心理对抗就是以隐蔽己方企图为前提,通过战略、战役、战术上的欺骗手段,造成敌人的错觉和误判,使敌人在理智上犯错误,从而导致敌人按照欺骗性心理对抗实施者的意愿行动,达到不战而胜、小战大胜的目的。心理战中要以隐藏己方的企图为前提,对目标对象实施蒙骗、欺诈、麻痹和诱导,干扰敌方的认知、情感和意志,造成敌人的思维错乱和迷惑迟疑,使其迷失进攻的方向、丧失前进的动力、动摇对抗的决心。通过精心策划、施计用谋,向敌人传递虚假、混乱的信息,以引起其冲动焦虑、烦躁不安的情绪,使其难以进行正确的判断,致使敌方高层错误判断形势、将领指挥失当、士兵思想混乱、民众心理惊慌,在作战中完全陷入被动。

  在 1979 年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中,苏军运用了“诡诈制敌”的方法。为掩盖苏军战争意图,苏共总书记勃列日涅夫在战前为两国“友好睦邻合作条约”签订一周年而高调“电贺”阿富汗总统阿明,塔斯社大肆渲染苏联对阿富汗的“全面无私的援助”以及对发展两国关系的“真诚”和“善意”.在这种蛊惑人心的欺骗宣传面前,阿富汗军队被麻痹和迷惑而放松了警惕。而此时,苏军突然发动袭击,仅用 3 个小时就控制了阿富汗首都喀布尔,仅用 7 天就控制了阿富汗全境。

  三、思考与启示之三:“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干扰搅乱的运用

  《孙子兵法·军争篇》中说道:“故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意思是对于敌军官兵,可以挫伤其锐气;对于敌方将帅,应该扰乱其决心。“夺气夺心”在《孙子兵法》兵学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是历代兵家沙场博弈时心理对抗的核心内容,同时也是心理战干扰搅乱运用的重要借鉴。

  干扰是指利用战略、战役、战术上的干扰手段,使敌心理错乱、混乱,以破坏敌军的抵抗意志,瓦解士气,迫使敌人放下武器,逃避战斗乃至投降,丧失战斗力。“气”,即军队的士气,包括官兵的理想信念、战斗意志、勇敢精神、杀敌怒气、牺牲意识以及对胜利的信心和决心,是构成部队战斗力的精神要素。士气旺盛则胜,士气衰弱则败。心理战干扰搅乱战法的运用就是要用密集的心理攻击“火力网”,打击敌军的嚣张气焰,对其进行心理争取和精神杀伤,对其认知、情感和意识施加影响,使其思想混乱、意志枯萎,惊慌恐惧、消极厌战的心理情绪不断增强,有效遏制其对抗意志和作战信念,从整体上灭杀敌军的生机与活力。“心”,即高级指挥员的决心,包括军队将领的取胜欲望、作战信念、对抗意志、思想情绪、精神状态等。

  在战争中,将领战斗决心的片刻迟疑,都可能导致部队士气的瞬间崩溃。因此,高级指挥员历来都是敌方攻心乱谋的重点目标。干扰搅乱应把精神杀伤的“导弹”瞄准敌军高级指挥员的心理“软肋”,将敌军将帅在思想素质、思维层次、意志品质、品德修养、生活作风、群众基础等方面的弱点和缺陷作为突破口,灵活使用诸如舆论欺骗、理性感召、情感拉拢、利益引诱等多种手法,对敌军将帅的正常心理状态进行扰乱、迷惑、误导和诱骗,以达到动摇其作战决心,削弱其抵抗意志的目的。

  第二次伊拉克战争开战前,美国早已把共和国卫队师长以上军官的情报资料搜集齐全。利用掌握到的伊军高官的个人履历、家庭住址、电话手机、电子邮箱等,美国私下开展对这些高官“夺气夺心”攻势,告诉他们如果放弃抵抗将得到多少好处,而如果抵抗后果又将如何悲惨。正是这些周密的战前心战准备,使得伊拉克高级军官的抵抗意志发生了根本的动摇,美军攻击下的共和国卫队也就自然而然作鸟兽散。

  四、思考与启示之四“:亲而离之”---瓦解分化的运用

  《孙子兵法·计篇》中有“亲而离之”的离间策反思想,并将其列为“诡道十二法”之一,意思是对于内部团结一致、亲密和睦的敌人,要设法离间其君臣关系,或离间敌方内部的上下左右关系,使之混乱,我方就可以乘其乱而取胜,这对心理战瓦解分化的运用具有重要启示。

  分化性心理对抗,也叫瓦解分化,古称离间,是指利用宣传、说服、欺骗等手段使敌人内部产生分歧,分解敌军的力量,最好是争取敌人的力量为我所用。瓦解分化敌军工作是我军的传统之一。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军瓦解敌军工作在实践中取得了成功经验,理论上有了较大的发展和完善,连素以“不可战胜”自居的日军也不得不为之胆颤。在心理战中运用“亲而离之”的谋略原则,首先要给敌方的“大脑”做“解剖手术”.要善于发现敌政府高层领导之间的矛盾冲突,充分利用敌军将领之间的猜疑、妒忌、离心、隔阂等消极心理状态,挑拨关系,增其内耗。要善于制造矛盾,造成敌高层之间上下相疑、左右分裂。要派遣内应力量,对敌军政要员进行政治争取和利益引诱,使敌不攻自破。其次,要给敌方的“身体”做“肢解手术”.要充分发挥我军政治优势,转变敌军官兵的思想、信念、观点、立场,以达到瓦解其组织、涣散其军心的目的。要运用广播、报纸、网络、无线电话、散发传单、阵地喊话、书写标语、战地活动、组织俘虏现身说法等手段,揭露敌高层的欺骗宣传,缓解敌官兵的对抗、抵触情绪,促使其政治上觉悟,积极稳妥地争取和策动敌军官兵哗变、投诚或起义,使敌军堡垒从内部土崩瓦解。

  在利比亚战争中,西方国家一些媒体无中生有地报道:为了寻求庇护,卡扎菲妻子沙菲特和女儿阿伊莎悄然抵达突尼斯南部的难民中心。这条虚假消息使那些正在为利比亚政府“卖命”的高官和将领误认为卡扎菲正在为其家属“安排后路”,因此下定了“投诚”的决心,这是瓦解分化的成功战例。

  《孙子兵法》诞生于春秋末年,距今已有千百年的时间,但其蕴含的朴素唯物思想的方法论,关于“不战”和“全胜”的战略性思考,尤其是其通篇体现的心理战在国家战略层面的宏观运用和战役战术层面的具体使用,对于我们研究探索现代战争中心理作战的策略谋划和战法运用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借鉴指导意义,《孙子兵法》蕴含的心战思想也必将光芒永存。

  [参考文献]

  [1]田辉。孙子兵法[M].北京:中国画报出版社,2012.

  [2]黄朴民。孙子兵法解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相关标签:孙子兵法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