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军事论文 > 军事思想论文

毛泽东《论持久战》中蕴含的军事思想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1-25 共12448字
摘要

  毛泽东的 《论持久战》总结了七七事变后全国抗战 10 个月的经验和教训,批驳了当时盛行的种种错误观点,系统阐述了抗日持久战的总方针,科学地预见了抗日战争的战略进程,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的纲领性文献。《论持久战》是一篇贯穿着革命的辩证法的以驱逐日本帝国主义,扞卫国家领土、主权、统一、建立新中国为宗旨的国防战略华章,蕴涵了诸多对当今我国仍有重要的战略指导意义的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

  一、系统的战争观

  国防即不等于战争,但国防和战争是分不开的。我们加强国防建设就是为着防范外敌对我可能发动的侵略战争和应对突发事变。在一定的条件下,战争是不可避免的。因此首先要正确地认识战争和对待战争,树立正确的战争观,提高和强化国防观念。

  1. 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由于阶级的出现,几千年来人类的生活中充满了战争,特别是到了帝国主义时期,仗打得特别大特别残酷。历史证明,法西斯主义就是战争。人民要在战争中求得和平,就必须起来以革命的战争战胜法西斯主义的战争。从抗日战争的性质出发,毛泽东指出: “历史上的战争分为两类,一类是正义的,一类是非正义的。一切进步的战争都是正义的,一切阻碍进步的战争都是非正义的。”[1]475 -476对于正义的战争,中国共产党人不但不反对,而且积极地参加; 对于非正义的战争,坚决给予反对。反对的方法,在战争未爆发前,极力阻止其爆发; 既爆发后,就用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日本的侵华战争是非正义的战争,“我们中国,则从人民到政府,从共产党到国民党,一律举起了义旗,进行了反侵略的民族革命战争”[1]476.抗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是求中国和世界永久和平的。打倒了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起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对于争取全世界的和平事业,无疑是非常伟大的贡献。

  2.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克劳塞维茨和列宁,对战争和政治的关系都给予了深刻的阐明。毛泽东结合中国抗日战争的实际,进一步阐明了二者的辩证关系,指出: “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1]480毛泽东认为,战争本身就是政治性质的行动,自古以来没有不带政治性质的战争。抗日战争的政治目的就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要实现这一政治目的,就离不开坚持抗战和坚持统一战线的总方针,离不开全国人民抗战的政治动员,离不开贯彻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离不开争取国际力量的援助等等政治因素。“一句话,战争一刻也离不了政治。”[1]479同时,毛泽东指出,从战争有其特殊性这点上说,战争不等于一般的政治。战争是政治的特殊手段的继续。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再也不能照旧前进,于是爆发了战争,用以扫除政治道路上的障碍。日本发动的侵华战争是这样,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也是这样。毛泽东还指出,基于战争的特殊性,就有战争的一套特殊组织,一套特殊方法,一种特殊过程。这组织,就是军队;这方法,就是指导战争的战略战术; 这过程,就是敌对的军队互相使用有利于己不利于敌的战略战术,从事攻击或防御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活动形态。

  3.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是战争的根本目的。指导战争,不仅要懂得战争的政治目的,还要懂得战争的根本目的。毛泽东指出: “战争的目的不是别的,就是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1]482战争中的武器、进攻和防御,均体现着战争的目的。战争目的中,消灭敌人是主要的,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与此二者相对应,战争中进攻是主要的,防御是第二位的。“战争实际中,虽有许多时候以防御为主,而在其余时候以进攻为主,然而通战争的全体来看,进攻仍然是主要的。”[1]482那么战争中提倡勇敢牺牲精神与战争的目的是什么关系呢? 毛泽东认为二者不相矛盾,是相辅相成的。

  战争是要付出代价的,有时是极大的代价。“部分的暂时的牺牲 ( 不保存) ,为了全体的永久的保存。”[1]482毛泽东进一步指出: “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个战争的目的,就是战争的本质,就是一切战争行动的根据,从战术行动起,到战略行动止,都是贯彻这个本质的。”[1]483抗日战争的各级指导者,要力求通过每战不断地、部分地消灭敌人的积累,促成大的战略胜利,达到最后驱敌出国、创建新中国的政治目的。

  毛泽东的系统战争观启示我们: 第一,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抗日战争胜利距今 70 周年,但历史不容忘记。首先是痛定思痛,不忘国耻。从 1840 年的鸦片战争起到 20 世纪 40 年代中期,全世界帝国主义国家几乎都发动过侵略中国的战争。期间,除了抗日战争,以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告终以外,没有一次战争不是以我国失败、签订丧权辱国条约而告终。这段历史告诉我们: 落后就要挨打,发展才能自强,必须走富国强军之路。其次是虽胜不忘战。新中国成立以来,周边一些国家视我之克制与和平愿望为软弱可欺,挑起边境冲突,妄图侵占我国领土主权,但均被我国军民发起的自卫反击战打败。当前我国的边境特别是我国的海疆很不安宁,一些国家企图借西方大国之力,蚕食和永远侵占我国岛礁及其海域,西方霸权主义者也插手我东海南海争端,助纣为虐,挑战中国主权,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置忧患于脑后。***也强调过,“忘战必危,怠战必败。”在当今世界重塑国际战略格局的过程中,中国崛起面临的阻力会越来越大,各种风险也会越来越多,我们必须始终重视国防和军队建设,以强军目标为统领,做好反侵略战争准备。如果有谁胆敢对我中华发动侵略战争,我们必将以全民族的革命战争把侵略者彻底打败,扞卫国家的领土、主权和统一,保卫人民的和平生活。第二,必须做好军事斗争准备。有备无患,备战能战才能慑战止战。军事斗争准备是军队的基本实践活动,是维护和平、遏制危机、打赢战争的重要保证,是应对可能发生的战争的必要前提,它的政治目的就是保家卫国。保家卫国,就离不开建设巩固的国防和强大的军队。***指出: “现在,虽然维护国家安全的手段和选择增多了,我们可以灵活运用、纵横捭阖,但千万不能忘记,军事手段始终是保底的手段。”[2]88这就需要锻造一支有能力为国家发展保驾护航的强大的人民军队,同时要有一整套适合现代战争的战略战术,在战争指导上做到灵活、机动、自主, “致人而不致于人。”第三,必须高度重视实战化军事训练。在和平时期、非战争的情况下,我们要不要贯彻战争目的呢?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不是直接的贯彻,而是间接地贯彻,即通过实战化训练和演练来贯彻。和平时期军队进行实战化训练和演练,就是为了在未来的战争中更好地实现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一战争目的。只有平时多流汗,战时才能少流血,保存自己消灭敌人,就是这个道理。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必须坚持把实战化训练和演练摆在战略位置,作为战斗力生成的根本途径,从实战需要出发从难从严训练部队。特别是加大在复杂电磁环境、复杂陌生地域、复杂气象条件下的训练力度,努力实现训练和实战一体化。

  二、军事战略思想

  军事战略是筹划和指导军事力量建设和运用的总方略,是国防战略的核心。毛泽东在 《论持久战》中,为抗日战争提出了正确的军事战略总方针和一整套具体的军事战略方针。抗日的军事战略总方针就是持久战,其实质是积极防御战略。毛泽东认为,要具体地进行持久战这一总方针,还必须制定和实行具体的战略方针,这就是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实行这些具体的战略方针,是由抗日战争发展的基本规律所决定的,即由中日双方存在着的互相矛盾的四个基本特点、基本因素所构成的矛盾运动所决定的。第一,日本是帝国主义强国,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弱国 ( 敌强我弱) ; 第二,日本的侵略战争是退步的、野蛮的,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是进步的、正义的 ( 敌退步、我进步) ; 第三,日本战争力量强,但它是个小国,人力、军力、财力、物力均感缺乏,经不起长期的战争,中国是个大国,地大、物博、人多、兵多,能够支持长期的战争 ( 敌小我大) ; 第四,日本的非正义战争在国际上是失道寡助的,中国的正义战争却是得道多助的 ( 敌寡助、我多助) .这些特点、因素的矛盾运动,就决定了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的胜利属于中国。根据这个基本规律,毛泽东将抗日持久战分为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三个阶段。具体战略方针上,在第一和第二阶段中实行战略防御中的战役和战斗的进攻战,战略持久中的战役和战斗的速决战,战略内线中的战役和战斗的外线作战。第三阶段中实行战略的反攻战。战争形式上,在第一阶段,主要采取的是运动战,而以游击战和阵地战辅助之; 在第二阶段,主要采取的是游击战,而以运动战辅助之; 第三阶段,主要采取的是运动战,而阵地战将提到重要地位。毛泽东抗日战争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和战略方针,其精髓是革命的辩证法,其要义是自觉的能动性,其灵魂是主动性、灵活性、计划性,概括起来就是在一定的客观条件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行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

  毛泽东积极防御战略思想是在长期革命战争实践中形成的,是中国共产党军事战略思想的基本点,其内涵丰富,即坚持战略上防御与战役战斗上进攻的统一,坚持防御、自卫、后发制人的原则,坚持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人若犯我,我必犯人”[1]590,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策略。

  新中国建立以来,以毛泽东积极防御的战略思想为指导,中央军委确立了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并根据国家安全形势发展变化和国家发展战略,适时地对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的内容进行了多次调整,制定出进行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总方针的具体的军事战略方针。1969 年,针对国际上帝国主义、霸权主义对我国的安全威胁,将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方针建立在 “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基点上。1985 年,在对战争与和平问题做出新的判断,确立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主题的前提下,国防和军队建设实行了战略性转变,把军事斗争准备放在应付和打赢一般条件下的局部战争的基点上。1993 年,制定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以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局部战争为军事斗争准备基点。2004 年,充实完善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把军事斗争准备基点进一步调整为打赢信息化条件下的局部战争。军事战略方针的每一次调整,都贯彻了积极防御的思想内核,同时又与当时国家安全形势和发展战略密不可分,有着显着的时代特征。

  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后,为实行新形势下积极防御军事战略方针,中央军委又制定了许多具体的军事战略方针: 一是调整军事斗争准备基点。在继续将军事准备基点放在打赢信息化局部战争的基础上,突出海上军事斗争和军事斗争准备。二是创新基本作战思想。根据各个方向安全威胁和军队能力建设实际,运用诸军兵种一体化作战力量,实施信息主导、精打要害、联合制胜的体系作战。三是优化军事战略布局。构建全局统筹、分区负责,相互策应、互为一体的战略部署和军事布势; 加强太空、网络空间、海外利益攸关区等新型领域安全的维护。四是在军事力量建设上,实现陆军、海军、空军和二炮的战略转型。另外,还制定了一整套军事战略原则。[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