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思想史论文

毛泽东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研究绪论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6-29 共5496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探析
  【第一章】毛泽东对农业现代化的认识研究绪论
  【第二章】毛泽东农业现代化理论形成的背景及前提
  【第三章】毛泽东农业思想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内容
  【第四章】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贡献及局限性
  【第五章】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当代启示
  【结语/参考文献】毛泽东关于农业现代化的观念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一、 绪论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其农业现代化思想具有非常可观的研究价值。

  可以说出身农村的毛泽东,一直非常关注我国农业、农村以及农民的状况,并且长期进行相关调研,随后还落实了大量的实践工作。在毛泽东的努力之下,农业现代化成为了我国开展一切事业的先决条件,为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以及经久的前进动力。

  对于"现代化"的定义,我们很难找到永恒不变的措辞与解释。在政治、经济、社会以及历史等众多学科里面,"现代化"都具有其特定的意义,而"农业现代化"则是其细分之下的一个综合性概念。为了能更进一步认识了解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内涵、影响以及意义,本文主要从以下内容进行了研究: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形成的背景及前提、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发展历程及主要内容、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贡献及局限性、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当代启示。这些重要的环节构成了一个鲜活的有机体,使得我们对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研究更为逻辑化、真实化。

  (一)选题背景。

  农业是人类文明史当中的第一个产业,是人类繁衍生息的重要物质基础,其作用举足轻重。农业就像是一棵常青树,有着沧桑的时代阅历,也兼具着继往开来的奋斗精神。人类从原始到现代,正是基于农业这种扎根当下并且时刻努力赶超未来的状态。因此,农业现代化将始终贯穿于人类的整个发展历程,并成为一种历史使命。

  农业是我国历史的瑰宝,但自近代以来,其进取的步伐就陷入了泥沼。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并且积累了非常丰厚的物质基础。而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的生产力水平却较为落后,"吃饱穿暖"成为了那一时期绝大多数农民的奢求。在政府的指导之下,历经数十年的不懈努力,我国农业的发展终于迎来了春天,但也出现了很多棘手的问题。

  面对困扰,我们应该驻足思考。回顾我国农业的发展,从传统的家庭经营模式向富含科技水平的社会化生产转变的历程,无不直观体现着农业生产科技、农业经济结构、农业管理体系等诸多方面的现代化要素。可以说,农业现代化是解决各类问题的关键途径,更是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最直接保障。因此,对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进行研究,就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二)研究综述。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文明大国,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农业哲学以及耕作经验不胜枚举,代表着当时全世界的农业生产力水平。但从近现代开始,我国农业文明的积存已经消耗无余。毛泽东虽然是历史伟人,但也确实出身于我国一个普通农民的家庭,并且很小的时候就参加了农业劳作,切身体会到了我国农民、农村以及农业的窘迫状况。可以说,毛泽东关于我国农村现代化建设的统筹规划,是与其自小积累的农村生活经验离不开的。不过,这种经历也在另一方面禁锢了毛泽东的思维方式,致使其在具体实践工作中出现了些许偏差。因此,归纳汇总国内外学术界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保证研究的全面性与客观性,对本篇论文的撰写极为重要。

  国内学术界对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研究比较重视,涉及的主要内容涵盖了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全面介绍、毛泽东与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辩证关系、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要素分析以及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现实价值等理论和实践探究。

  张启华在《读懂毛泽东》中,讲述了土地改革过程中的相关见闻,且赞扬了毛泽东的高尚品质:"从这件事情,我们看到了毛泽东作为无产阶级政治家、真正的人民领袖的宽阔胸怀,看到了他坚定不移的改革家风貌。"作者同时还总结了土地改革的意义:"全国的土地改革于 1953 年春基本完成。其意义在于,挖掉了封建制度的基础和我国贫困落后的老根,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工农联盟和人民民主专政,为此后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工业化创造了条件。"作者称,毛泽东十分重视我国农业发展的问题和农民生活的问题,他对我国农业的杰出贡献,就是提出了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其中自力更生、农业基础、科技兴农、农业工业化与商品化等思想是主要的精髓,并且最终成为了我国农业发展的宝贵资源。

  邱守娟在《毛泽东的思想历程》中,高度评价了毛泽东"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指导思想,认为这一举措是我国农村建设与发展的最佳路径,并尤为肯定农业合作化的推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长期以农村为根据地。共产党在根据地上逐步积累了组织人民群众进行各项必要的和可能的经济建设的经验。其中最重要的经济组织形式就是合作社。"作者同时介绍了毛泽东的具体实践工作:"毛泽东一贯重视合作社的发展,把它视为劳动人民摆脱贫困求得解放的必由之路。早在江西革命根据地,毛泽东就把动员群众组织和发展合作社作为经济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制定了相应的经济政策。"作者还进一步强调:"中国的农业合作化运动按照自愿和互利的原则,采取逐步前进的办法实现了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过认真的回顾和总结,作者整理出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路线图,形容毛泽东在不断探索之后将马克思主义捏成了中国的形状,并镶嵌在毛泽东农业经济思想当中,还称赞这一极为缜密的思想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路先锋。

  梁柱在《毛泽东与中国社会主义事业》中,辩证地分析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产业布局,并且归纳了毛泽东的具体思路:"毛泽东在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时,他明确提出,中国工业化道路的问题,就是要正确处理重工业、轻工业、农业的发展关系问题。"对于我国的农业合作化,作者也有着十分透彻的理解:"毛泽东积极推进农业合作化运动,希望通过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力量,克服个体经济的脆弱性,使全体农民走上共同富裕的大道,同时也为农业现代化提供制度性的保证。"作者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正好是我国社会进行变革的阶段,同时也是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大发展的阶段。"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的源动力是先进科学技术"、"农业的根本出路是机械化生产经营"等,都是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提出的具有历史价值的观点。毛泽东坚持对我国农业发展的问题进行探究,得出了以上寓意深刻的思想理念,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贡献了丰厚的理论与实践经验。

  沙健孙在《毛泽东与新中国建设》中,归纳并且总结了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历史经验,称:"中国农业的合作化,是 5 亿多农村人口的伟大的社会主义革命运动。"而对于毛泽东"先合作化后机械化"的指导思想,作者十分认同:"从理论上讲,协作本身就能够提供一种新的社会劳动生产力。这就是说,即使在农业生产仍然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条件下,仅仅依靠协作的力量,也可以在一定时期推动农村生产力得到明显的发展。"作者还意识到了农民这个群体的双重性,提醒我党要重视对农民的教育:"必须向背着旧制度包袱的广大农民进行思想政治工作,才能激发他们的社会主义积极性,把他们引上组织起来的道路。"作者更是进一步强调,对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进行研究,一方面有利于我党不断巩固和丰富自身的执政信仰,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在新形势下大力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国外相关作家学者对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研究较少,对毛泽东的政治、军事以及哲学思想的研究较多,但从这些角度依然可以看到毛泽东农业思想的闪烁点。

  美国著名作家罗斯·特里尔的《毛泽东传》是西方国家最为畅销的毛泽东传记之一,整书主要从思想、政治角度记叙了毛泽东的一生,而且十分重视情景交融地分析毛泽东的个人生活、人物个性以及思维方式。作者通过讲述建国前后毛泽东的重要事迹,为读者呈现了毛泽东对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思考与探索,还原了毛泽东的真实样貌。

  美国知名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西奥多·舒尔茨的《改造传统农业》,是站在经济学的角度,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提出了具体的看法。作者十分关注全球各国在农业生产方面的效益,称农业是一门难能可贵的艺术,而传统农业存在的问题又是显而易见的,寻常农民的存储与投资以及再生性资本无法刺激传统农业有脱胎换骨的表现。那么在经济学领域,对供给与需求的要素进行客观分析,并且合理利用其中的经济学规律,将会给传统农业的改造提供内在的实用动力。

  英国知名学者迪克·威尔逊的《历史巨人--毛泽东》,以西方人的眼光客观地描述了毛泽东的一生。全书以毛泽东的政治生涯为主线,准确完整、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毛泽东的独特风貌,尤其对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方面的评述,具有很高的信服力。

  法国著名记者 K·S·卡罗尔的《毛泽东的中国》,主要叙论了我国 20 世纪 60至 70 年代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外交,其中对我国当时农业发展的相关记载,非常值得我们去回味思考。

  国内专家学者对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研究,涵盖内容虽然比较全面,但不够客观。而国外专家学者对毛泽东及其农业现代化思想的研究,虽然缺少风土人情与文化背景的支撑,但更能让读者以局外人的角度客观地看待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因此,中和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是理智的研究方式,就像中西医结合一样标本兼治。

  (三)研究目的与意义。

  进入 20 世纪以来,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就一直滞后于众多发达国家。为了改善这一窘迫的状态,并且尽快赶上世界的脚步,我国政府始终将农业现代化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本文希望通过辩证思考以及系统分析,对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进行一次全面的探究,把握其形成与发展的具体脉络,并客观地剖析其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利与弊,总结先进经验的同时也吸取宝贵教训,最后站在现代农业发展的高度,整理该套思想体系对我国发展与建设的指引性。

  新中国成立之后,在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指导下,我国先后开展了土地所有制改革、农业合作化以及农业机械化等一系列运动,至此从一个经济文化都极为落后的国家,转变成了一个蕴藏丰厚潜力的社会主义国家。在这个期间内,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可谓是硕果累累,神州大地更是一片春色。这些翻天覆地的变化,都离不开毛泽东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正确指引。直至今天,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对我国的发展与建设都有着深远的影响,甚至在很大程度上为我党指明了"三农"问题的解决途径。所以,即便是在新的历史时期,对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进行全面且深刻的研究,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首先,可以扩大毛泽东思想的研究范畴。毛泽东思想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了毛泽东的经济思想、文化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军事思想以及外交思想等。

  虽然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都较为广泛,并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对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研究缺乏统一性。"三农"问题给我国建设与发展带来的困扰,从相反的一面证明了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价值。为了能够更深层次地探究毛泽东思想,系统地扩充其研究领域,且最终丰富其涵盖内容,本文全面分析并阐释了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生成背景、成熟历程、总体内容、现实意义以及偏差误区等。

  其次,可以深化农业发展的客观规律。随着时代的进步,现代化已经成为了全球性的热议话题,而基于我国的实际情况,农业现代化应该被安置在最为首要的位置上。但在 20 世纪上半叶这段时间里,我国的农业现代化领域,一直是毛泽东在孤军奋战。所以,对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进行全面透彻的了解,可以更进一步地认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同时也可以更深入地把握相应的客观规律。

  最后,可以帮助我党解决"三农"问题。要想合理解决一个问题,就要准确分析好其原因,然后找到突破口并且选择行而有效的解决方法。那么面对"三农"问题的困扰,相关原由较为复杂,要对其进行细致的分析,不能光从时下的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单一着手。我国的"三农"问题有着相当的历史背景,究其根源,我们可以从近现代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进程中找到答案。因此,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与我国的"三农"问题有着密切的联系,研究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推进我国"三农"问题的解决进程。

  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是我国农业思想的典范,更是毛泽东针对农业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具体实践,对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小康社会的建立,均起着至关重要的理论与实践作用。

  (四)创新点和研究方法。

  1.创新点。

  第一,在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内容研究方面,本文着重剖析该思想体系内部因素与外在效果的联系。先是深入分析该思想体系的发展历程与主要内容,然后全面阐释农业合作化、农业机械化、农业科技化三个核心要素,进而辨证地研究该思想体系。

  第二,本文从构思到行文,十分注意将问题微观化。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发展所面临的境遇是摊子大、状况杂,就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而言,在宏观政策方面一把抓、一刀切的收效不见得可观。而积极着手微观,会使该思想体系尽早驶入良性轨迹。

  2.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作者通过在辽宁医学院图书馆和中国知网查找、搜索国内外有关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书籍、期刊以及文献等,了解并掌握了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探索经验。

  阶级分析法: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几个不同的时期,每个阶段的阶级矛盾自然也就存在差异。利用阶级分析法,可以更加直观地呈现出当时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各类社会现象。

  历史逻辑统一法:把毛泽东有关农村的文章和演讲等放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中研究,将其思想理论与实践探索结合在一起,客观全面地认知毛泽东农业现代化思想体系,进而辩证地分析相关问题。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