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思想史论文

必须正确处理财经计划与市场的辩证关系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6-29 共6339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陈云财经思想的现实意义研析
  【第一章】陈云财经思想对当代的启示研究绪论
  【第二章】陈云财经思想的历史演进与主要内容
  【第三章】陈云财经思想的基本特点
  【4.1 - 4.4】必须正确处理财经计划与市场的辩证关系
  【4.5 - 4.7】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
  【结语/参考文献】陈云财经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四章 陈云财经思想的当代价值

  我们应该在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建立全面、协调、可持续、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以及人类的协调发展的符合新时达要求的发展观。

  陈云作为长期主持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的主要领导人,在经济领域中的理论贡献有目共睹,虽然受限于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陈云没有完整的提出科学发展这一精确概念,但陈云经济思想中的很多方面都体现着丰富的科学发展观。可见,挖掘陈云经济思想的内涵和实质对当前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都具有非常好的指导和现实意义。

  4. 1 必须正确处理财经工作与政治发展的关系

  陈云财经思想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对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做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最突出、最为后人推崇的是他指挥的平抑物价的战役和在他的领导下,新中国在抗美援朝中的经济成就。在这两方面,陈云取得了其他人难以想象的成功,陈云领导各级财委的全体工作人员在大多数人认为没有希望的方向上作战,并且取得了战役的胜利。也正是这些成就确立了陈云在新中国经济思想史上的不可动摇的历史地位。

  在拉动经济发展的诸多因素中有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外贸。不管是哪一条,最后都是要同物价见面的,这就是说,经济发展和通货膨胀是经济运行中的一对矛盾,是一个矛盾统一体,具体处理的过程中只要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严重后果。特别像新中国所面临的十几年中累积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更是国民经济中的顽疾。这里面不但有国民党政府疯狂发行纸币的原因,也有人民政权为了解决军费开支不得不忍痛发行货币的缘故,更为严重的是,经过十几年的时间,人民群众对纸币的信任度已经降至冰点,拿到纸币后总想在第一时间换成实物。因此,平抑物价、稳定币值在新中国立国之初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稳定物价的战斗胜利结束以后,毛泽东对此进行了高度的评价,毛泽东极力称道陈云的理财能力,他借用诸葛亮在《前出师表》里叙述刘备夸奖向宠的用语("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称陈云这种理财能力为"能".薄一波回忆说:"后来,毛主席还说过,平抑物价、统一财经,其意义'不下于淮海战役'.

  国外经济学界的一些专家学者,对陈云指挥的这场稳定物价的战斗也非常佩服,认为新中国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使如此剧烈的通货膨胀得到控制,简直是经济史上的奇迹。事隔几十年后,他们对此仍有深刻的印象。前些年,我国的一个代表团到西方国家访问,希望在治理通货膨胀方面学习西方经验。西方经济界人士当即指出:这方面我们应该向你们取经,你们在这方面是最有经验的。

  整个抗美援朝期间,我国财政经济一直保持着奇迹般的良好状态,为了抗美援朝战争的需要,在财政上本来可以用于经济、文化和其他事业的财力,不得不转用于国防,这样的转移使用是完全必要的,为了战争的胜利,人民政府也只能这样做。

  但是,在与一个现代化超级大国进行军事对抗的同时,国内竟然还开始了修建铁路、治理淮河等有重点的建设,这是很不容易的。一九五一年我国所支出的经济建设投资和文化事业经费,仍然大幅度超过一九五〇年的十七亿五千万元,达到三十七亿六千万元,增幅达到一倍以上。一九五一年国家增发的通货,既没有超过由于工商业发展而来的市场所需的货币流通量的增加数额,增发的数字也不比一九五〇年增加的多,这就保证了全国市场物价的基本稳定。一九五一年财政总收入为一百三十三亿一千万元,财政总支出为一百二十二亿五千万元,财政上出现了收支平衡并略有结余的可喜局面。

  周恩来高度评价了陈云在财经工作方面的重大成就,1951 年 8 月 22 日,周恩来在全国十八个专业会议与会人员及政府各部门负责人会议上作了题为《目前形势和任务》的报告。报告中说:"在抗美援朝战争仍在进行的情况下,我们依然使今年的财政收支接近平衡,没有使物价上涨。这个成绩的伟大不亚于抗美援朝,不亚于镇压反革命,不亚于土地革命。

  掌握财经工作的同志,特别是陈云同志,在这方面确实是兢兢业业的。"陈云的财经思想在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稳定了国内经济形势、支援了抗美援朝;陈云的财经思想对新生人民政权的巩固做出了突出贡献。

  4.2 必须正确处理财经工作与民生建设的关系

  陈云在研究和处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丁作时,总是把安排好人民的生活,为人民谋利益放在首位,把它作为其他一切工作的基本点,因为只有维护好人民利益,才能维持社会稳定,才能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在战争年代,陈云就指出,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参与要想取得革命战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我们必须要发动群众,积极开展群众工作,而要发动群众就必须首先"从维护群众的利益出发"如果不安排好人民群众的生活,不考虑群众的利益,要想发动群众积极支持与参与革命战争是很困难的。战争年代需要发动群众寻求人民支持革命,建设时期同样需要发动人民积极支持和参与社会主义建设。

  建国初期,面对战争所造成的财政困难,有两种解决方案:一种是靠发行货币来解决凼难,另一种则是靠发公债、增产节约和增加税收解决困难。如果釆取第一种方案,工作简便并且容易操作,但是对于在日寇和国民党反动统治下遭受了十多年恶性通货膨胀之苦,期盼抑制通货膨胀,保证物价稳定的人民群众来说危害甚大。
  
  所以陈云在全面分析、调査研究的基础上,考虑老百姓的利益,主要采取了后一种方案。由于采取了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法,市场物价迅速得到稳定,全国财政经济实现了统一,国家的经济安全得到了保证。不管是在恢复国民经济、安定人民生活的一系列困难斗争中,还是在实行粮食等农产品的统购统销问题上,以及在幵展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特别是丁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他都始终把维护人民的利益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物价问题和商业工作是关系千家万户的大事,它们也直接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能否正常运行,人民生活能否得到改善和提高,所以陈云在领导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各个时期,总是设法采取一切适当的措施来稳定市场和价格,保证生活消费品的供应,保证人民的基本生活需要并避免发生大的波动。
  
  同时他也非常重视与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利益息息相关的商业工作,他从商业的管理体制到商业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都格外关心,指出:"商业关乎六万万人的日常生活,不能说是小事情,不重要。" "不要看不起这些,这是人民的大事。" "我们共产党必须天天关心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做商业工作的同志不能单纯注意物价、利润等商业本身的问题,还要注意国家建设规模和人民生活需要的平衡问题,在这个问题上出了毛病,关系就大了。
  
  "当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经济建设转而成为中心任务之后,当时面临的是如何解决建设与生活的主次问题,是是先建设、后生活,还是先生活、后建设。陈云指出:"经济建设和人民生活必须兼顾,必须平衡。"进行经济建设的前提是不能影响人民的现有生活水平,后来他将这一观点进一步阐述为"一要吃饭,二要建设","先生活,后建设".在我国经济遭受严重困难影响到人民生活时,他总是想方设法为人民群众考虑,使他们度过难关,正如他所说的:"我们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把革命搞成功了,千万不要使革命成果在我们手里失掉。
  
  现在我们面临着如何把革命成果巩同和发展下去的问题,关键在于要安排好六亿多人民的生活,真正为人民谋福利。"陈云的整个经济安全思想体系的落脚点就是维护和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切实安排好、解决好人民群众的生活。他在领导全国的财政经济工作中,不仅从维护人民利益出发来制定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而且在具体经济工作中也处处都关心着群众的切身利益,体现为人民谋福利的丁作宗旨。他要求经济工作不能就经济论经济,要树立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要把保证物价、经济的稳定及保障经济安全、社会的稳定与人民生活的稳定联系起来,只有人民生活稳定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才能顺利进行,国家的经济安全才有保证,社会也才能稳定。

  4. 3 必须正确处理财经计划与市场的辩证关系

  陈云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决策者,也是主要奠基人。他经历了从陕甘宁边区时期、东北时期、建国初期、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国民经济调整时期直至改革开放以来的各个历史阶段,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和走向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他的经济思想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他关于计划与市场关系的思想,更是具有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

  计划经济在建国初期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使我国从一穷二白的局面迅速发展起来,为实行赶超型发展战略奠定了基础。与此同时,陈云也没有放弃市场的作用,十分注重市场调节,并且对这一问题形成了较为深刻的认识。这成为陈云的"主体-补充"模式的思想与实践来源。

  陈云倡导的"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模式无疑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换过程中起了重要的承前启后的作用。1984 年,《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我国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邓小平对这个文件作了高度评价,认为,"这次经济体制改革的文件好,就是解释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有些是我们老祖宗没有说过的话,有些新话。"这与陈云的思想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党的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总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但这丝毫不会降低和否定从前模式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其科学价值和积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然而,随着时代的进步、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科学实践和生产实践的检验,今天,我们来重温陈云的计划经济思想时,就会发现,它难免存在由于当时历史条件限制所遗留下的痕迹。

  在陈云看来,社会主义不能离开计划经济。他说过,"社会主义经济,还是要有计划按比例","我们是共产党,共产党是搞社会主义的","现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从上述话中可以看出,陈云是坚持把实行计划经济同共产党搞社会主义联系在一起来认识的,只不过他的计划经济思想更具灵活性罢了。

  在"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思想中,计划性无疑是为了体现社会生产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客观规律。人们通过实践不断加深对客观规律的认识,从而制定逐渐完善的反映客观规律的计划。1992 年 7 月,他在一次谈话中讲道,"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规模比过去要大得多,复杂得多。过去行之有效的一些做法,在当前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很多已经不再适用。这就需要我们努力学习新的东西,不断探索和解决新的问题。"这充分体现了陈云认识问题的科学性,即要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制定反映客观规律的计划。在陈云的思想中,计划和市场并不是相互排斥的,而是相互包容、相互作用的。上面讲到的"在今后经济的调整和体制的改革中,实际上计划与市场这两种经济的比例的调整将占很大的比重。

  不一定计划经济部分愈增加,市场经济部分所占绝对数额就愈缩小,可能是都相应地增加".这段论述,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而现在我们已经很清楚: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运行的手段,都起着分配资源的作用,不具有任何社会属性,即与社会制度无关。过分强调计划经济是与社会主义制度联系在一起的,就会束缚人们的思想,使市场经济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不能充分发挥,甚至被忽视。这对经济发展是不利的。

  我们正处在一个变革的时代,我们周围的经济生活正在发生着重大的变化,变化的趋势错综复杂,但中心是朝向市场经济的。可以这样认为,世界各地的领导人不约而同地得出一个结论:总的来说,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改革会带动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市场为经济持续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基础和动力。由此可见,以计划经济为主的想与时代的发展要求不同步,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求。在当今时代,市场经济是覆盖全社会的经济机制,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

  4. 4 必须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综合平衡的关系

  中国革命是在一个人口众多、工农业生产都非常落后的旧中国的废墟上取得胜利的。旧中国遗留下来的是断垣残壁,通货膨胀连绵不绝,人民生灵涂炭,加上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锁,新中国面临着险恶的处境。当时,党的中心工作是迅速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建设新民主主义社会并向社会主义社会过渡。这就意味着,实行计划经济是历史的选择。陈云的计划经济思想就是马克思所说的"有计划按比例发展".那么,怎样实现"有计划按比例发展"呢?从 1950 年代初起,陈云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理论,并进行了成功的实践,具体地解决了用什么方法和手段来达到使国民经济计划能比较充分地反映有计划按比例这个经规律并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快速发展的重大问题。陈云认为,应该用"综合平衡"来验证是否按比例。他说:"一个国家,应该根据自己当时的经济状况,来规定计划中应有的比例。究竟几比几才是对的,很难说。唯一的办法只有看是否平衡。合比例就是平衡的;平衡了,大体上也会是合比例的。"又说:"所谓综合平衡,就是按比例;按比例,就平衡了"用综合平衡的理论来体现社会主义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经济的规律这一论点,列宁曾在 1920 年代己经原则性地提出来了。他说:"经常的、自觉地保持的平衡,实际上就是计划性。"可以说,陈云关于国民经济"综合平衡"的理论与实践,是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条件下,对列宁这一论点的具体应用和创造性发展。非但如此,陈云还提出了实现"综合平衡"的指导思想和原则,这就是要从中国有 8%的人口在农村这一基本国情出发,建设规模必须与国力相适应,即著名的"国情论"和"国力论".

  他反复强调,脱离了国情和国力,盲目地搞建设,急于求成,必然出现混乱,造成经济的不稳定。概括地讲,陈云的计划经济,就是要在国情和国力的制约条件下,在全国范围内,在整个国民经济系统内,统筹安排,相互协调,实现"综合平衡",以形成合理的比例关系。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陈云的计划经济思想都起了特别重要的作用。历史证明,什么时候采纳和实施了陈云的主张,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就会稳定、健康、高速地发展,反之,经济建设就会产生混乱,受到挫折,甚至造成灾难性的破坏。

  陈云认为,经济的发展要与资源的利用相和谐。陈云在 1979 年 6 月 17 日的信件中提到,"人民的日常生活离不开水资源,但是工业农业也离不开水,因此,节约用水必须要受到重视。"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前提下陈云始终没有忘记经济建设与自然资源利用的和谐关系。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快速增长的经济,超出了自然生态的承载能力,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造成了不和谐因素。在 GDP 快速增长的过程中,自然资源过度消耗,生态环境污染严重,在客观上激化了经济发展与自然生态的不和谐关系。经济和谐发展的条件是人与环境资源要平衡。但是,近几十年来,经济高速发展,人口快速膨胀,生态环境污染和自然资源供应危机不断严重,人类与自然生态的和谐发展是经济和谐发展的前提。所以保护环境也是陈云经济综合平和思想的重要内容。

  陈云的综合平衡思想在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仍然适用,而且经过实践进一步证明了其真理性。什么时候坚持这一思想,国民经济就能稳步发展,什么时候背离了这一思想,国民经济的发展就会出现挫折。这种国民经济按比例的全面协调发展的观点,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涵。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科学发展观要求协调发展,就是坚持我们党关于正确处理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一系列重大关系,注重综合平衡、不能顾此失彼等基本观点,同时强调要统筹兼顾,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