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经济思想史论文

陈云财经思想的基本特点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6-29 共688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陈云财经思想的现实意义研析
  【第一章】陈云财经思想对当代的启示研究绪论
  【第二章】陈云财经思想的历史演进与主要内容
  【第三章】陈云财经思想的基本特点
  【4.1 - 4.4】必须正确处理财经计划与市场的辩证关系
  【4.5 - 4.7】科学发展观的全面贯彻落实
  【结语/参考文献】陈云财经思想在当代社会的价值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三章 陈云财经思想的基本特点

  3.1"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唯实性

  陈云的财经思想中强调:在贯彻上级指示和决策的过程中,从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要因地制宜,不能死板硬套,不能盲目的执行。

  所谓的"不唯上",既不盲目的唯命是听,在执行上级的各种指示和决策中,不顾实践情况,不顾人民的根本利益,死板的执行政策和方针。所谓的"不唯书"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用理论指导实践,反对教条主义。陈云强调:在中国,要搞好经济建设,必须以理论指导实践,从而使实践不是盲目的实践,同时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上升为理论,再次的用实践对其进行检验,只有以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才能不误入歧途,越走越远。所谓的"只唯实",其实是对"只唯上、只唯书"等特点的再次强调,具体是指执行国家政策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通过实际调查、考察,找出实物的规律性,根据实物的规律性执行和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方针。
  
  "不唯书"不是在执行国家的有关政策和方针时,不要参考书本理论,不要用以往的经验指导实践,更不是说,不要看书,不要读书,正好相反,"不唯书"强调的是作为政策执行者和方针制定者,要多读书,要多从事实践中总结经验,上升为理论,分析书中理论,在执行的过程中,应用实践中得来的经验和书中的理论对实践进行指导。陈云在十二届三中全会中曾经讲过";在中国的经济建设中,只注重实践,缺乏理论指导,那么这个实践就是盲目的实践,没有远见的实践,发展不长久的实践,如果只有理论,没有实践,那么这个理论只是空头支票,产生不了现实意义,并且,没有在具体实践中得到检验的理论,他的正确性,还有待考证。
  
  所以中国的经济建设,只有以理论联系实践,用实践来丰富理论,两者缺一不可。"在国内第二次革命战争时期,陈云多次强调;在工作中的方针政策的制定,要用 90%的精力去调查实际情况,只有充分的理解实际情况,才能制定科学的政策。在中国,民族众多,人口众多,环境复杂,相关政策的制定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搞形式主义,做表面功夫,只有结合国情,才能找到一条适合我国经济健康发展的道路。早在 1979 年,陈云在工作报告中指出,中国要搞改革开放,必须从国情国力出发,只将目光投向国外成功的经验,是没有出路的。所以,搞经济建设,就要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客观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践,从新环境中找新思路、新办法。
  
  陈云讲:"只停于实际,就不会有远大目光;只停留于高远理论,就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理论和实际两者不能或缺。所以要使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两者结合起来,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用实践经验丰富和发展理论。""环境在不断变化,没有一套新的办法,就不能适应新环境的需要。要找出一套新办法,就要研究过去的办法,总结过去的经验。"1981 年他就提出:"广东、福建两省的特区及各省的对外业务,要总结经验。

  现在第一位的任务是认真总结经验。""如果现在再照搬 50 年代的做法,是不行的。即使那时,我们的经济工作也是按照中国的实际情况办事的,没有完全套用苏联的做法。"搞经济建设,就是要从客观出发,不唯经验,不唯书,要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发现工作中的问题,为推进建设中国特色的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做出贡献。"只唯实"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他多次强调:"我们做工作,要用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时间研究情况,用不到百分之十的时间决定政策。所有正确的政策,都是根据对实际情况的科学分析而来。"从具体的国情出发,找出问题的关键,决不能搞形式主义,作表面文章,这样才能找到适合我国发展的道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谈到党和工会对经济工作影响时,他就强调,一定要走踏实的步子,这才能真正的干好工作,不要认为,开几个形式上的会议,就认为事情办好了。在 1979 年时,陈云指出,改革开放,不能是看到国外的发展就想照搬,那样我们就只是模仿者,没有对比国内外的客观条件,是不能找到好的路子。"只唯实"就要根据实际情况,尊重客观,制定方案。"只唯实"就是尊重客观条件,按照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发展的路子,通过调查、实地考察,找出事物之间的联系,寻求突破。陈云曾经指出:"必须善于去了解各种环境的不同,善于采取适合于当时当地环境的工作方法。"在谈到国民经济结构问题时,他指出"要重视研究国民经济的比例关系,研究合理的比倒关系,必须从我国的经济现状和过去的经验中去寻找。"由上可知,无论在革命斗争时期还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都要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尊重客观事实,依据国情,这样才能在社会主义建设的路上走的又快又稳。

  3.2"交换、比较、反复"的辩证性。

  陈云抓住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的精髓,创造性的提出了"交换、比较、反复"的 6 字原则。这 6 字原则,既通俗易懂、又易于操作,既具有可行性,又具有很强的科学性。

  陈云提出的交换、比较、反复方法对防止和克服认识的片面性是非常有效的,也为解决分析矛盾、揭露矛盾、研究矛盾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方法。交换是认识事物的基本要求,就是把一个事物或过程当作有正、反两方面以上的多种联系的对立面的统一来认识和把握,揭露事物矛盾的各个侧面,使认识从片面达到比较全面。在此之前,陈云关于辩证法的概括是"全面、比较、反复".

  1990 年 1 月,他在同浙江省领导谈怎样做到实事求是时,直接就把"交换"一词放在和"全面"同等的含义上来使用,这样,"全面、比较、反复"就变成了"交换、比较、反复".比较是深入分析问题,去伪存真,正确的认识事物,分析矛盾,找出事物内部固有的本质联系。通过分析、比较,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为做出科学的决策提供参考。比较就是发现事物的不同之处,不管是两个不同的事件之间,还是同一事物内在的矛盾。事物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都有着不同的表现,这就是所说的个性。各个事物之间存在的普遍联系的相同之处就是事物的共性,正因为事物之间存在着共性,这才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比较的平台。事物之间的个性为比较提供了条件。假如两个事物完全相同或者是完全不同,就没有比较的价值。

  陈云同志经常运用比较的方法,他提出:"研究问题,制定政策,决定计划,要把各种方案拿来比较。"通过比较以后,我们就可以判断出是非对错,哪个是优选方案,为做出正确决策,提供科学的方法。陈云同志总说,比较不仅要与当前的事物相比较,还要和不同历史时期发生的相似历史事件相比较,同时,也要和国外发生的类似事件相比较。总的来说,比较可以分为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两种方法。陈云把横向比较称为左右比较法,就是在一定时间,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条件下的发展情况进行对比。陈云把纵向比较称为前后比较,即对同一事物在不同的发展时期进行对比,找出事物在前后时期的联系。陈云在实践中也经常使用优选的方法进行比较,他经常组织大型会议的时候,通过辩论法为做出重大决策提供参考。

  陈云提出:"相互辩论,也是一种比较。可以看出哪种意见是对的,哪种意见是不对的。然后取得一致看法。"一般他事先会准备两套以上方案,在会上请与会者进行思考、对比、分析可行性,最后选出最佳方案,做出最佳决策。他曾说过"所有正确的分析,都是经过比较的。这(比较)是'试金石'的方法。通过比较,可以弄清事物的本质".反复就是为了发现问题在不同条件下向不同方向转化的可能。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同时也就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事物都存在正反两方面转化的可能,由于条件不是固定不变的,所以在有些时候,由于人们认知能力的不同,而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所以,认识的过程有了反复才更加科学,更加可靠,做出的决策才会更加正确。同时,人们对于有些问题的认识,有时看到有利方面多些,而对不利的方面则看得少些,或者相反。所以,经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这样的反复,使我们的认识和决策更正确,更符合实际、更科学、更可靠,才能不犯大的错误。所以,反复并不是想改就改,头脑一热就有思路,而是要经过深思熟虑、严谨思考后得出的进一步认识。陈云提出:"作了比较以后,不要马上决定,还要进行反复考虑。对于有些问题的决定,当时看来是正确的,但是过了一个时期可能发现不正确,或者不完全正确。因此,决定问题不要太匆忙,要留一个反复考虑时间,最好过一个时候再看看,然后再做出决定。""事情初步定了以后还要再摆一摆、想一想、听一听不同意见,还要自己设想出可能有的反对意见,我们反复进行研究,目的是弄清情况,把事情办好。"做出决定不要太仓促,一定要留一段时间进行思考。这是因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一般都是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的过程。
  
  哲学中认识的概念告诉我们,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尤其是对真理的认识,都不是直线,都要经历反复的过程,人们要受到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的限制,又要受到客观事物表现的程度,所以人们的认识是一个复杂、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因为认识是不断深化的过程,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古人常说"三思而后行",作为领导,做决策时一定要遵循这条规律。陈云在反思我国建设的经验教训曾多次指出,我们工作中的失误,往往是由于没有经过反复思考、比较造成的,总之,为了将工作做好,就必须反复考虑,更要遵循唯物辩证法的矛盾的观点、发展的观点和全面的观点。这些观点都既浅显又深刻的在全面、比较、复这几个字上得到了体现。"全面(交换)、比较、反复"这几个字正是科学地揭示了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揭示了人们对事物、现象、过程等等的认识不断深化的方法,是使认识从片面到全面,从现象到本质、从不甚深刻的本质到更深刻的本质的认识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的发展。

  3.3"业务第一,政治第二"的协调性

  陈云在 1956 年 12 月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搞经济工作,一定要有政治和群众的思想。任何商业工作者都要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就是卖鸡蛋也要有。我们商业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陈云认为:"商业工作者只管商业不考虑所处的年代是过时的,是不正确的。例如,现在的钢铁,纸张供应不足,但如果只注意到这一点,是不行的,还必须看到国家计划和生产的情况,这是第一位的,商业是第二位的。我们必须重视这个问题。这是我们区别于一般商人之所在。"1957 年 1 月 9 日,陈云在主持中共商业部党组学习《再论无产阶级专政的历史经验》及讨论商业体制和制度改进等问题的会议时指出,一定要变革在商业领域的机构和制度方法。"把专业公司变革成机关,在工作流程上取消逐级下达,性质上属于部内的辅助机关。同时商业部抓各省商业厅,厅抓局,从上到下,都是依靠行政,取消各级专业公司".其次,对关于财务会计和统计报表制度进行改革。要把过去老的、现行的那一套不适当的制度,根本上加以改变。"要求部长、副部长、各省厅长、局长统统去摸一个商业企业单位,看哪些东西不好,回来大家再讨论".

  "商业工作者,整天忙于具体细则的商业工作,容易忽略自身的政治思想。为了避免事务主义的出现,提倡在经济工作中'七分经济,三分政治'的口号。但是,倒过来政治占七分,经济占三分也不行。在政治学习上,部长和副部长要有带领作用。学习内容:一是总结经验;二是学习时事政治;三是加强重要理论问题的学习。在理论学习上,最重要的方法是搞对思想,所以要先学哲学。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是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怎样做才是算从实际出发,是片面的实际还是全面的实际?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对实际弄清楚弄明白。其次是决定政策,解决问题。与政策制定相比,最难的是对情况的调查。'决策和调查的和谐就是要用大多数的时间进行调查,用少数时间进行决策,比例关系上 90%的时间是调查,10%的时间是决策。对于各种各样的意见和建议要进行深入的比较和分析,抓住现象的本质。

  对现象的认识过程是反复的,往往需要多次完成。"陈云不但是经济工作者,他还是党建工作者。他认为经济工作者必须要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必须要清楚自己所做的工作是社会主义性质的。1985 年 6 月 29日,陈云在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召开的全国端正党风工作经验交流会的闭幕会上做书面发言,他指出:"我们所做的工作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我们工作的最终目标是要实现共产主义的。我们国家所进行的经济建设和改革都是属于社会主义性质的。全国所有的共产党员都要牢记,我们所搞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不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经济体制的改革和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的目的就是要增加国家的经济基础,但是经济基础要与上层建筑相和谐,所以,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必须同时进行。上年末,有许多党员,甚至是老党员都没能够抵挡住歪风的侵袭。党风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对党员素质的教育是强化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总之,陈云的经济和谐思想强调经济工作要与政治工作相和谐,离开政治工作的经济建设容易偏离社会主义的航道。离开经济工作的政治思想将会失去物质保障。所以,党建工作与经济工作必须保持和谐。

  3.4"从战略高度出发、稳步前进"的整体性。

  充分体现整体性是陈云财经思想的又一特征,而用来维护大局的重要手段就是做好各方面的协调工作。陈云在工作中坚持用整体性的眼光来看问题,并坚持"整体性在,可以挽救局部,而整体性失,则局部不能挽回"的观点。陈云东北根据地建设思想的这一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体现在思想内部的逻辑关系上。林彪、罗荣桓主管东北的军事工作,作为军区政委的陈云对于军事部署与作战方针的制定等,则从大局上政治上加以指导,所以其军事建设思想与前两者相比比较薄弱。但这三者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既有交叉又各具独立性。农村和城市政权的建立,使广大人民群众摆脱地主和资本家的压迫,当家做了主人,生产关系的解放,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为经济建设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和劳动力的支持;经济建设工作的幵展,加速了各地群众斗争的进程,从而促进了各级政权的迅速建立和政治工作的广泛开展;由于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的开展又都必须统一于军事行动中,而军事行动的最终目标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建立强大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陈云很注意协调建立政权、发展经济和军事行动的关系,把它们放在追求东北全境的解放这个大局中考虑,在不同时期,统筹兼顾,各有侧前,充分体现了他根据地建设思想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其二,体现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在实际工作中,陈云以整体性观为指导,时时处处注意协调各方的关系,使有限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来取得最好的效果。

  首先,协调国际与国内的关系。陈云到达东北之后,综合分析国际和国内的形势,协调两者关系,为我党在东北的活动创造了相对和平有利的国际环境。他分析"东北问题实际上是美苏关系问题,如果苏联不与国民党政府订立条约,美国的势力一定要完全伸进东北,现在蒋介石想赶苏联红军走,所以叫美国出面干涉,使东北问题国际化。"同时,一针见血地指出苏联是不会以损害自身利益来援助中国的,因此,要求广大军政干部正确对待苏联的援助,认清形势;在对外贸易方面,陈云积极主张同朝鲜和苏联开展贸易活动,虽然有些交易现在看来很不平等,但是,陈云从整体性的角度出发,以局部的牺牲来换取东北军需民用的必需品,有助于稳定民心,增强部队战斗力;在对外关系方面,陈云从大局出发,遵从中央指示,友善对待英、法、美等国驻沈阳领事馆及其在华公民,有效避免了国际纠纷。

  其次,协调东北与全国的关系。陈云是从大局出发来考虑东北战场的战略地位及其与全国战局的相互作用的。陈云充分认识到东北战场的重要性,明白牵制住东北的敌军,将会为全国的战斗创造有利的条件,即"坚持东北的斗争,对关里各根据地的斗争起了很大的帮助作用。"在作战方针上,陈云主张关内外以及各解放区相互配合。如东北民主联军于 1947 年发动的夏季攻势和秋季攻势,有力地配合了关内的作战,加速了解放战争胜利的进程。东北的胜利离不开全国人民的支持,解放后的东北又全力支援了全国的解放战争。

  再次,协调东北各地区之问的关系。陈云总是从东北这个整体性出发来看待问题,而不局限于一个单独的区域。陈云在建设北满的同时,积极支援南满的斗争,向南满输入人力物力财力;当南满危急、军队去留不定军心迷茫时,他从全东北的战局考虑,指出"南满作战总的说是牵制战,牺牲是一定会有的,但局部牺牲是为了保住整体,使战略地位不至丢弃。" 各地区应该相互配合,协同作战,摒弃本位主义和保守主义,共同打击国民党势力。

  陈云坚持用整体性观处理南满北满关系,有效应对敌人"先南后北,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挽救了整个东北战局。陈云以整体性的观念来考虑问题,而不仅仅局限于当下和局部。他从整体性的角度,把东北、中国和国际大局协调起来,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出不同的方针政策,对东北战场的胜利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的整体性观念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革命中的变通和发展,对我们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有许多启示。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