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精神病学论文

浅析幼儿“自闭症”治疗中音乐的作用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2-20 共5311字
摘要

  目前,我国运用音乐的方法为"特殊幼儿"群体进行心理方面的治疗,已取得突破性进展。所谓"特殊幼儿",包括幼儿"自闭症"( 自闭症) 、智力障碍、听觉残疾、视觉残疾、肢体残疾、精神发育迟缓、多动症及情感障碍等。本文主要选择如何运用音乐的愉悦功能为幼儿"自闭症"所进行的治疗进行深入探讨。其具体的实施方案是通过将患有自闭症的幼儿参与音乐活动以及相关训练,锻炼他们手指、肢体以及头脑的灵活性,提高身体的协调能力进而起到治疗的作用。所采用的音乐活动方式还能够使幼儿在倾听音乐或乐器演奏的同时起到正确表达情感,沟通感情,发展感觉能力以及启发认识思维等,能使其早日获得身心健康。医学专家说: "幼儿"自闭症"的音乐治疗目的是刺激他们的脑部神经系统,使他们与生活圈内的人建立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其主要的目的是帮助他们从孤僻、自守的生活阴影中主动地走出来,积极地与身边的人进行交流与沟通,并能参加班级或社会活动,逐渐融入到集体的生活中来,成为一名健康的幼儿。反之,幼儿一旦患上自闭症,若不能得到急时治疗,在其成人后将会丧失自理能力,严重者可能会丧失生存能力。个别人由于心理上的偏执长期得不到纠正,甚至会引发暴力行为,乃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1 幼儿"自闭症"概述

  幼儿"自闭症"是一种较为严重的身心发育方面的障碍性疾病。具体而言,是指患儿在与同伴以及社会关系的交际活动中所表现出的偏执、孤僻或迟缓的不健康性格。这类患儿在发病初期由于没有受到家长和看护者及时的重视与治疗,多数幼儿在成年后都留下了一定的后遗症,譬如一些精神类疾病,严重者甚至生活都不能自理。即使家长发觉的早选择上医院就诊,医生的药物治疗又会对其产生一定的副作用甚至会影响幼儿身体与智商方面的成长。

  幼儿"自闭症"又是一类以性格孤僻,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恪守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反应为特征的精神类疾病,在国外及港台幼儿"自闭症"亦被称为自闭症。据医学显示幼儿"自闭症"具有如下几大表现:

  1.1 孤独离群,不会与人进行正常的沟通

  语言及其交流层面的障碍是幼儿"自闭症"患者的显着特征,这也是多数幼儿在尚未确诊前由父母带到医院就诊查询生理方面疾病的主要成因。事实上,此类幼儿心理方面的疾病才是其真正的根源。此方面的障碍往往是通过多种形式表现出来,幼儿"自闭症"患者中,多数是先天性在语言发育方面延迟。这类孩子往往在两、三岁时仍然不具备正常的语言表述能力,或者即使能说话,也只是说几个简单的词汇,有的甚至仅仅会称呼爸爸妈妈。严重者会随着年龄的增长其语言的表述功能完全丧失,即所谓的沉默不语。他们虽然听觉方面正常,但是在语言的表达与运用能力方面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障碍。

  1.2 语言障碍的突出表现

  语言障碍是幼儿"自闭症"患者的突出表现,往往在幼儿早期就有了明显的、不同寻常的表现特征。案例 1.

  小林( 化名) 已经 2 岁半了,仍然不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正常说话,尽管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积极地逗他和他说话,而他总是一副不理不睬的样子。小朋友们在一起玩儿时,也总是喜欢自己呆在一个安静的角落。

  无奈之下,心急如焚的父母去城里的各大医院寻医问药。起初怀疑是听力性障碍,可能是聋哑幼儿。经过医护人员各项仪器的检测,一切指标都极为正常。最终被确症为患有较为严重的幼儿"自闭症",致使其长期处于失语的状态。小林是一种极为典型而又严重的幼儿"自闭症"患儿。

  多数患儿虽然能够和爸爸妈妈正常说话,但是所说的词汇和语言又极少。他们都喜欢一个人独处,不愿和家长在一起。这种情况也是幼儿"自闭症"较为常见的一种现象。针对这些情况,我常常建议家长买一些符合幼儿欣赏水平,积极健康以及幼儿十分喜欢的音像资料。譬如《黄鹂鸟》、《小兔乖乖》、《鲁冰花》以及当下流行的《小苹果》之类,这些歌曲在幼儿幼小的心灵世界中被认为是非常好玩儿或动感十足的舞蹈歌曲。另外,还可以从商场购买科技含量较高,且能彼此对话的电子"优比亲子熊".这种玩具非常有趣,而且能够母子对话游戏,并能够讲一些好听的故事和播放孩子们喜欢的音乐。通过这些方式与方法,可以慢慢激发孩子与人沟通、说话的欲望。除了借助音乐与玩具之外,爸爸妈妈也要在生活中加强对孩子的关心与呵护,及时了解孩子幼小心灵的世界。

  1.3 对身边事物或游戏缺乏兴趣

  幼儿"自闭症"患者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单一的某项游戏和活动,若稍有不能满足他们愿望的事情,就会大哭大闹,甚至厌食、罢餐。直到父母满足自己的要求为止。

  案例 2.

  彤彤( 化名) 是一名 3 岁的孩子。已经上了幼儿园小班。爸爸妈妈由于工作繁忙,长期由孩子的姥姥和姥爷照顾。爸爸觉得孩子整天太寂寞,就在她过两岁生日的时候给她买了一个毛茸茸的小猴子陪伴孩子。

  彤彤非常喜欢这只小猴子,整天搂着猴子睡觉,和猴子说话,甚至吃饭和到亲戚家聚会都要带着小猴子。渐渐地也不像从前那样每到周末很主动地要求爸爸妈妈带她去游乐场。有时,爸妈答应给她买某个小食品,由于疏忽而忘记。彤彤便会大哭大闹,甚至晚上睡觉都在抽泣。老师反映,她在幼儿园也整天抱着小猴子,拒绝与其她小朋友玩儿。如果不带猴子去上学,她会对上课或者其她游戏根本不感兴趣。无奈之下,爸妈带彤彤去找医生才确诊是患了较为严重幼儿"自闭症".

  可见,彤彤的这种幼儿"自闭症"是由于父母工作繁忙,缺少父母的关爱所致。这也是幼儿"自闭症"另外的一种表现形式。由于彤彤是我家邻居,彤彤的爸妈觉得我是音乐老师可以帮忙解决一些问题。当彤彤的父母跟我讲了这种情况后。我首先把这种病症的诱因告诉了家长,要求家长拿出一点时间陪伴在孩子身边,主动与孩子交流,对孩子多加关爱。另外,让孩子学习钢琴,通过钢琴课上的引导以及一些幼儿歌曲的哼唱来转移她对猴子的注意力; 并且经常在课上与彤彤交流,了解她的内心世界。此外,让家长多带孩子去游乐场所,譬如长春的新天地游乐场、赛德游乐场等等。这些娱乐设施完善,并且有较为专业的服务人员与孩子玩耍让她逐渐忘记孤独与寂寞。

  通过以上介绍可以很明显的判断出幼儿"自闭症"患者的基本症状。而幼儿"自闭症"与弱智幼儿是两个完全不可等同的概念。弱智幼儿指的是智力发育方面的缺失,而幼儿"自闭症"主要是一种精神、心理方面的疾病。需要说明的是,自闭症或自闭症也不是幼儿精神分裂方面的病症。因为精神分裂症是思维完全混乱,大脑不能像正常人一样思考问题。

  2 音乐对幼儿"自闭症"治疗的理论依据

  其实患有幼儿"自闭症"的患者智商方面并无大碍,也不会影响大脑的正常发育。优美的音乐在这些孩子们的生活环境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音乐,是一种能够激发人类内心情感的听觉艺术,既能给人带来美感。同时,也能够愉悦人们的心情,进而对人的心理健康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对于患有自闭症的孩子来讲,音乐也许更具有吸引力。据相关口头采访资料显示,这类幼儿的内心世界是极为渴望欢乐和家长陪伴的。而且,有些患有幼儿"自闭症"孩子的音乐听觉能力是相当发达的。还有部分孩子他们甚至排除环境中的一切因素去专心致志的欣赏音乐,学习音乐。从而也使患有幼儿"自闭症"的孩子与音乐产生了千丝万缕的内在必然联系。

  2.1 幼儿"自闭症"所表现出的音乐天赋

  据资料记载,有一位心理学专家曾经对 30 余名患有不同程度的幼儿"自闭症"的孩子做了相关调查,其中有 99%幼儿对音乐有非常大的兴趣,并且极为渴望在爸爸妈妈的陪同下能够学习某件乐器或者唱歌。是由此类幼儿的内心世界太过寂寞所致。有的幼儿在二、三岁就对各种音乐磁带、音乐光盘等非常感兴趣,不断要求反复播放; 还有的幼儿,虽然到了三岁多还不会说话,可是他们都极为喜欢听歌,有的甚至在一岁左右就会哼唱一些自己听过的儿歌。有的调查研究结果显示,许多幼儿"自闭症"能够在短时间内掌握非常丰富的音乐知识,他们的音乐听觉能力是相当惊人的。加之,家长们对孩子音乐专业方面后天的重视与潜心培养,乃至成为一名出色的钢琴家或指挥家。

  幼儿"自闭症"对音乐的反应特征可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是,幼儿"自闭症"对音乐的敏感度都异常灵敏;二是,这种对音乐的热衷不单是兴趣问题,更多的是一种对音响情不自禁的自觉性、全身心的投入; 三是,他们自己本身想通过音乐达到与他人正常交往的目的。这是因为,婴幼儿阶段特别是处于"学语期"以及与其几乎同一时期的"音乐临界期"内,大约 8 岁以前的幼儿对音乐的反应能力都很强,这就使得音乐成为了矫正幼儿行为、消除心理障碍极为有力的方法与途径。可见,用音乐的娱乐性能对幼儿的自闭症进行治疗是很值得我们学界同仁探讨和重视的层面。

  总之,幼儿"自闭症"对音乐所表现出的这种兴趣,无疑是想利用音乐向人们倾述; 想通过音乐与人进行正常的交往与沟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患有自闭症的幼儿,他们本身所表现出的心理反应与正常人是相同的。自闭症的最终病因,还是由于外界的因素与从小所处的孤独寂寞的环境所致。幼儿离不开教育,更离不开家长无微不至的关心与呵护。

  2.2 音乐对幼儿"自闭症"的生理效应

  幼儿"自闭症"的主要问题在于他们不能进行正常的语言交流。这方面专家认为: "自闭症患儿,在人际关系,语言和沟通方面存在着很大障碍。"现代科学研究发现音乐这种有和谐韵律、美感的声响可以刺激人的大脑神经系统,诱发大脑产生相应情绪下的脑电波,不仅可以起到安抚人类情绪和缓减紧张疲劳的作用,还能进一步激发情绪。音乐作为一种非语言性交流工具,对于患有自闭症的幼儿特别适宜。大量的实验证明,患儿如果能坚持不懈的聆听音乐,参与相关的音乐活动及其乐器方面的学习,对其治疗都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那么,幼儿"自闭症"的特有存在方式和音乐所具有特殊性又是如何联系的呢? 音乐中的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都可以抚慰寂寞的童心。医学研究表明,人的生理与音乐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节奏可以看做是生理性的,具有律动的语言,犹如人的呼吸、脉波、心率、脑电波及胃肠蠕动等,无不是节奏运动。人的身体机能是由各种节奏运动发挥着各自的作用。而整个神经系统的相互沟通,是由神经的刺激节奏来完成的。

  由此可见,人的生理机能与音乐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音乐律动轻重缓急所形成的节奏亦是音乐与人类生命之所在,由于音响运动的节奏对人的心理,乃至生理活动所具有的直接影响。音乐中的节奏,通常可以唤醒人的神经系统,进而刺激人的神经元,影响人的情绪与情感。

  由此可见,音乐又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影响人的生理,同时又可以作用于人的心理。所以,选择符合人类情绪与情感的音乐,是可以通过其特有的娱乐效用对人的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

  3 音乐对幼儿"自闭症"治疗的积极作用和意义
  
  前文已有所述,自闭症患儿在人际关系,语言和沟通方面皆存在着很大障碍,不能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度过快乐美好的童年。自闭症患儿的主要问题又在于不能正常的与人进行语言交流。音乐,作为一种非语言性的交流工具,从人的生理机制来讲是极为符合自闭症患儿内心世界的,若家长能够坚持不懈地让患儿参与音乐活动及其相关的训练,对其情感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有学者认为,音乐在治疗上的积极性,在于音乐的节奏运动,唤起了生理变化,达到了彼此心灵上的沟通,从而实现了日常生活语言所达不到的情感交融。从人的生理方面来讲,欣赏音乐是通过后脑及其下部大脑皮层这些由大脑内部传输神经系统完成的。

  音乐从外界经过内耳传入,经过后脑传入下部时激发人们的情感。它借助于自律神经直接影响身体的各个器官机能,接着到达大脑皮质完成所谓的欣赏过程。也就是说,音乐是通过愉悦的旋律、节奏、速度、力度、音调、音色等音乐要素的变化,对人的神经系统起到放松和抚慰的作用。音乐能够缓解人的高度紧张,使幼儿的心理恐惧与自闭获得解除。

  其次,对自闭症患儿来说,学习音乐是自我强化的过程。音乐治疗学领域的研究发现,音乐这种具有和谐、韵律、美感的声响能够刺激大脑的神经元,可激发大脑相应情绪下的脑电波,不仅可以对情绪激动的人起到抚慰和缓解紧张的作用,还能进一步安抚他们的心灵。音乐在表现人们情感和精神世界方面具有一种穿透心灵的力量,进而震撼人心引起人们心中的狂涛巨浪,或者是悠悠情思。音乐不能塑造具体的物理形象,却能提供完整的运动概念。音乐就是内部与外部的各种运动,快和慢,强和弱,高和低,长和短,紧张和平静,欢乐与冷静等各种因素的表现。它所表达的情感,与人的内心世界是同步的,这正是它长于直接引起情感波澜给人以强烈感染力的奥秘。当去欣赏轻松愉快的音乐时会忘记身上的疲劳,除去焦虑与不安,而觉得心旷神怡,使人类从封闭或自虐的心灵世界中逐渐地走出。而自闭症的患儿又不善于与人接触、交往。所以,他们可以通过音乐、节奏运动感觉器官的快感,从封闭、自守的精神世界中解脱出来。

  上述说明,音乐对患有自闭症幼儿的心理起到调适的功能。至少可以认为,音乐对他们来说是一种非常美妙的事物,可以让孩子获得快乐与健康。譬如,学钢琴的孩子往往要比没有学过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无论是记忆力还是心理健康方面都要好很多。因此,我们可借用音乐的娱乐功能帮助幼儿"自闭症"从他们孤僻、自守的心灵世界中解脱出来,渐趋成为一名健康快乐、积极向上的幼儿。

  参考文献:
  [1] 王耀华、乔建中着。 音乐学概论[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2] 普凯元着。 音乐治疗[M].北京: 人民音乐出版社,1994.
  [3] 何化均、卢廷柱着。音乐疗法[M].北京: 科学普及出版社,199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