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精神病学论文

恐怖症患者临床医案2则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5-09-07 共2870字
摘要

  恐怖症是指病人具有一种在正常情况下对某一特定物体、人际交往或处境,产生异乎寻常的强烈恐惧或紧张不安的内心体验,从而出现回避表现,难以自控。当面临所恐惧的物体或处境时,出现显着的焦虑。根据恐怖的对象不同,可分为社交恐怖症、广场恐怖症、学校恐怖症、儿童恐怖症等。

  案例一

  1 基本病情

  王某,女,19 岁,大学一年级学生,家境欠佳。因紧张,脸红、手发抖,表情不自然来求治。该女孩自述:"三年前,有一次上课时偶尔用余光看了一下同桌的男同学(并不喜欢他),发现该男生屈身坐着写字,背对着我,不时摸一下耳朵。当时我认为影响了他,可能是他看出我的'眼神'有问题才这样做的。以后,只要余光视野里有人,便感到紧张,注意力不集中,无法正常学习。起初只是怕同龄男同学,以后对女同学也害怕,怕他们看出我用余光看人,因用余光看人被认为'作风不正派',有时也努力控制自己不去看,越控制越不由自主地看。因此,内心很紧张,不敢接近同学,见到他们就感到脸红、心跳加快、手发抖、出汗、手脚冰凉、表情不自然,现已无法上学。"既往生活史,该女平素性格内向敏感,自幼家境不好,儿时便颇知几分人情冷暖,很少与外界交往,不愿与人沟通,甚至厌恶、逃避外界,既往无异常疾病。

  2 分析

  该女自幼家境不好,儿时便颇知几分人情冷暖,因此,养成了很少与外界交往的习惯。由于儿时的处境,造成了自我封闭,由于当时未得到及时的发现和有效的治疗,其心理角色没有完全转化为社会角色。因此,不愿与外界沟通,甚至厌恶,逃避外界,该女属恐怖症-社交恐怖症。

  3 咨询

  3.1 咨询目标

  协助该女达到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的目的。

  3.2 咨询步骤

  放松训练,建立焦虑(恐怖)等级表、系统脱敏。

  3.3 咨询手段

  用放松训练和系统脱敏疗法。

  4 咨询过程

  4.1 第一阶段

  约 2 周,每次 30 分钟,每天两次放松训练,完成 2 周放松训练后,着手涉及焦虑等级。
  
  根据其紧张或恐怖的程度划分了焦虑等级:

  【1】

  至此,治疗前期工作完全就绪。

  4.2 第二阶段

  系统脱敏疗法,每天要求做两次,每次 30 分钟,经过十几次想象-放松的反复交替之后,该女示意想象在与父亲对话的情景中不再紧张。1 周后,该女告诉咨询师,她已能比较轻松自如的与父亲相处了,因为,她已经顺利地完成了第一级脱敏治疗,咨询师已确认第一级脱敏治疗成功结束,由此,脱敏推向了第二级脱敏治疗。求助者的第二级恐怖对象是亲朋,咨询师仍让求助者采用想象-放松反复交替的系统脱敏疗法,30 分钟训练顺利完成,然后回家进行每天两次、每次 30 分钟的常规训练,其效果令人满意。按照原设计方案,脱敏治疗继续升级,后面的两级脱敏难度比较大,咨询师对求助者给予了及时的鼓励,经过了数十次脱敏训练终于顺利过关。

  4.3 第三阶段

  本阶段已进入到了巩固结束阶段,经过了 2 周放松训练和 8 周的系统脱敏治疗,此阶段求助者已恢复上学了。为了巩固已有的成效,继续使用放松训练,1 年后求助者践约复查,该女说已不再回避任何人了,而且与周围的人可以沟通,原有的紧张、脸红、手发抖、表情不自然等已消失。咨询已达到了预定的目标-求助者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目的。本例咨询较为成功。

  社交恐惧症又叫社交焦虑障碍。常发病于青少年或成人早期,男女几率均等。患者主要表现为对社交场合和人际接触的过分担心,紧张和害怕。患者在公共场合出现情绪紧张、脸红等症状感到焦虑;不能正视别人的视线,否则就感到非常难堪,以致使谈话无法集中精力去完成,担心自己的面部表情会引起别人的反感,并且对此惶恐不安。别人丢了东西,议论起来,也会脸红,全身哆嗦,晚上失眠;回避与人接触,厌恶一切与人交往的的活动。

  社交恐怖又可细分为:赤面恐惧、视线恐惧、表情恐惧、异性恐惧、口吃恐惧等。

  讨论:社交恐怖症主要是由一种"怕"心理引起,如怕见陌生人、怕难为情、怕表现自我等。本症是在多年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形成的,因此防治就需要在长期的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逐步培养对外界的适应能力,有意识地多接触周围的人和事。尽管起初会不太习惯,有时会出现失态的情景,会怕觉得难为情,可应该明白,任何人不是天生就具有那种良好的社交心理和手段的,人需要在后天的社交活动中培养,才能变得自如起来。

  社交恐怖症,要从心理上去掉在社交中的自卑感,若带着消极的心理,常常会使自己不愿多说话、不愿多活动。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在社交上不如别人,并不是什么都不如别人,要多想一想自己的长处。不习惯社交的人,尤其要去掉自卑感,树立一种自强、自信、自立的自我精神,只有这样,在心理上才能战胜消极,在待人接物中,变得主动、显得落落大方。

  社交恐惧症是最近我们身边比较常见的一种恐惧症表现,它是害羞的极端表现。它的出现严重的影响患者的社交生活,对患者的危害性比较大,我们要引起重视,在生活中做好社交恐惧症的预防工作,避免它给我们的社交生活造成影响。

  案例二
  
  刘某,男,7 岁,二年级学生患儿 7 岁,男,二年级学生,近 2 个月来,每天早上妈妈一叫他起床上学,他就开始喊头痛、肚子痛。妈妈以为他得了什么病,便带他到医院检查,到医院做了相关检查,未发现问题。而且每次从医院回到家里,患儿又一切正常了。妈妈以为孩子是不是不想上学装病啊,怕他耽误学习,所以后来不顾他喊头痛、肚子痛,强行把他送到学校。可是到了上课的时候,患儿面色苍白,头上直冒冷汗,老师又把妈妈叫到了学校,让她把孩子带回家看病。

  经心理学专家诊断,该男孩的情况应属于"学校恐怖症".学校恐怖症是一种心理障碍,易发生于 7~15 岁的学生,男女生发病率无明显的差别,据临床观察,近年来此症的发生率有上升的趋势。毕业班的孩子发生率较其他年级为高。

  学校恐怖症的病因:

  1、内因。这类孩子均有以下的性格特点 : 胆小、仔细、敏感、多疑特别爱面子,依赖性大,生活上和精神上独立性差,经不起批评。

  2、外因。这类孩子的家长、老师及本人常期望过高,往往超过患儿心理所能承受的程度,导致孩子心理失衡,逐渐形成焦虑感。

  学校恐怖症的三个特征:

  1、害怕上学,甚至公开表示拒绝上学。

  2、发病期间,如果父母强迫患儿去上学,会使其焦虑加重,倘若父母同意暂时不去上学,则孩子焦虑马上缓解。

  3、焦虑的症状表现为 : 心神不安,惶惶不安,面色苍白,全身出冷汗,心率加快,呼吸急促,甚至有呕吐、腹疼、尿频、便急等。

  一旦诊断孩子患有"学校恐怖症"后,家长应尽早带孩子接受心理治疗,不要拖,治疗越及时效果越好,以免患儿长期不去学校,荒废了学业。 大部分孩子接受治疗 1 个月后焦虑恐怖情绪明显减轻,大多可顺利返学,但要达到情绪和躯体症状完全消除及良好的适应状态则需 3 至 6 个月的心理治疗。

  预防:

  1、注意对孩子的性格培养。家长和老师对胆小、细心、忧郁的孩子,不宜要求过于严格。

  2、对孩子期望不应太高。家长切勿对这类孩子期望太高,由于这类孩子的性格特点,决定了他们经受失败和挫折能力较差,因此,期望太高易使这些孩子在不良的性格基础上增加心理压力,促发学校恐怖症。

  3、及早发现、及早治疗,一旦发现孩子有学校恐怖症的迹象,即应立即去心理门诊,请儿童心理医师进行心理治疗及必要的药物治疗。

    相关内容推荐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