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医学论文 > 临床医学论文 > 精神病学论文

中医与西药治疗失眠症的效果对比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8-21 共1312字
论文摘要

  资料与方法

  2013年2月-2014年2月收治失眠症患者7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9例,男11例,女18例,平均年龄(48.6±3.7)岁,平均病程(4.1±1.5)年。对照组39例,男12例,女17例,平均年龄(47.9±2.4)岁,平均病程(3±2.1)年。所有患者均符合《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关于失眠的诊断标准。两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治疗方法:观察组采用中医方法进行治疗,根据辨证施治的理论按照不同的表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艾司唑仑片,每次1mg,睡前30分钟口服。气滞血瘀型患者表症为失眠多梦、脉沉涩、入暮潮热、舌边瘀斑、胸闷憋气、遇事善惊等,治疗原则是安神定志、理气活血,选用药物包括酸枣仁、牛膝、甘草、香附、五味子、茯神、生地等;痰热内扰型患者表症为头晕目眩、脉滑、舌红苔黄腻、心烦口苦、大便不爽等,治疗采用和胃化痰、宁心安神的原则,主要采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所选中药包括黄连、法半夏、生龙齿、紫石英、枳实、石菖蒲、甘草、茯神等;肝郁化火型患者表症为头痛目涩、脉弦虚数、口干口苦、烦躁易怒、小便黄等,治疗原则是疏肝泻火、安神宁心,应用丹栀逍遥散方加减治疗,常用药物为栀子、丹皮、龙胆草、百合、白术、白芍、柴胡、灯芯草等;阴虚火旺型患者表症为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酸腿软、舌红少津,治疗原则是养心安神、滋阴降火,采用柏地黄汤加味,药物包括黄柏、生地、知母、山药、枣仁、夜交藤、丹皮、山萸肉等;心脾两虚型患者表症是头晕目眩、脉细弱、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舌质淡苔薄白等,治疗原则是益气养心安神,采用归脾汤加减治疗,药物包括龙眼肉、当归、木香、黄芪、人参等。所有中药1剂/日,水煎服,待患者睡眠时间>6小时时,继续服用5~8剂巩固疗效。

  观测指标:按照国际标准统一睡眠效率值公式,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评定。另外检测并记录两组患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统计学分析:采用统计软件 SPSS19.0对本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比率表示,两组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本研究发现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讨 论

  失眠症既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又影响其生活质量。中医主张辨证施治、标本兼治,充分体现个体化的治疗特点。陈宝贵教授认为失眠源于“胃不和”,从调理脾胃功能方面进行治疗。

  路志正教授认为根据病因病机,失眠症主要包括实证、虚证、虚实夹杂 3 种,实证是湿(痰)阻或气滞影响脾胃气机、扰动心神而不寐;虚证因心肝血虚、脾虚不运而神失所养、不能寐;虚实夹杂是湿浊、气滞、痰热、食滞与气血不足、脾胃虚弱等邪实并存而导致的不寐。本研究发现采用中医治疗的失眠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好于采用艾司唑仑治疗的患者,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艾司唑仑治疗的患者。

  参考文献:
  1. 郑筱萸.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41-42.
  2. 刘贤臣,唐茂芹,胡蕾,等.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的信度和效度研究[J].中华精神科杂志,1996,29(2):103-107.
  3. 韩金凤.陈宝贵教授治疗脾胃病经验总结[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50-51.
  4. 卢世秀,苏凤哲.路志正从脾胃论治失眠[J].北京中医药,2011,30(1):15-16.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