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学论文

90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与有效途径分析

来源:学术堂 作者:胥帆
发布于:2016-02-14 共4030字
摘要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自我成长的迫切需要,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成长关键期,思想活跃,求知欲望强,热情奔放,但是情绪容易波动,易受挫折,对事物的复杂性认识不足,容易偏激。准确把握学生心理状况,及时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指导,帮助其正确认识自我、完善自我、发展自我,优化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任务。目前,我们所面对的学生大多数都是“90 后”学生,因此,如何准确把握当代学生心理特点以及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要求。

  1“90 后”学生心理状况分析。

  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同时也出现了多样化、务实功利的倾向。但是“90 后”大学生,无论是从思想上还是心理上,他们都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概括为:自我意识强,责任意识弱;成才意识强,践行能力弱;参与意识强,辨别能力弱;个体意识强,集体观念弱;独立意识强,承受能力弱;社交意识强,诚信意识弱。同时,这些特点还在随着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地域特征的延续、不同年级的特点、学生自我主观因素的变化而发生着变化。

  具体来说“,90 后”大学生心理状况主要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智力发育达到高峰,精力充沛。有很强的成才意识,但是践行能力弱,通常表现为如果没有明确的学习与生活目标和日常计划,有时会无所事事或滥用精力。

  第二,自我意识增强,自我认识和自我评价能力有所提高,自主性和自尊心增强,自我需要增加。但是不能勇于承担责任,通常表现为敢做不敢当,凡事易冲动。

  第三,情绪丰富但不稳定。由于需要的增加使得情绪体验丰富多彩,但由于心理的不成熟,情绪的波动比较大。

  第四,凡事希望独立自主,不愿受约束。但通常大多数学生意志品质不够,自控力不足,易疏于自我管理,过分关注个体的发展,处处标榜个性,讲求标新立异,而忽略集体的概念,表现为个体意识很强,但是集体观念很差。

  第五,渴望友谊和被理解接纳,交往需求迫切,人际交往范围扩大,交往能力提高。但由于交往心理不够成熟,对人际关系期望过高,有时可能因陷入交往误区而苦恼。

  第六,承受挫折的能力很弱,通常表现为遇到困难就不知所措,会感到迷茫或者对一切都失去信心,自暴自弃。

  鉴于以上“90 后”学生凸显的心理特点,无形中增加了我们开展学生工作的难度。如何针对上述“90 后”学生特有的心理特点,使学生管理工作开展得更有针对性、时效性,是摆在我们学生工作者面前的一个亟待破解的难题。

  2 对高职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径。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学生在大学期间正常生活、学习、交往和发展的基本保证,如何帮助在校大学生摆脱心理困扰并帮助他们不断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促进大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是我们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大学生群体中,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极少,大多数学生遇到的都是一般性的心理问题。但是即使一般性的心理问题也会在较大程度上影响到学生的发展,而且如果不及时调节和疏导,持续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障碍。

  2.1 学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

  2.1.1 生活适应问题这一问题在刚入校的新生中较为常见。比如常见的有新生入校后不适应集体生活,宿舍中同学的作息时间不一致,影响睡眠质量,饭堂的饭菜不合胃口,不想吃饭等,种种的不适应导致新生精神紧张,心情烦躁。

  2.1.2 学习问题包括学习成绩差,对专业的抵触情绪,厌学,考试焦虑等。

  2.1.3 人际关系问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多数学生较为封闭,人际交往能力普遍比较弱,比如青春期心理的封闭、羞怯、敏感和冲动等,不同程度地对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产生影响,从而产生困惑、焦虑的心理问题。

  2.1.4 性格与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自卑、怯懦、依赖、猜疑、神经质、偏激、敌对、孤僻、抑郁等。比如有的同学或认为自己相貌不佳,或认为自己能力比别人低,或认为自己知识面窄等而自卑,用有色的眼睛看自己及周围环境。

  2.1.5 神经症神经症是一组非器质性、大脑神经机能轻度失调的心理疾病,神经衰弱、焦虑、抑郁、强迫、恐怖等都是神经症的临床表现特征。

  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复杂的和多方面的,有个体的原因、学校的原因、社会的原因和家庭的原因。作为辅导员,我们应当花相当的精力去了解学生,帮助学生应对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结合一些社会现象对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还可以通过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背景,从而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和把握。

  2.2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多层次、多渠道以及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我们要把握住“以发展性辅导为主,以障碍性咨询为辅”的原则,通过以下三种比较有效的途径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2.1 开展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工作,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在新生中进行心理普查,有助于增强我们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在 09 级新生进校后,我们便通过心理测验的方法对群体的心理问题进行筛查,同时,通过大量查阅学生档案以及和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了解学生成长的家庭背景,对学生的心理特点有了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然后建立相对全面的新生心理档案,将有心理问题的学生筛选出来,单独建档。(目前常用的大学生心理问题筛查和心理档案建立的工具有:症状自评量表、大学生人格问卷、卡特尔十六种人格因素测验。此外,艾森克人格问卷、状态-特质焦虑问卷、康奈尔健康问卷等也运用得比较广泛。)

    2.2.2 广泛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活动学生的心理问题一般都具有一定的共性,同时,不同类型、不同年级的学生又可能面临不同的心理问题,因此,在调查研究基础上,根据不同情况,适时地、有针对性地聘请相关专家举办心理健康方面的讲座,或者举办专题墙报,或者是开展心理健康宣传日或宣传周活动,对心理健康进行宣传教育,这些活动对于帮助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和提高心理调试能力具有事半功倍的效果。会计系学生党员志愿者服务中心,引进自治区团委的一个心理热线 12355 项目,通过大量的宣传,使广大学生意识到了健康的心理状态的重要性,在心理上有困惑的学生可以拨打热线,寻求帮助。在自己的问题解决之后,这些学生又纷纷主动做起了志愿者,到心理热线中心区,通过自己的切身经历去帮助更多的求助热线的同学。此外,利用自习课或者课外活动,我还在学生中间开展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活动,通过组织大量的活动、游戏,让学生从枯燥的理论学习中走出来,在活动中去亲身体验,去感悟,从而加强了对学生的团队辅导,收到良好的效果。

  2.2.3 构建学生、辅导员、心理咨询专业人员三级工作机制因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具有不同的层次,从一般的适应问题到严重的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都可能存在,因此,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也应建立一个分层次的工作机制。每一名学生都生活在学生群体之中,他们之间接触最多,相互之间也比较了解,有些心理问题通过同学谈心和帮助很容易就能缓解或解决,因此,在学生之间建立一种心理互助机制对于减少心理问题的发生和控制心理问题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例如会计系成立的“心灵驿站”这个学生社团,学生党员“一帮一”帮学助困活动,在班集体中设立学生心理辅导委员等。

  辅导员是与学生打交道最多的老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家庭状况、学习状况、人际关系状态等都比较清楚,对于学生面临的一般性心理问题,在日常思想教育过程中就能全部或部分解决。对于这项工作开展我认为最有效的方法是“一对一”的谈心活动。因为我相信,对话始终强过自言自语,交流始终胜过闭门造车,个别谈心能起到疏通思想、解释疑惑、联络感情、增进团结的作用。这一项工作自从开展以来,我明显地感受到自己和学生的距离近了,他们会将许多不愿意对别人讲的话对我说。通过谈话帮助学生应对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和问题,在谈心的过程中辅导员可以清晰捕捉到学生的心理信息,对解决学生一般性的心理问题有很大的帮助。

  对于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则必须由专业心理咨询人员来处理,这就要求我们要有转介的意识,发现自己负责管理的学生中有心理问题的,不但要经常关注,还应当介绍其到心理咨询中心咨询,一旦发现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要及时与心理咨询机构取得联系,以便其向学生提供系统的心理咨询服务。

  除了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外,对于已经产生心理危机的学生,及时对其进行危机干预也是我们辅导员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我们所要做的干预就是积极发现学生心理危机的发生信号,并转介这些危机状态的学生。在平时的工作中,要重点关注以下几类学生,捕捉危机发生信号:

  (1)遭遇突发事件而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如家庭发生重大变故、遭遇性危机、受到自然或社会意外刺激的学生;(2) 学习压力过大、学习困难而出现心理异常的学生;(3)个人感情受挫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4)人际关系失调后出现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5) 性格过于内向、孤僻、缺乏支持的学生;(6)严重环境适应不良导致心理或行为异常的学生;(7)家境贫困、经济负担重、深感自卑的学生;(8)身体出现严重疾病,个人很痛苦,治疗周期长的学生;(9)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如患有抑郁症、恐怖症、强迫症、癔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病等疾病的学生;(10)由于身边的同学出现个体危机状况而受到影响,产生恐慌、担心、焦虑、困扰的学生。

  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心理学是一门跨专业的学科,为了更好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我们应当加强心理学知识的学习,通过参加培训或者自学,使自己主动掌握一些心理卫生知识和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和技巧,以便更好地指导和帮助学生开展强化学生心理素质的活动。

  参考文献。

  [1] 冉超凤,黄天贵。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成长[M].第 3 版。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2] 侯丽萍,张慧。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自我调适[M].第 1 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3] 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高校辅导员培训教程[M].第 1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4] 南方。90 后心理健康问题及对策刍议[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

  [5] 张天纲。90 后学生心理特征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研究[J].成功教育,2011(1)。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