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学论文

儿童钢琴学习“厌学心理”剖析与对策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07-13 共4607字
摘要

  学习钢琴对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大有裨益,越来越多的家长把弹钢琴作为一个有效训练孩子注意力集中的一种方式。但一直以来大多数家长对儿童的钢琴学习中产生的厌学情绪头疼不已。在我国,一般学习钢琴正好发生在孩子人格发展最重要的时期,在这过程中,钢琴的初级学习较为枯燥,由于绝大多数钢琴教师在教学中都过分强调技术的训练,很少重视儿童的心理,使儿童产生厌倦,钢琴学习变成了“挫折学习”,就产生了钢琴学习的“厌学期”.

  一、儿童钢琴学习“厌学心理”剖析

  (一)幼儿时期的感知能力

  心理研究者发现幼儿期(3岁-6岁)即学前期。幼儿的心理是单纯又脆弱的,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年龄小、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所以机械的反复、长时间的注意,都会使儿童难以承受。这时期儿童的感知能力发展较快,除各种音程外,还可听辨一些简单的和弦。可以记住八到十六小节的乐曲。可以完整地演唱、演奏一般的乐曲。对音乐的兴趣逐渐增大。但是他们此时最根本的心理特征就是缺乏自我意识--不易分清质与量、因与果、主体与客体、现象与本质等关系,他们绝大多数的主观意识及认识世界的方法是靠家长及教师传授的。所以这个时期的儿童对直接感性认识接受得较为积极,而对间接理性认识接受得较为被动。虽然钢琴乐曲的演奏必须投入大量情感,以感性因素居多,但是,在基础的技巧训练的过程中却是理性因素居多。理性控制加感性抒情,对于这一时期的儿童来说未免有些困难。所以儿童们所表现出来的偏好,在欣赏钢琴音乐时常常表现得较为主动,而学习钢琴理论与技能时却表现得较为被动。

  (二)学琴动机失衡

  “愿意”,“不愿意”的问题,是心理学一个重要课题。这里涉及到“动机”的问题。“动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心理学问题,但在如今的音乐教育中常常被简单化了。当今社会,对孩子的教育投资越来越大,多数家长在选择孩子接受教育的内容和方式上,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切实际的盲目心理、从众心理甚至是攀比心理。因为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学习音乐的天赋,所以家长要搞清为什么让孩子学琴,盲目、随大流、攀比学琴是否可取!

  (三)学习环境紧张

  老师要求家长陪课,很容易使琴童产生紧张、依赖等各种心理情绪,往往回课效果不理想。儿童有希望获得所在群体赞许或接纳的需要。因为接纳产生安全感。这种交往需要是构成儿童学琴动力的重要源泉,而家庭和父母是孩子最初需要感觉被接纳的地方和人。但不难发现的是,交往需要已经成为家长“高压政策”起作用的心理基础。许多孩子表现听话“愿意”学琴,实际上并不是真的愿意,只是为了讨好家长,获得家长的接纳。所以越来越多的儿童学琴并不是自己内在学习动机激发的需要,而是满足家长的需要。

  长期的为了满足家长需要的被迫学琴,也让孩子“会了一样技术,恨了一门艺术”.只有给学习钢琴的孩子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才能令孩子进步,才能促使我们的钢琴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

  二、营造钢琴学习良好的家庭环境

  (一)树立正确的学琴年龄观,学琴并不是越早越好

  大家都听说过,弹好钢琴必须练好“童子功”,因此很多家长在孩子两三岁时就开始培养其弹钢琴,其实不然。有医学文献称:4周岁以下儿童最好不要安排正式学习钢琴。因为4周岁以前骨关节、韧带和骨节囊都较松弛,如果此时开始强度较大的钢琴学习,容易使这些组织受到损伤。如果练习时间过长或用力过猛,严重者还可能使骨骺受损,这不但不能达到学琴的效果,反而有可能断送孩子学琴的前途。因为骨骺直接关系到骨骼的生长状况,手指骨关节骨骺受损以后,可能导致手指长短、粗细发生变化。起初不易察觉,但随着年龄增长,手指缺陷就会愈加明显,严重者还会出现拳头都握不拢的情况。即使身体各方面条件都较好的儿童,也应该尽量减少训练时间和强度。对于骨骼、关节还未完全发育成熟的孩子来说,过早练习钢琴,有可能影响儿童手部骨关节、韧带生长发育,严重者还可能导致骨骼发育畸形。

  (二)避免学琴中的功利心态

  起初学琴,家长们抱着陶冶儿童情操和丰富业余生活的态度,可是随着儿童越学越深,越弹越好,琴爸、琴妈就越希望孩子能更好,于是考级考证、各种比赛的压力让孩子们身心倍感疲惫。久而久之,厌倦情绪随之而来,对钢琴由爱生恨的情绪也愈加明显。

  其实,在学琴的过程中,家长一定要端正和坚持让孩子学琴的动机,认清钢琴学习与其今后成就和发展之间没有必然性这一问题。即不能随大流,也不能随之任之。不强迫孩子一定遵照家长的意愿去学习,而是更多地注重对孩子音乐兴趣的培养,这样才不会孩子容易把学琴当作苦事,使孩子的钢琴学习陷于被动。

  (三)避免急躁情绪

  启蒙初期是以培养孩子对音乐的兴趣为主,不强迫孩子练琴。当然,这里不是指只单纯的只上课,不练琴,只是家长应该在练琴时间方面适当尊重孩子的意愿。在孩子的兴趣萌发时及时让他们练琴,而不是一定非要每天定时定点按部就班。还有,孩子如果表现出不愿练时千万不可打骂相逼,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

  学琴过程中孩子需要稳定情绪,家长也需要稳定情绪。学习过程中难免遇到障碍,出现问题应避免急躁,更不能打骂惩罚。只要有进步就应当予以充分肯定和表扬。因为对大多数孩子来说,学钢琴绝非是一件容易的事,对自己能力的无法肯定,使他们感到不可抗拒的压力。孩子需要一种感情上的安全感和自我认同感,如果家长的态度是“叫你练琴就练琴,没什么条件好谈”,这对孩子来说无疑是一种极大的心理摧残。

  (四)家长不可完全不管,听之任之

  由于孩子年龄小,自制力和控制力都较差,所以在初学阶段,家长应引导孩子如何听懂老师要求,领会乐曲等等。家长不仅要做到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孩子兴趣,帮助培养孩子独立的学习能力和建立科学的练琴方法。

  (五)练琴过程需要家长的陪伴

  家庭环境对儿童的影响极大,父母良好的榜样作用也是影响儿童情感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果父母在日常生活中常出示热情、愉悦、乐观等良好的情感,会对儿童的情感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日本着名小提琴教育家铃木先生说:“想让孩子学琴,必须父母先学琴。当孩子看到父母弹琴,产生了兴趣,提出了要求后,再教孩子学。”

  和谐的、健康的家庭教育环境包括建立合理的生活制度、丰富的生活内容、和睦的家庭生活、父母良好的情绪示范和正确的教养态度等等。合理的生活环境不仅有助于儿童身体健康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也有助于儿童情绪的稳定。并且丰富的生活内容会使儿童对生活和学习拥有浓厚的兴趣,在生活中感到快乐与满足;相反,单调、枯燥无味的生活,容易使儿童产生厌倦的、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父母在督促儿童练琴时可采用一下方法:

  1.民主的教养方式。父母对儿童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儿童的情感发展。父母如采用民主的教养方式,公正地、平等地对待儿童,不恐吓、威胁儿童,不溺爱或过分严厉地对待儿童,不对儿童提过高过多的要求,不以放纵或专制的方式对待儿童,也有助于良好的情绪及良好的个性的形成。所以,在学琴过程中,家长的参与度在琴童与教师之间起到纽带的关键作用。

  2.跟孩子一起唱谱,打节奏。让孩子感觉到他们在练琴的过程并不孤独,而是有爸爸妈妈陪伴是非常重要的。另外启蒙时的练琴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有效练习半小时,因为时间太长反而会使孩子厌烦。对于好动的孩子,就采取间断练习的方法,练一会,玩一会,家长讲述与乐曲有关的音乐故事再好不过了。

  三、增加学琴的趣味

  (一)和孩子一起唱。有些曲子配有歌词,要和孩子一起唱,有些曲子可以编些小游戏小故事,既可以加深对乐曲的理解,又可以提高孩子学琴的趣味,一举两得。

  (二)增加互动机会。让孩子做小小钢琴家,家长做观众,让孩子展示一下一周的练习成绩。有条件的话可以定期邀请亲友家学琴的孩子一起来个才艺展示,这样孩子和家长间都能相互交流,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兴趣及培养良好的习惯。

  四、启蒙老师非常重要

  学习钢琴,启蒙阶段是最重要的。启蒙老师最主要引导孩子入门,培养孩子的兴趣,并能传授孩子正确的弹琴姿势和正确的手型。幼儿钢琴教学的对象是幼儿,那么,在教学过程中,就要注意幼儿对象的特殊性,不仅要让儿童会弹琴、弹好琴,培养孩子严谨的学习作风,还应该培养儿童爱弹琴、在弹琴中寻找快乐。

  (一)首先,钢琴教师要了解并根据儿童的认知方式设计教学

  儿童最容易接受生动活泼、感染力强和富有情趣的事物。幼儿的钢琴教学,是发挥儿童的模仿能力、开发儿童形象思维能力、训练和发育小脑,促进自主神经和手脚运动协调的最佳教育方式。但是,从钢琴教学实际出发,由于3-4岁得幼儿自制能力较差,对父母的依赖性强,所以这一时期的钢琴教学可以以练耳训练为主,通过听力感觉这种感性的方式逐渐培养幼儿的乐感及节奏感,待5-7岁再开始进行音符、乐谱和指法的系统训练,开始常规的融入理性方式的幼儿钢琴教学。

  (二)把握特点、因材施教

  对于不同类型,不同气质的孩子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切忌“一刀切”的教学模式。例如:外向型的幼儿,精力充沛、热情直爽,课堂上显得较活泼,思维敏捷、反应快,具有学习潜力,这是他们积极的一面。但有的幼儿个性强,好胜意识浓,甚至还存在急于求成的心理意识,这样学习中易产生浮躁情绪,易感情易冲动难以自制。所以对于这一类型的孩子,首先要予以肯定,使其保持和发扬积极、热情和好胜的气质特点,再提出可行的奋斗目标,以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求胜心,最重要的是从严出发,改变一切不利因素,晓之以理、耐心说服,不纵容,不迁就,帮助他们树立踏实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会自己解决困难以增加信心。

  (三)再次,要注意儿童情绪的变化

  对儿童来说,他们的情绪很容易真实地暴露出来,所以,教师和家长要及时洞察孩子的情绪变化,调整相应的教学策略。而日常学习生活中,要经常提醒儿童注意调控自己的情绪,如当儿童在非常兴奋的状态下时,要提醒他保持冷静,与同伴分享快乐;如当儿童处于十分焦虑状态时,要提醒他保持平静的心态才能解决问题,过度焦虑于事无补。如果遇到儿童上课情绪不佳的情况,教师可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身处其中,引发其消极情绪,然后再晓之以理,让他们用自己所掌握的方法来消除以后遇到的消极情绪。稳定情绪的锻炼,要从平时做起。这样才更有利于为学生建立良好的教学环境,而不会占用上课时间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情绪,更有利于钢琴教学中儿童情感的培养。

  五、结语

  钢琴教学是一门融高度技术性、艺术性和科学性为一体的学科,特别是在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的教学方法进入了一个更新换代阶段。儿童钢琴教育,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课题,虽然在很多的音乐教育家的努力探索中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仍有许多没有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积极探索、去研究、去分析。在今后的发展中,以注重幼儿美育培养的钢琴教学,光靠教师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还需靠家长的密切配合,和有关部门相关政策的支持与协助,只有这样,才能从主体上,也从根本上让儿童始终认为学习钢琴成为一件愉快而有意义的事情,才能让让儿童在钢琴学习中并快乐着。

  参考文献:

  [1] 王洪生。儿童音乐心理学浅说[J].中国音乐教育,1995.

  [2] 李重光。怎样教孩子学音乐[H].湖南:湖南文艺出版社,2002.

  [3] 让·皮亚杰着,傅统先译。教育科学和儿童心理学[M].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6.

  [4] 赵宋光。音乐教育心理学概论。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5] 代百生。钢琴教与学的心理训练[J].钢琴艺术,2000,3.

  [6] 应诗真。钢琴教学基础训练的几个问题(上、下)[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81.

  [7] 李斐岚。试谈幼儿钢琴教学[J].人民音乐,1980,5.

  [8] 黄海青。琴童教师和家长的启示篇[N].音乐周报,2000.

相关标签:儿童心理学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