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学论文

大一新生容纳他人能力的干预研究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7-22 共3190字
论文摘要

  人际容纳是人际关系中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态度、情绪情感、思想方式、方法等心理活动接受、认可的一种态度体验和表现,包含有自我容纳、容纳他人及对他人容纳自己程度的感受。研究显示,大学生人际容纳水平与人际关系有显著正相关,并对社交焦虑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 容纳他人得分高者容易被他人所容纳。这说明,人际容纳水平的提高有助于大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调查表明,50%以上的大一新生存在人际交往方面的心理困惑,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甚至人际交往心理障碍,容纳能力偏低是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障碍。同时,有研究表明,人际容纳整体水平、容纳他人程度与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因此,提高大一新生的人际容纳水平有助于他们解决好人际交往中的问题,也是避免他们在大学阶段出现心理危机的重要措施。

  团体心理辅导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导形式,能帮助学生增强自信心与抗逆力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与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心理能力,有利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新的积极行为。本研究拟采取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对大一新生进行容纳他人能力的干预研究,以期为提高大学新生的人际接纳能力提供有效途径。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 从长沙某师范院校同一专业的大学新生中随机选取 2 个班学生作为被试,其中 1 个班为实验组,另 1 个班为对照组。实验组 50 人,含男生 11 人、女生 39 人; 对照组 50人,含男生 12 人、女生 38 人。

  1. 2 方法

  1. 2. 1 实施过程 对实验组实施为期 7 周、每周 2 小时的团体心理辅导。辅导开始前,随机将实验组学生分成 5 组,每组10 人; 5 名经过专业训练的指导者被随机分派至各组,负责对各组进行团体辅导。指导者来自具有心理辅导实践的一线教师或实习教师。研究者针对此次团体心理辅导对指导者进行了专题培训,培训内容包括: 了解相关人际接纳的主题知识;熟悉此次团体心理辅导的内容与流程; 让所有指导者组成一个团体,全程模拟此次团体心理辅导实施的过程。在此期间,对照组不做任何干预。

  整个团体心理辅导共分 4 个阶段,7 次聚会。内容如下:第一阶段为创始阶段(第 1 次聚会) ,通过“手舞足蹈”、“自我介绍”等团体活动加深各组成员间的认识与了解,并营造信任气氛。同时制定小组契约,建立团体规范,并给成员参加团体的建议。第二阶段为过渡阶段(包括第 2 ~ 3 次聚会) ,巩固第一阶段的效果,让学生进行自我探索阶段。通过“快乐传真”、“信任之旅”、“背靠背”、“合作传球”等活动帮助各组成员加强对团体的归属感,加深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体会与他人合作的乐趣、了解人际沟通的特点等。第三阶段为成熟阶段(包括第 4 ~6 次聚会) ,巩固前两个阶段的效果,深化学生对人际容纳的认识。通过“心有千千节”、“信任后倒”等活动加强学生对信任和接纳他人的认识; 通过“秘密大会串”、“临终遗命”、“脑力激荡”等活动来认识他人的长处,获得与他人交流、共同提高的体验; 通过“戴高帽”来增强学生的自我认识,提高人际交往的自信心。第四阶段为结束阶段(第 7次聚会) ,总结在团体中的收获,处理分离情绪。通过“笑迎未来”、“问题轰炸”等活动来回顾团体的体验,自然结束团体,鼓励大家继续成长,并将所得所学运用于生活实际。

  1. 2. 2 评估工具 容纳他人量表: 该量表由 Fey 于1955 年编制、经范肖冬翻译为中文版,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我国青少年群体,用于测查人际交往中容纳他人的程度。包括 20 项陈述,5 级计分,1 为“几乎总是”,5 为“几乎没有”。

  正向题反向计分后求总分,分数越高代表容纳他人的程度越高; UCLA 孤独量表: 该量表由 Russell 等人于 1978 年编制、经刘平翻译为中文版,用于评价对社会交往的渴望与实际水平的差距而产生的孤独。含 20 个条目,4 级评分,1 为“从不”,4 为“一直”。总分越高,代表孤独程度越高。由于容纳他人程度与孤独感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本研究以孤独量表作为容纳他人提高的效度指标。

  1. 2. 3 效果评价方法 通过分析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前后测中容纳他人和孤独感的差异来检验团体心理辅导的效果。同时,根据实验组学生在前测中容纳他人量表上的得分高低,依次将高分段前 27%、中间段 46%、低分段后 27% 划分为高容纳组、中间组和低容纳组,在此基础上对各组团体辅导效果进行比较。

  2、 结 果

  2. 1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容纳他人量表总分上的差异检验表 1 显示,前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容纳他人上的得分差异不显著; 后测中,实验组的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 此外,实验组的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得分。

  论文摘要

  2. 2 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孤独量表总分上的差异检验 表 2显示,前测中,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孤独方面的得分差异不显著; 后测中,实验组的得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实验组后测的孤独水平显著低于前测。

  2. 3 不同容纳组的团体干预效果比较 表 3 显示,容纳他人中间组、低分组在容纳他人上的后测得分显著高于前测,高分组的前后测得分差异不显著; 容纳他人高、中、低三组在孤独上的后测得分均显著低于前测。

  3、 讨 论

  人际交往问题一直是困扰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因素,由人际交往不良引发的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在不断上升,采用恰当而有效的方法来改善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有重要意义。

  容纳他人水平较高的人,自我接纳水平和整个人际容纳水平均较高。因此,本研究从容纳他人方面着手,设计了一系列干预活动,并采用问卷法对实验组、对照组进行前测、后测,以评估干预效果。结果显示,在团体心理辅导实施前后,实验组在容纳他人的程度上明显提高,表明干预措施能有效提高大一新生的人际容纳能力,对容纳他人中间组、低分组的提升效果尤其明显。这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首先,团体活动设计合理。活动围绕团体辅导目标,结合角色扮演、团体讨论、纸笔练习、情景体验等技术,循序渐进,既有肢体的接触,又有思维的碰撞,融趣味性、多样性于一体,能充分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其次,团体始终坚守保密原则,让成员在活动中能够自我开放,成员间的接纳、包容使学生在团体中能感受到了一种安全的氛围,有助于他们安全感的建立; 再次,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合作,学生获得了较多的积极体验,对自身和他人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例如,有学生写道: “在临终遗命活动中,大家共同敞开心扉,接纳他人、开放自我,我们看到了一群有理想、有目标、爱家、爱社会的青年,他们流露出真挚的情感、绽放出花样的笑容,流淌出感动的泪水,我们此时感受到的是真诚和进取”。最后,学生积极投入到行动、实践中,使他们对容纳他人的重要性有了更多的认识,学习了更多人际交往的技巧。在结束团体时,有学生写道: “我们形成了一个具有高凝聚力、相互信任的优秀团体,在团体活动中,我们经历了陌生与尝试、成功与失败,我们发过牢骚也有过失望,我们收获的还有喜悦、泪水与感动,这一切都是我们成长的历练与进步所在”。通过团体心理辅导,学生更好地认识和接纳他人; 同时,通过反馈也加深了对自己的认识和接纳。

  研究表明,人际关系与孤独感有重要联系。有孤独感倾向的人缺乏一些基本的社交技能,社交中倾向于对他人和自己给予严厉苛刻的评价,无法与他人建立持久的关系。人际容纳在人际互动中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让个体体验到更多的亲密与信任,从而降低了孤独感产生的可能性。

  本研究采用孤独感的改善作为衡量个体容纳他人的提高的效度指标得到了证实: 团体心理辅导提高容纳他人的同时,减轻了个体的孤独感。这可能有两方面的原因: 首先,团体让成员面对不同的人际交往情景,从体验中思考,从观察中学习,培养了社会技能; 其次,容纳他人水平的提高,帮助他们在团体内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在人际交往中获得归属与爱的需要的满足,从而对社会交往关系的知觉与评价更客观、更积极,提高了学生人际交往的积极性。

  4、 参考文献:
  [1]王磊,郑雪. 大学生自我价值感领域权变性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 心理发展与教育,2011,27(4) :434-440
  [2]程子军,李合群,曾棣. 577 名大学生人际容纳、信赖他人及相关因素的研究[J].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6,15(12) :1123-112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