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学论文

交流恐惧概念产生以来的发展研究概况

时间:2014-07-15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本文字数:3559字
论文摘要

  1 引言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国内外心理学对交流恐惧予以广泛关注,众多研究聚焦于交流恐惧产生的原因、影响和干预矫治。1977 ~ 1997 年,交流恐惧一度成为人际沟通研究中最多的概念(Wrench,2008) 。研究显示,交流恐惧者在课堂上交流少,学习成绩相对较差;在工作中被雇佣和提升机会少,薪水低,更易跳槽和换工作;在生活中朋友少等(引自McCroskey,2009)。交流恐惧对个体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造成诸多不利影响,有必要找出其原因,进行预防和矫治。本文拟回顾和概括交流恐惧概念产生以来这一领域的发展研究,包括其测量、影响因素、干预矫治,以及在中国新发展起来的面众恐惧概念及其研究结果。

  2 交流恐惧概念及其进展
  
  美国学者 James McCroskey 于 1970 年首次公开使用交流恐惧(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CA)这一概念 (McCroskey,1970),并将其定义为“交流恐惧是个体对真实的或想象的与一个人及以上的人交流时产生的害怕和焦虑”(McCroskey,1977)。虽然概念中没有明确呈现口语二字,但该概念指的交流恐惧就是口语交流恐惧(McCroskey,1983),本文也使用交流恐惧这一概念,特指 McCroskey 所定义的交流恐惧。

  交流恐惧概念提出后,国外较多研究者都沿用McCroskey 的定义,中国交流恐惧研究的前期阶段也同样采用 McCroskey 对交流恐惧的定义,直至 2007年发展了对交流恐惧的新概念:贵州师范大学王洪礼于 2007 年提出了面众恐惧 (facing - audiencecommunication apprehension,FACA) 概念,又称面众交流恐惧,是指个人面对两人以上的听众、观众进行陈述性交流、伴有思考的发言、回答问题、试教、演讲、面试、办事时,个体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能力、知识与技能而表现出的以担心、紧张、焦虑、害怕为基本特征的情绪反应状态,有时还伴随有回避、逃避与他人交流的行为表现。相对于交流恐惧的概念,面众恐惧是针对当代大学生实际生活学习环境中面临的越来越多的交流问题而提出的(王洪礼等,2012),更完整地描述了大学生在交流恐惧中的主要方面及其表现。

  3 交流恐惧调研量表及其进展
  
  McCroskey 编制的 PRCA - 24,包含 4 个分量表:小组讨论、二人交谈、参加会议和当众演讲,每个分量表有 6 个题项。研究者们对其进行了验证,爱尔兰和马来西亚的研究表明该量表在两国的适用性较 好 ( Byrne, Flood, & Shanahan,2009; Ilias,Razak,& Yeop,2013)。但日本的研究发现,日本大学生在会议和小组讨论方面没有显着差异。这可能和日本“高语境文化”有关(Pribyl,Keaten,Sakamo-to,& Koshikawa,1988),因为他们不像西方文化那样普遍认为交流恐惧是消极负性的。

  中国许燕(2008)的研究结果表明:PRCA - 24在中国大学生群体中应用时,题项应减少为 20 个,但研究所取样本范围小,样本人数少,量表的进一步推广还有待验证。一项台湾的研究结果也表明,PRCA - 24 在台湾大学生中应用时,团体、二人和公众演讲情景中的恐惧的区分效度不明显,需要对交流恐惧重新概念化(TY. ,2010)。王洪礼2007 年提出面众恐惧概念之后,2010 年带领课题组成功申请获批了中国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大学生面众恐惧现状与矫治对策研究”,并在随后严格执行该项目的过程中,于 2011 年精心主持研制了《中国大学生面众恐惧调查量表》(2011 修订版),该量表将大学生面众恐惧分为上台恐惧、面试恐惧、办事恐惧和团组与校外交流恐惧四个维度,更好地反映了中国大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中遇到的交流场景,样本取自 17个省(市),24 所高校,有效问卷 1057 份,研究表明该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更适合作为调查中国大学生面众交流恐惧的调研工具(王洪礼等,2012)。

  4 交流恐惧影响因素、矫治对策研究及其进展
  
  4. 1 影响因素研究及其进展
  研究者们认为强化对交流恐惧的影响最大。McCroskey(1977)认为一些人不喜欢参与交流活动,会因为交流带来的不良体验而强化不愿意置身交流活动中行为。榜样学习也是交流恐惧产生原因之一,Hutchinson 和 Neuliep (1993) 研究了小学生对父母和同龄人的模仿发现,孩子会模仿学习父母的交流恐惧。遗传因素也是交流恐惧形成的重要原因,Daly 和 Friedrich (1981) 研究显示遗传导致了个体的交流恐惧,McCroskey(2009)也认为,虽然以前研究中交流恐惧的遗传因素不被重视,但遗传因素是个体产生交流恐惧的重要因素。交流技能缺乏理论认为,有些人出现交流恐惧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有效的进行交流,缺乏必要的交流技巧 (Glaser,1981)。情景的重要程度和个体对情景的熟悉程度(Joshua,2008)、害怕同龄人评价(Byrne,Flood,&Shanahan,2012)、竞争、完美主义和崇尚沉默也会导致交流恐惧(Matsuoka,2008)。

  王洪礼带领的课题组完成的大学生面众恐惧研究发现:面众恐惧存在显着年级差异,女大学生显着高于男大学生,父母文化程度低的大学生面众恐惧较严重,独生子女大学生面众恐惧相对显着较少,文史哲类大学生的面众恐惧最严重,艺术类大学生的面众恐惧较少,并显着低于其他专业的大学生。其原因可能是,艺术类专业的大学生从小就有在别人面前展示、表演或表现自己技能或才艺的多种经历与经验,且艺术类大学生在校期间经常参加各种演出和表演活动,促使他们已习惯于在众人面前展示自己,所以其面众恐惧较少。文史哲类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所掌握的语言文化知识应较强,比较能说善辩应是其强项,为何他们还会出现最严重的面众恐惧呢? 王洪礼认为,究其原因,要回到他们所受的中小学教育尤其是中学教育上去找原因了。当前的中学教育主要受高考指挥棒左右,高考考试的内容和方法,除了艺术体育极少数专业外,其他专业主要是纸笔考试,最后按高考分数的高低排列,录取达到分数线以上的考生进入大学。高考招生的录取模式如此,中学阶段的教育就极少有对学生进行上台演讲训练,面试训练,团组与校外交流及发言训练,文史哲类大学生在高中教育教学中受到的学习和训练自然也是死记硬背的纸笔考试类的学习和训练,因而他们在上台、面试、团组与校外交流、办事等方面出现严重的面众恐惧也不奇怪。

  4. 2 矫治对策研究及其进展交流
  技能训练法是针对交流能力缺乏提出的矫治对策,公众演讲、人际交流和小组交流课程是矫治交流恐惧最常用的方式。研究表明交流活动前后的想象交流(Honeycutt,Choi,& DeBerry,2009)、协作学习 (Osman,Nayan,Mansor,Maesin,& Shafie,2010)、团体小组辅导(魏心,1997)等对于降低交流恐惧程度是有效的。系统脱敏法是恐惧症干预应用中最常用的一项基本技术。研究表明系统脱敏法对减缓高水平交流恐惧症状的成功率在 90% 以上(McCroskey,1972)。认知重建法认为交流恐惧的产生是人们因为担忧自己不能够成功地与他人进行交流,使用认知重建方法能使个体对交流形成积极和现实的认知,从而有效地减轻个体的交流恐惧(Fremouw & Scott,1979)。

  王洪礼带领的课题组的研究发现,西南地区大学生面众恐惧极其普遍,99. 9% 的大学生都有面众恐惧。在面众恐惧所包含的四个主要方面,第一严重的是面试恐惧,占 99. 5%;其次是团组与校外交流恐惧,占 99. 3%;第三是上台恐惧,占 97. 7%;第四是办事恐惧,占 95. 3%。针对这些现状,课题组提出的对策是:应抓好大学新生入学教育,加强对低年级大学生的全面引导来克服和矫治面众恐惧,加强高校辅导员对低年级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上的全面了解、关心和辅导,充分发挥高校各任课教师、心理咨询中心、党团组织、学生会和大学社团的作用,积极开展各种集体活动,积极给予学生更多克服面众恐惧的交流学习和锻炼机会,对高年级大学生有的放矢多开展针对性培训,倡导在青少年成长过程中加强面众成功的多方面训练,努力提升其综合素质去预防和克服面众恐惧(王洪礼等,2013)。

  5 小结
  
  国外学者对交流恐惧产生的原因作了多方面的分析探讨和干预研究,中国学者对交流恐惧的研究主要以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并在 2007 年发展至面众恐惧研究,在 2011 年精心研制了《中国大学生面众恐惧调查量表》(2011 修订版),在 2012 年对中国西南地区四省(市)2800 多名大学生的调研中,发现了大学生面众恐惧多种现状及其差异,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矫治对策,给大学生乃至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一条密切联系实际的培养训练途径。

  参考文献
  
  史琼,樊嘉禄. (2007). 高校护生交流恐惧状况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15 (12 ),1068 -1070.
  王洪礼,邹维兴,刘红,袁宜,谢玲平,余昭琼,谢其利. (2012).中国大学生面众恐惧的心理测量学再探. 心理科学,35 (5 ),1218 - 1224.
  王洪礼,邹维兴,潘运,袁宜,谢玲平,赵向霞,余昭琼. (2013).大学生面众恐惧现状调查与矫治对策———基于西南地区的实证分析. 教育研究,10 ,134 -141.
  魏心. (1997). 对师范生交流恐惧干预的研究. 渤海学刊,4 ,65 -69.
  许燕. (2008). 交流恐惧量表在 208 名大学生中应用的信效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2 (4 ),288 -290.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