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学论文

儿童责任心的内涵与发展特征

时间:2014-10-12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本文字数:4251字
论文摘要

  一、责任心概念的界定

  关于责任心的概念,目前学术界尚未有统一的界定。部分学者认为,责任心是指个体在特定环境中对自己应承担任务、行为方式与群体活动的自觉态度,表现为个体对自身责任的意识。还有学者指出,责任心是个人对他人、家庭、集体的责任意识与负责行为,主要涵盖了法律与道德两个层面所界定的个体责任与职责。。也有学者认为,个体对其所在群体中责任关系的感知称之为责任心,即个体在遭遇他人或社会群体的客观要求时,内心所反映出的自觉体验与主观感知。当处于特定任务情境与事件结果时,责任心转化为个体评价自身或他人行为价值的核心体系,这种行为价值评判将给个体带来直接情感体验,并产生相应思想动机与行为模式。

  综上所述,本文认为,责任心是个体内化外在客观要求或行为准则进而建立起稳定的意识与行为倾向。当处于特定事物情境时,个体将通过其责任心指引下做出相应评价与判断,进而产生与个体角色相应的责任感知、情感体验与行为倾向。

  二、儿童责任心的内涵

  不同学科对于责任的关注点不同,心理学层面主要关注责任形成的内化过程、价值判断体系、主观情感体验及情感体验对后续行为的影响。

  1.国外研究

  国外关于责任心内涵的界定比较多元化。有学者认为,责任心包括对伤害负责、在社会情境中的责任、对责任的积极看法以及思想和行为相结合这四个维度。还有学者认为责任心应该包含已发生或预期中的特定事件、相关的行为规范和与事件和规则有关的身份三个要素。也有学者认为责任心包含四个部分,即理解责任情境、考虑责任行为的原则、决定行为计划和执行行为计划。

  2.国内研究

  国内对责任心内涵维度的研究越趋深入,主要通过个体心理过程以及个体责任心相关对象这两个视角来进行维度的划分与界定。

  (1)心理过程角度。部分学者将责任心的内容维度从知、情、意的心理过程角度划分为三个维度,分别是责任认知、责任情感和责任行为。维度一,责任认知表示个体依据衡量责任心的特定标准所产生的态度与感知;维度二,责任情感表示个体采取积极的、负责的态度以对待自己的言行与承诺,并产生相应的情感体验;维度三,责任行为表示个体进行责任评判后所采取的相应行为。有些学者对责任心的内容维度进行了补充,他们指出责任心内容不仅包括了个体的心理过程,个体的个性因素(包括责任能力与责任动机等)也对个体责任心有显着影响;此外,还有学者在责任心研究中补充了责任意识作为其基本维度。

  有学者对上述责任心内涵的三个维度做了细化分解,最终获得影响责任心的 9 个因素,包括反映性、敏感性、评价性、效能性、自控性、灵活性、主动性、坚持性和独立性。

  也有学者将责任心归纳出 20 个基本要素,分别为事件起因、性质与结果、挑战与威胁、应对能力、影响力、安全感、自我效能、他人影响、关系定位、自愿承担、个人义务、被转嫁、被放弃、承担意愿、满足感、价值感、成就感、动机、责任履行。从个体心理过程视角如此细化地划分责任心维度,全面分析了责任心各方面。

  (2)责任心涉及对象的角度。国内学者从责任心相关对象视角做了不少关于责任心内涵方面的研究。有些学者认为,根据责任性质可将责任心划分为 6 个维度,即自我责任心、任务责任心、他人责任心、过失责任心、集体责任心、承诺责任心。有不少研究者根据责任对象不同划分为自我责任、家庭责任、集体责任与社会责任四个维度。也有学者将责任心划分成家庭责任心、集体责任心、国家责任心与世界责任心四个维度。

  三、儿童责任心的发展特征

  人的责任心并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个体对现实生活中各种责任关系的反映。有研究认为儿童责任心的发展遵循道德认识发展的一般规律。本文在对相关研究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对儿童责任心的发展进行了归纳,总结出下列 4个特点:

  第一,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化过程,即从初期被动地完成任务,被迫地承担责任,到积极主动完成任务和承担责任。如有研究表明,个体在小学至高中(7~16 岁)的阶段中,社会责任观的发展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水平,首先是强制性水平,只是根据家长或老师的要求,被动地完成任务;接着会发展到半理解水平,这时个体对责任有了一定的理解,逐渐摆脱盲目地服从,有一定的自主性;最后是原则性水平,此时个体已经基本摆脱了外界的要求,主动接受并将规则内化,形成了自己的判断标准。

  第二,从外在到内在的转化过程,即个体从最初对责任的不理解,盲目顺从权威的要求,到最后建立自己的价值标准体系,初中阶段是这一转化的关键期。如有研究将儿童责任心发展划分为盲目顺从、内化顺从、半主动以及积极主动4 个水平。

  第三,从简单接纳到持续固化的转化过程,即从直接造成的责任,到自我调节以及坚持履行责任。如有研究从责任的具体领域,如“家务事”这一层面对儿童责任心进行研究。该研究通过了解 8-14 岁儿童对“你的任务”这一概念的理解,将儿童责任心的发展由浅到深的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直接造成的责任,如谁的问题谁负责,每个人都要对自己造成的问题负责任,并解决它;第二个层次为自我调节,如不应期待他人对你的问题负责;第三个层次为坚持履行责任,如即便他人愿意帮你做,你也不应接受,因为它是“你的任务”。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对“你的任务”这一概念的理解也在不断加深,个体逐渐从直接后果责任心转变到自我规则责任心,最后发展到持续责任心。

  第四,在儿童阶段,责任心的成熟与年龄增长基本呈正比,即青少年的责任心随着年龄的增长初步增强。如有研究在对 7~15 岁个体的集体可交流责任发展状况调研中发现,7~9 岁的儿童对于这一概念的理解与接受有较为显着的变化,在承担这一责任的过程中,所有个体都体验到消极情绪。相对于低年龄个体,11~15 岁的个体更不愿意承担此项责任。还有研究对青少年社会责任心的发展做了研究,相对于初中生,高中生在责任心的反映性、独立性、坚持性等主要内容上存在显着差异,高中生较初中生成熟。

  四、儿童责任心的评估

  1.问卷法

  儿童责任心的评估,目前采用的方法较多,问卷法是其中采用最多的测量方式。国外的责任心量表有一些是人格量表中的一部分,如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中的社会责任感量表,还有一些是完整的责任心量表,如 Sangeeta 等人编制的学生个人责任心量表等。国内也有许多成熟的责任心量表,如刘勇等人编制的《中学生社会责任心量表》;黄希庭等人编制的中学生责任心量表等。

  2.内隐联想测验

  内 隐 联 想 测 验 , 简 称 IAT , 是 由 格 林 沃 尔 德(A.G.Greenwald)在 1998 年首先提出的。内隐联想测验是以反应时为指标,通过一种计算机化的分类任务方式对概念词和属性词两者的自动关联程度进行测量,并实现对内隐社会认知(诸如内隐态度、内隐心理)科学测量。内隐联想测验在儿童责任心的评估中也是较为常见的一种评估方法。如有学者为达证实个体责任判断受内隐联想的影响程度,设计了合理的验证实验,实验过程中充分考虑了不同个体所产生内隐联想的差异性,因此选择了普通学生与工读学生(这里特指有违法经历的学生)作为实验对象,进而科学对比了两者的内隐联想差异性与同一性,了解其责任心的状况 。但是,其研究也指出由于内隐联想测验测量所涉及的责任内容比较宽泛,因此不能够深入了解个体在面对与责任有关的具体事件时的态度、情感及行为反应。

  3.责任情境法

  采用特定的情境测量法亦可得出个体责任心程度。个体依据自身责任品性通过主观意识评价客观事物所得出的感知结果即为责任情境,责任心是依存于具体事件中的,因为个体在身处具体的责任情境时将会产生特定的责任心特征。

  不少学者采用实验法来实施责任情境测量策略,通过为被试者设定特定真实的测试情境,根据被试者在特定情境下的意识倾向与行为特征获得其责任心程度与特征,比如采用猜字谜、为特定社会事件给出评论等方式来分析个体自主调节能力与责任心水平的影响相关性。还有学者对儿童的责任心进行了研究,研究中通过给儿童讲述关于责任心的情境故事,并让被试儿童给出自主责任认知、责任情感与行为评价,进而对其进行归因分析,最终获得影响儿童责任心发展因素与发展特征。此外,还有学者对个体自我能效与责任行为的影响关联性进行了研究,研究中设定了日常生活的一般责任情境,比如学生的学业责任、大学生的公德责任情境、学生的交友责任情境等,进而得出个体自我能效与责任行为的影响关联性。

  4.日常经验取向方法

  日常经验取向方法,从严格意义上说属于责任情景法的分支,是其具体运用。日常经验取向方法通常让被试者给出特定责任情境,因此该责任情境与被试者日常经验更贴近,这种方法可更正确的测量被试者对责任情境的感知、情感体验与行为倾向。但当前研究中并未太多关于日常经验取向方法的应用,不过已有的相关研究显示了良好的测量效果。

  5.结构化访谈

  还有学者基于结构化访谈法进行了深入研究,比如况志华采用结构化访谈方法对年龄阶层为18至45岁的人群进行了责任内涵的研究,访谈过程要求被试者评价自己日常生活中的责任事件,学者依据被试者的信息反馈获得其责任心特点与结构组成。

  五、研究展望

  通过对前人研究工作的总结与思考可知,当前的研究虽然有涉及责任心概念和内涵的界定,但多是通过研究者的视角来界定,而针对研究者以外的普通个体对于责任心的理解探讨的比较少。因此本文认为有必要以儿童的视角,来探讨儿童自身所认为的责任心内涵,进而更全面深入地掌握儿童理解责任心的方式、具体表现形式及内容。

  目前关于责任心的评估与测量多采用责任心涉及对象为切入点进行责任心的研究,并主要集中于个体责任心、社会责任心与集体责任心等维度上,而基于个体心理过程进行责任心的测量与评估还较少。而少数以心理过程为切入点的研究,多采用了实验虚拟情境或典型社会事件为责任情境。

  笔者认为,这种研究手段将会降低生态学效度,无法有效预测个体在面临此类真实事件时的责任认知、情感与行为倾向。所以,通过深入研究日常生活所出现的事件中儿童所反馈的责任认知、责任情感与行为倾向是该类研究一个可行的研究范式。

  [参考文献]

  [1][6] 张积家.试论责任心的心理结构[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8,(4).
  [2] Schlenker,B. Britt,T. Penningto,J. Murphy,R. & Doher2ty,K..The triangular model of responsibility.Psychological Review ,1994,(4).
  [3] 谭小宏,秦启文. 责任心的心理学研究与展望[J]. 心理科学,2005,(4).
  [4] 叶浩生. 责任内涵的跨文化比较及其整合[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
  [5] 况志华,叶浩生.责任心理学[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8.
  [7] 燕国材. 论责任心及其培养[J]. 中学教育,1997,(10).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