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学论文

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范文10篇(8)

来源:学术堂 作者:范老师
发布于:2017-07-04 共43534字
第七篇关于大学生心理压力论文
  

  西安市某 985 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基本特点与应对方式的研究
 

  
  【摘要】 目的 研究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整体状况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西安市某高校 306 名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感和压力应对方式进行问卷调查,数据采用 SPSS 19. 0 和 Excel 2003软件进行分析。结果 大学生学业、择业、情绪方面的压力得分较高 ( 2. 03 ± 0. 82、2. 02 ± 0. 87、2. 02 ± 0. 74) ;男生在恋爱、人际、学校环境压力这项压力得分高于女生 [( 1. 59 ±0. 67) vs ( 1. 31 ±0. 49) ,( 1. 77 ±0. 66) vs( 1. 58 ±0. 51) ,( 1. 89 ±0. 75) vs ( 1. 63 ±0. 48)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5) ; 农村户籍大学生在家庭、人际、学校环境、情绪压力这 4 项得分高于城镇户籍大学生 [( 1. 52 ±0. 47) vs ( 1. 64 ±0. 48) ,( 1. 66 ±0. 63) vs( 1. 83 ±0. 61) ,( 1. 75 ±0. 69) vs ( 1. 93 ±0. 68) , ( 1. 95 ±0. 81) vs ( 2. 21 ±0. 82)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5) ;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解决问题、自责、幻想这 3 种应对方式对大学生压力感有显着预测作用。结论 西安市某 985 高校大学生总体压力感状况良好,解决问题、自责、幻想这 3 种应对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预测大学生的心理压力感。
  
  【关键词】 大学生; 心理压力; 应对方式 

        富珉等[1]研究认为,71. 3% 的大学生在学习与生活中承受着很大或较大的心理压力,70. 1% 的学生对压力感缺乏正确认识。压力感及压力应对方式是引发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最重要的因素[2].据统计,在校大学生中出现心理障碍倾向者的比例在 30% ~40%左右,其中存在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大学生不得不因此休学或退学。因此,课题组于 2015年 1—4 月对西安市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整体状况及其与应对方式进行横断面调查,研究压力感与压力应对方式的关系,寻找有效的解压方法,为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 1 对象

        西安市某 985 高校大学本科生 306 人。
  
  1. 2 方法

        1. 2. 1 抽样方法

        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法,在本科的 4 个年级中,每年级随机抽取 8 个班级,每个班级按学号随机抽取 10 名学生。共抽取本科生 320人并 发 放 问 卷,收 回 有 效 问 卷 306 份,回 收率 95. 62%.
  
  1. 2. 2 调查问卷

        本研究采用 《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问卷》[3]和 《应对方式问卷》[4].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问卷通过对学业压力、人际压力、家庭压力、情绪压力、择业压力等 11 个项目的调查,研究大学生的心理压力状况。该问卷分为 2 个维度: ①个人自身压力: 包括家庭压力、适应压力、健康压力、恋爱压力、自卑压力和挫折压力等 6 个项目;② 社会环境压力: 包括人际压力、择业压力、情绪压力、学校环境压力和学业压力等 5 个项目。各项目均采用 5 点计分方式,即没有记 1 分,很轻记2 分,一般记 3 分,较大记 4 分,极大记 5 分,被试者在问卷上的得分越高,表明其感受到的心理压力越大。总压力感得分为各项目得分总和除以分项目条目数,最高分 5 分,最低分 1 分。应对方式测量采用肖计划等编制的 《应对方式问卷》: 有 62 道题,包含 6 个分量表: 退避、幻想、自责、求助、合理化和解决问题; 每个分量表有若干个条目组成,分量表单项条目分之和除以分量表条目数就是分量表的因子分。该问卷得到了较好的信度、效度检验 ( 组成各因子条目的因素负荷值在 0. 35 或以上) .
  
  1. 2. 3 质量控制

        本测试由我校临床心理咨询师主持,在统一指导语下,进行统一集体测评,让大学生被试在相对安静不受他人影响的情况下进行自我评定,对所研究和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检查和校队后,录入 Excel 2003 表格。
  
  1. 2. 4 统计分析

        采用 SPSS 19. 0 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 x ± s 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 检验; 并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以 P <0. 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基本情况

        共发放问卷 320 份,回收有效问卷 306 份,回收率 95. 62%.其中,男生 217 人( 70. 92%) ,女生 89 人 ( 29. 08%) ; 独生子女 235人 ( 76. 80%) ,非独生子女 71 人 ( 23. 20%) ; 城镇户籍大学生 190 人 ( 62. 09%) ,农村户籍大学生116 人 ( 37. 91% ) .大一 78 人 ( 25. 49% ) ,大二77 人 ( 25. 16% ) ,大三 78 人 ( 25. 49% ) ,大四 73人 ( 23. 00%) .
  
  2. 2 在校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得分情况

        大学生总体心理压力感平均得分为 ( 1. 812 ±0. 561) 分,为较低压力感水平; 各维度压力感按照程度大小,前3 位依次是学业、择业、情绪压力; 均属于社会环境心理压力感这一维度,见表 1.
  

  表1.  

  2. 4 独生与非独生在校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得分情况 非独生大学生在人际、情绪压力高于独生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 差异项占比18. 18% .在其他压力项中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 >0. 05) ,见表 3.
  
  2. 5 不同户籍在校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得分情况按户籍来源将学生分为城镇与农村,两者间的压力感比较: 农村户籍的大学生在家庭、人际、学校环境、情绪压力方面高于城镇户籍大学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 P <0. 05) ,差异项占比 36. 36%.其他压力项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P > 0. 05) ,见表 4.
  

  表2.

  

  表3.  

  表4.  

  2. 6 在校大学生压力感与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

        将大学生各压力项得分的总分作为因变量,大学生心理压力感的应对方式 ( 解决问题、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自责) 、以及性别、是否独生、户籍来源、年级、专业等作为自变量,进行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提示: 解决问题、自责、幻想这 3种应对方式及性别 ( 男性) 为大学生各压力感总分的独立影响因素,其中解决问题是大学生各压力得分总分的保护性因素,见表 5.
  

  表5.  

  3 讨论

        我国学者发现大学生心理压力普遍包括学习、生活和就业等方面的压力。本研究发现大学生面临学业压力显着,这与车文博、徐长江[5 -7]等学者的结论相同,学业压力大可能是由于该校属于重点大学,对学业要求高,学生之间的学业竞争也会加大。情绪压力与该校是典型的工科学校,学生的交往能力相对较差有关。国内[8]对不同人群的不同压力源与心理压力关系的研究指出,压力源是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压力源不同,学生的压力感也不同,这提示我们对大学生进行压力疏导时,根据不同的压力源采取措施,对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分类疏导。
  
  本研究男生在恋爱、人际、学校环境压力这 3项压力高于女生,该校男生人数明显多于女生,这会导致男生在恋爱、人际和学校环境方面竞争力较大,压力感增加; 这是很多工科学校的特征。独生与非独生大学生间的压力源大体相同,这可能与他们都经历了严格的高考选拔,使其在大部分压力感上并不呈现显着性差异。农村户籍学生的家庭、人际、学校环境、情绪压力相对较大,可能与户籍来源的家庭背景悬殊较大相关; 这与普通认知相一致。
  
  压力感本身并不一定导致消极的结果,没有压力感的环境是不存在的。问题的关键是,面对压力时,大学生采用什么方式来应对压力,压力应对方式是决定生活事件是否影响健康的重要因素。本研究提示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自责、幻想对大学生压力感有预测作用,个人解决能力越强,压力感就越低; 而个人的自责、幻想越多,其压力感越大;这与邝嘉宜等[9]、杨炳丽等[10]、龚勋等[11]研究结果基本一致。陈虹霖等[12]对上海 6 所大学问卷调查研究,大学生的压力感与心理健康存在显着负相关。国外有学者证实,积极的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强弱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呈正相关[13].
  
  减轻大学生压力旳对策建议: 根据大学生压力特点对其进行心理疏导; 构建健全的社会支持网络,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 引导大学生正确认知压力,丰富应对知识,通过必要的课程知识和实践活动,全面提升大学生的压力应对技能。
  
  参考文献

        [1] 樊富珉,李伟。 大学生心理压力及应对方式: 在清华大学的调查[J]. 青年研究,2000( 6) : 40 -46.
  [2] 董旭冉,童辉杰。 大学生应对方式、应对效能与心理健康的关系[J]. 社会心理科学,2010,25( 4) : 75 -79.
  [3] 张林,车文博,黎兵。 大学生心理压力感量表编制理论及其信、效度研究[J]. 心理学探索,2003,23( 4) : 47 -51.
  [4] 汪向东,王希林,马弘,等。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M]. 增订版。北京: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1999: 109 -115.
  [5] 车文博,张林,黄冬梅。 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基本特点的调查研究[J]. 应用心理学,2003,9( 3) : 3 -9.
  [6] 徐长江,钟晨音。 浙江省大学生心理压力总体状况与来源的调查研究[J].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2,27 ( 6) :100 - 104.
  [7] 张建卫,刘玉新,金盛华。 大学生压力与应对方式特点的实证研究[J].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科版,2003,5( 1) : 7 -11.
  [8] 梁秀芳。 大学生压力应对方式、压力源与心理健康的研究[J]. 社会心理科学,2010,25( 8) : 145 -149.
  [9] 邝嘉宜,吕宣斌,李珊珊。 大学生心理压力、应对方式及其关系实证研究[J]. 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1,8( 4) : 39 -42.
  [10] 杨炳丽,葛雪琴,张丽娜。 医学生心理压力与应付方式的关系研究[J]. 中国健康心理学,2012,20( 3) : 400 -401.
  [11] 龚勋,汪伦,周芳。 湖南省高校大学生心理压力感及相关研究[J]. 怀化学院学报,2011,30( 10) : 104 -106.
  [12] 陈虹霖,张一奇。 大学生压力、心理健康与应对策略的相关性研究[J]. 思想理论教育,2006,( 4) : 1007 -1009.
  [13] Arulrajah A. Relationship of psychological well-being with perceivedstress,coping styles. and social support amongst university under-graduates[D]. Malaysia: Universiti Putra Malaysia,2000.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