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学论文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主要心理问题

时间:2017-04-07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本文字数:7555字
  一、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成因
  
  (一) 心理健康的含义及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1. 心理健康的含义
  
  关于心理健康,不同的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阐释。
  
  美国学者堪布斯认为,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的人应具有如下特质:积极的自我信念,恰当地认同他人,能面对和接受现实,能对自己及周围的事物有较清楚的知觉,主观经验丰富并且可供随时提取使用。
  
  马斯洛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具有良好的现实知觉,接纳自然、现实和自我,性格坦率、真实、自然,不以自我而是以自身以外的问题为中心,有独处和自立的需要,有民主性格结构,自主发挥功能,愉快体验并尝试新鲜事物等等。
  
  奥尔波则认为,健康的心理包括以下特点:自我同他人和谐相处,有情绪安全感,自我意识广延,知觉客观,自我形象现实,有某种技能并专注于工作,人生观统一。
  
  综合以上各家观点,笔者认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一种与生活状态相适应的良好心理状态,这种状态可以恰当地应对和处理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还有人与社会之间的各种关系。心理健康有两个要素:一是个体没有心理疾病,这是衡量心理健康的最基本的条件;二是个体具有积极心理状态,即能够保持和维护自己的心理健康,主动减少问题行为和解决自身的心理困扰。
  
  2.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
  
  一方面,大学生的基本生理机能,如心肺功能、运动机能等趋于成熟,基本达到成年人的生理发育标准;另一方面,在心理上,大学生的思维能力迅速发展,已经对自然和社会1依然具有可塑性;在个人发展上,大学生群体处于脱离原生家庭,走向自我独立的过渡期,还未形成固定的认知意识,可塑性强,学生教育工作者要注意多加引导。
  
  作为在校青年学生,大学生群体应该具备以下心理健康标准:
  
  (1) 智力正常,能够现实地认识自我、接纳自我
  
  智力正常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首要标准,也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正常生活和工作的基本心理状态和前提条件。大学生拥有正常的智力,才可以具备正确的自我认知理念,才能现实地承认自我,接纳自我。一般来说,能考入大学进行深造的青年,都具有正常的智力水平。因此智力正常的主要衡量标准就是能否正常、充分地发挥效能,具体表现是:可以了解自己,接纳自我,对自己有正确认识,即对自身的知识水平、性格优缺点、学习能力等能给出客观评价;制定的奋斗目标,拥有的人生理想实事求是,不脱离现实;对人生未来充满信心,珍爱生活,求知欲和学习欲旺盛,乐于探索,善于学习等等。
  
  (2) 情绪健康稳定,对现实有合乎常理的认知和反应,能控制自己的意念和行为
  
  是否拥有健康稳定的情绪,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的标准之一。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标中,健康稳定的情绪占有重要地位。大学生情绪健康的主要标志:第一,是心情愉快和情绪稳定,且快乐进取、自我评价高、幸福感强烈等积极心理状态高于怨天尤人、不思进取和阴暗消沉等消极心理状态,个体自身经常保持乐观向上、追求进步的心态;第二,是个体情绪的产生,具有引发原因,且反应强度恰当,情绪表达的强度、个体反应的程度和诱发情绪产生的外在环境相对应,既不过度激烈又不刻意隐忍,秘而不宣;三是能够合乎常理地客观认识现实,对外界的刺激有合乎常理的、适度的反应,可以有效地控制和调节自身情绪的类别、体验时间及强度,可以适当地、合理地宣泄,不过度压抑,情绪的表达符合自身的表达需要,也符合社会行为规范的要求。
  
  (3) 意志健全,有承受挫折的能力和正常的自我防御机制
  
  意志指的是,人在完成目标的过程中,所采取的选择、决定及执行的心理过程。通常情况下,意志健全正常的个体,在采取行动的果断性、主动性、自制力和坚持力等方面,都展现出较高的水平。个体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需求得不到满足,称为“挫折”[8].意志健全的大学生表现为,生活和学习具有合乎常规的目的,能适时地运用切实有效的方法处理问题和作出决定;在遇到挫折和困难时,可以潜意识地或者自然而然地采用自我保护及自我防御等方法,消除因需求不能实现、欲望得不到满足等产生的紧张情绪和焦虑感,进而呈现出较好的意志力和耐受力;在行动中,对自己的行为和心理调节有一定的自制力。
  
  (4) 人格完整,行为方式与社会角色一致,符合常规
  
  人格,在心理学范畴中,指的是个体比较稳定的所有心理特征的总和。通常意义上,人格完整指的是个体具有健全完整的人格,即人的思想与其言行保持常态化的协调一致。大学生完整人格的标准是:?个体行为与其充当的社会角色一致;?在明确的行为动机和目标支配下,有清晰的言语表述能力,思维方式符合逻辑,言行有条不紊,言语、思维、行为三者相一致;?人格核心是积极进取、乐观向上的人生观,并且以此作为规范,对自己的愿望、需求、目标和行为进行调整和约束。
  
  (5) 正确的自我评价
  
  能否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和自我认知,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正常情况下,心理健康的大学生,能客观认识自己的优缺点,对自我的认知程度更贴近实际情况。他们可以正视自己的优点和特长,能够平常心对待,不会妄自尊大、自视甚高;对自己的缺点和短处,善于自我接纳,不回避,不遮掩,敢于正视,并尝试自我纠正。
  
  (6) 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
  
  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指的是能够以正常的方式与人交往。正常的交往与良好的人际关系,带给人归属感、满足感和安全感,这是大学生心理健康不可或缺的基本条件,同时也是大学生拥有健康心理,并且有能力完成心理自我修复的重要途径。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表现为:?乐于与人交往,善于与人交往,在正确的交往动机驱使下,个体与他人能结成伙伴,并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在交往中能保持完整独立的人格,不妄自菲薄,也不妄自尊大;?宽于待人,乐于助人,对他人宽容包容,善于接纳与自己气质不同的人;④积极向上、健康阳光的交往态度,多于消沉懈怠、阴暗自私心理态度,可以及时有效纠正消极态度。⑤与人交往的动机端正,有正面阳光的交际目的。
  
  (7) 较强的心理适应能力
  
  面对突发情况,能够快速反应,及时调试心理承受力,具备较强的心理自我适应能力,这是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资料显示,拥有健康心理的大学生,能够客观分析判断社会发展趋势,形成理性认知,在此基础上主动适应社会发展要求,能够与人和社会环境保持良性互动,思想发展状况和自身行动能力跟得上社会发展步伐,个体行为符合时代要求。
  
  (8) 言行符合青年大学生年龄特征
  
  拥有健康心态的大学生,具备与自身年龄段和社会角色相符合的思想及行为特征。如果大学生的言行经常性偏离正常特征,则应引起关注,可能是心理异常的外在表现。
  
  (二)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主要心理问题
  
  1. 贫困大学生的界定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是指学生本人及其家庭所能筹集到的资金,难以支付其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基本费用的学生。因此,“贫困大学生”可定义为:贫困大学生是指家庭经济生活困难,无力支付学费和自身生活费等基本开销,或者支付学费、生活费困难的高校学生。
  
  根据教育部《2013 年中国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提供的数据,2013 年全国高校在校生人数约 2628 万,各类助学金共资助全国普通高校学生 708.48 万人,占在校生总人数的 26.95%,比 2012 年增加 15.36 万人;资助金额 168.16 亿元。2013 年秋季学期,通过“绿色通道”入学的本、专科家庭经济困难学生 74.25 万人,占当年本、专科新生总人数的 10.40%.
  
  2.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2015 年 6 月,笔者曾经对河北经贸大学人文学院和外国语学院的 350 名同学做过关于家庭经济状况的问卷调查。这 350 名同学当中,近 70%的学生来自普通家庭,大约30%的同学来自贫困家庭或者特困家庭。笔者结合十几年跟踪调查河北经贸大学党委宣传部校报编辑部 100 余名贫困生的经验,加上新的调研结果,总结了当代贫困大学生存在的不良心理问题现状。
  
  一是大多数贫困大学生自立自强,但自卑心理较重,不敢正面迎接竞争。虽然这些贫困大学生学习成绩优秀,门门功课领先,但是他们的自我评价偏低,性格自卑,社交能力差,喜欢和家庭条件相当的同学交往或者独来独往。面对学校各种选拔比赛,这些同学尽管成绩优秀,但是很少走上台主动参加竞争。在调查过程中,笔者曾遇到一个学生案例,这名学生来自全国贫困县,该同学第一次使用大学的厕所时,竟然束手无策,茫然失措,根本不懂得按按钮冲水。加上自卑羞怯不敢向同学们请教,竟然躲在厕所多时,最后用手纸擦掉了便池里的粪便。此类遭遇在该学生最初的大学生活里频频出现,导致严重的心理落差、不适应感、自卑感、脆弱等心理问题长期困扰,给生活学习带来1二是贫困大学生中近 25%的同学存在偏执、极端的状况。这少部分同学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通常会垂头丧气,缺少对事物全面理性的分析,固执地把失败结果强加在自己身上,对自身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事物的判断“非白即黑”,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缺少中间过渡环节。这种心理现象出现在贫困大学生心理低谷期,极其容易引起不良事件发生。
  
  三是大多数贫困大学生经常产生不良情绪,比如过度焦虑和抑郁。贫困大学生容易10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过度解读,且以悲观消沉的心态看待和解决问题,经济的贫困带给他们更多精神上的焦虑、生活上的选择困难以及心理上的抑郁等问题。
  
  3. 贫困大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健康问题
  
  贫困大学生虽然家庭经济贫困,但是大多数具有良好的精神品质,能正确对待贫困,追求进步,积极向上。第一,大多数贫困生能做到在生活和学习上顽强拼搏,吃苦耐劳。
  
  长期的家庭经济环境影响,使得贫困生已经具备克服困难和挫折的勇气和能力,他们能在艰苦的条件下发愤图强,用艰苦奋斗改变自己的命运。第二,大多数贫困生有乐于助人和勤劳善良的美德。贫困生的实际情况造就了他们在成长路上会得到更多的关怀和帮助,培养了他们的感恩意识,他们更懂得需要帮助的人的感受,他们感同身受,心地善良,更容易宽容和帮助有困难的别人。第三,大多数贫困生对自己充满信心,认为可以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经过对河北经贸大学贫困生群体的调查显示,自信乐观进取的贫困大学生,一般都成绩优秀,肯吃苦,认为依靠自己的努力能改变命运。他们虽然经济贫困,但是精神世界丰富多彩,且这样的贫困生都能通过个人奋斗改变自己和家庭的经济状况,能做到从自己这一代开始,扭转家庭的贫困现状。
  
  研究显示,大多数贫困大学生拥有积极向上的健康心态,他们对未来的预测和评估充满信心,但是也存在部分贫困生身上有不良心态。主要表现是:
  
  (1) 遇到特殊情况即显示复杂心理状态
  
  贫困大学生大多有着复杂和艰难的生活状况。据统计,70%的贫困生来自农村或乡镇,他们的家乡通常是偏远地区,务农收入低,因各种原因不能外出打工,家庭没有持续的经济来源和保障;5%的贫困生属于孤儿或单亲家庭,父母一方或双方因病去世,家庭经济贫困的同时,心理创伤史也比较沉重;60%的贫困生,父母或祖辈等其他家庭成员,有失去劳动能力,常年卧病在床的状况,这不仅花费大量金钱,而且还消耗健康劳动力加以照顾,使家庭经济雪上加霜;30%左右的贫困生属于两个以上多子女家庭,这种情况以农村生源为主,家庭开销大,无力抚养众多子女。
  
  这些不利因素,给贫困大学生的精神和生活带来种种压力和后顾之忧,让他们过早背负起人生重担,也给他们的性格、人格、社会认知等造成复杂的影响。一方面,他们自强自立,意志坚强,心态积极,能够正面迎接困难和挑战;另一方面,特殊的成长背景和人生际遇,又容易使他们产生悲观、消极、懦弱、逆反、攻击性等不良心理状况。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一个现象:个别贫困生在成长过程中,父母一方或双方早逝,给他们的心理留下永久的深刻的伤痛,但是他们又必须坚强地面对生活,隐痛和贫困交织在一起,加上他们极少与人分担苦痛,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坚强,其实骨子里缺乏安全感,易产生恐慌和自卑等心理。这种贫困生是容易发生心理问题的群体,也是非常需要心理帮扶的群体。
  
  (2) 经济弱势条件下的过度自卑和极度自尊双重性格
  
  自卑这种心理现象是贫困大学生群体普遍存在的心理特征。家庭经济困难导致贫困生日常生活中不得不节衣缩食,与周围同学的生活条件产生较大反差,这使得他们在一定程度上产生自卑感。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高校学生的日常用品也日益高端,电脑、ipad、智能手机等电子设备在大学生群体逐渐普及,对于生活拮据的贫困生来说,拥有一台电脑的经济支出会加剧生活的贫困,造成更大的心理落差,而缺少一台电脑的自卑感更是如影随形。
  
  由于贫困生的自卑心理,导致他们比其他同学更敏感,自我保护意识更强烈,自尊心较同龄人更高。调查显示,不少贫困生宁愿“偷偷”在校外勤工助学打工,以此改变自己的经济状况,也不愿接受学校的资助、同学们的帮助或社会赞助。虽然他们的经济状况极度糟糕,但是潜意识里拒绝别人了解和进入他们的生活,拒绝别人的物质支援,这些现状都是其强烈自尊心的表现。
  
  在经济弱势条件下,自卑感与强烈的自尊相互交织,这样的双重性格使贫困大学生的性格过于敏感,容易把生活中事件的重要性夸大,在情绪上出现较大波动,出现焦虑、急躁、抑郁等不良心态,在日常生活中难以维持平常心。
  
  (3) 自我认知表现为不对称评价,人际交往压力大
  
  调查显示,贫困大学生的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相比具有明显差异。他们对自身的认知更多的是负面的评价,更在意自身的缺点,自我评价远低于实际情况,忽略或轻看自己的正面形象和优点。非贫困大学生对贫困大学生的认知,更多的是趋向正面评价。
  
  由于自信心不足,自我评价差,贫困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表现出不合群、沉默寡言、自我防御意识强。因为多种原因所致,在处理问题时,大多数贫困生不能摆正心态,不能客观理性地认识和评价身边的人和事。
  
  经济上的困顿,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贫困大学生的社会交往。由于他们在学校参加集体活动少,不擅长抓住表现和展示自己的机会,给人际交往增加了压力。笔者调查过程中,有遇到这样一个案例。某学院大一新生班级组织同学们野炊,但是个别同学没有参加。只因他们是贫困生,更想利用课余时间兼职打工赚取生活费,参加班级活动需要交纳几十元经费,还损失了打工挣的钱,尽管他们内心向往和同学们交流,但是生活的压力迫使他们放弃参加集体活动,因为“不合算”.这种经济贫困带来的心理困境和压力,影响了贫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贫困生与周围人的隔阂。
  
  贫困大学生的社交范围较窄。调查显示,40%左右的贫困生交往范围是舍友,能与他们成为知心朋友的往往也是贫困生,他们跟家庭经济条件好的同学很难建立融洽的关系。更多时候,贫困大学生主观上渴望融入集体,渴望得到大家的接纳和认可,但是经常因为矛盾心理导致他们游离在集体之外;日常生活中,由于生活习惯带来的差异,他们容易和同学们产生冲突。除了学习,贫困大学生群体更关注如何改变自身的经济状况。
  
  (4) 对压力体会较深刻,存在抑郁和经常性焦虑等心理问题
  
  面对同样的状况,贫困大学生对压力和挫折的体会明显深刻于非贫困大学生。进入大学后,贫困大学生身上带来的原生家庭所给予的身份特征,他们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以及语言习惯、行为方式、着装风格等方面表现出来的有形或无形的标志,与非贫困大学生有较大区别,这种状况容易给贫困大学生带来内在的心理冲突,表现为自卑、抑郁、抵触、焦虑等,进而导致心理上的自我封闭和人际交往困难。
  
  在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贫困大学生出现心理困境时,往往不选择咨询心理医生,倘若不能获得正确的解决办法,将会进一步加剧他们的心理问题。
  
  众所周知,贫困大学生大多数来自不发达地区,家庭经济困难导致他们生活资金来源不稳定,由于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有限,外出打工缺少保障,这些都给贫困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困境。他们不敢消费,生活常存在后顾之忧,缺乏安全感。一旦遇到生病或参加集体活动这样“大件”的意外支出,烦恼、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就会暗流涌现。
  
  家庭经济困难导致贫困大学生即使人在学校,他们内心也非常牵挂家庭,牵挂父母亲人,常为家庭的困境焦虑、暗自神伤。由于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学校吃一顿午饭的钱,可能是贫困大学生父母一天的经济收入。这种窘迫的常态化状况时刻给他们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再者,学业和就业也给贫困大学生带来严重的心理压力。对于贫困生来说,优秀的学习成绩是他们最重要的追求目标,大学的学习竞争激烈,一旦成绩不佳既能从“面子”上给他们带来压力,又会在经济上让他们少一笔“收入”.所以,大学里的考试,对于贫困大学生来说都可能带来不小的压力,让他们焦躁不安。就业是贫困大学生追求的终极目标,也是改善他们经济处境的有效手段。在市场经济压力日益增大的今天,用人单位更看重应聘者的综合素质,一旦个人愿望与社会需求出现较大差距,贫困生就寝食难安,甚至抑郁。
  
  (5) 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生存在认同差异
  
  由于中国社会当前存在较大的贫富差距,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生活环境不同,人生经历各异,导致他们在生活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及心理定式方面存在着明显差异。
  
  一方面,贫困大学生经历过困苦,过早地品尝了生活的艰难,他们对社会的认知成熟于非贫困生,他们在生活中更强调艰苦奋斗,刻苦学习,作息有规律,学习有计划。
  
  另一方面,非贫困生相对来说比较“幼稚”,玩儿心重,生活安逸,比较追求娱乐和放松。来自两个不同环境的群体存在较大的认知差异,他们之间在相互认同方面存在难以逾越的鸿沟,倘若沟通不畅,长此以往,在生活中极易发生矛盾和摩擦,在特殊诱因的催化作用下,极可能发生对立及打架斗殴等暴力事件或刑事案件。2015 年底宣判执行的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投毒案可以说是因贫困生与非贫困生认知不同而带来的恶劣案件。
  
  笔者在调查过程中遇到这样一种情况。某宿舍 6 个女生,其中 1 个家庭条件很好,其他 5 个均来自农村,家庭情况一般或贫困。条件好的女生我行我素,说话做事不顾及她人,且脾气大,爱颐指气使对待舍友,在她的“威胁”下,其中 1 个贫困女生当了小跟班,另外 4 个女生不屈服,但是也不敢反抗。日积月累,随着宿舍矛盾逐步升级,终于爆发了打架事件,4 个女生忍无可忍集体殴打了这个女生。虽然事后班主任协调处理了问题,但是这一事件背后的贫富差异问题、心理问题、富裕家庭出身学生的优越感、寒门学子的自卑感等对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影响,却值得进一步探讨。
  
  综上所述,贫困大学生尤其是家庭负能量较多的贫困生,在心理状态、自我认知、人际关系、思想认同等方面,与非贫困大学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贫困大学生作为高校当中数量相对庞大的群体,他们的经济不能独立,心理健康又面临着一系列问题,但是他们的学识和能力又不能自我消化和解决这些困境,他们需要社会、学校、家庭的热心帮扶和支持。通过怎样的教育工作,将贫困大学生的困境转化为奋斗动力,帮助贫困大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成才,是本文所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