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教育心理学论文

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引导研究引言

时间:2017-04-07 来源:未知 作者:陈赛楠 本文字数:3996字
  引 言
  
  (一) 选题的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 研究背景
  
  从新中国建立到 1988 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对高等教育实行“统包”,并且发放助学金和奖学金,高等教育实行免费教育制度,加之当时国民贫富差距小,贫困大学生现象不明显,即使有生活贫困状况存在,也基本不影响大学生正常学业和生活。
  
  1989 年起,国家对所有学生实行收费(但公费生与自费生收费差别较大),招生与毕业生就业的“双轨制”正式确立,计划经济体制逐渐退出,市场经济体制开始成为资源配置主要方式,读大学收费成为大势所趋。
  
  自 1999 年起,高校扩招,高等院校数量增多,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我国逐步成为教育大国。经济体制改革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在促进教育大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由于中国存在区域经济差异和国民贫富差距,在高等教育大发展和高校收费政策实施的情况下,高校相对高昂的学费和大学生的生活费成了经济困难学生家庭的沉重负担,进而出现了数量庞大的贫困大学生群体。据统计,目前我国高校在校生中的贫困生比例约为 20%,特困生比例为 8%,贫困大学生人数已经超过 400 万。一项统计显示,中国大学生的必要支出,占到他们家庭总支出的 67%,农村家庭甚至达到了 87%.
  
  贫困大学生是高校学生当中的特殊群体和弱势群体,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面临着经济压力和困难,这些负面因素给他们的学业、人际关系、感情等方面带来诸如焦虑、悲观、愤懑、情绪低落、自我封闭、自暴自弃、愤世嫉俗等不良情绪和心理健康问题,为校园和社会潜埋下危险因素。云南大学马加爵锤杀室友案件、河南大学生李征 20 分钟连杀七人惨案、上海复旦大学研究生毒杀室友案,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探究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找到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式方法,这是当前高校在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各高校通过设置心理健康咨询中心或研究机构,成立各种学生社团和心理健康组织,设置班级心理委员,加大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干预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力度。但是,由于我国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研究起步较晚,存在研究力量薄弱、心理教育工作者队伍自身专业素质不强、预防意识淡漠以及缺少主动介入等问题,高校针对贫困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对滞后。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高度关注贫困大学生,重视他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是当前贫困生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大力促进教育公平,要通过经济资助等方式,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完成学业,让每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贫困大学生是否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不仅关系到他们的未来、原生家庭和各自家庭的未来,更关系到社会是否安宁和谐,我们能否实现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最终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否能够全面实现。
  
  2. 研究目的
  
  近年来,我国进行高校收费改革,已逐步建立起一个由国家、社会、学校和个人合理分担高教培养成本的机制[4],形成了奖、贷、助、减、补等多种形式混合互补的资助方式,基本满足了贫困大学生顺利接受高等教育,完成学业的基本诉求。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多元化价值观的变迁,因为经济困难所造成的心理问题,诸如自卑、抑郁、悲观厌世、愤世嫉俗、思想极端等不健康心态,正在日益成为影响和困扰贫困大学生和高校的问题,已成为社会高度关注的热点。
  
  现今社会,贫困大学生是怎样的心理健康状态?这些心态的外在表现是什么?根源是什么?如何在大学生思政工作中对症下药进行解决?怎样保障贫困大学生健康地成长成才?这是本文研究和关注的重点。希望文中的研究,能对这一课题的研究抛砖引玉,做一些贡献。
  
  3. 研究的意义
  
  从实践上讲,这一研究的意义,在于帮助贫困大学生树立健康的心态,引导他们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学习和生活,成长为一个身心健康的合格公民。同时,本文将通过对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的分析,研究出操作性强的对策,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全面了解和认识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找到心理教育工作中切实可行的对策,继而进一步做好学生工作提供有力依据。
  
  从理论上讲,本文的研究,有利于丰富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对拓展大学生思政教育工作研究、改进贫困大学生工作也有积极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内研究现状
  
  资料显示,国内学术界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的文献有 1200 余篇。1996年 6 月,孙义在《当代青年研究》上发表题为《贫困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及调试》一文,第一次提出“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但是在此后数年,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并未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理论界也缺少对这一问题的足够重视和深入研究。直到2003 年我国高校首批扩招后的大学生就业年,尤其马加爵事件发生后,就业压力大,心理压力大,各种问题开始凸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开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2008 年前后,社会各界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关注度达到高峰,随后开始逐渐下降,呈现回落趋势。
  
  综合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成果,笔者主要从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成因、工作对策三方面进行梳理。
  
  (1) 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的研究。综合各项研究成果,普遍认为贫困大学生存在积极乐观、奋发向上、乐于助人等健康心态,但是也存在自卑、消极、敏感、焦虑、抑郁、不合群、怨天尤人、容易冲动、偏激极端等心理健康问题。孔德生通过调研发现,贫困大学生心情比较压抑,自尊心强,比较敏感;龙晓东认为,贫困大学生和非贫困生相比,两个群体在心理焦虑、抑郁,人际关系敏感性和自卑性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
  
  (2) 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的研究。必须承认,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造成了贫困大学生心理问题。目前的研究成果主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大环境以及贫困生自身的原因等方面进行探究分析。姚春认为,家庭经济困顿,易导致自尊心受挫、学习压力大、自我封闭、性格偏执。潘祥臻认为,贫困大学毕业生是高校就业大军中的弱势群体,严峻的就业形势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若毕业后长期找不到工作,将会成为社会和谐稳定的隐患。
  
  (3) 对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工作对策研究。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应该加强对贫困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给予他们更多关爱;同时,还要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建立健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机制,完善心理辅导与治疗体系;还有学者提出,应该健全贫困生帮扶体系,从经济上对他们给予更多帮助。王广云认为,可以通过在大学生当中普及心理健康相关知识,提供情绪宣泄场所,加强培训,提高贫困生心理素质;强化对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加强心理训练等方式,来达到提升贫困大学生克服困难的能力。陈桂菊认为,“可以通过政策支持,拓宽帮助大学生的渠道”,还要“进一步完善助学金、奖学金和贷学金制度”.
  
  2. 国外研究现状
  
  综合分析目前资料,发现国外教育界的研究,主要侧重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治疗,更注重用科学手段去解决问题,而不是从思想政治教育、物质帮扶等范畴加以重视和改变现状。当然,对于贫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负面影响,和国内研究者的看法一致,都认为会导致贫困大学生群体自卑、消极、悲观、厌世、具有攻击性等不良情绪,且给校园和社会治安带来潜在的危险因素。
  
  国外更注重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且从幼儿园教育开始,就开始关注和塑造健康的心理素质,小学到大学的课程都设置了心理健康课,自觉主动看心理医生是国外学生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这点值得国内教育界借鉴和学习。
  
  (三)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1. 研究思路
  
  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党和政府关于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及加大对贫困生帮扶力度等文件精神为依据,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在对河北经贸大学贫困生群体多年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对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对策这一课题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探讨。基本思路是:阐述当代贫困大学生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分析这些问题存在的根源,提出工作对策,让教育工作者以合适的渠道和方式帮助贫困大学生认清自我,健康成长成才。
  
  2. 研究方法
  
  本文运用的研究方法有两种:
  
  一是社会调查法。笔者曾经连续十二年对河北经贸大学贫困生群体进行大数据调查,并对党委宣传部校报编辑部的近 300 名贫困大学生记者进行详细跟踪调查,与学校心理咨询室及负责勤工助学的老师保持经常联系、访谈,每年寒暑假都对贫困生进行家访,对高校贫困大学生群体和个体有着较为详细的了解,掌握着有关贫困大学生的第一手资料,为本文的写作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是文献研究法。笔者通过多种渠道查阅学习了有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及思想政治教育对策的新闻报道、研究报告、学术论文及政策文件,积累了较详实的文献资料,为写作本文开拓了思路。
  
  (四) 本文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本文的重点和创新点在第三部分,即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工作对策。本部分也是论文的研究目的。贫困大学生是高校大学生里的弱势群体,如何对待弱势群体,反映了高校和社会的文明程度。贫困大学生虽处弱势,但却是贫困家庭的聚焦点和希望,教育工作者做好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体现的是责任心和道义担当。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建立动态心理档案,跟踪研究贫困生心理发展,在外界环境发生恶性事件或社会发生不良公众事件后,积极进行调研和心理干预,将可能出现的不良影响消除在萌芽状态;二是经济帮扶要与贫困大学生专业挂钩,让学生在勤工助学的同时,能够在老师的指导下掌握一门技术,要实现经济帮扶、精神激励与就业成才相结合。
  
  本文的难点是第二部分,即解决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性。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工作是个良心活儿,需要长期的大量的资金和感情投入。关爱学生尤其贫困生,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是对学生的前途负责,更是对学生家庭以及整个社会负责。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