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法学论文 > 法律论文 > 婚姻法论文

中德离婚财产处理规制探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3-17 共3173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中德离婚财产分割法律制度对比分析
  【第一章】中德夫妻离婚财产分割制度概述
  【第二章】我国离婚财产分割制度理论设计与司法实践
  【第三章】初始财产与终结财产的范围界定
  【第四章】家务劳动在夫妻财产分割中的地位
  【第五章】婚姻存续期间的赠与和基于婚姻关系的给予
  【结论/参考文献】中德离婚财产处理规制探析结论与参考文献  

  结 论

  婚姻家庭法的发展,是社会文明进步和人文主义精神受到重视的体现。夫妻离婚财产分割关系到离婚夫妻双方的利益,从另外一个层面而言,还涉及到夫妻弱势一方利益的保护、儿童利益的保护以及夫妻财产权益的公平公正。中德两国由于受历史传承、社会习俗等各方面的影响,婚姻观念与制度都有较大的差距,但是在具体制度的实施上,尤其是在财产制度方面,仍有较强的可比较性。德国法对于离婚财产分割的制度规定非常繁琐复杂,这一方面体现了严谨认真的态度,另一方面也给人一种家庭被法律规范包围的感觉,凸显了个体主义思想。这种繁杂的规定与德国法律长期发展的历史相呼应,也是男女平等原则在家庭中的贯彻。

  德国法的规定并非完全适合于我国,但是它为解决争议提供了丰富的方法,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比较过程中找出合适的方法。本文针对中德两国离婚财产分割制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论述,同时针对两国存在区别的问题进行比较研究,并从中找到两国制度设计的可取之处和存在的问题,对我国离婚财产分割制度的立法动向有借鉴意义。具体说来,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离婚财产的计算、家务劳动的价值以及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的给予。

  中德两国实行不同的夫妻财产制度,因此两国存在着不同的制度基础,但这并不影响离婚财产计算方法的比较。德国对夫妻离婚财产的计算进行时间限制,初始财产的计算时间和终止财产的计算时间直接决定了财产的清算。尤其是在诉讼离婚的情形下,终止财产的计算时间点规定为提起离婚诉讼之时,这对我国具有借鉴意义,能够有力地避免夫妻离婚期间的财产的恶意转移。在家务劳动方面,随着观念的进步和家庭分工格局的变化,我国开始承认家务劳动的价值,并规定对家务劳动付出较多的一方给予经济补偿。这种经济补偿制度非常符合我国现阶段对家务劳动的定位。
  
  目前我国家庭分工越来越倾向于男女各谋社会职位,共同承担家务劳动,我们需要将这种对家务劳动的经济补偿进行细化和拓展,无论是法定还是约定财产制,无论是共同财产制还是分别财产制,都应该对家务劳动付出较多的配偶一方予以相应的经济补偿。德国在这一方面有了较早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备的扶养制度体系,但是,这种扶养制度并不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国情,不具有可操作性,中国需要借鉴的仅仅是对家务劳动价值的充分肯定。此外,基于婚姻关系的给予并不能简单地归类于赠与,需要关注这种给予的交易基础和真正意图动机。区分婚姻存续期间的赠与和基于婚姻关系的给予这两个概念的意义就在于保护婚姻关系双方的利益,避免婚姻沦为一种交易或形式。考虑到交易基础,其实是对家庭和睦的一种保障,也是对给予方利益的保护。因此,在离婚财产分割时因给予或赠与财产产生争议,可以对其交易基础进行分析,从而鉴定给予或赠与的法律性质。

  离婚财产分割制度涉及到夫妻双方切身利益,关系到社会的秩序的稳定和谐,一旦离婚财产分割制度出现缺陷,极易在司法实践中产生严重后果。与中国婚姻法相关制度相比,德国对于婚姻财产之规定相对严谨完善,这与德国人以逻辑严密著称是分不开的。德国宪法明确了男女平等的基本原则,在这个基础上,婚姻家庭领域也逐渐实现了男女平等,并逐渐由形式平等向实质平等过渡,这也为夫妻之间的法律冲突提供了解决可能性和法律保护。这些法律规定集中体现在对初始财产和终结财产时间节点的确定、家务劳动的价值以及基于婚姻关系的赠与三个方面。婚姻家庭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处理离婚中财产的分割问题是解决婚姻家庭中矛盾的重要路径,也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方法。中国婚姻法在修改和制定司法解释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借鉴德国婚姻法中的合理积极因素,用全局性、整体性的思维推动婚姻法的进步发展,重视现实生活中常出现的问题,重视离婚财产分割中的人权保护,最终与中国传统相契合,使离婚财产分割制度迸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参考文献:
  
  一、中文参考书目:
  
  (一)著作类:
  
  1.[德]茨威格特、克茨:《比较法总论》,潘汉典等译,法律出版社 2003 年版。
  2.齐爱民:《婚姻家庭法学》,湖南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3.杨立新:《共有权研究》,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年版。
  4.杨立新:《家事法》,法律出版社 2013 年版。
  5.林秀雄:《夫妻财产制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6.[德]迪特尔·施瓦布:《德国家庭法》,王葆莳译,法律出版社 2010 年版。
  7.[德]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 2000 年版。
  8.杨立新:《最高人民法院婚姻法司法解释(三)理解与运用》,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1 年版。
  9.林秀雄:《婚姻家庭法之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1 年版。
  10.陈苇:《婚姻家庭继承法学》,群众出版社 2005 年版。
  11.刘明升:《婚姻家庭法注释全书》,法律出版社 2012 年版。
  12.夏吟兰:《离婚自由与限制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7 年版。
  
  (二)论文类:
  
  1.[德]妮娜·德特洛夫:"离婚的财产法后果:批评性评析和欧洲前景展望",樊丽君译,载《法律科学》2012 年第 5 期。
  2.邓丽:"从两则离婚析产案看我国夫妻共同财产分割理念的变迁",载夏吟兰、龙翼飞、郭兵、薛宁兰 主编:《婚姻家庭法前沿:聚焦司法解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0 年版。
  3.王葆莳:"德国婚姻法百年变革述评",载《德国研究》2012 年第 4 期。
  4.夏吟兰:"在国际人权框架下审视中国离婚财产分割方法",载《环球法律评论》2005 年第 1 期。
  5.何俊萍:"论我国婚姻法应坚持保护弱者权益的立法价值",载夏吟兰、龙翼飞 主编:《家事法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2 年卷。
  6.李娜:"'夫妻财产增加额均衡'制度研究:以德国为例",载《环球法律评论》2011 年第 3 期。
  7.何群:"中德婚姻法若干比较及有益借鉴",载《四川大学学报》2008 年第1 期。
  8.何群:"论德国家庭法上的家务劳动及其启示",载《政治与法律》2008 年第 4 期。
  9.王歌雄:"家务贡献补偿:适用冲突与制度反思",载《求是学刊》2011 年第 5 期。
  10.张李玺:"夫妻冲突:家庭性别分工模式重构",载《妇女研究论丛》1998年第 3 期。
  11.杨晋玲:"试论赠与基础丧失规则在我国婚姻法中的设立",载《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14 年第 2 期。
  12.何俊萍,"论我国离婚补偿制度应适用夫妻共同财产制",载夏吟兰、龙翼飞、张学军 主编:《婚姻法学专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7 年卷。
  
  (三)法律文献类: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本社 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 2014 年版。
  2. 《德国民法典》,陈卫佐译,法律出版社 2010 年版。
  
  二、德文参考书目:
  
  (一)著作类:
  
  1. Dieter Schwab, Familienrecht, 19. Auflage 2011, Verlag C. H. Beck München.
  2. Karlheinz Muscheler, Familienrecht, 2. Auflage 2012, Verlag Franz Vahlen München.
  3. Schulze, Grziwotz, Lauda, Bürgerliches Gesetzbuch, Kommentiertes Vertrags-und Prozessformularbuch, 2. Auflage 2014, Nomos.
  4. Johannsen, Henrich, Familienrecht, 6. Auflage 2010, Verlag C. H. Beck München.
  
  (二)论文类:
  
  1. Pichlmeier, Die Konkurrenz von Zugewinnausgleich und Unterhalt, NZFam 2014.
  2. Braeuer, Zuwendungen innerhalb der Familie und gesetzlicher Zugewinnausgleich, FPR 2011.
  
  (三)法律文献类:
  
  1. BGB
  2. Fam?ndG
  3. U?ndG
  4. BGBl.
  
  (四)判决类:
  
  1. BGH, FamRZ 2004, 601.
  2. BGH, FamRZ 2005, 185.
  3. BGH, FamRZ 1986, 783.
  4. BGH, NJW 2006, 2330.
  5. BVerfG, FamRZ 2006, 1000.
  6. BverfGE, 53, 257-31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