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可持续发展论文

加强辽宁省循环经济建设的方案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6-10-20 共3200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辽宁省循环经济发展问题探讨
【第一章】辽宁省发展循环经济的困境研究绪论
【第二章】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3.1 3.2】辽宁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动态分析
【3.3】2013年辽宁与其它省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对比分析
【第四章】辽宁省循环经济发展现状综述
【第五章】推进辽宁省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建议
【结语/参考文献】 加强辽宁省循环经济建设的方案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
  第 6 章 结束语
  
  当前,辽宁省经济规模迅速扩大,同时社会转型也进入到关键时期。此时,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也突出显现,因此需要继续充分应用循环经济理念全方位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按照整体规划、突出重点、系统整合、分步实施的原则加速建立循环型社会的框架体系,推进全省社会、经济与环境资源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作为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辽宁省是我国重点改造地区,研究辽宁省循环经济发展状况,对国家循环经济发展政策的制定,东北地区的再振兴具有十分重大的借鉴意义。但是,受到资料可获得性以及自身理论水平的限制,本课题的研究还存在着以下两方面不足。
  
  (1)对辽宁省循环经济发展的评价还有待完善。鉴于循环经济系统庞大复杂,获取相关数据的难度十分大,所选取的评价方法也存在较大的改进空间。
  
  (2)对推进辽宁省循环经济发展提出的建议的创新性还有待加强,未来会进一步分析我省循环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明确改进方向和发展目标,设计更符合辽宁省省情的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一、着作类
  
  [1] 艾瑞克·戴维森。生态经济大未来[M].广东:汕头大学出版社,2003.
  
  [2] 巴里·康芒纳。与地球和平共处[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
  
  [3] 罗杰·珀曼。自然资源与环境经济学[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2.
  
  [4] 马克思。资本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5] 谭根林。循环经济学原理[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6] 叶文虎。循环经济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1.
  
  [7] 诸大建。循环经济与中国的新型工业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8] 周宏春,刘燕华等。循环经济学[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5.
  
  [9] 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我国循环经济发展战略研究报告[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二、期刊类

    [10] 安丽。辽宁循环经济发展与构建节约型社会[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7(9):46-46.
  
  [11] 蔡陈聪,王艳。马克思物质变换理论及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启示[J].东南大学学报,2010,12(6):5-11.
  
  [12] 曹旭。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类型以及区域效果分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3(8):88-94.
  
  [13] 曹旭。中国循环经济区域发展模式比较研究――以辽宁省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1,20(18):11.
  
  [14] 曹旭,赵诗琪。辽宁省推进城市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J].改革与开放,2015(15):36-38.
  
  [15] 杜广强。我国 31 个省市区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6(8):42-45.
  
  [16] 冯之浚。明确循环经济概念加快循环立法研究[J].高科技与产业化,2007(7):44-47.
  
  [17] 韩瑞玲,佟连军,宋亚楠。基于生态效率的辽宁省循环经济分析[J].生态学报,2011,31(16):4732-4740.
  
  [18] 韩增林,王泽宇。辽宁沿海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综合评价[J].地理科学,2009,29(2):147-153.
  
  [19] 李大航,赵京源。推进黑龙江省循环经济发展的建议[J].统计与咨询,2008(6):12-13.
  
  [20] 马传栋。马克思《资本论》中的循环经济思想[J].山东社会科学,2007(6):31-35.
  
  [21] 齐建国,王红。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的进程与政策建议[J].经济纵横,2010(10):25-31.
  
  [22] 秦书生,黄威威,付微。辽宁发展循环经济建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2007,20(1):3-4.
  
  [23] 邱柳。辽宁循环经济发展现状述评[J].经济研究导刊,2014(1):91-92.
  
  [24] 孙强。推进辽宁循环经济发展的对策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0(3):171-172.
  
  [25] 汤天滋。主要发达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经验述评[J].财经问题研究,2005(2):21-27.
  
  [26] 王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评价研究――以辽宁为例[J].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2008(3):27-29.
  
  [27] 王先述。中国循环经济发展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0,28(1):53-57.
  
  [28] 夏广锋。辽宁省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及 SWOT 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4(15):4950-4952.
  
  [29] 解振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J].中国科技投资,2009(3):53-55.
  
  [30] 严刚。基于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区域循环经济评价研究[J].再生资源研究,2007(5):19-22.
  
  [31] 诸大建。从布朗 B 模式到中国发展 C 模式[J].沪港经济,2010(6):17-17.
  
  [32] 周宏春。循环经济的发展动力与前景[J].经济研究导刊,2012(5):4-8.
  
  [33] Brunner P H. Beyond materials flow analysis [J]. Journal of Industrial Ecology, 2002, 6(1):8-10.
  
  [34] Fischer-Kowalski M, Amman C. Beyond IPAT and Kuznets Curves: globalization as a vital factorin analyzing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socio-economic metabolism [J]. Population &Environment, 2001, 23(1):7-47.
  
  [35] Kithira S, Nathan C. Bridging the gap to economic analysis: economic tools for industrial ecology[J]. Progress in Industrial Ecolog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2004, 1:143-164(22)。
  
  [36] Robert M, Martina S. The practice and challenges of solid waste management in Singapore [J].Waste Management, 2002, 22:557-567.
  
  [37] Robert U, Ayres G. The second law, the fourth law, recycling and limit growth [J]. EcologicalEconomies, 2009, 29:473-483.
  
  [38] Rosina G. Boneo version of organize waste by the year 2010 to recycle elements and save energyrecourses [J]. Conservation and Recycling, 2008, 23:67-86.
  
  [39] Stern N. The determinants of growth [J]. Economic Journal, 1991, 101(404):122-33.
  
  [40] Velma's J, Luukkanen J, Kaivo-Oja J. Linking analyses and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s foraggregated material flows in the EU [J]. Journal of Cleaner Production, 2007, 15(17):1662-1673.
  
  三、学位论文类

    [41] 曹旭。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区域效果分析[D].沈阳:辽宁大学,2011.
  
  [42] 董智勇。中国循环型城市发展探讨[D].呼和浩特:内蒙古工业大学,2005.
  
  [43] 姜国刚。东北地区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06.
  
  [44] 金香兰。关于我国发展循环经济法制建设的思考[D].长春:吉林大学,2006.
  
  [45] 吕娜。马克思循环经济思想及其现实意义研究[D].淄博:山东理工大学,2011.
  
  [46] 孙丽丽。广西循环经济发展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2.
  
  [47] 张辽。辽宁省城市综合承载力问题研究[D].沈阳:辽宁大学,2010.
  
  四、其它类

    [48] 刘大毅。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 10%[N].辽宁日报,2014-05-25(B2)。
  
  [49] 马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循环经济发展[N].人民日报,2004-10-10(C2)。
  
  [50] 曲格平。循环经济与环境保护[N].光明日报,2000-11-20(B1)。
  
  [51] 左铁镛。关于循环经济的思考[N].中国环境报,2006-01-06(A1)。
  
  [52] Allenby B R, Richards D J. The Greening of Industrial Ecosystems[C]// National Academy ofEngineering, NationalAcademy. 1969:371.
  
  [53] Yin J, Wang Z. An analysis on the resource recycling pathway in industrial symbiosis networkbased on circular economy theory[C]// Service Operations, Logistics and Informatics, 2009.SOLI'09. IEEE/INFORM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EEE, 2009:583-586.


  致谢
  
  论文能够顺利完成,首先要衷心地感谢马克思主义学院各位师长在过去两年多的学习中给予我的指导、帮助和知识传授,尤其是导师曹旭老师。曹旭老师为人谦和,治学严谨,在毕业论文选题、论文结构、内容把控等方面都对我进行了十分重要地指导。尤其让我不能忘怀的是曹旭老师由于工作繁忙,经常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耐心地指导我课题的研究,执着的敬业精神令我受益终生。在此,衷心的感谢曹旭老师的无私奉献,祝愿他身体健康,桃李满天下。
  
  感谢我的同窗好友在短暂的研究生学习生涯中的陪伴,以及在论文写作、格式修改过程中的帮助;感谢我的家人、朋友一直以来的支持和鼓励,在今后的生活中,我会继续坚持学习,努力探索。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