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水利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清代徐州地区水灾分布、成因及生态后果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1-10 共1590字
摘要

  清朝时期,徐州地区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据相关史料及徐州地方志的记载,清朝统治的 270 年间,徐州地区(本文所指的徐州地区指清代徐州府及其管辖下的铜山、丰、沛、睢宁、邳州和宿迁等地区)有 196 年遭受不同程度的水灾,由此给当时的社会生活以及人民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导致社会动荡不安,带来了严重的社会后果。因此,加强对该地区清代水灾的研究,有利于当今该地区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一、水灾的时空分布特点

  1. 时间上的特点

  据相关资料统计,清代徐州地区共有 196 年发生过水灾,平均 1.38 年就会出现水灾。如果把这些水灾列成表,可以清楚地看出清代徐州地区水灾的发生,在时间分布上是不平衡的。大体来说,前期水灾发生较中期特别是晚期少,清朝晚期徐州地区水灾发生频率达 85.7%,可见频率之高。

  从表 2 中可以看出清代徐州地区水灾在年内的分布情况:四到九月是水灾的高发期,其中尤以八月和九月最为频繁,以下依次为九月,六月,五月和四月;而一到三月和十到十二月这两个时期则是水灾的低发期。从季节上看,夏、秋季是水灾的易发季节;冬、春季则不容易发生水灾。

  2. 空间上的特点

  从表 3 中可以清楚地看出,沛县水灾发生的最多,共 132 次,以下依次是睢宁、宿迁各 129 次,邳州 128 次,铜山 125 次,徐州府 102 次,丰县 100 次。总体来看,清代徐州地区东南部的水灾多于西北部,西北部水灾又多于中部,其中东南部各地水灾分布均衡,区域差异不明显,而西南部和中部水灾的重点分别集中在了沛县和铜山,分布不平衡,地区差异显着。

  二、水灾发生的生态原因

  1. 自然原因

  徐州地区位于我国东部,气候上的季风性特点明显,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降水主要集中在夏秋季节且夏季多暴雨,大量的降水集中于特定的季节,短时间内使得地面降水量大增,于是便很容易造成水灾的发生。从地貌上看,徐州地区属淮北平原,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势总体平坦,但又具有大平而小不平的特点,常形成洼地,群众称为“湖地”,从地貌上可以分为河口洼地、河间洼地、坡河洼地和背河洼地,每当强降水,河水猛涨,洼地排水不畅,进而导致水灾发生,洪涝灾害频繁。

  2. 人为原因

  清统治者为保障漕运通畅,竟违背河道变迁规律,在黄河北岸筑堤,人为迫使黄河经徐州向南由淮入海,从而造成后患。正如郑肇经所说:“自潘季驯治河以来五十年间,决溢时闻,其始水之尽雍于徐邳者,由下流淤积而无所归,下流之淤由上源旁泄而缓其势,治之者先急漕运,图疏近支,以致屡疏屡淤,迭出为患,故新河之挑,非不便也,而无解于黄蝈之不塞;洳河之开,非不利也,而无解于苏庄之不治;河患与明相终始,岂非人事哉!”[1]

  再者,吏治腐败、治河官员贪污水利建设银两也是导致徐州地区水灾频繁发生的重要原因。“南河岁费五六百万金,然实用之工程者,什不及一,余悉以供官吏之挥霍。河帅宴客,一席所需,恒毙三四驼,五十余豚,鹅掌、猴脑无数。食一豆腐,亦需费数百金,他可知已。骄奢淫逸,以至于此,而于工程方略,无讲求之者,故河患时警。”[2]

  这些人为因素都加重了徐州地区水灾的严重程度。

  三、水灾带来的生态后果

  水灾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的损失。水灾发生时溺人畜无数,坏田庐坟墓数以万计,损禾稼二麦无算,导致灾后大饥,人相食的惨剧时有发生。咸丰二年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胜保在《奏陈时务折》曰:“去年河决,丰北淹没生民千万;(今)河决未复,数郡为鱼,离居荡析,所不待言。而数十万赴工之人,非失业之徒,即游手无赖,入春以来,以工代赈,故亦粗安。今工歇,而田庐猛然巨浸,穷无所归,岂能待毙?现闻沿河饥民,人皆相食。……”

  这段记叙真实地反映了当时水灾带来的严重后果。水灾破坏了社会生产,粮食歉收,恶性地导致饥馑;而很多人因饥饿沦为无业游民,严重破坏了社会秩序。

  参考文献:

  [1] 郑肇经 . 中国水利史 [M]. 上海 :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4:64-65.

  [2] 邓云特 . 中国救荒史 [M]. 上海 : 上海书店出版社 ,1984:7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