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水利论文 > 生态环境论文

农村生态环境问题及其生态现代化推进

来源:学术堂 作者:周老师
发布于:2015-11-10 共5758字
摘要

  工业文明已降,人类进入到现代化的历史时期。现代化是“以工业化为推动力,导致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全球性的大转变过程。”当前,我国农村亦处于这一大转变过程之中。在这一过程中,农村粮食连年增产、农民普遍增收、农村发展迅速;但另一方面,也出现了环境污染严重、资源日益短缺、生态失衡加剧等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当农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面临严重的资源和环境束缚,当人与自然的双重发展受到严重制约,传统现代化的生态转型迫在眉睫。

  一、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当前,我国农村的生态环境问题大体可以分为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失衡三类。这三类问题往往互相影响、相互交织,在农村现代化进程中愈加凝固为一个整体性问题,并产生了严重的后果。

  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失衡相互交织,严重束缚了农村的发展。随着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工矿污染、农业面源污染、生活污染、畜禽养殖污染、城市污染严重,对农村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也导致农村的资源日益短缺、生态失衡加剧。以水为例,由于不合理的开采和利用,农村水资源日趋匮乏。更为严峻的是,农村地表水和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多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严重。在耕地方面,由于污染、水土流失,以及各种建设用地征占,我国耕地资源濒临生态红线,耕地质量不断下降。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 1000 万hm2,并且多数集中在经济较发达的地区。在空气方面,当前,农村空气污染严重。很多地区蓝天日渐稀少,雾霾频繁出现:这既是大自然自净能力衰减的体现,亦是生态失衡的典型症状。

  环境污染、资源短缺和生态失衡相互交织,对农村人民的身体健康造成极大危害。在农村地区,呼吸系统疾病是当地居民的首位死亡原因,而大气污染是其主要诱因之一。

  2002-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增长较快,其首要原因是肺癌死亡率的上升。在中国云南省宣威地区,肺癌发病率居世界前列。研究证明,富含二氧化硅的C1烟煤与当地肺癌死亡率空间分布上高度吻合。近年来,尽管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很快,但是恶性肿瘤死亡率占总死亡率的比重逐年增加,目前仍未得到有效遏制。不仅如此,粮食安全、资源安全、生态安全和公共卫生安全等问题亦随之日益突出。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不仅影响了农村人民的发展,还不利于全体人民的发展和自然的发展。

  二、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源于传统现代化的弊端

  我国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是在农村现代化过程中产生的。从表面看,农村生态环境问题产生于资源无序开采,污染严重蔓延以及各种人为破坏等。实质上,这些问题的深层次根源在于传统现代化的弊端。传统现代化以工业化为推动力,使工业主义渗透到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尽管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却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一)传统现代化片面追求经济增长

  在工业主义思维的渗透下,传统现代化以工业化为核心和基础,追求经济长期高速持续增长,而对环境保护重视不足。

  1、片面追求农村工业增长造成生态环境问题。自20世纪80年代起,农村乡镇企业蓬勃发展,促进了乡村经济繁荣,也提高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但是,由于这种发展落入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窠臼,对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破坏。早期的一些乡镇企业“三废”甚至未经任何处理就直接排入水、土和空气中,造成了巨大的生态损失。时至目前,乡镇企业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仍然占全国工业污染排放总量的二分之一强。另外,由于技术含量低,许多乡镇企业对各种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程度不断加深,但对环境保护的力度却未能有效提升。同时,一些高度污染的城市企业,在城市环保的压力下“转移”到农村,也成为农村地区环境破坏的又一重要推手。

  2、片面追求农业增长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由于中国人口多、耕地有限,农业增产成为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工业化也成为农业增产的必然选择。但是,因为盲目追求高产,农村在工业化的负作用下日渐失去了秀美的环境。由于在农作过程中不科学地使用化肥、农药、塑料农膜、膨大剂等化学物质,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下降,土壤内部生态失衡;为了弥补土壤下降的肥力和治理因生态失衡造成的虫害,不得不依赖施加更多的化学肥料增加土地营养、不得不喷洒更多的农药。如此,“追求高产--滥用化学品--污染环境、破坏地力、生态失衡--加大滥用--加大污染……”形成了恶性循环。为了增产,农业走在工业化的道路上,不仅造成严重的水、土、空气污染,还引发了水、土、森林等重要资源日益短缺以及粮食安全等严重的负外部性问题。

  3、片面追求养殖业增长造成生态环境问题。自80年代以来,我国农村畜禽养殖业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很多养殖主只管经济收益而不重视环境保护:一些养殖业的禽畜粪便长期堆放,导致各种臭气和蝇虫滋生;各种清洗和消毒后的污水未经净化处理而直接排放,不仅造成周围环境受到污染,更对水体造成严重破坏、导致水体的富营养化和化学污染,危害人体健康。另外,农村水产养殖业,也和禽畜养殖业一样,在单向度的发展道路上,造成严重的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4、片面追求城镇数量增长而造成生态环境问题。城镇化是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内容。但是,由于片面追求城镇数量,城镇发展质量不高,遗留下诸多生态环境问题。一些城镇建成后,污水收集问题、垃圾处理问题都未能得到很好地解决。即使建有污水处理厂,也由于资金、技术、人才等原因未能有效运转。同时,很多地区面貌上虽然城镇化,但其居民却不具有高度的生态环保意识。一些居民大量消费各种高碳食物、化学洗涤用品以及电子产品,而在大量消费之后,则是大量的废弃,加重了环境承载负担。

  (二)传统现代化增长方式粗放

  传统现代化认为,人有价值,自然没有价值。因此,坚持人统治自然的发展观念,秉承粗放型的增长方式。这不仅导致一些资源的短缺,还严重破坏了环境。

  1、农村工业增长粗放。在传统现代化理念指导下,一些乡镇企业长期运行以大量消耗资源、粗放经营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对于资源的大量、无序开采和不科学利用,不仅造成资源的浪费,造成资源开采区周围生态景观以及植被的严重破坏,还导致区域的生物多样性锐减和生态系统功能退化。当前,中国农村依然存在森林覆盖率低,草地资源破坏严重的问题。生态植被破坏又是导致水土流失、荒漠化、虫灾、洪灾等自然灾害频发的重要原因。同时,资源投入多、利用率低,又导致产出少、效益差、排污量大,直接威胁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安全。

  2、农业增长粗放。长期以来,中国农业生产方式基本是一种掠夺大自然式的生产方式。为了保证耕地,不断开荒造田、围湖造田,而不顾及环境的生态保护功能;为了追求高产,过量施用化肥和农药,而不顾及土地本身的承受能力。与过量施肥伴生的就是盲目施肥和滥施肥,这无疑导致了化肥利用率低,大部分化肥流失进而造成环境污染。与化肥过度使用一样,农药的滥用程度,也达到了生态环境承受的临界点。

  3、农村养殖业增长粗放。当前,一些养殖户基本放弃了传统的喂养方式,采用工业化方式喂养,各种化学饲料成为禽畜的主要营养源。不仅如此,还要在化学饲料中添加大量的添加剂。养殖户对饲料和添加剂的滥用后果令人堪忧:首先,各种快速“产出”的禽畜海鲜,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其次,由于不科学的喂养,养殖物的排泄物中某些化学元素值超高,亦对环境承载力造成重大影响。另外,在养殖过程中,由于未能有效处理“排放”,也浪费了很多资源。如,禽畜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N、P、K等成分,如果能有效还田或生成沼气,则利于节能环保。但是,事实却恰好相反。

  4、城镇增长方式粗放。城镇化不仅仅是农村面貌的城镇化,还是人的城镇化。然而,多数农村却不顾实际情况,盲目地按照城市的样子“大拆大建”,忽视了环境保护。一方面,“大拆”导致各种垃圾出现,“大建”浪费了各种资源和能源。另一方面,一些城镇居民并未真正城镇化。粗放的城镇化忽视了城镇化的实质是人的城镇化,片面强调农村面貌城镇化,使农村处处呈现出钢筋水泥的冰冷面貌、失去了多样化的美丽,也失去了基本的生态环境保护功能。

  三、推进生态现代化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

  现代化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不平衡的发展过程,每一阶段都会面临新的挑战和问题,需要用发展的眼光予以解决,以推动现代化的进一步发展。在传统现代化理念的影响下,我国农村在现代化进程中出现了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现代化即是对此问题的积极回应。生态现代化将保护生态环境放在现代化的突出地位,以发展生产为手段,致力于提高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致力于促进人与自然的双重发展。现代化进程中,生态现代化是传统现代化的时代转型,推进生态现代化是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的关键。

  (一)树立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现代化理念

  生态现代化是一种谋求生态平衡的现代化。因此,生态现代化不仅要实现经济的发展,还要实现生态环境的发展;不仅要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还要提高人的精神生活水平。实质上,在传统现代化进程中,正是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才造成了农村生态环境问题。无论是工业、农业、养殖业,还是其它产业,片面追求经济增长的结果就是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失衡、人的物质增长和精神升华的失衡。因此,只有摒弃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才能在生产和消费的过程中注重环境保护,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赢,最终实现人的发展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二)培育各种行为主体的生态环保意识

  人是生态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因此,生态现代化的推进有赖于各种行为主体的生态环保意识。其一,通过各种宣传和教育,使生产者明确: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不能只重视经济发展而忽视环境保护,不能以粗放型增长方式来换取暂时的经济增长。各种污染大、科技含量低、产品质量不高的产业是不可持续的,只有环保的产业才能在未来占领经济的高地。其二,通过各种宣传和教育,使消费者明确:保护环境利在当代,功在千秋。我国农村消费存在种种不和谐现象,不仅浪费资源,还使得本已恶劣的农村环境雪上加霜。因此,必须在居民中树立“环保为自身”的公共意识,在生活中真正落实健康消费、适度消费、绿色消费。

  (三)形成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

  生态现代化必须节约各种资源能源。农村要实行集约型增长,从源头上控制资源投入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各种破坏。实现集约型增长需要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依靠科学管理,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对于乡镇企业而言,要合理规划布局、减少资源投入、减少废弃物排放并实现各种废弃物的再循环和再利用;对于农业而言,应该配合使用有机无机肥料,以合理利用资源,更好地保持土壤肥力。施用农药和使用塑料农膜则要用量合理、科学,以避免浪费和污染;对于养殖业,则要种养结合,充分利用各种养殖物的粪便,以节约资源,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同时,实现集约型增长还要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使之利于经济的集约型增长、利于生态现代化:对于不利于生态环保的产业,要坚决予以取缔;对于不利于生态环保的投资,要坚决予以制止;对于不利于生态环保的消费需求,要坚决予以转变。

  (四)依托各种生态技术

  生态技术是实现生态现代化的主要动力。生态现代化的最突出特点在于从源头上预防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因此,生态技术的发明和运用至关重要。对农业而言,要依托各种生态技术,降低农药、化肥、农膜等化学物品对环境的危害程度。如,致力于对各种生物农药的产品开发,规避农村农药使用风险;推广农药的规范使用技术,通过科学、合理用药,延缓病虫害抗性的产生,从源头上减少农药用量。对农村工业而言,要依托各种生态技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最大可能地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对于养殖业而言,要通过各种生态技术,做到废弃物无公害、有公益。如,通过各种粪便处理技术,使粪便一经产生便能分流。固态粪便经过处理后能够作为肥料还田或用作饲料、生产沼气;各种污水则可以通过技术处理,在达到环保标准后进行排放或回用。而粪便产生的臭气,也可以通过技术的手段予以解决。另外,农村居民的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问题,也要从源头上通过生态技术进行防治。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采用简易、有效的污水和垃圾处理技术,作到经济实用而且能够回收再利用。

  (五)建立健全农村生态文明制度

  生态文明制度是农村生态现代化的保障。中国共产党十八大报告指出:“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就是形成以生态文明制度作为支撑的生态现代化。

  为了彻底解决农村生态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改革现存的不合理的资源利用制度和管理制度,逐步健全农村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实行农村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其次,针对当前我国农村森林资源破坏、水土流失严重、水旱灾害频仍等问题,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将经济的发展规模严格限制在生态保护红线之内,保证农村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同时,还要改革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抓好环保机构和环保能力建设。要加强对农业、养殖业生产中的安全指导,尽快建立健全与农相关的环境管理法律法规体系,加大各种涉农化学用品的监管力度,确保农产品和农村环境的安全。诚然,还需要强化政府在农村生态现代化中的责任,不断探索改革政府考核制度,将生态环保列为政府考核的最重要方面。惟有不断建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才能切实保障生态现代化理念和各种行为体的生态环保意识落到实处,才能切实保障经济集约型增长和生态技术的开发和运用,才能切实保障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现代化。

  参考文献:

  [1]罗荣渠。现代化新论(增订本)[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2]国家环保部。2012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3]周建民。我国耕地资源保护与地力提升[J].中国科学院院刊,2013,(2)。

  [4]魏沙。2002~2010年我国农村居民恶性肿瘤死亡率变化趋势分析[J].预防医学论坛,2013,(2)。

  [5]李光剑。燃煤中自然产出的二氧化硅与宣威地区农村女性肺癌的关系及致癌机制探索[D].云南:昆明医科大学,2013.

  [6]姜白臣。完善资源产权管理制度 保护农村生态环境[J].中国农村经济,1992,(12)。

  [7]雷鸣,秦普丰。中国农村生态环境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对策[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6,(9)。

  [8]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人民日报,2012-12-8(001)。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