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水浒传》中的模式词语类型及特点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09-17 共3525字
论文摘要

  汉语模式词语是四字格式,读起来朗朗上口,格式统一、表意明确,所以在汉语词汇中才得以发展壮大。早在《诗经》时代就已经有不少模式词语运用于文学作品中了,唐宋时期进一步发展。“明清时期,白话小说的兴起,在口语词汇里大量引入四字格式的模式词语,推进了近代汉语的发展。”

  从形式上看,这与成语无异,它们是根据交际需要临时创造出来的。

  这类仿造的模式词语,其含义可以根据字面来理解,与一般短语无异,格式固定,意义比较单一。这类模式词语在《水浒传》中也有明显的体现,本文就《水浒传》中的模式词语类型及特点进行研究分析,以管窥明清时期模式词语的发展情况。

  一、模式词语类型及特点

  (一) “一 A 一 B”式

  这种格式在《水浒传》中共 14 例,可分为四类:

  1.“A”“B”为名词

  《水浒传》中有如下 5 例: 一拳一脚、一头一身、一日一夜、一五一十、一枪一刀。此格式中“一拳一脚”的“一”分别用在相对的动词前面,表示两方面的行动协调配合或两种动作交替进行。“一头一身”中的“一”,并不表示数目,而是“全、满”的意思,“一头一身”是满身的意思。“一日一夜”“一五一十”中“A”“B”为单位名词,这是由两个数量结构构成的联合短语,“一五一十”数数目时往往会以五为单位,比喻叙述时清楚而无遗漏,根据其意,属于联合短语。

  2.“A”“B”为同类的动词

  《水浒传》中有如下 8 例: 一冲一撞、一撞一冲、一来一往、一推一交、一掀一扑、一递一勾、一去一回、一上一下。“一”分别用在同类动词前面,表示动作是连续反复或者前后相继的,而且是由同一实施者发出的。如:

  (1) 那几个老和尚都来抢粥吃。才吃几口,被智深一推一交,倒的倒了,走的走了。(《水浒传》第 6回)(2) 朱武、杨春在中,陈达在后,和小喽啰并庄客,一冲一撞,指东杀西。(《水浒传》第 3 回)“一 A 一 B”使话语表达语气紧凑,表意鲜明,能增强语言的形象美。大量的连动短语还能重现动作的快速有力,这样的短语在武侠小说中,描写武打场面是非常形象的,它把一个个动作分解,干净利索,强劲有力,有很好的表达效果。3.“A”“B”为相对的形容词《水浒传》中只有 1 例: 一喜一怒。此格式中的“A、B”为同一个主语发出。两个相反的形容词作谓语,表示对前后事物性状行为的对比,有凸显作用。

  “一 A 一 B”型词语音节和谐,节奏分明,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很强的表现力,能增强语言的音乐美。

  (二) “不 A 不 B”式

  在《水浒传》中共有 8 例,如下: 不端不正、不仁不义、不秃不毒、不毒不秃、不三不四、不痛不痒、不慌不忙、不忠不孝。

  1. 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构成是简单的加合如: “不慌不忙 = 不慌忙”。这类“不 A 不 B”约等于“不 AB”,当然在表达效果上,“不 A 不 B”式要比一般的否定强烈得多。

  2.“不 A”和“不 B”的意思简单地合在一起如: 不仁不义、不痛不痒、不忠不孝。用公式表达是: 不 A 不 B = 不 A + 不 B.

  3. 词与词组合后产生一种新的意义如: 不秃不毒、不毒不秃、不三不四。“不秃不毒、不毒不秃”这两例中“不 A 不 B ”意为不 A 则不 B,“不三不四”即指不正派,也指不像样子。

  4. A 和 B 位于一个语义场的两端,不否定两端,即肯定两端之间的语域如: 不端不正 = 刚好。“不 A 不 B”式语义表达形象简洁,又可以起到强调的作用,还可以表达感情色彩,并且它也适应了汉语双音节化倾向的要求。

  (三) 数字式

  四字格式中数字的意义已经虚化,其嵌入“A”和“B”多相类、相同或相反,且词性多为形容词和名词,表达的意义大多已经虚化。在《水浒传》中出现的有如下格式:

  1.“三 A 两 B”式

  这种格式表示行为动作极其容易,并由此引申出其他意义。在《水浒传》中出现的共有 3 例,如: 三瓦两舍、三拳两脚。

  (1) 三瓦两舍,飘蓬浮荡,学得一身风流俊俏,更兼品竹弹丝,无有不会。(《水浒传》第 21 回)其中的“瓦、舍”在宋、元时指妓院及各种娱乐场所。“三瓦两舍”指富家子弟寻欢作乐的地方。

  (2) 神说道: “休言你这厮鸟蠢汉,景阳冈上那只大虫,也只三拳两脚,我兀自打死了。”(《水浒传》第34 回)2.“三 A 七 B”式。

  这种格式多为佛教用语。《水浒传》中共有 3 例,如: 三魂七魄、七魄三魂、七宝三清。

  3.“三 A 五 B”“三 A 六 B”式、“百 A 百 B”“千 A万 B”式。

  这种格式表示数目繁复。在《水浒传》中共有 17例,如: 三杯五盏、三回五次、三归五戎、三智五猜、三年五载; 三头六臂、三市六街、六街三市、三推六问、六韬三略; 百依百顺、百发百中、百伶百俐; 千门万户、千恩万谢、千叮万嘱、千辛万苦。

  4.“七 A 八 B”式。

  这类格式中的“A”和“B”多相类或相对,表达的意义大多为“多而杂乱”。《水浒传》中共有 9 例,如:七上八下、七死八活、七颠八倒、夹七带八、横七竖八、七损八伤、七长八短、七颠八倒、七断八续。

  (四) “A 言 B 语”式

  这类格式在《水浒传》中共有 8 例。如下: 发言发语、悄语低言、胡言乱语、花言巧语、甜言美语、能言快语、三言两语、多言多语。其中“A”“B”或是名词,或是形容词,修饰后面的名词,此格式中“A”或等于“B”,或“A”“B”两个词的意义相同或相近。这里的“A”“B”作定语修饰言语,表示言语的方式。

  (五) “A 东 B 西”“东 A 西 B”式

  这类格式在《水浒传》中共有 9 例。如下: 指东杀西、指东打西、声东击西、钩东拨西、东倒西歪、东观西望、东倒西歪、东赶西走、东走西走。“东 A 西 B”表示“这里……那里……”的意思,强调同类行为的反复,类似格式还有“前 A 后 B”式等。“东 A 西 B”在形式上属于“对叠”,即通过套接词语“东……西……”的作用将两项词语对举叠结起来,形成间接复叠或复叠加合的现象,如“东张西望”“东瞧瞧,西看看”等。

  (六) “天 A 地 B”“A 天 B 地”式

  这类格式在《水浒传》中共有 10 例。如: 天摧地塌、天旋地转、天寒地冻、天昏地暗、顶天立地、惊天动地、欢天喜地、轰天震地、震天动地、腾天倒地。“天 A地 B”“A 天 B 地”式多为动词或形容词,用来指程度极深,这里的“A”“B”为近义或反义动词或形容词。

  如:(1) 那两个公人,只见天旋地转,疆禁了口,望后扑地便倒。(《水浒传》第 27 回)(2) 不论归迟归早,那妇人顿羹顿饭,欢天喜地,伏侍武松。(《水浒传》第 24 回)(七) “前 A 后 B”“左 A 右 B”“A 来 B 去”式这类模式词在《水浒传》中共有 17 例。如: 前迎后引、前奔后涌、前合后仰、前遮后拥、前街后巷、前颠后偃、前推后拥、前排后拥、左盘右旋、右盘左旋、左盘右转、左来右去、言来语去、眉来眼去、你来我去、夜去明来、摸来摸去。这里的“A”和“B”为动词或名词,“前 A 后 B”“左 A 右 B”式不是单纯的前后左右怎么样,而是用来表示动作的频繁和反复。如:(1) 头重脚轻,对明月眼红面赤; 前合后仰,趁清风东倒西歪。(《水浒传》第 4 回)(2) 朱武再上将台看,把号旗招动,左盘右旋,调拨众军,也摆一个阵势。(《水浒传》第 84 回)二、模式词语兴盛原因。

  陈春兰《〈红楼梦〉前 80 回与后 40 回模式词语穷尽性调查分析》、李静丽《〈西游记〉中的模式词语研究》对《红楼梦》和《西游记》中的模式词语进行整理分析。我们也总结了《水浒传》中模式词语的使用情况。综上,可以看出明清时期模式词语之所以能够广泛运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原因:

  (一) 符合语言的经济型原则

  语言中的经济型原则使得汉语在用词造句时必然是言简意赅,汉语中有大量的典故,可以实现句子成分的缩略,实现意义的浓缩,但却能表达言外之意,而模式词语也是借助了成语的部分意义,加以创造,表示一定的意义的。“惊天动地”是成语,“天”“地”表示动作行为影响力极大。“腾天倒地”就是仿照此类成语创造出来的模式词语。

  (二) 格式统一

  模式词语多为四字格式,结构内部往往具有对称性,且结构固定,往往与某些成语相似,这就使得人们易于接受。同时,模式词形式上整齐匀称,具有视觉上的美感。而某些模式词语还是从成语中派生出来的。如“眉来眼去”是成语,表示男女之间互相眉目传情,但“来”“去”意义已经虚化,在此只表示动作行为次数繁复。“言来语去”便由此衍生。

  (三) 语义单一

  成语浓缩了大量的文化典故,意义丰富,不了解中国文化的人,很难懂得汉语中成语的言外之意。但模式词语不同,它虽也是四字格式,从形式上很难区别其与成语的差异,但是,这些模式词语是模仿成语的某些格式创造出来的,属于用词造句的范围。所以,模式词语的意义也比较单一,这种单一性无疑扩大了它的使用范围。如: “左盘右旋”“前街后巷”“指东打西”等等。

  (四) 具有音乐美感

  模式词语多为四字形式,其中词语平仄分布多呈对称状,即平仄相对,平仄相间,平仄错落有致,读起来朗朗上口,抑扬顿挫,给人以音乐上的美感。其实,这种内在的美感,无意中能给人精神上的愉快。如“前合后仰”音律为平平仄仄,读起来错落有致。又如“指东打西”音律为仄平仄平,读起来抑扬顿挫,给人音乐美感。

  参考文献:
  [1]周荐.《现代汉语词典》中的待嵌格式[J]. 中国语文,2001,(6) :550 -551.
  [2]吕传峰. 经济性原则在语用中的体现形式及其成因[J]. 常熟高专学报,2002,(5) :77 -81.
  [3]陈春兰.《红楼梦》前 80 回与后 40 回模式词语穷尽调查分析[J]. 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4) :100 -103.

相关标签:古代汉语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