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探讨中学生议论文写作中的修辞艺术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9-16 共5593字
论文摘要

  对于人类的写作行为而言,言语修辞艺术一度被认为是文章风格的体现。人们把握某个作家的风格特征,常常是借助于他的作品的言语特征,也即借助他的修辞艺术。人类的写作活动凭借语言来实现传递思想的目的,作为一套有序的规则系统,语言本身是中性的。但是经过写作者的语言编码后,中性的语言不仅传递了信息,而且带有了感情色彩和写作者的个性特色。正如西汉扬雄所说:“言,心声也; 书,心画也。”在创作中出现的这种富于个性特色的言语,即是对写作者创作个性的反映,是不同的写作者独具特征的风格的反映。亚里士多德认为,要有风格就要注意修辞,比如用词妥帖得当,讲究节奏、隐喻等。他认为修辞的高明就是风格。

  这种理解对后世影响深远。由此可见,修辞对于写作活动具有重要意义。

  对于中学写作教学而言,当教师指导学生写作文学性作品时,修辞艺术是一个重要内容。可是当学生写作议论性文章时,写作的重心往往局限于论点的提炼、论证方法的选用,而相对忽略了言语修辞对写作的意义,或是对言语修辞的理解出现了偏差。

  一、如何正确理解修辞

  语文的知识系统曾由一个“八字宪法”表达,即“语修逻文字词句篇”。但是,不少教师对于这“八字宪法”每一个字所代表的内涵的理解,却往往失之偏颇。以其中的“修”字为例。“修”是修辞的简称。不少人以为修辞就是一系列修辞格如比喻、夸张、反复等等的运用。这其实是一个很大的认识误区。修辞所涵盖的范围远不止这些。陈望道先生在上世纪 30 年代出版的《修辞学发凡》中明确讲到,所谓修辞,就是对于文辞、语辞的修饰和调整行为,目的在于更加适切地达意传情。他说: “无论作文或是说话,又无论华巧或质拙,总以‘言与意会,言随意遣’为极致。在‘言随意遣’的时候,有的就是运用语辞,使同所欲传达的情意充分切当一件事,与其说是语辞的修饰,毋宁说是语辞的调整或适用。即使偶有斟酌修改,如往昔所常称道的所谓推敲,实际也还是针对情意调整适用语辞的事,而不是仅仅文字的修饰。”

  今天的修辞学者继承发展了这一观点,如黎运汉、盛永生等认为,修辞是“言语交际参与者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下,根据表达内容的需要,运用相应的语言形式,恰切地建构话语和正确地解构话语,理解话语,以达到理想交际效果的活动”。

  骆小所说: “修辞就是‘修文’、‘修语辞’,而并不是修词。修辞是篇章句的系统。当然它也包括修词、修句、修段。”

  比较以上各家对于修辞的理解,我们可以得出以下认识:

  第一,修辞既针对书面语,也针对口头语,二者都有根据具体语境进行修饰或调整的必要; 这里的修饰或调整包括对于字词的选用、句子的锤炼、特定修辞方式的运用,甚至也包括篇章结构和语体风格等语言手段的调整、选择。

  第二,修辞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表达思想、传递感情。人们说话写文章,都有一个特定的语言环境。这个特定的语言环境指的是特定的场合、时间、背景以及特定的话语交流对象、交流形式等。

  不同的语境之下,对于语言运用的要求也是不同的,这就使得对于言语进行必要的修饰或调整十分必要。

  二、修辞与写作

  由以上的认识来看,不少人一提及修辞,往往与比喻、夸张、拟人、对偶等等修辞手法联系起来,甚至以为这些修辞手法就是修辞的全部,这当然是一种很深的误解。一系列修辞格的存在和运用仅仅是修辞的一个组成部分,陈望道先生将其称之为“积极修辞”。积极修辞重体验与感受,是具体的、主观的,其“价值的高下全凭意境的高下而定。只要能够体现生活的真理,反映生活的趋向,便是现实界所不曾经见的现象也可以出现,逻辑律所未能推定的意境也可以存在。其轨道是意趣的连贯。”

  这说明从修饰书面语的角度而言,积极修辞主要适用于文学创作,适用于“表现的表达”。“表现的表达是以生动地表现生活的体验为目的。其表达的法式是具体的、体验的、情感的。”

  在“积极修辞”以外,尚有“消极修辞”。“消极修辞是抽象的、概念的。必须处处同事理符合。说事实必须合乎事情的实际,说理论又须合乎理论的联系。其活动都有一定的常轨: 说事实常以自然的、社会的关系为常轨; 说理论常以因明、逻辑的关系为常轨。”

  这表明从调整书面语的角度而言,消极修辞主要适用于论文写作和说明文等应用文体的写作,适用于“记述的表达”。“记述的表达以平实地记述事物的条理为目的。力避参上自己个人的色彩。……其表达的法式是抽象的、概念的、理知的。”它们“同科学的关系最密切; 其形式也受逻辑文法之类的约束最严紧。”

  文学写作以积极修辞为主的同时,首先还得按照消极修辞的要求做到明白晓畅,因为消极修辞“广涉语辞的全部,是一种普遍使用的修辞法”,是基础。而议论写作,尤其是事理论文、时评文、杂文等论证要求并不像学术论文那样严苛的议论写作,往往在说理的同时也流露作者个人的情感倾向和价值体认,故在坚持消极修辞为主的同时,适切地运用积极修辞,可以使文章显得生动而有表现力。

  长期以来,写作教学不顾文体差异,一味重积极修辞,轻消极修辞。庆幸的是近来有作者开始关注到这一问题,意识到消极修辞对于全面提升学生写作能力同样不可或缺,希望这方面的研究能继续深入下去。

  三、修辞与语法和逻辑

  由以上对于修辞的内涵的揭示,我们可以看到,修辞与语法和逻辑有密切关系,都指涉语言表达、语言运用问题,但三者的区别也是显然的。先看语法和修辞的区别。语法重点解决语言运用“通不通”的问题,探讨的是语言运用合不合语言的结构规律的问题,而修辞探讨的则是语言运用的效果“好不好”的问题。试比较以下两句:

  只要我们不怕困难,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这两句话都符合语法的规范,从语法的角度看,都是通顺的。但是,从修辞的角度看,两句话产生了一些不同。第一句是散句,遣词造句朴素自然,表意直接明确。第二句选用的是整句,有一种整饬美; 此外还用了形象的比喻,用攀登山峰来比喻通过努力实现成功。比较而言,如果没有特别的语境,第二句的表达效果要胜过第一句。叶圣陶先生曾经说到自己十五六岁时,给自己的一个死去的同学写挽联,其中用到了“恨不与君同死”的字眼。

  这个表达从语法的角度看,也是没有问题的,但因为不是发自肺腑的真实心声,所以被他的父亲质问: “你真这样想么?”少年叶圣陶只好坦白是“从一般哀挽文字里看到这样的意思,随便取来填充篇幅罢了。”

  这也是属于修辞不得法,所以即便句意是通的,但却不能叫做好文字。

  修辞与逻辑相比,同样也有明显的区别。逻辑研究的对象是思维形式和思维方法。人们的语言表达从逻辑的角度来看,就是要求符合相关的逻辑规则,不能违背事理、情理。譬如这句话: 今晚的月亮很圆,繁星满天。这就属于不合逻辑。因为月亮很圆的晚上星星常常是很少的。又如这句话: 这个学校有将近一万多学生。也属于与逻辑相悖。“将近”表示的是接近某个整数,而整数后边加“多”,表示的是超出整数,因此它们同时出现在一个句子里显然构成了不可调和的逻辑错误。这样的表达哪怕从修辞的角度看很完美,但因为不合事理逻辑,因此也是要加以改造的,使之尊重客观事实。需要特别说明的是,修辞里边常用的夸张的手法,虽然表面上不合事理,往往与客观事实不符,不合逻辑,但因为是作者有意为之,带有某种主观体验性,是作者借此突出某种形象、渲染某种情绪,虽不合事理,但却符合某种情理,这种情况不能简单地以不合逻辑否定它。明人杨慎在其《升庵诗话》中评杜牧《江南春》诗句称: “千里莺啼,谁人听得? 千里绿映红,谁人见得? 若作十里,则莺啼绿红之景,村郭、楼台、僧寺、酒旗,皆在其中矣。”这就是误将文学创作中的夸张手法与生活中的逻辑事理混淆了。

  一句话,如果说语法管的是“通不通”的问题,修辞管的是“好不好”的问题,那么,逻辑管的就是“对不对”的问题。

  尽管修辞与语法、逻辑有明显的区别,但是在文章写作中,这三者必须紧密协作,才能顺利完成特定的言语交际任务。语言运用好不好,首先得取决于语言运用通不通、对不对。换句话说,符合基本的语法和逻辑的要求,是对言语进行修饰和调整的前提和基础。一个完美的表达,必然是语法、逻辑和修辞俱佳的结果。

  四、议论写作需要修辞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不仅文学创作需要文采,议论写作也需要文采。这文采就是语言的表现力、感染力,与华词丽藻是两码事。注重言语修辞是实现文章文采斐然的根本路径,好文章离不开修辞。所以关于修辞知识的学习,应成为中学议论写作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议论写作的修辞与文学性写作的修辞在侧重点上应该体现不同。议论写作的修辞应以消极修辞为主,辅以积极修辞; 而文学性写作应以积极修辞为主,辅以消极修辞。这种侧重点的不同,是由二者的不同的写作性质决定的。文学性写作以塑造文学形象为己任,无论是刻画典型性格还是营造文学意境,生动性、具体性、主观性、情感性、想象性是其主要思维特征,当然这其中也得结合必要的逻辑理性思维。而议论写作的目的不在于塑造文学形象,而在于透彻地说理,通过一定的逻辑形式,即采用归纳、演绎、类比等逻辑推理方法和论证方法,证明或阐明某个结论的科学性或合理性,目的在于说服别人,因此严密的逻辑推理构成议论写作最重要的思维特征。

  当然,不同类型的议论写作,对于逻辑推理的严密性的依赖度是不一样的。学术性论文如科技论文、调研报告等等,对于逻辑推理的严密性要求最高,往往需要通过充分的道理或事实证明结论的真,使结论努力做到无可辩驳。这一类议论文章的写作对于消极修辞的依赖度最高,因为消极修辞“总拿明白做它的总目标”,“明白地分析,明白地记述。”不需要“闲来杂物来乱意”,也不需要“奇言怪语来分心”。消极修辞所用的语言“是概念的、抽象的、普遍的,而非感性的、具体的、特殊的。”

  这正与论证严密的学术论文的要求相一致。除学术性论文外,还有事理论文、时评文、思想评论、文艺评论、杂文等等议论类型,尽管严密地说理仍然是第一位的追求,消极修辞仍然是该类文章所用修辞手段的主体,但由于这类议论文章的写作往往是写作者站在一定的认知角度或一定的价值立场、情感倾向上看待问题,受社会意识形态、时空环境等的影响更为强烈和直接,常常带有较为直接的主观体认特点,因此从修辞的角度看,在以消极修辞为主的同时,应用积极修辞的时候也比较普遍。积极修辞虽然无助于论证的严密与严谨,本身不可能成为有价值的论据支撑,无法形成直接的论证手段,但由于使用积极修辞可以使一些道理得到形象生动的展示,也可以强化道理的认同度。譬如议论写作中常常用到的比喻就是如此。虽然将议论写作中的比喻当做“比喻论证”似有不妥,但议论写作中的比喻却可以增强道理的认同度和感染力。一句话,议论写作以消极修辞为主,但也离不开积极修辞。

  好文章必须适切地运用好消极修辞和积极修辞。

  五、修辞应服从内容的需要

  在互联网时代,各种通过文字传播的信息可谓海量。这种情况下,要能够让自己的思想借助文字脱颖而出,必须拥有独特的视角和高妙的文采。独特的视角能够保证观点的新颖,而高妙的文采则能够保证文章的可读性,这二者无论在纸质媒体时代还是互联网时代,都是文章能够立身的根本。高妙的文采从根本上来看,取决于作者的修辞水平。但修辞不是粉饰,它必须以对事实的基本尊重为前提,不夸大其辞,不投机取巧,它的目的在于更好地传递信息,表达立场观点,在于用让人怦然心动的文字传递启人心智的思想。鲁迅曾把单纯追求形式技巧的文章称为“缀满璎珞”的木乃伊,马克思将这样的文章比为“在模仿圣马丁门的妓女卖弄风骚”,这都说明文章写作不能只讲形式而不问内容。

  修辞也不是刻板的教条,它必须根据实际情况,根据特定的时空背景和特定的表现对象进行有针对性的修辞选择。譬如一篇调研报告,你总不能写成辞藻华丽的“美文”; 一篇论辩之文,在严密的逻辑推理和充分有力的论证背后,为了让道理更加深入人心,你总得适当选择一些有气势、有力量的句式来呼应你的立场。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语体要求。

  言语形式固然有自身的美学意义,但如果言语形式和思想内容能够完美契合,就能互相衬托、相得益彰。2013 年 G8 峰会召开前,俄罗斯总统普京接受媒体访问时,针对美国早前决定给叙利亚反对派提供武器的做法表示了强烈的不满,他说: “谈到给叙利亚政府输送武器,谈到谁手上沾满了叙利亚人民的鲜血,我们不能否认,叙利亚双方手上都沾满了鲜血,总有人在问谁应对此负责,我认为谁也不能否认一个事实,叙利亚反对派不仅进行血腥屠杀,甚至还吃政府军士兵的器官,这些都有画面记录,你们愿意支持他们吗? 你们愿意给这些人提供武器吗?”这段语辞首先理性地承认交战双方手上都沾满了叙利亚人民的鲜血,然后话锋一转,用一个视频画面的铁证,指出了反对派武装力量的非人行径,紧接着连用两个语气强硬的反问句表达了对美国武装叙利亚反对派的做法的不满。其强硬的措辞与坚实的理据互为支撑,言语修辞与思想内容相得益彰,从而使立场观点显得极具说服力。

  近年来不少高考作文,或是谈哲理、谈人生,或是针对社会现实发表评论。从文体的角度看,似乎都应该是不折不扣的议论文字,都应该将侧重点放在充分、严密的论证和说理上,但却被不少考生做成了辞藻华丽、语句整饬、内容空洞的“形象工程”、“面子工程”,有严重的哗众取宠的嫌疑。这种现状理应得到纠偏,切时如需才是修辞该坚持的基本价值取向。议论文章在论证、说理之余,为了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感染力,通过一定的修辞手段,使文字变得更加生动、活泼,本应该是值得肯定的做法。但任何事情都是过犹不及,如果太执着于辞藻的华丽、句式的整饬,太过于在吸引眼球上下功夫,无异于舍本逐末。所以,我们要牢记陈望道先生在《修辞学发凡》中所说的: “修辞以适应题旨情景为第一义。”

  参考文献:

  [1]童庆炳. 文学理论教程[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2]陈望道. 修辞学发凡[M]. 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8.
  [3]黎运汉,盛永生. 汉语修辞学[M]. 广州: 广东教育出版社,2006.
  [4]骆小所. 现代修辞学[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2010.
  [5]李 虹. 消极修辞: 写作教学的新视野[J].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3( 12) .
  [6]叶圣陶. 怎样写作[M]. 北京: 中华书局,200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