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汉语言文学中数词的使用及其审美效果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9-01 共3164字
论文摘要

  语言是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和思维工具,而词汇是组成语言的基石。语言从出现发展至今,形成了数以万计的词汇,其中包含了大量由中文数字构成的词汇——数词。

  数词是用来表示数目和次序的词,古今汉语的数词概念内涵相同。汉语言文学中,数词被大量使用,无论是古代流传下来的词语、诗句,还是现代汉语中的一些日常用语或方言词,数词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实际的语言运用中,汉语数词不仅表示数量,而且还被赋予了汉文化其他方面的含义,有的表达约定俗成的深沉含义,有的表达模糊的语义,它们或摹景状物,或极尽夸张,或风趣幽默,它们使语言更简洁生动,更富有感染力,它们成为汉语言文化的一种风格和特色,具有无可比拟的审美效果。

  一、熟语中数词的使用及其审美效果

  汉语熟语中的数词最初可能只有计数的功能,它们用来表示思维对象的数量及数量关系的结果,但随着时代的发展,数词在其形成和使用过程中难免会有民族文化的印迹,体现一定的汉民族文化观念,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数词在汉语中构词能力强,使用频率高,从“一”到“十”十个数字中,每个数词构成的汉语成语、谚语、俗语及歇后语等固定短语的比率都比同一数词所构成的英语固定短语高几倍甚至几十倍。

  数词表义的多义性。成语是汉语熟语中最常见的短语形式,由于它们具有稳定性,因而它们保留的文化观念更多些,如数词“一”就具有多义性的特点。“一”是自然数中最小的,因而在词语中被赋予“最小”或“微小”的含义。如“百里挑一”(形容人才出众),“一尘不染”(形容为人纯洁),“一孔之见”(比喻见识狭隘)。

  “一”也可表示时间短暂,如“昙花一现”(比喻稀有事物在短时间内的消失),“一刻千金”(形容时间的宝贵)。“一”也有“全或满”的意思,如“一身是胆”(满身是胆,形容人的英雄气概),“一纸空文”(比喻做不到的空头文书)等。

  数词表义的模糊性。许多数字在语言运用中经过泛化,不再表示具体的数目,而是表示模糊的语义,有渲染气氛,增加或减少语义内容、增强语势的修辞作用。如:“五谷丰登”中“五谷”的语义已从精确转化为模糊,泛指农作物。“五彩缤纷”“六亲不认”“株连九族”中的数词都只表示一个模糊概念。还有的表示“多,高”等模糊语义,如“九牛一毛”“九死一生”“九霄云外”等中的数词“九”。

  数词表义的形象性。数词运用在成语中,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加上它经常与表示事物状况的单位词连用,这就能惟妙惟肖地把事物的数、性、状等展现在人们面前,易于理解,使人印象深刻。如“垂涎三尺”“一孔之见”“一线生机”“九牛二虎之力”等。

  数词在歇后语中使语言更形象通俗。如一二三五六——没事(四),一丈二加八尺——仰仗(两丈),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缺衣(一)少食(十),二两棉花四张弓——细谈(弹),七个人睡两头——颠三倒四,八月的核桃——挤满了仁(人),九牛一毛——微不足道,十个指头捉跳蚤——一场空等。

  二、古诗词中数词的使用及其审美效果
  
  数字入诗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至两汉和南北朝时期已基本成型。唐代诗人偏爱数字,甚至达到成诗必有数字的地步。唐诗中数词的运用和表达效果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首先,唐诗作者爱用数词,虽非篇篇用到,但占相当比例。清代蘅塘退士《唐诗三百首》中收录的77位诗人的诗歌中,计数字字符509,每篇约1.7个。其中的数词或写实或写虚,将抽象与具体,高雅与通俗结合,为读者喜闻乐见。其次,诗人们使用数词很讲究,它能够使诗歌生辉,数词中使用的频率以“一”最高,“三”“九”“六”次之。

  (一)数词表达效果的简洁性。如“数数诗”,“一望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十个数字用在这首小诗中,通俗又别具一格,简洁勾勒出乡村自然之景,意味无穷。

  (二)数词表义的模糊性。诗歌中使用数词能产生虚实相生的情韵美。诗歌中的数词有虚指,有实指。汉语数词的虚指意义即虚义、抽象义,是与实义、本义相对应的词汇意义。指数词不表示它字面上的具体的数的概念,而表示一个经延伸的抽象意义。中国最古老的诗歌总集《诗经》中《硕鼠》一篇提到“三岁贯汝,莫我肯顾”,曹操《短歌行》中“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其中的“三”都是虚指;宋代岳飞《满江红》中的“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三十”在这里也是虚指,岳飞写这首词时已经三十二岁了。

  唐代诗人张祜《宫词》:“故园三千里,深宫二十年。一声何满子,双泪落君前。”全诗四句二十字,从空间到时间,再写到凄切哀怨之情,四个数词,虚实结合,“三千”“二十”为虚数,言故乡之远,时间之长,“一、双”为实数,揭示宫女深切哀怨之情。

  数词还能表达强烈的情感,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在唐诗中表现最为突出。如李白的《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三千丈”形容白发,可见愁之深重,它传达的艺术内涵令人回味无穷。“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庐山瀑布气势之大;“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写出黄河奔腾的气势,数词虽有夸张,但表现的形象鲜明生动,富有感染力。

  (三)数词具有描摹性,可以铸造意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还可以渲染气势,突出事物特征。用数词描摹景物,可营造意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杜甫《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一诗中,“两个”与“一行”相对,意趣相衬,写实传神。“千秋”言时间之永恒,“万里”点空间之广。全诗点线面结合,远近时空对照,一气呵成。又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中“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一联,“三山”“二水”对仗工整,写出长江两岸,三山对峙,南北相连。远望时若隐若现,白鹭洲如利剑剖开江水,江水由此分成两道向前奔流。简单几笔就勾勒出山水的壮美。

  数词还可以渲染气势,突出事物的特征。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千山”“万径”反衬“孤舟”“独钓”之小,从大处着笔,突出主要描写对象,展示了一个纯洁寂静、辽阔苍茫的冰雪世界。

  三、数词在汉语言文学其他形式中的运用

  对联中的数词及其表达效果。如“收二川,排八阵,七擒孟获,六出祁山,五丈原中,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望酬三顾;抱孤子,出重围,匹马单枪,长坂坡边,数百千员上将,独我犹能保两全。”对联写了三国时代的两位风云人物,诸葛亮和赵云。尤其是上联,用十个数词概括了诸葛亮一生为蜀国创建的丰功伟绩,言简意明。

  山东济南大明湖小沧浪亭上有一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联中用四个数词,加上两个“面”,两个“城”字将济南大明湖的美景尽收游人或读者眼中。

  民国时一对联,讽刺窃国大盗袁世凯“一二三四五六七,孝悌忠信礼义廉”,对联上下分别隐去一“八”和“耻”字,谐音即为“忘(王)八无耻”,再加上横批“南北”中隐去的“东西”二字,意即“不是东西”,可谓骂得巧妙,大快人心。

  风趣的“十字令”。“十字令”是中国诗歌文学的一种特殊形式,一般按从“一”到“十”数字开头的顺序来排列成一种十句小令,其形式工整,语言通俗,读来幽默风趣,无论是塑造人物,还是描写景色,亦或反映社会现象,都可收到惟妙惟肖、引起共鸣的效果。有一则为人津津乐道的十字令谜语:“一声不响,二目无光,三餐不食,四肢无力,五官不正,六亲不认,七窍不通,八面威风,久(九)坐不动,十分无用”,用十个数词描写了世人顶礼膜拜的寺庙中的泥菩萨形象,耐人寻味。又如一则十字令:“一枝红杏出墙来,二月山城未见花,三山半落青天外,四座无言星欲稀,五更鼓角声悲壮,六军不发无奈何,七月七日长生殿,八尺龙须方锦褥,九华帐里梦魂惊,十生九死到官所。”这是用古诗词中撷取名篇绝句,集录而成“十字令”,别有情趣,其中选了叶绍翁、欧阳修、李白、李颀、杜甫、白居易、韩偓、韩愈等八位诗人的名句,可谓名家荟萃,佳句联翩,堪称珠联璧合,妙趣天成。

  数词无论是在人类文明史的进程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其他词汇不可替代的作用。数词的出现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词汇量,而且丰富了语言的表达力,同时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张乔.模糊语言学论集[M].大连出版社,1998.
  [2]汪如东.汉语数词的语词意义和修辞意义[J].当代修辞学,2006,(3).
  [3]齐红飞.试析数词表义的模糊性[J].阅读与写作,2011,(5).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