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綦毋潜诗歌的种类、风格及成就

来源: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 作者:李倩
发布于:2021-01-29 共5873字

  摘    要: 綦毋潜作为盛唐时期的诗人,虽不被后人所熟知,但以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跻身于山水田园诗派之列。綦毋潜的现存诗作有二十六首,全部收录在彭定求主编的《全唐诗》中,大致可分为山水田园诗、寺庙诗和赠别送答诗几种类型。诗人善于对大自然的美景以及寺庙道观的幽静环境进行描写,诗歌艺术具有贴近自然的创作风格、直接抒情的写作手法、清幽峻健的语言特色等,其写作风格是对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补充与提升。

  关键词: 綦毋潜; 山水诗; 寺庙诗; 赠答诗; 艺术风格;

  綦毋潜,字孝通;虔州(今江西赣州)人,唐代着名诗人。开元十四年进士及第,授宜寿尉,后来被任命为校书,大约在天宝初年,放弃官职回到江东。后又出仕为右拾遗,在天宝末年任着作郎,安史之乱后归隐。綦毋潜的一生仕途不顺,有慨而发共作诗篇26首,全部收录在《全唐诗》中,他善于做方外之音,又好游山玩水,被后人划分到山水田园诗派。

  一、綦毋潜诗歌的种类

  綦毋潜作为盛唐时期小有名气的诗人,虽不被后人所熟知,但也是山水田园诗派中不可缺少的一分子。对研究山水田园诗派有一定的贡献与意义。綦毋潜留下的诗作现仅存二十六首,全部收录在《全唐诗》中。其诗作内容大致可分为山水诗、寺庙诗、送别赠答诗。其中纯粹描绘山水的诗歌数量最少,仅有两首,一是《春泛若耶溪》,二是《茅山洞口》。此外,寺庙诗与送别赠答诗占据剩下的部分。

  (一)山水诗

  綦毋潜的山水田园诗也可以称为写景抒情诗,其主题大致包括归隐田园,钟情山水表达对隐居生活的憧憬、也包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之情以及远离黑暗的官场,弃官归隐的高尚品质。山水诗在描绘了美丽的风景之后,抒发内心的思想感情。从他的诗中我们可以体会到诗人心中心物相融的恬淡幽情,借景抒情的忧郁悲情,以及寄情山水的奔放豪情。这一类诗恰好表现了作者内心的仕途失意与隐逸之情。例如,《春泛若耶溪》《茅山洞口》。
 

綦毋潜诗歌的种类、风格及成就
 

  (二)寺庙诗

  在唐朝,宗教氛围比较开放,佛教与道教发展繁荣。这在一定程度上给诗人以精神上的支撑和物质上的满足,很多诗人以寺庙为题材进行创作。綦毋潜也是如此,在他游玩寺庙之际,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一共创作了14首寺庙诗,占据他全部诗作的二分之一还多。如《过方尊师院》《宿龙兴寺》《袛园寺》《宿太平观》《题招隐寺绚公房》《题灵隐寺山顶禅院》等等。其寺庙诗通过描写寺庙道观周围的恬静悠然的环境表达内心对平静恬淡生活的向往之情。

  (三)送别赠答诗

  綦毋潜的送别赠答诗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类诗总体描写了诗人的落第失意、拜谒求官、宴饮亲友后人临别赠言等。在他与友人的诗歌往来中,表现了诗人凄凉感伤,失意痛苦,劝勉慰藉的思想。在此基础上,可看出他们友谊之真切与诚恳。例如,《若耶溪逢九孔》《送储十二还庄城》《送崔员外黔中监选》《送宋秀才》《送郑务拜伯父》等诗作。

  二、綦毋潜诗歌的艺术风格

  就綦毋潜的诗作而言,山水诗其中包括描写自然山水风光的一类,也包括描写寺庙道观的一类。这两类诗既有相同之处也有差异。

  (一)贴近自然的创作风格

  中华优美秀丽的大好河山是数不胜数的,而华夏子孙又对大自然的山水有着不可言表的喜爱之情,诗人通过对大自然的描写,抒发情感,表达物我合一,心物相融的感情。自然山水是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朋友,人们可以抒发心中的赞美之情,也可以表达内心的哀怨,宣泄心中的苦闷。不管诗人的内心世界有多复杂,都可以通过虫鱼鸟兽,阴晴圆缺表现出来。

  綦毋潜的山水诗,以“风、花、雨、水、山”等意象进行创作,表达出大自然的真实与淳朴。以綦毋潜的代表作———《春泛若耶溪》为例:“幽意无断绝,此去随所偶。晚风吹行舟,花落入溪口。际夜转西壑,隔山望南斗。潭烟飞溶溶,林月低向后。生事且弥漫,愿为持竿叟。”这首诗的语言通俗易懂,描绘了在春天的夜晚,游玩若耶溪时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内心悠然自得的闲适情怀。诗的开头先抒发情感,说明自己内心对归隐生活的渴望一直没有断绝。一个“偶”字写出诗人这一次的出行保持着随遇而安的心态。置身于大自然之中,诗人开始描绘若耶溪的景色:春天到了,晚风微凉吹动行舟前进,花在若耶溪的入口就已经可以看见了,而且香气弥漫在入口处。行舟已转到西壑,隔着山观望天上的星辰。诗人处于大自然之中描绘了一幅幽静而又甜美的景色,表达诗人对这种简单、充实而又舒适生活的享受与向往。

  (二)善于用“花”的意象

  中国人对“花”是情有独钟的,中国的花多,咏花的诗作也多,爱花的诗人更多。在綦毋潜的诗作中,用到“花”这一意象有十处之多,这也是綦毋潜诗歌创作的一个自身特色。比如《春泛若耶溪》:“晚风吹行舟,花落入溪口”;《题鹤林寺》:“松覆山殿冷,花藏溪路遥”;《题招隐寺绚公房》:“开士度人心,空岩花雾深”;《题栖霞寺》:“飞天花不着,水月白成路”;《送郑务拜伯父》中“一川花送客,二月柳宜春”;《送贾恒明府兼寄温张二司户》:“花路西施石,云峰勾践城”;《满公房》:“世界莲花路,行人香火缘”;《宿龙兴寺》:“天花落不尽,处处鸟衔飞”;《登天竺寺》:“云向竹溪尽,月从花洞临”等等。诗句中多处用到“花”这一意象,一方面以花最自然的形态抒发诗人心中的感情,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另一方面,花是在春天开放,度过了寒冷的冬季,也象征着美好与希望,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三)直接抒情的写作手法

  綦毋潜的送别赠答诗情感抒发直接,真诚感人。如《冬夜寓居寄储太祝》:“自为洛阳客,夫子吾知音。尽义能下士,时人无此心。奈何离居夜,巢鸟悲空林。愁坐月至上,复闻南邻砧。”这首诗是綦毋潜送储太祝的诗,诗的首联首先表达对储太祝的感恩,感谢他的款待,其次感慨在当时社会,已经没有人会这么真诚相待了,这是多么难得的品质啊。颈联直接表达诗人心中的无奈与苦闷,“奈何”一词表达诗人心中的身不由己,离别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作者借用“巢鸟”这一意象用拟人的手法来“悲空林”,从侧面烘托出诗人自身的痛苦。一个“悲”字,一个“空”字写出诗人内心的空寂与悲哀。“愁坐至月上”中“愁”的运用也很直接,月亮出来,天热渐晚,哀愁的心理已经不可阻挡,夜不成眠,睡不着觉。整首诗以悲苦,离别之痛作为感情基调,采用直白的语言,抒发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读者的共鸣。

  《送章彝下第》是诗人赠给仕途落第的章彝。整首诗在感慨友人的时运不济,命途多舛。“无媒魏阙深”道出落第的原因———“无媒”,感慨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最后一句“三十名未立,君还惜寸阴。”劝诫友人珍惜时光,不能因为一时的失意就耗费了大把难得的时光。这首诗直接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落第的同情之情。

  除了描写感伤的悲愤以外,也有欢快的作品,比如《若耶溪逢孔九》:“相逢此溪曲,胜托在烟霞。潭影竹间动,岩阴檐外斜。人言上皇代,犬吠武陵家。借问淹留日,春风满若耶。”全诗是以一种欢快的语调进行的创作,后人读起来也有溢于言表的快感,直接表达了诗人在若耶溪忽逢友人的喜悦。

  (四)语言结构严谨

  在綦毋潜的诗作中,用细腻的言语,清新的文字描绘自然风光,抒发思想感情。在遣词造句上面不落俗套,善于运用新字词。比如《题灵隐寺山顶禅院》中“塔影挂清汉”一个“挂”字反衬出禅院所处的位置之高,像挂在天上一般。诗人采用这样一个俏皮而又形象的字来体现寺庙的高远,可以说是别有一番风味。

  所谓对仗,又称排偶,是我国古代时期诗歌格律的表现形式之一。在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成为对仗。对仗又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词语的相互对仗,另一个方面是句式的相互对仗。下面是对《登天竺寺》的简要分析。

  例如《登天竺寺》

  郡/有/化城/最,西/穷/叠嶂/深。松门/当/涧口,石路/在/峰心。幽见/夕阳霁,高逢/暮雨阴。佛身/瞻绀发,宝地/践黄金。云/向/竹溪尽,月/从/花洞临。因物/成/真悟,遗世/在/兹岑。整首诗对仗工整,结构严密。比如“松门”对“十路”;“涧口”对“峰心”;“幽见”对“高逢”;“云”对“月”;“向”对“从”。从诗歌的结构上看

  綦毋潜在用词是注重词语的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使词语更有表现力。也说明了綦毋潜创作心思的细腻以及严谨的态度。

  例如《若耶溪逢九孔》

  相逢/此/溪曲,胜托/在/烟霞。潭影/竹间/动,岩阴/檐外/斜。

  人言/上皇代,犬吠/武陵家。借问淹留日,春风满若耶。

  在这首诗中,传达了诗人内心的喜悦之情,从字里行间都表达了诗人在若耶溪偶遇到有人的愉悦之感。“潭影”对应“岩阴”,“竹间”对“檐外”,“动”对“斜”,“人言”对“犬吠”等等。这些词性上名词与动词相结合,带给人一种动静结合的美感。

  (五)诗歌思想独特

  在綦毋潜的诗作中,通过对山水、寺庙的环境描写,表达了诗人的归隐之志和对人生的反省与感悟。

  在诗人的寺庙诗中,诗人对寺庙的环境进行描写,写出环境的幽静与美好;有的诗歌中对僧人的居住环境进行了描述,反映了僧人的质朴和与世无争的人生价值观。这些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僧人的敬佩之情以及自身的归隐之志。

  寺庙诗的发展和繁荣,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一方面,唐代宗教的发展得到了国家的支持,慢慢地繁荣起来;另外一方面,寺院的出现也给文人提供了足够的物质条件,让他们可以在寺院居住、生活,从而为他们的诗歌创作提供了素材。綦毋潜所描写寺庙道观都远离喧嚣的城区,处在清幽安逸之所,环境优美,是诗人游玩的好去处,也是诗歌创作的好题材。

  綦毋潜的《题鹤林寺》写道:“道林隐形胜,向背临层霄。松覆山殿冷,花藏溪路遥。珊珊宝幡挂,焰焰明灯烧。迟日半空谷,春风连上潮。少凭水木兴,暂令身心调。愿谢携手客,兹山禅诵饶”。第一句采用了夸张的修持手法,说明了鹤林寺的位置———风景优美,高海拔,同时也可以看出寺庙处在稍微隐蔽的地方。“珊珊宝幡挂,焰焰明灯烧”,描写了寺庙的大致情形,挂着宝幡,燃着烛火给人一片光明的感觉,看着这一番幽美的景象,诗人暂时调解自己的身心。描述了自然风光之后,开始抒发情怀。诗的最后两句“愿谢携手客,兹山禅诵饶”抒发了诗人希望可以长期的在这个寺庙中念佛求经的心愿。这首诗通过描写寺庙的内景与外部环境的美好,表达诗人的归隐之志。又如《题灵隐寺山顶禅院》:“招提此山顶,下界不相闻。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观空静室掩,行道众香焚。且驻西来驾,人天日未曛。”诗的首联“下界不相闻”来衬托该寺院的位置远离世俗的世界,其他人都没有耳闻一样,最后诗人看天色不晚,想多逗留一些时辰,表达诗人对寺庙的环境的喜爱,对隐逸生活的憧憬。

  在綦毋潜的交游之中,结交的好友除了诗人以外,还有僧人或者道士,他们被称为方外之人,而这些方外之人对于綦毋潜的诗歌特点和诗歌所传达的思想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綦毋潜的思想也被道教佛教所感染,一直保持着一颗出仕隐逸的心。这些寺庙诗中除了表达自己对隐居的向往与喜爱之情,有的还表达了诗人对佛义道义的参悟。像他的诗中写的那样,他甚至愿意在寺院里拜佛念经。比如,《题栖霞寺》:“南山势回合,灵境依此住。殿转云崖阴,僧探石泉度。龙蛇争翕习,神鬼皆密护。万壑奔道场,群峰向双树。飞花天不着,水月白成路。今日观我心,归心复何处。”綦毋潜这首诗作于他游玩栖霞寺之际,与其他诗一样,首先交代了寺庙的位置,接下来介绍寺庙周围清静优美的环境。而这首诗的不同之处在于里面夹杂着诗人对佛道教义的理解。例如:“回合”二字表面上生动形象地写出南山的地势险峻。在宗教教义上,则表达了深层次的含义,重点在于“合”字,是一种通融、豁达的心境。五六两句则脱离了现实世界,运用自己的想象,以“龙、蛇、神、鬼”作为意象,表明栖霞寺所受到的庇护。是对寺庙的别样赞美,更是对佛教圣地的尊敬与仰慕之情。诗人在最后感悟自己的人生,不知道自己的心到底在哪儿。再比如,《过方尊师院》:“羽客北山寻,草堂松径深。养神宗示法,得道不知心。洞口逢双履,寥天有一琴。更登玄圃上,仍种杏成林。”从诗中我们得出方尊师院在北山,以及尊师在此修身养道的成就。从他简单的居住环境及后山长成树林杏树,得知方尊师超凡脱俗的气质与心境。綦毋潜的禅诗内容简单易懂,多以描写寺院风景为主,掺杂一些禅悟。

  三、綦毋潜诗歌的艺术成就与影响

  诗人的创作注重意境的描写,意境美可以说是写景与抒情的结合,诗人通过对大自然美景的描绘创造出符合自身内心情感的意境。綦毋潜在诗歌创作中通过描绘一些大自然的景色以及寺庙环境,抒发自己的隐逸之情与仕途不顺的悲苦之情。渲染了一种恬静、悠然自得的气氛以及内心的无可奈何之情。

  诗人在其创作风格上有自身独特之处。例如,在他的诗歌中注重创新,突破前辈文人对言语的拘束,善于运用新字新词,形成自己的创作风格;其次诗中善于运用“花”这个意象,另外,綦毋潜在寺庙诗中,通过对寺庙位置及环境的描写,传达自己对佛道教义的感悟及对自身的反省。

  綦毋潜在自己的游玩之际,留下了些许诗作,大多描绘一些美丽的景色,在诗中借助“花、云、柳、星”等等这些意象,创造了一幅优美的大自然景象。在这些词语中,风格清新恬适,从而成就了綦毋潜清新秀丽的语言风格。綦毋潜的诗作中,句式对仗工整,动静结合,虚实相生。表达了诗人创作严谨的态度。给后人提供了深刻的借鉴意义,供后人学习效仿。

  綦毋潜作为江西诗坛的先驱者,他的影响对于江西文学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以綦毋潜为代表的江西籍诗人经过自己不断的努力,使江西文学得到复苏并取得一定的发展。王维在其诗作《别綦毋潜》中写道“盛得江左风,弥工建安体。”綦毋潜以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跻身于山水田园诗派之列,其创作风格是对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补充与提升。他与王维、孟浩然一起跻身于盛唐文学之列,同时与山水田园诗派的契合,沉浸其中又不失自我。诗人的送别赠答诗或描写友人的官场遭遇和怀才不遇,或抒发对友人的同情、欣赏和勉励。这类诗不仅是诗人与友人抒情达意的描写,同时也是研究其他诗人生平状况的捷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状况和精神面貌。

  参考文献

  [1] 马茂元.綦毋潜里贯仕履及其诗[J].中华文史论丛,1979.
  [2]刘惠芳.清回拔俗处———摩诘一路人———盛唐江西诗人綦毋潜创作研究[J].古典文学新探,2010,(5).
  [3]胡遂,禹媚.浅论初唐吴越山水诗派[J].广州大学学报,2007,6(2):82-86.
  [4]傅如一.綦毋潜生平事迹考辨[J].中国社会科学,1984,(4):217-223.
  [5] 彭定求.全唐诗:增订本[M].中卷一百三十五.中华书局,1999:1368-1372.
  [6] 葛晓音.山水田园诗派研究[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3:274-275.
  [7]刘洁.唐诗审美十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2:4-28,227-259.
  [8]黄志浩,陈平.诗歌审美论[M].南京:凤凰出版社,2012:76-84.
  [9]张海沙.初盛唐佛教禅学与诗歌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206-230.
  [10]蒋玲玲.綦毋潜及其诗歌创作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
  [11] 王世聪.盛唐诗人綦毋潜及其诗歌研究[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2014.
  [12] 唐瑾.唐代寺院题诗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作者单位:安徽新华学院
原文出处:李倩.论綦毋潜诗歌的艺术风格[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18(02):99-101.
相关标签:古诗十九首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