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浅析在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茶文化渗透

来源:福建茶叶 作者:田俊杰
发布于:2018-11-15 共3441字

  摘要:本文在阐释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渗透茶文化的必要性后, 具体分析了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最后就茶文化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渗透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汉语言文学; 茶文化; 传统文化; 教学改革;

  2008年北京奥运会所展示的传统文化使世界人民对中国元素有了一个全新的认知, 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也掀起了学习汉语和学习中国文化的狂潮。我国高等院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则在此时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期, 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以及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更是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不少外国人对中国和中国文化产生了向往之情。但是, 由于大众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过度热捧致使其陷入了盲目发展的泥潭, 僵硬的教学体系导致所培养的人才严重脱离现实生活, 也难以适应当前汉语言文学行业的发展需要。所以, 当前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定位应该以市场需求为立足点向实践应用方面偏斜。而茶文化所提倡的“天人合一”理念与儒家中的“经世致用”思想以及“格物致知”观点将会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改革提供新的灵感。同时,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传统文化输出的主要载体, 必然会为茶文化的传承与弘扬产生积极作用。
 

汉语言文学

 

  1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茶文化渗透的必要性

  1.1 适应全球化趋势的需要

  在信息技术革命之下, 全球化的步伐越来越快。不仅商品和资本, 还有劳动力、价值观、文化形态以及艺术思想等均在世界范围内流动扩散。一般而言, 一个国家的开放度越高, 其与世界的融合度也越高;同时, 这也意味着该国自身的特色元素将会被不断稀释甚至消解。这是全球化深入发展的必然趋势, 也是每个国家在全球化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问题。如果我国为了迎合世界文化市场的发展趋势而放弃传统文化的输出, 最终必将招致灾难性的文化发展危机。因而, 汉语言文学专业应始终以传统文化为根本, 将茶文化渗透到教学之中, 以夯实其学科建设的文化基石, 使学生在“怡、清、和、真”的茶道精神与“康、乐、甘、香, 和、清、敬、美”的茶德思想的熏陶下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这样一方面可以有效抵御西方文化的侵蚀, 另一方面则能更好地应对更广范围和更深程度上的全球化。

  1.2 茶文化新发展的最佳选择

  茶文化自诞生以后便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其在历史的演变中积累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上至宫廷贵族下至走卒马夫都极为推崇茶文化。毫不夸张地说, 鲜少有一种文化能像茶文化一样包罗万象并受到各阶层人民所喜爱。但是在物质经济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 茶文化的生存空间却越来越逼仄。随着国外咖啡等饮料品种的进入, 茶的地位受到了动摇, 人们对于茶文化的认知度也越来越低, 很多生长于都市里的年轻人能毫不思索地数出十几个咖啡品牌, 还能对不同的咖啡作出品鉴, 但却不能辨别出绿茶与红茶也道不出茶文化的基本内容。因此, 茶文化融入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因为高校是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 一旦茶文化渗入汉语言文学专业, 学生则可以在课堂上接受系统的茶文化教育, 也能更近距离地接触茶文化并在耳濡目染中逐步加深对茶文化的认知, 于是在无形中便扩大了茶文化的传播范围。

  2 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所面临的问题

  2.1 专业课程的设置缺乏科学性

  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有必修课与选修课两种, 理论上来说, 专业课应该是以必修课的形式出现在课堂上, 而普通课则应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出现在课表上。可事实上某些高校由于课程设置的不合理导致专业课程的课时被大量的普通课程所挤占, 进而使得学生的专业知识呈现出碎片化现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较为繁多, 类似古代文论、训诂学、古代汉语以及民俗学等课程内容也相对深奥晦涩, 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进行深入讲解才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这些专业知识。然而, 有限的课时使得专业课教学只能以蜻蜓点水的方式进行, 而学生对专业课程的学习则就此停留在了浅尝辄止的阶段, 其专业技能也能可见一斑了。

  2.2 教学内容脱离实际生活

  汉语言文学专业属于文科类课程, 众所周知文科教学大多以理论为主, 甚少会有实践课程。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也偏向于理论教学, 教师所关注的重点是文化理论知识的传授而非学生实践应用技能的习得, 在此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能洋洋洒洒地写出数万字的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区别的论文, 却无法提出具有操作性的现代汉语的发展计划。究其原因,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理念的定位存在偏差,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学生理论知识的积累, 没有从生活的实际情况出发锻造学生专业知识的应用能力, 使得学生只会纸上谈兵而不能综合地运用汉语的读说写评能力。

  2.3 忽视跨文化交际因素

  汉语言文学作为一门语言类学科, 在全球化迅猛推进的今天, 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应当高瞻远瞩, 从全球化的角度对汉语言文学专业进行课程改革, 充分考虑跨文化传播的因素将世界人民纳入汉语言文学所面向的对象。然则, 高校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依然囿于传统文化教学的牢笼, 没有结合西方文化教育理念对汉语言文学教育进行革新, 使得部分学生在国外担任对外汉语教师时无法适应东西方文化的差距, 也难以跨越文化交流障碍,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感召力。

  2.4 考核评价体系尚不健全

  眼下, 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依然沿袭传统的“考试”模式, 虽然相较于应试教育而言已经有了一定的进步, 但整体上并未实现向素质教育的根本性转变。考核内容依旧偏重于理论, 对于学生的实践应用技能不做具体测评。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的测试通常是以笔试的形式进行, 课程结束之后教师以一套理论试题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 然后依据得分情况对学生进行“智力”评判, 而甚少有教师会通过实践活动来检测学生的综合能力。此外,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评价基本是以教师的视角为出发点, 例如, 在中国古代文学这门课程中教师才是课程的评价主体, 只有任课教师才能对学生作出评价, 学生既不能对自己的学习状况作评价, 也不能对其他同学的学习状况作评价。

  3 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茶文化的渗透路径

  3.1 强化教师的专业素养

  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能否实现完美融合的关键点在于教师, 毕竟教师才是课程活动实施的主体。所以, 高校在推动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的渗透时, 首要工作便是加强教师的专业素养, 使教师普遍树立科研与教学并重的现代教育观, 使教师明白其职责必须以教学为主而不应为了科研晋升忽略教学。再者, 高校也应建立健全的茶文化汉语言文学教师培训制度, 定期对教师的茶文化知识、汉语言文学知识以及教学技能进行专业化培训, 并在每期培训之后对教师的学习成果进行考核, 规定三次考核不合格就被淘汰, 以严苛的考核方式逼迫教师主动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3.2 构建科学的教学体系

  汉语言文学专业是我国传统文化重要的输出端之一, 茶文化在与汉语言文学相融合时, 应当从自身的文化内蕴着手寻求其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共通点。首先, 茶文化应根据当前汉语言文学教育所面临的问题, 充分发挥自身的人文性魅力, 将茶道精神中的人文性注入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 确立“全人发展教育理论”, 从而使汉语言文学教育从理论回归生活, 并进而以茶文化的“天人合一”理念推动汉语言文学实践课程的设立。其次, 高校也应当结合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特点, 将茶文化中的正面元素引入课堂教学, 运用茶文化中的茶画、茶诗、茶学等知识来丰富汉语言文化专业中的古代文化课程内容。

  3.3 加大政府关注力度

  教学资源是指维持教学正常进行以及不断发展的一切资源, 既包括人财物等有形资源也涉及学科知识与专业文化等无形资源。当前阶段下, 我国汉语言文学专业最为稀缺的资源是财力资源, 即缺乏足够的教学资金。所以, 茶文化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渗透还需要政府的大力支持, 一方面政府应加大对茶文化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经费投入, 使高校能聘请茶文化专家担任汉语言文学教师, 也能使高校有充足的资金改善茶文化汉语言教学的设备和建立专业化的茶文化汉语实践基地。另一方面, 政府也应积极号召高校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之下开设单独的茶文化汉语文学课程, 督促高校将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改革以更加细化的方式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梁必彪.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探索[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3 (11) :118-120.
  [2]李一琳.通识教育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理念与策略分析[J].科学中国人, 2015 (33) :194.
  [3]张玉蓉.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传统文化”课程教学研究[J].现代交际, 2016 (13) :158-159.
  [4]兰翠, 孙晶.汉语言文学专业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责任[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 33 (11) :56-58.
  [5]管琰琰.论茶文化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融入[J].福建茶叶, 2017, 39 (11) :210-211.

原文出处:田俊杰.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中的茶文化渗透[J].福建茶叶,2018,40(11):450.
相关标签:中国茶文化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