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原本老乞大》中“了”字的结构与演变

来源: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作者:陆艳阳
发布于:2018-07-26 共7077字
  摘要:《原本老乞大》一书成书于元代, 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 反映了元代北方方言口语的实际情况, 是当时高丽人学习汉语的教材。在《原本老乞大》中“了”字的出现频率十分高, 主要分为句中的“了”字和句尾的“了”字两种情况。书中“了”字的用法十分丰富, 已经基本趋于成熟。现代汉语中“了”字的用法在书中已经基本具备, 只是在使用频率、使用范围等方面有所不同。
  
  关键词:《原本老乞大》; “了”; 动态助词; 语气词;
  
  Researching on the “Le” in Yuan Ben Lao Qi Da
  
  Abstract:Yuan Ben Lao Qi Da is a book that finished in the Yuan Dynasty, which used Beijing pronunciation as the standard pronunciation and reflected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oral Northern dialects in Yuan Dynasty. It's the textbook of learning Chinese for Korean in Yuan Dynasty. In this book, the word “ Le” ( 了) was frequently used in two situations of in the middle of sentences and in the end of sentences. The usage of “ Le” ( 了) in this book is very diverse and tend to be completely. The usage in the modern Chinese has occurred in this book but different with using frequencies and range of application.
  
  Keyword:Yuan Ben Lao Qi Da; “le” (了) ; Dynamic auxiliary; modal particle;

《原本老乞大》
  
  一、《原本老乞大》中“了”字的概况
  
  对于孤立语汉语来说, “了”字是少数几个可以称之为形态标记的词。在汉语中, “了”字一般被认为是“完成体”意义的标志, 表示完成的语法意义。由于其所具有的特殊性, 一直被语言学家们广泛地关注。在没有虚化之前, 它是表示“完成”意义的动词, 后来逐渐地虚化到现在完全丧失词汇意义的黏着形式。但是, 对于“了”开始虚化的时间以及虚化的过程还存在着许多争议。
  
  《原本老乞大》中有数量十分丰富的“了”字可以供我们研究。通过研究《原本老乞大》中的“了”字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近代汉语中“了”的语法意义、演变规律和语法化进程, 从而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汉语的语法特征以及词义演变机制。另外, “了”字被认为是汉语中少数的构形形态之一, 对其进行研究对汉语类型学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许多人都对“了”字进行过深入研究, 目前学术界普遍认为现代汉语有两个“了”, 即我们常说的“了1”和“了2”, “了1”被认为是动态助词, “了2”被认为是语气词。对于“了1”和“了2”的判断标准, 学术界存在着不同的看法。综合各家观点, 本文按照如下标准判定本文中“了”字的词性:
  
  1.处于句中动词、形容词后, 表示动作或行为已经成为事实, 这样的“了”一般被看做动态助词“了1”.
  
  2.“处于句尾动词、形容词后的‘了’若表示新情况的出现或起煞尾作用, 一般被认为是语气词‘了2’”.若表示动作的完成为动态助词“了1”.若既表示新情况的出现又表示动作的完成即为动态助词和语气词的融合体。
  
  通过对《原本老乞大》中的“了”字进行检索和统计, 发现本书中“了”字共出现了212次。经过研究发现本书中所出现的“了”字意义上基本都已经虚化。除了少数的“了”字还有动词和形容词的意义之外, 大多数都是动态助词, 还有的已经虚化为语气词。现代汉语中“了”字的用法在本书中已经基本具备, 但是书中的“了”字和现代汉语的“了”字在使用方面上还有许多不同。本书中“了”字使用的频率远远低于现代汉语, 许多在现代汉语中经常使用“了”字的情况, 在本书中用的是与其功能相同的语气词及助词来表示。但是在后来的历史演变发展过程中, 其他一些词比如句尾语气词“也”等都逐渐被“了”字所替换。在这个演变的过程中, “了”字由于更符合人们的使用习惯, 取代了其他词语。
  
  二、《原本老乞大》中“了”字的结构分析
  
  对于本书中“了”字的结构, 本文首先把“了”字分为句中和句尾两种情况, 然后对两种情况分别进行分析讨论。
  
  (一) 句中的“了”字
  
  通过分析本书句中出现的“了”字, 发现其中有一些“了”仍然保持着动词的词性。例如, “主人家, 饼了也那不曾?待了也。您放桌儿先吃。比即吃了时, 俺也了也”一句中, 除了第三个“了”为动态助词外, 其他几个仍然有动词“终了, 完成”之义, 这几个“了”字还保持着“了”字的原始意义, 没有开始虚化。除此之外, 书中大部分的“了”字已经发生了变化, 变成了助词“了1”.
  
  通过对句中动态助词“了1”的结构进行分析, 发现本书中句中的动态助词“了1”主要出现在以下几种结构中。
  
  1. V了O.
  
  “V了O”结构是出现在本书所有“了”字结构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一种, 也是“了”字使用中最典型的一种。例如:
  
  (1) 切了一斤猪肉, 该一两半。
  
  我们能够发现“V了O”结构中的“了”字基本上都是动态助词。他们所表达的大都是完成体的意义, 表示事件的完成。
  
  2. V了OO.
  
  在本书中“了”字后面直接接宾语的情况还有“V了OO”结构。在这些“了”字的后面出现了两个宾语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双宾语结构。例如:
  
  (1) 先生行受了生文书。
  
  由于“了”字后边所接的都是宾语, 只是数量不同, 这一结构中的“了”字与“V了O”结构中的“了”字意义和用法基本相同。他们表示的也基本都是完成体的意义, 表示事件的完成或实现。
  
  3. V C了。
  
  在《原本老乞大》中和其他结构不同, “VC了”这个结构中“了”字出现在动补结构之后, 是助词。例如:
  
  (1) 恰好者射歪了也。
  
  (2) 中间克落了一半。
  
  通过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这里的“了”字不是直接黏着在动词之后, 而是黏着在结果补语之后。这时, 如果说“了”字表示的是完成意义就有些说不通。如“射歪了”中的“了”字, 我们既不可以说他表示的是“射完了”这一意义, 也不可以说他表示的是“歪完了”这一语法意义, 他表示的只是“射的歪了”这一状态。所以, 在形容词后边的“了”字表示的是一种结果的出现, 一种状态的实现, 所以这里的“了”字所表示的是一种“实现体”.
  
  4. V了的。
  
  在“V了的”这种结构中“的”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位于“V了”后组成了名词性的“的字短语”.例如:
  
  (1) 新上了的弓。
  
  (2) 切了的草。
  
  这种结构中的“的”字黏着在前边的“V了”结构上, 他们共同组成“的字结构”在句中作定语, 修饰后边的中心语, 这种结构类似于现代汉语中的定中结构。
  
  书中另一种结构中的“的”字被认为是助词, 它起连接作用, 连接句子前后两个部分。例如:
  
  (1) 那客人去了的后头。
  
  这种结构中的“的”作为助词, 让本来和句子后半部分没有直接关系的“V了”可以和句子的后半部分很自然地连接在一起。
  
  5. V了+副词+V.
  
  书中还有一种结构在“V了”后先加副词然后再加V, 组成“V了+副词+V”结构。这种结构所表示的是两个连续的动作, 前一个动作完成之后进行后一个动作。例如:
  
  (1) 一霎吃了这和草饮水去。
  
  (2) 到涿州卖了还来。
  
  (3) 我到那里卖了行货便来。
  
  这种结构中的“V了”表示事件的完成, 也就是说后一个事件是在前一个事件完成的基础上进行的连续的动作。这种结构和连谓短语比较相似但是又有一定的区别。例 (2) 和例 (3) 有些类似于紧缩复句。“我到那里卖了行货便来”, “便”类似于关联词语连接前后两个部分, 而例 (2) 中虽然没有关联词也没有类似的词, 但是其隐含的意义中有“卖了就回来”的意思。所以这两句更接近于紧缩复句。
  
  6. V了时V.
  
  “V了时V”也表示两个连续的动作先后进行。这种结构中出现了连词“时”表示连接关系。例如:
  
  (1) 吃了时, 却收拾家事来。
  
  结构中的“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后”.所以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 这种结构中的两个动词表示的是时间顺序上先后发生的两个动作。在这些句子中因为有“时”的加入, “V了”变成了修饰限定语, “V了时”相当于用作状语的时间短语, 他们的功能就是限制修饰功能。
  
  7. V呵V了。
  
  “V呵V了”这种结构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结构。这一结构前半部分的“V呵”表示一种语气, 它和后面“V了”两者的作用叠加在一起, 使表达效果更加强烈。例如:
  
  (1) 使呵使了我的钱, 坏呵坏了我的家私, 于您什么事?
  
  这个句子中两个“V呵V了”结构连用。句子中的两个“V了”都表示事情发生过, 比前边的“V呵”连在一起表达的感情更加强烈。另外, 句中的两个“V呵V了”连用有进一步加强语气的作用。
  
  除了上述几种结构, 在本书中还有许多“V了+句尾语气词”的情况。在这种结构中的“了”一般为动态助词。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8. V了也。
  
  这种结构一般为“V了+句尾语气词也”.这一结构中的“了”一般为动态助词“了1”.例如:
  
  (1) 马敢吃了草也, 饮去来。
  
  (2) 您牵这马去, 在牵将别的来饮。这马都饮了也。
  
  通过分析研究, 可以发现这些句中“了”字表示的基本上是“完成体”的意义, 表示事情已经完成。
  
  9. V了呵。
  
  这种结构一般为“V了+句尾语气词呵”.句中的“了”字为动态助词。例如:
  
  (1) 那般打了呵, 则是不怕。
  
  1 0. V了来。
  
  这种结构一般为“V了+句尾语气词来”.句中的“了”字为动态助词。例如:
  
  (1) 为那上迟了来。
  
  1 1. V了者。
  
  这种结构一般为“V了+句尾语气词者”.句中的“了”字为动态助词。例如:
  
  (1) 有个钱时, 卖了者。
  
  (2) 咱则依牙人的言语成了者。
  
  在这几种结构中“了”字基本上都是助词, 表示“完成体”这一语法意义。这种结构经过语言的发展演变, 首先变成“V了了”结构, 然后演变为用一个“了”字直接表示两个“了”字的语法功能。在现代汉语中“V了+句尾语气词”这种结构已经基本消失了, 被“了1+了2”形式的“了”所替换。
  
  综上所述, 在《原本老乞大》一书中处于句中的“了”字大多是动态助词“了1”, 对于“了1”所表示的语法意义, 目前主要认为是“完成体”和“实现体”两种。
  
  (二) 句尾的“了”字
  
  通过对本书中处于句尾的“了”字进行分析, 发现少部分“了”字仍然具有动词词性, 当“V了”结构处于整个句子或某一个分句的句尾时, 其中的“了”字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 “了”只表示动态助词, 不表示语气词。
  
  (2) “了”既表示动态助词也表示语气词。
  
  (3) “了”只表示语气词, 不表示动态助词。
  
  其中既代表动态助词又代表语气词的情况出现的频率最高。
  
  1.“了”为动词。
  
  在本书中, 只有少数的“了”字仍然还保持着动词的词性。例如:
  
  (1) 牙税钱都算了也。俺这马契几时税得了?那的不容易那?你着一个伴当跟我去来, 到那里便了。
  
  这句话中“到那里便了”的“了”字仍然具有原始的动词词性, 表示“完成、终了”的意思。
  
  2.“了”为动态助词。
  
  在本书中处于句尾的“了”字有一些只表示动态助词。例如:
  
  (1) 恰才出去了, 投羊市角头去了。
  
  这里的“了”字只表达了动作的完成, 并没有暗示一种新情况的出现, 所以应该只是动态助词, 表示完成体的意义。
  
  3.“了”为语气词。
  
  在本书中有一些处于句尾的“了”字只表示语气词, 并不表示事件的完成或实现。例如:
  
  (1) 如今都是板幔了。
  
  这些处于句尾的“了”字并不表达动作完成这一意义, 只暗示着一种新情况出现。如例 (1) 中的“了”字只是表示现在的情况和以前的情况不同了, 现在都是板幔了, 表示一种新情况的出现, 和动作的完成与否并没有关系。所以, 它只是单纯表示语气作用的语气词, 而不是动态助词, 它的意义已经完全虚化。
  
  4.“了”为“了1+了2”.
  
  《原本老乞大》中处于句尾的“了”字除了单独用作动态助词和语气词的情况外, 大多数情况兼有动态助词和语气词功能。这种情况下的“了”字又分为动词之后和形容词之后两种情况。
  
  首先是位于动词后句末的“了1+了2”.例如:
  
  (1) 咱们饭也吃了。
  
  (2) 恰待寻您去来, 你却来了。
  
  这时“了”字因为同时承担助词和语气词的角色, 同时表达出两种语法意义, 一种是作为助词的语法意义, 表示动作的完成, 另一种是作为句尾语气词的语法意义, 表示新情况的出现。如例 (2) 中“你却来了”的“了”字表示两种语法意义, 一种是已经来了, 另一种是以前没有在这时新出现的意思。
  
  除了上面这种情况, 还有位于句末形容词后的“了1+了2”.例如:
  
  (1) 那人倒了。
  
  (2) 酒也醉了。
  
  这里的“了”字同样也表示两种语法意义, 但是与动词后边的“了”字表示完成体意义有所不同。由于“了”字前边的形容词并没有表现出动作的进行, 只是表示一种状态的实现, 这时我们不可以说他们表示事情的结束, 是完成体。例如“倒了”不能认为是“倒完了”, 它只是表示一种状态的出现, 我们可以把他称为是一种“实现体”.另外, 这里的“了”字还同样表示一种新情况的出现, 表示以前并没有倒, 现在倒了的语气。
  
  三、《原本老乞大》中“了”字的演变
  
  除了从静态描写角度对本书中的“了”字进行研究, 本文还尝试从历史演变的角度进一步研究本书中“了”字的历史演变过程。主要从《原本老乞大》中“了”字到之后三个版本中“了”字使用情况的变化, 以及到现代汉语中“了”字使用情况的变化之中来分析“了”字的演变过程及原因。
  
  (一) 从《原本老乞大》到其他三个版本“了”字的变化
  
  通过对《原本老乞大》和之后几个版本中“了”字的使用情况进行对比, 可以发现在之后的版本中许多《原本老乞大》中没有用“了”字的地方开始使用了“了”字。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首先, 在之后的三个版本的《老乞大》中, “了”字逐渐替换了《原本老乞大》中的“也”等功能相类似的词。例如:
  
  (1) 多少年纪?三十五岁也。变成“多少年纪?三十五岁了”.
  
  (2) 这肉熟也, 恁试尝咸淡如何?变成“这肉熟了, 你试尝咸淡如何”?
  
  其次, 像“了也, 了时, 了呵”这样的“了+句尾语气词”结构逐渐演变成“了1+了2”的“了”.例如:
  
  “了也”变成“了”:
  
  (1) 这马都饮了也。变成“这马都饮了”.
  
  “了时”变成“了”:
  
  (1) 你这马和布子, 到大都卖了时, 却买些什么行货, 回还高丽田地里卖去?变成“你这马与布, 到北京卖了, 却买些什么货物, 回到朝鲜去卖呢”?
  
  此外, 还有一些情况下“也者”跨越“了者”直接变成了“了1+了2”的“了”.例如:
  
  (1) 天可怜见, 身已安乐呵, 更着五个日头到也者。变成“天可怜见, 身子安乐时, 再着五个日头到了”.
  
  通过对《原本老乞大》中的“了”字与其他几种版本中“了”字的使用情况所进行的对比, 可以发现经过几次版本的变化, “了”字的用法进一步趋于完善。在这个过程中, 句尾位置的“了”发生了比较大变化, 句中位置的“了”比较稳定。“了”字渐渐取代语法功能类似的语气词“也”.同时由于语言的经济原则“了也, 了时, 了呵”等结构演变成“了1+了2”最后又进一步省略变成了代表“了1+了2”的“了”字。同时, “了”字本身的用法也有了一定的完善, 一些句中的“了”字位置出现了后移现象, 有的从助词演变成了“了1+了2”形式的“了”字, 另外可以发现随着版本的不断更新, “了”字的使用频率进一步增多。
  
  (二) 从《原本老乞大》到现代汉语“了”字的变化
  
  在现代汉语中“了”字也受到了大量的关注, 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过研究。我们对现代汉语“了”字的研究主要是从“了1”和“了2”两个方面进行研究。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现代汉语中“了”字的用法在《原本老乞大》中已经基本具备, 现代汉语中“了”字已经基本完全取代了与其功能相同的“也”等句尾语气词。同时“了1+了2”形式的使用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了”字的使用频率在现代汉语中大大地提高了。
  
  目前现代汉语对“了”字语法意义的主流意见是“了1”表达的是“完成体”的语法意义。附着在动词之后表达的是动作的完成, 没有“时”的意义, 可以用于过去、现在、未来。例如:
  
  (1) 昨天买了一本词典。
  
  (2) 吃了三个了。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 “了”作为动态助词的这种意义在《原本老乞大》中已经趋于成熟。例如:
  
  (1) 俺又忘了一件勾当。
  
  (2) 官司检了尸。
  
  与此同时, 对于动态助词“了”的语法意义还有一些争议, 有些学者认为仅仅用“完成体”的意义并不能完全表示“了”的语法意义。他们认为有些动态助词“了”表示的是一种状态的实现, 是“实现体”.比如像“树叶黄了”, 这种情况中“黄了”的“了”并不能认为是“黄完了”的意思, “了”在此表示的“黄了”这种状态。这种情况在《原本老乞大》中也已经基本具备。例如:
  
  (1) 俺的饭熟也, 客人每吃了过去。
  
  (2) 射歪了也。
  
  这些情况在本书中使用非常频繁, 形式和用法已经基本固定, 而且和现代汉语基本相同。所以我们可以认为“了”作为动态助词的用法在《原本老乞大》一书中已经基本趋于成熟。
  
  在现代汉语中, 动态助词“了1”只附着在动词性词语后边表示动态, 而语气词“了2”附着在句末表示语气, 表示的通常是肯定的语气以及新情况的出现等。例如:
  
  (1) 他成了英雄了。
  
  句中第一个“了”字仍然是动态助词, 表示已经成为了英雄的意思。第二个“了”字是语气词“了2”, 表示新情况的出现, 即以前不是英雄现在是英雄了。
  
  在《原本老乞大》中同样有这种表示语气的“了2”的出现。例如:
  
  (1) 如今都是板幔了。
  
  这一句中的“了”就是语气词“了”, 表示新情况的出现。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这两种“了”字的用法和其所表示的这些语法意义在《原本老乞大》中基本上都已经具备了。但是在现代汉语中还有一种“了”字, 这种“了”字不同于前两种, 它既附在动词之后又处于句末, 兼有动态助词和语气词两种作用, 是二者的融合体。即:了=了1+了2.例如:
  
  (1) 他走了。 (了=了1+了2)
  
  这句话实际是“他走了1 (了2) ”.
  
  这种情况在《原本老乞大》中也有出现, 但是同前边的两种“了”字相比, “了”字的这种用法还不是很成熟。书中的“了”字有一些正处在演变过程之中。例如:
  
  (1) 这马都饮了也。
  
  (2) 成交了者。
  
  这些句子中的“了也”和“了者”都是处在演变过程之中, 是“了了”的前身。
  
  虽然这种“了”还字处在演变过程中, 但是书中有的“了”字已经具备了这种用法。例如:
  
  (1) 咱每饭也吃了。
  
  通过分析可以发现这句中的“了”字已经和现代汉语中“了1+了2”的“了”字基本具有了相同的功能。所以这种用法在书中已经出现, 只是还没有达到普及的地步, 使用频率远远低于现代汉语。
  
  总的来说, “了”字的演变首先是一个实词虚化的过程。“了”字由原始“完成, 终了”意义动词逐步虚化成表达完成体义的动态助词, 然后进一步虚化为暗示新情况出现的语气词。通过和其他三个版本的比较发现句中的“了”字出现了位置后移的现象, 这可能是“了”字由动态助词向语气词转变的一个原因。此外, 表示“了1+了2”的“了”字可能是由“了也”等“了1+句尾语气词”, 首先变为“了1+了2”, 然后由于语言的经济原则出现了省略直接用单个“了”表示。
  
  参考文献
  [1]曹广顺。近代汉语助词研究[M].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5.
  [2]郑光。原本老乞大[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 2004.
  [3]陈雯。《老乞大谚解》中的语气助词“了”小考[J].文教资料, 2009, 163 (8) :37-38.
  [4]刘勋宁。现代汉语词尾“了”的语法意义及其解说[J].世界汉语教学, 2002, 61 (3) :70-79.
  [5]孟浩。《老乞大》中“将”的语法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 2009.
原文出处:陆艳阳.《原本老乞大》中的“了”字研究[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8,37(07):102-10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