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学”的变调构词与“校”的变声构词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1-30 共7220字
  摘要

        一、引 言
  
  翻检《现代汉语词典》,“学”[1]1478,读xué,下列“学习”“模仿”“学问”“学科”“学校”“姓”6个义项。“校”,读jiào[1]654,下列“订正,校对”和“比较,较量”2个义项;读xiào[1]1437,分2个字头:“校1”下列“学校”和“姓”2个义项,“校2”下列“校官”1个义项。显然,普通话里,“学”没有异读,“校”存在多音多义。推而广之,“学校、夜校、党校、高校、母校、军校、校舍、校址”和“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将校”等合成词中,“校”均读xiào;“校对、校勘、校样、校正、校注、校场、参校”等合成词中,“校”均读jiào;“校本、校刊、校员”中,“校”有xiào和jiào两种读音,而且读音不同,词义也有区别,例如“校刊”[2]2569,读jiàokān,义为“订正后雕版印刷”;读xiàokān,义为“学校出版的刊物”.
  
  其实,现代汉语里像“校”这样的多音多义字数量可观。据统计,《现代汉语常用字表》收字3500个,其中405个属于多音多义字,比例高达11.6%.可以说,理清多音多义字的音义形发展脉络,既有助于现代汉字的规范工作,也有助于语文辞书的编撰和修订。
  
  现有研究表明,上古汉语音变构词是现代汉语多音多义字的主要成因。所谓音变构词,就是通过变换音节中的音素构造意义有联系的新词,大致包括变调构词、变声构词和变韵构词三类,例如①:“中”,上古汉语发生过变调构词:原始词,读zhōng,《广韵》陟弓切,义为“中间”,名词;滋生词,读zhòng,《广韵》陟仲切,义为“按顺序排列处于中间位置”,动词。又“期”,上古汉语发生过变声构词:原始词,读qī,《广韵》渠之切,义为“约定”,动词;滋生词,读jī,《广韵》居之切,义为“以约定的时间为周期循环一圈”,动词。现代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过汉语史上的音变构词。王力(1980)、孙玉文(2000;2007)、张忠堂(2010)等论着着力于词义考辨②,马建忠(1898)、周祖谟(1946)、黄坤尧(1997)等论着偏重语法意义①,B. Karlgren(1934)、G. B. Downer(1959)、周法高(1950;1962)、潘悟云(1991)、金理新(2005)等论着注重形态观察②,谢维维(2012)另辟蹊径,用转换生成语法的题元理论分析了汉语音变构词,解释了部分音变构词的形成机制③。
  
  我们选择汉语史上“学”“校”的音变构词作为个案展开研究,主要基于以下两点:(1)它们代表了音变构词两种主要类型,“学”属于变调构词,以声调交替为手段;“校”属于变声构词,以声母交替为手段。(2)它们代表了音变构词两种发展趋势,一是音义形古今变化较大,例如“学”,经过分化合并,在现代汉语里已演变为“教”和“学”两个不同的单音词;二是音义形传承至今,成为现代汉语里的多音多义字,例如“校”.理清“学”“校”这类音变构词的发展脉络,既有益于解释现代汉语多音多义字的成因,也有助于现代汉字的规范化和语文辞书的编撰和修订。
  
  二、“学”的变调构词
  
  1.“学”的形义辨证
  
  据学者考证④,甲骨文已出现“ ”等记录“学”的不同字形,涉及“ 、爻、冂”三个构字部件。两周时期,“盂鼎”铭文出现“ ”字,“冂”下添了“子”,孩童学习之意更为具体;“沈子簋”铭文 出 现“ ”字,“学”的右侧添了“攴”,执教威严之状栩栩如生。许慎《说文解字》收录了“ ”两字,处理为重文,见攴部:“斆,觉悟也。”[2]127又:“学,篆文‘斆’省。”[2]127.从结构上看,以上诸多“学”字,大多从“爻”,个别简化为“乂”,“爻”当为声符。
  
  甲金时期,“学”“斅”属于同字异体,既表示“教”,也表示“学”.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斆”下注曰:“教人谓之学者,学所以自觉,下之效也;教人所以觉人,上之施也,故古统谓之学也。”[2]127这种现象是上古汉字的特性之一,反映了特定历史阶段先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水平。类似情况上古汉语还有不少,例如:“臭”,既表示“令人愉快的气味”,也表示“令人不快的气味”;“受”,既表示“给予”,也表示“接受”;“治”,既表示“太平盛世”,也表示“内忧外患”.杨树达《积微居金文说》卷七《静 跋》曰:“古人言语,施受不分,如‘买’与‘卖',’受‘与’授‘,’籴‘与’粜‘,本皆一词,后乃分化,’教‘与’学‘亦然。”[3]191
  
  2.“学”的变调构词考辨
  
  最早关注“学”变调构词的学者是宋代贾昌朝,《群经音辨·辨字同音异》攴部:“斆,觉也,胡觉切;斆,敎也,音效。《书》:惟斆学半。”[4]33周法高把“学”的变调构词归入“主动被动关系之转变”B类“入声和去声之别”:“学,习也,胡觉切;教也,胡教切,一作’斅‘.”[5]84现代北京话里,“学”存在文白异读[6]54:白读C?iau;文读C?ye,应该就是“学”在上古时期变调构词的遗迹。
  
  “学”的原始词⑤,义为“教”,使动词,字亦作“斅”,《广韵》胡教切:“斅,教也。”[7]417《集韵》後教切:“斆、学,教也。或省。”[8]166上古属匣母觉部长入,中古属匣母效韵去声二等开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曰:“详古之制字,作’斅‘从教主于觉人,秦以来去’攴‘作’学‘主于自觉。《学记》之文,’学‘’教‘分别,’学‘’教‘分列,已与《说命》统名为’学‘者殊矣。”[2]126王力《同源字典》按曰:“使’学‘为’斅‘,读如’效‘,与’教‘同义。”[9]300山西大同(笔者工作地)话依然保留此音此义,读?iau,义为“教”.原始词音义例证:《书·说命下》:“惟斆学半,念终始典于学,厥德修罔觉。”①传:“斆,教也。教然后知所困,是学之半。”[10]SS253音义②:“斆,户孝反。”[11]97A又《盘庚上》:“盘庚斆于民,由乃在位,以常旧服,正法度。”传:“斆,教也。”[10]SS227-228音义:“斆,户教反。”[11]96A又《仪礼·燕礼》:“主人洗,升自西阶,献庶子于阼阶上,如献士之礼。”注:“庶子,掌正六牲之体及舞位,使国子修德学道,世子之官也,而与膳宰、乐正联事。乐正亦学国子以舞。”[10]YL283音义:“亦学,户敎反,敎也。”[11]324A又《礼记·檀弓下》:“叔仲皮学子柳。”注:“学,敎也。”[10]LJ326音义:“学子柳,户教反,教也。注同。”[11]373A《礼记·文王世子》:“凡学世子及学士必时,春夏学干戈,秋冬学羽龠,皆于东序。”注:“四时各有宜学。”[10]LJ625音义:“学,户孝反,教也,下’小乐正学干‘、’钥师学戈‘、’学舞干戚‘同。”[11]387A《礼记·文王世子》:“故学之为父子焉,学之为君臣焉,学之为长幼焉。”注:“学,教。”[10]LJ637音义:“学之,音效。下及注同。”[11]388A
  
  原始词变调构词,滋生新词,义为“学习”,自动词,《广韵》胡觉切:“《说文》与’斆‘同,觉悟也。斆,今音效。”[7]469《集韵》辖觉切:“斆、学,《说文》:觉悟也。从教从冂,冂尚蒙也。 声。篆省。”[8]188上古属匣母觉部短入,中古属匣母觉韵入声二等开口。滋生词音义例证:《礼记·檀弓下》:“三臣者废輴而设拨,窃礼之不中者也,而君何学焉?”注:“止其学非礼也。”[10]LJ305-306音义:“何学,如字。或音户教反,非,注同。”[11]371A陆德明标注“如字”,是指“教”“学”分化以后“学”的“时音”,此处陆氏特别强调,读“户教反”一音错误,因为那是原始词读音。又《学记》:“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注:“言学人乃益己之学半。”[10]LJ1051-1052音义:“学学,上胡孝反,下如字。言学人,胡孝反,又音教。”[11]415A此处音义非常明了,“上胡孝反”是原始词读音,解作“教”;“下如字”是滋生词读音,解作“学”;陆德明给“学人”标注两音,其中“胡孝反”是原始词读音,“音教”即《广韵》古孝切:“教,教训也”[8]417,此音源于《说文解字》“教”的读音,见攴部:“教,上所施下所效也。”[2]126又《学记》:“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10]LJ1065音义:“善教,如字。一本作’学‘,胡孝反。”[11]416A
  
  “学”的音义滋生关系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