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语言学论文 > 汉语言文学论文

《墨子》语料对汉语史研究的作用(2)

来源:学术堂 作者:朱老师
发布于:2016-11-28 共6418字
  上古汉语中疑问代词“何”常作宾语,与表原因的介词“以”构成“何以”,直至中古汉语中都是用来询问原因的常见方式。“何故以”中“何”作定语,与“故”构成疑问词组“何故”作介词“以”的宾语,同是询问原因,显然“何以”比“何故以”形式上更为经济,且“何以”构成双音节节奏,比“何故以”更具有韵律上的优势,这正是“何故以”在其他典籍中少见的原因所在。不过据我们考察,“何故以”除《墨子》中有4例外,其他典籍中也偶有所见:
  
  (8) 若复旧职,将承王官,何故以役诸侯? (《左传·定公元年》)
  
  (9) 康 回 冯 怒,坠 何 故 以 东 南 倾?(《楚辞·天问》)
  
  这两例“何故以”后面均带有VP,这是“何以”常见的用法,“何故以”功能同“何以”,《墨子》中也有此用法,例(4)VP为代词“然”,也是这种用法。不同于此的正是例(5) ,“何故以”后面的VP隐而不见,仅有句末语气助词“哉”.VP隐含,其实是承上而省,即主语“吾所以贵尧舜禹汤文武之道者”中“所以”后的VP.由此,我们又可推知《墨子》“何故以”用法的特殊之处,“何以”除询问原因外,还常用于询问方式,当语意强调因果关系时,“何故以”在表意上更为明确,因为“故”正是表示原因的名词。“何故以”的使用能更好地与前文“所以VP”相照应,当然“何故以然”“何故以哉”在音节上组成四音节节奏,这在韵律上达到了新的谐调。
  
  与“何故以”不同,“何故之以”则仅见于《墨子》,如例(6)、(7) ,共有5见,均在《尚同中》篇,为“何故之以也”,且语境与例(5) 一样,均对应于前文“所以VP者”发问。疑问代词本就是句中信息焦点所在,且“何故”作为“以”的宾语,前置已是将其标记为信息焦点的一种方式,这里又使用了一种标记方式,即插入代词“之”,这是对宾语“何故”的双重标记,其语用效果就是强调询问原因。这一语言结构的使用,能够很好地引起关注,进而引出自己的论述观点。由此也足见《墨子》在逻辑推理、论述艺术上不同于同时期其他论说文的特性。
  
  先秦其他典籍中虽无“何故之以”,却有与之相对应的陈述式“A故之以”,如:
  
  (10) 鲁朝夕伐,我几亡矣。我之不共,鲁故之以。(《左传·昭公十三年》)
  
  (11) 毛得必亡,是昆吾稔之日也,侈故之以。(《左传·昭公十八年》)
  
  此二例“鲁故之以”、“侈故之以”中“以”的宾语“鲁故”、“侈故”为一般名词性成分,将其提前,需有“之”的参与,起到强调语义重点的效果,当然此处四字格式也与语段句式风格相一致,这也是这一结构使用的一个原因。介词“以”可以直接带宾语A表示原因,后加“故”的“A故”式不是汉语中的常式表达,其使用一是强调原因,一是音节因素,故“A故之以”在古汉语中也极为少见。
  
  《墨子》中的“何故之以”,除了体现《墨子1论说语言的独特性,还与其他典籍中所见的“A故之以”构成了疑问式与陈述式的对应,从这一角度而言,《墨子》“何故之以”有其独特的语料价值。
  
  三、“有NP所以VP者”句式
  
  (12) 今人处若家得罪,将犹有异家所以避逃之者。(《墨子·天志下》)
  
  (13) 今人处若国得罪,将犹有异国所以避逃之者矣。( 同上)
  
  以上两句孙诒让《墨子间诂》在“所”字之 后 读 开,并 认 为“所”当 训 为“处所”.[5](P209)我们《〈墨子〉校注二例商兑---兼议古书校注中的语法史视角》一文中论证了“所以避逃之者”为一个指称 性 的“所”字结构,在句法上是一个整体,故不当在“所”后读开,“所”亦不是“处所”义的实词。[6](P86 ~ 89)对这两个句子的正确分析,在汉语 史 上 有 着 重 要 意 义,它 能 够 为“有以”、“无以”的词汇化源结构提供佐证语例。
  
  关于“有以、无以”的来源,吕叔湘《文言虚字》认为“‘有以’、‘无以’实为‘有所以’、‘无所以’之略”,[7](P67)韩峥嵘《古汉语虚词手册》则认为是“有……以……”、“无……以……”这两个固定格式的简化,省略了“有”、“无”的宾语。[8](P485)我们赞同前一种看法,认为“有/无所以”正是“有以/无以”的源结构,且该源结构在先秦典籍中也有所见,主要有:《墨子》3例,《荀子》1例,《吕氏春秋》1例,如下:
  
  (14) 其然也,有所以然 也。其然也同,其所以然不必同。(《墨子·小取》)
  
  (15) 其取之也,有所以取之。其取之也同,其所以取之不必同。(《墨子·小取》)
  
  (16) 今人皆处天下而事天,得罪于天,将无所以避逃之者矣。(《墨子·天志下》)
  
  (17) 夫天生蒸民,有所以取之,志意致修,德行致厚,智虑致明,是天子之所以取天下也。(《荀子·荣辱》)
  
  (18) 所谓死者,无有所以知,复其未生也。(《吕氏春秋·贵生》)
  
  这几例显然是动词“有/无”带“所”字结构的宾语。其中(14)、(15)、(17) 表示原因,例(16)、(18) 含有凭借义。这类有“所”的结构在上古汉语中确实很少,但我们推测“有/无所以VP”中“所”省略是有其内在机制的,那就是“有/无”作为表存在性的动词,它们的使用隐含着某种指代性,这与“所”字的功能相似,因此在这样的语境中,“所”就成了并非必要的成分;还有一个是音节方面的因素,单音节“有/无”后面是虚化的成分“所以”,而VP因为是具体的动词,音节上独立性也比较强,“有/无”就有与其后“所以”在音节上自动靠拢结合成双音节奏的自发性,由于“以”在深层语义上起着重要作用,因此相对羡余的“所”自然会退出。
  
相关标签:古代汉语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