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工艺美术论文

建国以来山西漆器产业的演变

时间:2017-03-20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5222字

  第三章 建国以来山西漆器产业的演变

  3.1 平遥推光漆器厂的振兴。

  平遥推光漆的考证是从唐代开始,唐朝文成公主去西藏的时候就带着平遥的漆工也一同前往,现在留存下来的漆器从元代至明代都有,清代最多,清代时期的平遥街上有好几十家漆器店铺,咱们老百姓家的衣柜、桌子、茶几、结婚用的首饰盒等生活用具都是平遥漆器,除平遥当地外,周围的一些县市也同样在使用。所以当时漆器的利用很普及。到民国前期也存在很多店铺,1917 年平遥城内漆工乔生瑞、任茂林等六人合资开设"合成铺",从事漆器生产,生产出的漆器大部分都远销日本、法国等地。一直到 1937 年日本侵华,民不聊生,在战争的烽火中导致当时存留的漆器店铺倒闭。解放后的 1958 年,公私合营,中国第一次组织召开全国艺人代表大会,大会上领导人特别是朱德组织委员长看到山西漆器以后,鼓励山西发展漆器,当时出席的是任茂林师傅,他做的明金彩绘,委员长鼓励应该把这个工艺传承下去,会议结束后,任茂林师傅回到平遥,把乔劝余师傅及漆工组织起来,才正式成立平遥推光漆器厂,当时没有"器"字,叫推光漆厂,后来薛生金,李业及郝明中老师开始招收徒工,漆厂才扩大到 20 多人,加上木工组合起来约 27 人左右。当时的平遥推光漆器厂主要是给北京工艺品进出口公司做家具。1964 年,平遥推光漆器厂壮大,部分传统漆艺恢复,其中薛生金老师对传统技艺---堆鼓罩漆技艺恢复,参加了当年的广交会并受到好评。

  1972 年,平遥推光漆器厂的规模更加完善,工厂人数增加到 50 多人。平遥推光漆器厂的师傅乔泉玉,平日给平遥的一些古董商修复旧漆器,其中有镶嵌、款彩、雕漆等种类,所以装饰工艺上结合其它漆器工艺的一些特色,在修复旧漆器的过程中吸收了外来技艺,在构图上有所提高,没有丢掉描金彩绘的特色,主要使用天然大漆调漆器,有机颜料来装饰各种图案,然后上面再勾金,结合了一些国画、壁画、玻璃画等在当时流行的一些画种上面的图案,形成他自己的一种风格。

  所以,平遥推光漆器厂以及新绛工艺美术厂成为建国以来山西省最早恢复的漆器产业基地。从国营到现在的私营推光漆作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永隆号、宏源泰、鸿艺晟、六合泰、浑漆斋等作坊模式发展到现在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线,推动平遥漆器市场的发展。

  3.2 新绛工艺美术厂的恢复。

  "《新绛县志》记:云雕相传出自浙江喜兴府名漆匠张成、杨茂之手,后来曾一度失传,明代嘉靖年间(1522-1566),新绛著名的漆艺匠人张凡娃经过精心研制,并结合本地漆器特点,创作了具有北方特色的剔犀漆器,经历代能工巧匠反复雕琢,研究进步,代代相传。清末明初,新绛已有王思恭、王小虎(1927 年,王小虎开设"同泰源雕漆店")。赵普元等 12 家漆器作坊,享有南绛北代的美誉。1913,有一外商找漆艺匠修理一些破旧云雕漆器。薛仙基,田恩恭,赵月普三人承揽修复,在修复的过程中探究、实验,研究其刀法、漆层厚度、纹饰图案结构,然后着手仿制。1915 年,三人各自开办油漆铺,生产简单的云雕漆器制品。1922 年,新绛从事云雕生产的店铺增加到 12 家。1958 年,政府组织流散在民间的漆雕老艺人和匠人们,共同组建了新绛工艺美术厂,力图振兴新绛云雕这门独特的手艺,绛州剔犀(云雕)漆器这一民族工艺在此时得到了很大发展"[1]

  相继平遥推光漆器厂的建立,当时政府执行公私合营直营,那些仅存的小作坊便整合成为新绛县的漆器生产模式,从而成立新绛工艺美术厂。1958 年新绛工艺美术厂成立,出现了更多小型云雕工艺制造厂,其中山西新绛黄河云雕工艺厂、新绛云雕漆艺研究所、山西新绛特种漆艺厂、绛艺轩等著名产业,为了更好地将新绛云雕工艺发扬传承,新绛县政府将构建一座文化园,更方便产业规模的扩大与交流。

  何俊明---绛州剔犀技艺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在国家图书馆主办的中国记忆项目---大漆髹饰专题中了解到:从 1979 年开始就职山西省新绛县工艺美术厂,没有拜师学艺,只是从最基础的一名普通工人做起,1993 年自筹资金开办了新绛县黄河云雕工艺厂。从 1992 年开始对外公开传统漆工艺制作,各大美院都有学生去工艺厂学习剔犀工艺,掌握一些工艺技法。与美术相关的各大院校都有联系,例如山大美院、理工美院、科技大学、晋中学院、太原幼师、中央美院、大同美院、沈阳鲁美各大院校的学生前往实习研究,免费学习刻漆刻绘相对比较掌握的一些手工艺,根据时间长短会安排师傅从灰胎进行传教,并做一些作品。当时新绛做剔犀的大厂破产后有好几百工人,几个人联手重新组合形成家庭作坊模式,以家庭作坊的形式进行剔犀制作,但由于与外界接触较少,同时存在经营理念的差异,所以偷工减料,无法保证产品质量。

  窨房工作室环境的特殊要求问题以及木胎的选择,木胎主要选择老房拆的杨木,就是必须超过十年以上的老房屋上面拆下来的这种大料做大件作品,然后放地下室阴干可能超过三个月到四个月左右。小件作品主要采用的是桐木,因为桐木质地不变形,不开裂,分量也比较轻,一般的就是硬杂木,比如核桃木硬度比较大,把它放地下室承受不了那种湿度,拿上来都会绷开的。所以第一道工序木料的选择至关重要。除此以外有些东西选择的是脱胎,也就是裱胎,裱布选用纯棉布,防止开裂,可以制一些圆的胎型,比如花瓶之类。此外,我们从漆农手里收回来的一些大漆,先通过大火熬制把它烧开后转为小火慢慢将里面的杂质和水分熬干净,熬制过程中一开始冒烟,到了冒呛烟能看到锅底的时候说明已经熬制成功,时间不能过久,也不能过早掀锅,薄薄的把布面给刮平,灰胎过程就结束了,接下来的任务就是让油漆工开始渗漆,第一遍漆要渗透到木胎和布连接到一块,十遍左右就可以开始漆第一道漆了,由于山西这边的空气环境不好,难免会有一些杂质飞上去形成漆渍漆点,所以每上一次漆都需要进行打磨,这样每两层之间的粘和效果也比较好一些,雕刻后不会出现离皮。如下图高仿的张成剔犀圆盒,每一层漆就是二十五遍,到最后一遍面漆就要三十遍漆,比较厚一些。常规的话应该在十遍以上,主要根据物件的大小需要以及薄厚来定。物件较大的情况下为十五遍漆,小件漆面则较薄,一般在雕刻之前有一个圆的云头用来打眼,然后再用三角刀取云纹的中线,产出中线之后采用自制的挠子控制雕刻的深浅宽度。

  王海河师傅从建厂以来一直专做灰胎,做工精细。总结绛州剔犀技艺的工艺流程:制胎、裱布、刮灰、打磨、制漆、髹漆、绘图、雕刻、推光。谈到现在的漆作品,表示传统与创新缺一不可,特别指出博物馆中仅有一件的张成圆盒,完全按照它的尺寸规格以及漆的厚度细致入微的进行复制,只有通过高仿的手法才能将传统传承下去。

  3.3 稷山工艺美术厂的成立。

  稷山县的软螺钿镶嵌漆器,在全国有很深的影响,也是山西传统的独有的地方漆器工艺制品。周代已开始流行螺钿镶嵌,清末由于战乱宫廷艺人将技艺流传至民间,直至 20 世纪 30 年代及山西出现制漆艺人,并有部分人以割漆为生,稷山县政府招募艺人于 1973 年成立稷山工艺美术厂,向新绛工艺美术厂学习软螺钿技艺,成为以螺钿镶嵌为主的山西三大漆器产区之一。建厂初期以生产制作鼻烟壶为主销往国外,当时只能生产一些简单鼻烟壶之类的产品,生产规模也不大,是 1976 年省厅工艺美术处分管漆器的黄琦老师带着设计与技艺下厂,协助稷山县工艺美术厂研发新产品,在同厂部设计师马登歧、卫效杰等人共同努力下研发了不少新产品,如:五象炉、象拖瓶、牛、各种小几等。从此改变了稷山工艺美术厂螺钿漆器产品结构,扩大了企业的规模并发展了稷山县工艺美术二厂。改革开放后,企业已不适应发展,外货制约企业相继解散,但螺钿漆器已影响之大,个体小作坊涌出,目前稷山县以前厂里的工人技艺成熟,不少人在家自己加工生产,其中规模较大、产品正宗代表人就是李爱珍。2015 年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3.4 太原金漆镶嵌厂的建设。

  太原金漆镶嵌厂是生产特种工艺产品-山西推光漆器的专业厂家,主要生产描金漆艺家具,即在推光后的黑漆面以描金的手法加以装饰,再运用描漆工艺勾勒点染,当地漆工称之为"金漆彩绘",除此以外还有骨石镶嵌等多种工艺。太原金漆镶嵌厂隶属太原市第二轻工业局,成立于 1964 年 10 月,建厂以来生产不断发展,职工 191人,占地面积五千余平方米。厂设四科一室,十一个班组,一个服务部。

  产品主要有漆器屏风类(包括座屏、挂屏),柜类(包括电视柜、酒柜等),桌类(包括八仙桌、沙发桌、餐桌等),几类(包括茶几、条几等),箱类(包括扣箱、套箱等),十大系列百十余个品种。装饰技法有描金彩绘、堆鼓贴金、镶嵌螺钿、雕填线刻、沥粉馊金,擦色磨漆等数十种。漆器彩绘屏风产品获轻工部优质产品奖,镶嵌屏风雕填博古柜、彩绘金漆套桌、银底花鸟四扇屏等六种产品获山西省优质产品奖,漆器转盘等三种产品获太原市优质产品奖。雕填三门一斗柜在全省第三届优秀旅游产品、工艺品评比会上连获金牌奖,我厂研制的沥粉四扇人物屏新产品获一九八八年省工业优秀新产品二等奖。因而,连续多年被评为太原市工艺美术公司系统、太原市第二轻工业局、太原市的先进企业和模范企业。多年以来,太原金漆镶嵌厂一直坚持"产品的竞争就是市场的竞争,市场的竞争就是人才竞争"的战略思想,曾请山西大学、四川美院、中央工艺美院等艺术院校来厂讲课,对青年技术人员到专业院校深造,成为山西省漆器行业后起之秀的漆器生产企业。

  3.5 代县木器厂的改造。

  "山西古代州(即今天的代县)是古今罕见的制造大型漆器家具的地方城,由于与太原漆祁山的漆王爷庙相距很近,晋漆供应便利,这些史实充分证明了山西当时漆器制作的繁荣。"[2]

  梁作贵师傅是代县木器厂的技术指导,属于当地的有名望的大木匠,当时实行师徒制传授,很多学徒在师傅的传授下掌握了一门好手艺。

  当时的木器厂十分红火,做出的木器产品远销东南亚,盛传"南有平遥,北有代县"享誉。全省仅有两家能生产出口木器的厂子。产品既要出口外销,做工要求当然也非常严苛,从客户需求选择漆器产品的制作材料,木材一般选用软质木材,如椴木、红松、柳木等。配置灰浆所用的猪血必须新鲜,经过发制;所用的麻必须是白麻,霉麻不肯使用。推光漆必须用生漆制成,制成漆的分值必须在 60%以上。除了用料要求之外,技术要求也非常重要,木胎要求平整、方正、对称、不掉角,着色平稳、高低一致。柜门抽屉要求严谨、拉动灵活。实物尺寸与设计要求 3mm 误差左右。灰胎要求贴结牢固、软硬适中;会面平滑无气孔,刻灰产品要加适当厚灰。漆胎涂漆必须在四道以上,刻灰产品可涂两道,漆面要求平光,厚薄均匀。彩绘要求着色协调、主次分明;开黑结构合理、笔力精炼;人物五官端正,造型优美;钩金要均匀清晰,边线平直一致。罩金堆鼓产品要堆稳、表面光滑、贴金要亮,馊金均匀。镶嵌产品要求石色搭配协调、深浅适宜,贴嵌平、实、严。雕填要求刀口深浅宽度适宜,线条流畅精细,填色饱满,无亏线少刀、少彩、少金。刻灰产品,下刀深浅适度,刻线自然流畅。贮藏与包装要求放稳、防压、防磨损。这些技术及用料要求适用于山西省制作的供陈设、欣赏的各式木质推光漆器。当时主要经营平柜、立柜、衣箱等。当地还出现很多小型的木器厂,主要也是生产桌椅板凳、写字台、床、沙发、家具等各种木器制品。市场销路很好。1976 年木器厂解散,之后受南方现代家具的冲击,当地市场受到很大影响。

  3.6 榆次工艺美术厂的创制。

  20 世纪 70 年代创建的榆次工艺美术厂主要经营立柜、床榻等彩绘家具,国家外货使漆器成为当时生活下的必需品。体制改革与陶瓷、金属等批量生产的产品对漆器的发展有一定的冲击,加之漆艺人员的工资待遇低下,榆次工艺美术厂受到社会环境、经济文化、现实生活需求等多方面的影响逐渐解体,之后便以个人作坊形式继续存在,虽然个体经营但生产产值相比之前有所增加,以描金彩绘为主要工艺技法,肩负艺术创作的历史使命,创造适应时代新美感的漆器工艺。

  3.7 运城地区工艺美术厂的设立。

  新中国成立之后,公私合营政策的普遍推广,山西漆器行业的发展备受关注,1979 年,政府投资 10 万元将运城市芮城县作为"省漆林人工培育重点县"进行建设,山西省运城地区工艺美术厂内 200 人左右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坚持改革开放,实行经济责任制,政府的大力支持将推动运城雕填工艺的发展。

  雕填漆器是在特制好的漆胎形上,按图稿彩绘各种纹样,将画面每个部位的外轮廓,以刀代笔勾勒出浅细的纹路,再戗以金银粉或填彩漆而成。经过以上工序制作而成的雕填漆器在艺术表现上,要比在灰地上进行雕刻的刻灰漆器更丰富。具有色彩华美缤纷,图案线条流畅的艺术特征。

  3.8 临晋木器厂的创建。

  山西省运城地区临猗县临晋木器厂,主要生产销售漆器工艺品、家具制造等,漆艺技法以平磨螺钿为主,平磨螺钿区别于稷山软螺钿,呈现出厚重雅致的漆艺风格,艺人们根据不同的题材将螺钿片裁割成多种图案纹样,毛雕纹线,用漆黏在需要装饰的位置上,反复涂漆并高于螺钿,最后再研磨至纹质齐平。螺钿镶嵌从商代到唐代已有高超的技艺,现如今经过生产技术与技法的不断创新,匠人们继续运用不同的工艺延续着山西漆器的盛名。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