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工艺美术论文

渊源流长的山西传统漆艺

时间:2017-03-20 来源:未知 作者:傻傻地鱼 本文字数:4264字

  第二章 渊源流长的山西传统漆艺

  2.1 漆文化的历史沿革。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工匠记录漆、歌颂漆。他们认为漆艺就是人与漆的对话,他们可用的语言就是中华文明,河姆渡浙江省文化博物馆珍藏着这只朱漆大碗,这只被看作是人类漆艺祖先的漆器,有着七千年历史,今人由此将中华漆艺称作,从河姆渡走来的技艺,有人说,中华民族文化长河中的每一朵浪花都包含着漆文化的影子,炎黄子孙使用大漆造物造美的历史甚至比汉字文化的历史悠远的多,在甲骨文出现的三四千年前,中国漆艺已经处于基本成熟的阶段,逐渐的髹漆成器成为一种技艺,一种权力的象征,《国礼》中有漆园史的官名,负责皇家漆树园,著名思想家庄周就曾经相当此职,汉代以后。

  漆器从实用品过度为艺术品,成为超越青铜器的奢侈之物,然而一件青铜器的价格在当时就非常昂贵,在汉代做一件漆器要顶十几件青铜器的价格。其实山西省临汾市襄汾县陶寺遗址出土的陶鼓、俎案足以证明尧舜时期山西就已经开始使用大漆。

  1972 年初,长沙马王堆汉墓的考古工作人员挖到一个椁室。这个松木板料的椁室,朱漆为内,黑漆为外。绘制着吉祥纹案,考古人员开棺后,惊奇地发现一具保存完好的女尸,这就是轰动世界的古汉墓女尸辛追夫人。漆棺里的辛追夫人的皮肤按上去非常有弹性,三层棺椁全是用漆髹的,这和漆的耐水、耐腐蚀、耐高温、防酸、防碱这种特性直接发生关系的。古人如何发现大漆无从考证,髹漆技艺延续至今,从《黄帝内经》到《考工记》,很多古籍都有对大漆和髹饰技艺的记载,其中对古代的制漆设备、制漆要点、漆器装饰手法、漆器胎骨等做了详尽的描述。可惜这部经典在清代失传,直到 1962 年才经海外荣归故里,后来文化大家。漆艺专家王世襄先生,积三十年心血写成《髹饰录解说》使之更加通俗易懂,正如漆艺本身的文化传承。《髹饰录》总结了髹漆工艺的同时,把中华文化蕴含其中,像石涛《画论》里的师造化,老子讲的道法自然,《髹饰录》运用一种中国人的哲学观、思维观、人生观、宇宙观来启发漆画,以制作工艺为例,胎体就像人的骨头一样,胎体之外有筋,就像衣裱布一样,裱完布以后刮五六层灰,然后我们会用髹涂刷上去,皮肤要有光泽、颜色。这是一部高深的理论哲学著作。

  早在汉代,中国的漆器就流传到了日本和朝鲜,唐代的漆艺对日本有着更深的影响,明清两代漆器更是被欧洲贵族和皇室追捧,此时的中国漆艺繁盛,描绘装饰手法就有彩绘、描金、晕金罩漆等。镶嵌又有螺钿、贵金属、蛋壳、骨石、宝石等。雕漆有剔黑、剔红、剔彩、剔犀。刻画则有戗金、雕填、刻漆。胎体有木胎、竹胎、皮胎、金属胎、纸胎、陶胎和脱胎。漆器手法繁多,不同的城有着不同的专长和绝活,产生了后来声名赫赫的几个城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由于社会混乱,漆艺受其影响处于低迷状态。到了唐代,皇家绅士奢华的生活追求带动了漆器的发展。文成公主带领山西漆匠修建大小昭寺,首次将晋漆文化传入少数民族,当时山西新绛的剔犀工艺继续流传使用。宋朝漆器出现大众化,山西大同作为边境,商品贸易也随着行业发展繁荣起来。元代时受战争破坏,导致山西境内出土文物较少,但在明清时达到鼎盛,专门设立"果园厂"用以漆器生产,专事漆器制作,清代宫廷的代办处,除了制作皇家御用的漆器之外,还负责从外地为皇家定做漆器,工匠们不满足于漆器颜色的局限,用金箔,贝壳,宝石来装点漆器形成了以螺钿镶嵌,百宝嵌、雕填等为主的工艺,多为高档大漆制作的漆工艺品新绛县则顺应当时奢侈之风制造款式多样的立柜及屏风。汾河之畔的平遥古镇似乎是个不起眼的小城,自清代起推光漆器在平遥大行其道,平金开黑、描金、彩绘、推鼓罩金、三金三彩极大的丰富了平遥漆器的内容,中国漆艺发展到今天虽不是人人知晓,但人们越发认识到大漆的世界文化属性,更多的艺术家投身其中,让漆艺发扬光大并得以传承,弘扬大漆承载的中国精神,2013 年,杭州萧山正式对外宣布跨湖桥遗址出土的漆弓经过考证距今 8000 年,这标志着中国漆艺又向前推进了一千年的历史,也许这个记录还会被打破,但漆艺艺人们向往的不仅仅是悠久的过去,而是更加辉煌的未来。除山西平遥推光漆之外,新绛云雕也随之日趋兴荣。民国时期,山西政府为了振兴漆产业,改变当时衰微的格局,在平遥开设了近十七家漆艺作坊,通过制漆卖漆与日方物物相换,互惠共赢。改革开放之后经济体制改革,执行小企业的兼并,导致个人作坊形式的漆企业合并为大规模的生产模式,但是正规化的模式在社会经济生产变化及利益的诱导下,偏离了对传统技法传承的意义,漆文化渐渐衰落,后继乏人。漆器装饰工艺就这样被一代代的工匠艺人凭着自身的悟性和经验的积累,一点点学到手艺,再一点点用手把前代的、当代的装饰工艺、技法像传圣火似的传下去。

  2.2 山西地域丰厚的漆文化底蕴。

  2.2.1 山西漆文化的历史根源----陶寺遗址。

  位于山西省汾河畔的陶寺遗址具有"最早中国"之称。陶寺遗址规模宏大,考古队在 2002 年发掘出一座王墓,出土了精美的青铜器、彩绘陶器、漆木器及骨器等 72件随葬品。其中一根长木棍和两块有刻度的木杆则是陶寺王墓 IIM22 中出土的漆杆,是古代帝王在建国之前确立"天下之中"的圭表,作为观测日影的天文仪器。在发掘过程中造成漆杆不到 10 厘米的残损,通过计算推测出漆杆长度约 173 厘米。陶寺遗址为山西早期中华文明的探究作出重要贡献,对于认识和弘扬山西省古代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2.2 山西优越的自然资源。

  此前考古发现中国最早漆艺距今有七年左右,漆树的发现源于新石器时代而杭州萧山跨湖桥发掘的八千年前的"漆弓"将漆艺发展向前推进了一千年。当时先民们利用漆液防腐的功能涂饰于木器之上,之后,漆树作为重要的特产经济树种被大量种植,山西地域除历史渊源以外,还有丰厚的自然条件。漆树分布也比较广泛,太行山区、长治、左权、临汾、夏县。当地的资源带动了山西漆器的发展。

  农耕文明的不断变革,唯有割漆千古不变的延续着古老方式,漆树大多 20 多米,割开树干流出来的乳汁就是大漆的原型。一片山林中漆树不会很多,一刻漆面临的是交通不便,全都是山路,路面比较窄,一个人背五六十斤,三十公斤左右,漆树只是生长于北纬三十八度向南到亚热带,因而被称作上天给中国的恩赐,漆树汁液称作大漆,也称为国漆,土漆,我们的老祖宗很早就发现,器物的表面经由大漆髹涂,不仅美观还能够经久耐用,现代科学进一步证明,大漆含有漆酚,漆酶,树胶质,具有抗氧化,耐腐蚀,耐酸,耐碱的功效,每年的七月到九月是割漆的最佳时间,漆农先要在茫茫山野中找到漆树,在漆树上面割好槽放水,真正的割漆要在一周之后,头刀漆水分比较大,二三道最佳。这种操作从一开始就注定了漆器的可贵。

  中国最早使用的大漆,当漆器从实用演变为审美追求时就显得愈发灿烂,无论是汉广陵王墓出土的漆器,还是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文物,都深受当时的文化影响,花纹和造型都代表了当时人们对大漆的理解,和绘画雕塑的艺术水平,现如今虽然人工种植了很多漆树,但割漆仍沿用古老的法则,一棵三年以上漆树,一次只能割二十刀,每次割漆要在之前刀口向外一点。割漆动作要一蹴而就,如果有断刀汁液就会从刀口流出,漆树的汁液用贝壳采集,再收入竹筒,一棵树割漆后,两年之内要休养生息停止割漆。古老的割漆技艺从中国文字中可见一斑,漆字在东周时期字型像是一棵漆树及一把刀象形寓意取其汁液,大漆氧化后粘着力强,产生了后来漆黑一团,有如胶似漆的比喻。

  先辈们在大漆中加入了朱砂和银朱,这就是我们的文物多为红黑两色的缘故,文物经由几千年的埋藏,浸泡,有的本质已朽而漆片如新,足见大漆对器物的保护作用。传统漆艺是油、漆并用,为了使大漆在硬度、干固速度、光亮度上有所变化,古人发现了桐树籽,榨出桐油经过熬制能堪此用,掌握熬制桐油这样一手绝活的艺人已为数不多了,先用树枝将铁锅加热到一定温度加入桐油大火熬制,用竹片进行搅拌,通过竹子的颜色来观察大漆的透明度。

  对大漆杂质进行过滤,大漆中含有漆酚,刺激性比较强,干固之前最为活跃,有时候会使人过敏,俗称中漆毒或者起漆痱子。过敏不会造成副作用,漆酶的成分与人体中的某些酶的成分在不调和的时候会造成过敏,采集的大漆要先除掉树枝等杂质,然后加以搅拌和加热,使得大漆中的水分充分蒸发,加入朱砂、银朱、石黄、石绿等颜色或其他处理,就会得到各种用途的大漆,优质的大漆水分少,结膜快,有这样一首歌谣:明如镜,清如油,挑起勾鱼钩,照见美人头,器物经髹涂后,散出含蓄的光泽,这种温润,内敛恒久的独特气质。与儒释道为主的哲学不谋而合,这就是病患中的乔十光先生视大漆为生命的原因所在,从技术到艺术,大漆的风格千姿百态。

  2.2.3 星罗棋布的漆器产地。

  山西漆器据历史考证,距今有 4550 年的历史,是全国最早使用天然大漆的省份。

  山西以其独特的自然资源及丰厚的文化背景,被誉为"中国地上历史文化博物馆".

  山西的漆文化产业从 1958---1976 年之间相继成立了八个漆器生产企业,分别是平遥推光漆器厂、新绛工艺美术厂、稷山工艺美术厂、代县木器厂、太原金漆镶嵌厂、榆次工艺美术厂、运城地区工艺美术厂、临猗县工艺美术厂。山西省当时在全国是漆器产区比较大的一个省份,所以定位中国漆器四大产区之一。其余三大产区分别为北京、江苏、福建。北京:北京雕漆、金漆镶嵌工艺美术厂。天津只有三个厂:工艺雕刻厂,第二工艺雕刻厂,蓟县工艺雕刻厂。江苏:扬州漆器厂、二厂,江都工艺厂,苏州漆器雕刻厂,南京工艺漆器厂,扬州东华艺都家具有限公司,轻工业部漆器质量检测中心等。福建:厦门漆线雕,乐县综合农场漆艺厂,建瓯吉阳工艺厂,仙游工艺厂,莆田工艺二厂,鼎县漆器工艺厂,福建工艺美术研究所,清流东华脱胎漆器工艺厂,南平市工艺厂,漆筷厂等十几个厂。如今,山西省以平遥推光漆、新绛剔犀云雕及稷山软螺钿最为著名。

  80 年代,山西漆器的发展处于活跃期,作为国家的换汇主要产品,90 年改革开放以后,还有很多民间个体在经营漆器产品的制作,虽然规模不大,但是生产状况良好。例如平遥县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在旅游景点文化的推动作用下带动了山西漆器的发展。山西省属于企业多,产值不一定高。当时产品主要出口外汇,由于是换汇产品,受订货量的影响,作为导致产值不高的原因之一。新中国成立后公私合营,兼并小企业发展经济,但正是这种体制改革表面上对传统企业进行整合壮大,实则在无形中破坏了漆艺继续传承的模式,再加上老企业负担重,直至各大企业倒闭。

  为了顺应形势,如今市面上大部分仍是个体作坊模式,老艺人秉着对传统漆文化与漆艺术的热爱继续着手艺的传承,让中华古老优秀的传统漆技术换发生命的光彩。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