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中外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比较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7-04-19 共3915字

  3.3 国外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经验。

  3.3.1 德国:全球风能利用最成功的国家。

  德国是世界上利用风能最成功的国家,在对新能源开发利用的重视程度,以及风能利用的经验方面,值得世界各国去学习和借鉴。1998 年以来,德国无论在风电装机总量上,还是新增装机总量上,都位于全球首位,是全球风电生产第一大国。其在发展风电产业上的成功经验,非常值得中国去学习,学习其成功经验,加以利用。近年来,德国风电产业发展有了新的进展。就地域上来说,德国风电产业由沿海向内陆发展。德国早期的风电设备多安装在沿海一带,因为沿海一带风能资源丰富。但内陆是风能消费的集中地区,风能的产地与消费地不一致导致运输成本增加。内陆风电的发展蕴含大量契机。就投资方来说,投资方有个人转向企业。随着风电产业的规模化发展,风电的投资也逐渐增大,私人投资已经不能满足风电产业发展的需要,私人投资的能力有限。因此政府开始鼓励企业投资,德国的一些企业也开始投资风电。就生产风电设备的企业而然,由小企业向大企业转移。这种转移的主要原因是兼并。随着德国风电设备生产企业之间的兼并联合,生产风电装置的企业越来越少,但生产者的规模越来越大了。生产出来的设备功率也增大,海上已经开始使用 5000kW 功率的设备,大功率设备在市场上有很大的商机。

  德国政府利用经济杠杆和法律政策双向调节风电产业,为德国风电行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德国是世界上发展新能源的带头人,发展新能源为了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能源的可持续供应,进一步保障国家安全。随着德国风电产业的不断进步,其风电装备制造业也得到了迅猛发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从 2001 年一直到 2012 年德国风电装机总容量在不断攀升,在 2011年德国新增风电装机容量增长最快,新增 2086 兆瓦,累计装机容量 29060 兆瓦。在全球环境污染、资源短缺的大背景下,各国都非常重视新能源的发展,风能也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3.3.2 日本:世界上最大的光电生产国。

  目前,日本成为最大的光电生产国,在光电子领域,日本一直处于领先优势。总结来说,主要取决于以下三点。第一,成立"光产业技术振兴会",1980年,日本 11 家企业联合发起,在政府的支持下成立"光产业技术振兴协会",主要目的是为了推动日本光电子产业的发展。第二,国家对光电子研究的扶持。

  国家出台一些列政策支持光电子产业的发展,通过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光电子产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还加大对光电产业技术和资金的投入,光电产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第三,企业大力研发和生产。在政府政策的引导下,以及光电消费市场的需求日益增加,日本光电子生产企业看到了契机,纷纷投入光电子的研究和生产,使得光电子市场越来越大,逐渐形成规模化,成本也在不断降低。

  日本太阳能发电经历长期的发展,已经形成规模化发展,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生产成本不断降低,生产体系和管理水平也在不断进步,日本太阳能发电量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2015 年 3 月,在综合资源能源调查会上,估算到 2030年,日本风电、水电、光伏、地热能、生物能,这五种新能源的导入量合计将会占 21%的比例。预计,太阳能发电量将可能达到 700 亿 kWh,占能源构成的7%.

  3.3.3 美国:核电开发的先驱者。

  美国是全球核电发展的领头人,早在 1957 年美国建立西平港核电站,是世界上第一座核电站。美国也是核电产业大国。21 世纪,能源危机威胁国家安全,对电的需求量也是越来越大,这就促进了核电的快速发展。

  从政策方面,核电占比高达 19 %,已是美国政府现实能源战略的重要组成。

  美国的核能技术和装备发展战略也是美国实体经济再振兴的重要组成。一方面美国政府出台新的环保政策和清洁能源计划背景下,燃煤、燃气发电成本将增加,核能的发展将出现新的机遇;另外一方面随着美国页岩气市场的自平衡以及页岩气环保政策的日趋严格,美国能源领域投资者也将会做出适应性的调整。

  从公众支持的角度看,美国核能协会2014年9月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多数美国公众支持民用核能利用。"美国公众认为核能重要",82%的对此给予肯定意见,85%的人认为美国核能对电力的重要作用应当保持或增加。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核电起初是作为曼哈顿计划的一部分,联邦官员希望研究者将核技术用之于民,后不断发展走向成熟。2013 年美国核电发电量 7890亿千瓦时,约占世界发电量的 1/3,位于世界首位。日本的核电装机容量在全球排名第三,在 2011 年福岛核泄漏事故之前,核电提供了 30%的电力。事故之后,日本关闭了 54 座核电站,2013 年的发电量只有 139 亿千瓦时,提供了 1.7%的电力。

  3.4 中外新能源产业发展的比较。

  3.4.1 中国新能源产业核心技术薄弱。

  从新能源产业核心技术的研发方面,自主创新环节薄弱。一方面新能源产业技术研发成本较高,资金投入量大导致新能源产业创新缺乏支持。另一方面中国在对新能源产业研发水平上能力不足。从外部原因分析,国外在新能源技术已经非常成熟,进口技术的成本要低于自主研发的成本。目前,中国新能源企业核心技术主要来源于国外,国内新能源产业的发展缺乏国内技术的大力支持。

  风电产业经历了长期快速的发展,现在已经能生产出 1.5MW 以下的风机整机,生产水平明显提高了很多,但是风机中核心零部件仍从国外进口,生产技术仍是一大难关。而且国内生产的风电设备使用寿命短,出现故障次数频繁。

  目前,中国风电装机量世界第一,但风电核心技术依赖进口,中国大部分企业进口零部件,只承担其中的组装部门。技术空心化问题困扰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创新还得益于一个运作良好的知识产权制度,但中国一直表现不佳。虽然中国专利申请量达世界之首,但知识产权的数量增加并没有转化为创新竞争力,许多专利都在沉睡。导致中国新能源产业总体而对外依存度较高,关键设备及核心技术尚需从欧美输入。

  3.4.2 中国新能源产业体系建设不完善。

  新能源产业体系建设包括新能源装备制造、产品生产、工程建设、融资、企业管理运营体系、技术创新体系、准入体系建设等一列内容。中国新能源产业体系不完善,首先表现在法律体系不健全。目前,国家关于新能源发展的法律滞后,没有明确的法律对新能源产业予以定位,导致新能源产业发展没有良好的政策环境。中国新能源产业法律体系不完善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能源法缺位。目前,国家对能源的立法有限,一些规章制度仍旧不健全。国家对新能源产业的法律规范更是少之又少。其次,内容不完善。在已经批准的相关法律中,关于能源的部门不够完善,在很多方面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而且相关法律与新能源产业发展的现状脱轨。最后,执法效果欠佳。在执法的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缺乏明确的监管,而且部门与部门之间权利分配不明确,导致执法的过程中问题百出。

  除了法律体系外,新能源产业发展过程中还有很多不健全的地方。例如行业标准和服务体系不健全,统计体系未建立,评价标准尚未建立等。而且新能源市场不完善,市场进入和退出标准没有统一,政府和企业之间的权利界限划分不清,导致政府过多地干预新能源市场的经济活动。

  3.4.3 并网难是中国新能源发展的最大瓶颈。

  中国新能源产地与消费地区不匹配。新能源储量较大的地区主要在中国的西北、东北和西南地区,然而电量需求量大的地区在中国的东部和南部。这样就需要运输,把新能源电力从资源丰富的地区运输到资源需求量较大的地区,这无疑是增加了新能源产业的成本。新能源并网问题制约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并网难的问题还导致弃风现象明显,在 2011 年,中国总弃风点亮达到 100 亿千瓦时,造成经济损失高达 50 亿元。

  并网难的问题还造成风电发展速度放缓,许多企业由于并网难的问题,被迫减缓风电的发展。很多建成的风电场没法将全部电量入网,浪费很多电量。

  从地理位置上看,国内形成了六大电区,但电区之间相互独立,电网不同步,相互支撑性差。中国发电装机量很大,但对电的利用率很低,浪费现象严重。

  因此,并网难的问题制约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

  3.4.4 贸易保护主义制约中国新能源海外市场的发展。

  中国的新能源产品大多出口国外,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较高。经历多年的发展,中国新能源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才具有优势,然而来自国外的竞争对手对中国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严重阻碍了中国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例如,2011年,美国几家太阳能光伏企业起诉中国光伏企业,认为中国光伏企业非法倾销。

  美国商务部对中国光伏企业进行了"双反"调查。2012 年,得出结果,认为中国企业存在非法倾销,对中国光伏企业增加反倾销税,税率高达 35.这使得中国光伏产业在国外发展收到了非常大的阻碍。类似的情况越来越多,自 2001年来,中国新能源产品受到了十多起贸易调查,贸易保护主义越来越明显。

  中国光伏产品 90%以上都出口国外,对国外市场的依赖相当高。国外市场政策一旦有变就会给中国新能源产业带来很大的影响。另外,新能源产业的国内市场却相对闭塞。国内消费者对新能源产品缺乏一定的认知,节能环保的意识相对薄弱,再加上传统的能源再加个上占据优势,导致国内新能源市场尚未形成,需求不足,国内新能源市场无法消耗新能源的剩余产能。

  3.4.5 中国新能源产业专业人才供需不协调。

  目前,中国新能源专业人才短缺。这表现在对新能源专业人才的培养上与现实脱轨。中国高校开设新能源产业相关专业的进程较晚,教学资源匮乏,与其他专业相比系能源专业尚未成熟。尽管 2007 年以来,各大高校相继开设了相关专业课程,也有一部分职业技术学院开设能源相关专业,但总体来说数量有限。再加上学生毕业出国、考研,或选择其他领域的,真正步入新能源产业的专业人员数量很少。刚参加工作的人员工资水平有限,工作艰苦,使得很多从业人员难以坚持下去,半路改行的人员不占少数。因此,新能源专业人才数量方面远远满足不了市场的需求。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