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工业经济论文

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研究引言

来源:学术堂 作者:陈老师
发布于:2017-02-22 共6074字
  引 言
  
  (一) 研究背景及意义
  
  1. 研究背景
  
  自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总共经历了四次产能过剩。分别出现在20 世纪 90 年代初、90 年代末 21 世纪初、2003-2005 年以后以及 2008 年以来。第四次产能过剩开始于 2008 年的金融危机,一直持续到现在。在这四次大规模产能过剩的影响下,河北省的经济发展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制约。特别是 2008 年以来的新一轮产能过剩使得作为钢铁大省的河北成了产能过剩的“重灾区”.为了缓解产能过剩压力,中央政府连续几年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其中为了应对目前钢铁行业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2016 年 2 月 4 日,在《关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中,提出了可以通过改革供给来治理钢铁行业的产能过剩的新思路。这些政策措施的实施虽然使河北省的产能过剩有所缓解,但是产能过剩形势依然严峻,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
  
  改革开放以来,河北省凭借着良好的资源、劳动力丰富等优势,大力发展钢铁产业,日益解决了河北省钢铁紧缺的问题,逐步从买方市场转变为卖方市场,钢铁产量急剧上升。但是,钢铁产业的过度投资和钢铁产量的过快增长带来的产能过剩,也给河北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首先,河北省的环境问题日益严峻。钢铁在生产过程中往往会排出大量的烟尘、硫化物等有害物质,会严重影响空气的质量,使得雾霾天气在一年当中所占比例逐年增加,河北省因此还成为了“雾霾之省”.其次,河北省由于中小型钢铁企业众多,科技水平落后,使得河北钢铁行业产业集中度较低、产品同质化严重,竞争力不强等。因此,产能过剩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河北省钢铁行业发展的最大难题,河北钢铁行业要实现绿色健康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必须解决产能过剩问题。
  
  本文在研究国内外有关产能过剩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河北省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现状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和“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从河北省的省情出发,提出了在经济新常态下化解钢铁行业过剩产能的一些对策建议,以期对推进河北省解决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关于产能过剩问题的研究,国内外学者大都比较关注其内涵界定和原因的探索,而很少有学者和专家进行实证研究,特别是关于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研究就更少了。本文依据产能过剩的基本理论,在对河北省钢铁行业发展历程及产能过剩现状、特点等实证研究的基础之上,分析了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并借鉴美国、日本等国治理产能过剩的经验,从政府、市场和企业三个主体出发,提出了治理产能过剩的对策建议。对河北省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进行研究,既可以丰富产能过剩理论,也可以为我省各级政府和企业制定化解产能过剩的对策提供重要的参考。
  
  (2)现实意义
  
  在“十三五”开局之年,河北省要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契机,积极主动地承接京津地区转移的产业,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北京和天津地区的科研、人才等优势资源来发展壮大自己的优势产业。当前,产能过剩已经成为河北钢铁产业优化升级和国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顽疾。因此,以钢铁行业为突破口来研究河北的产能过剩矛盾,对进一步缓解河北产能过剩压力,促进河北经济绿色健康发展,促进河北省“工业强省”目标的早日实现,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
  
  1. 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对产能过剩问题的研究相对较早,尤其美国和日本由于产能过剩在 20 世纪 70年代以来越发严重,因此对于产能过剩的相关研究也比较多。而且大部分学者都比较关注产能过剩的内涵和成因。
  
  Sismondi(1819)在《政治经济学新原理》中指出,个人收入分配制度与产能过剩之间具有相关性。在资本主义收入分配制度下,少数资本家占有社会上大部分的生产资料,导致消费者的消费能力下降,无力购买产品,供需失衡,从而社会上出现了生产过剩现象。
  
  Able(1983)是较早研究产能过剩的学者之一,他认为生产者普遍倾向于窖藏大量的生产资料来减小宏观经济变动带来的风险[1].通常情况下,生产者会买入远远超过目前所需要的生产要素,而不会因为经济的暂时低迷就减少生产要素的配置,从而加剧了产能过剩程度。
  
  James Maitland(1984)曾经在《公共财富的本质和起源及其增长方式和原因调查》中提出,当储蓄减少的时候消费随之减少,同时预期收入和生产系统性收缩时,实际生产出现逆增长的经济形态就是产能过剩危机。
  
  Calvo、Thoumi(1984)提到许多商品总会在一定时间内产生供需变化,即使在短短一年之内,商品的销售也可能在最高和最低销售之间出现 100%的差距。由于时间比较短暂,企业现有的产能水平往往很难有太大的改变,此时厂商会选择增加存货来应对需求波动带来的风险[2].但是投资存货的成本又会随着利率的过快增长而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厂商为了满足将来一段时期社会的需求就会尽可能地扩大产能,从而增加了产能过剩的风险。
  
  Eaton(1979)经过研究指出,在对某一行业的需求增长产生良好预期时,垄断或者寡头竞争者会加大该行业的投入来提升自己的生产能力,从而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但是,投资过度也会给该行业带来产能过剩危机。
  
  艾伯特?阿夫塔里昂(1913)经过长期的潜心研究发现,生产过剩危机与工业发展之间有一定的关联,并且在《生产过剩的周期性危机》这本书中进行了系统的分析和描述。Dixit(1980)指出,某行业的在位厂商凭借在该行业的技术、管理等方面的优势来获得更多的超额利润,为了不受潜在竞争者进入该行业的影响,他们往往不会保有大量的闲置产能[3].
  
  Masson 和 Shaanan(1996)运用美国 1985 到 1994 年 26 个行业的数据,重点研究了生产资料投资和价格限定两个因素。厂商为了提高所在行业的进入壁垒,阻止潜在竞争者大量进入该行业,生产者往往会加大生产要素的过度投资,同时还会提高限制价格。
  
  Janos Kornal(1992)指出在社会主义国家当中,从传统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存在“投资饥渴症”.因为缺乏自我约束机制和自我控制机制,加之政府决策分散化、外部投资控制放松,政府和企业的过度投资和不合理的激励政策可能会导致产能过剩。
  
  科尔奈(1992)通过对各大行业运行情况分析,认为在社会主义国家存在“扩张冲动”[4].政府可以直接参加经济活动,对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但是,政府往往会因为对企业投资的约束不到位而加重投资力度,从而导致过剩产能的出现。Banerjee (1992)以外部信息不完全为基础,假设企业由于没有准确掌握其他企业的行为,而对未来的社会需求产生良好的预期,就盲目扩大投资,提高生产能力,从而导致产能过剩[5].
  
  Joehong Kim(1997)在《Inefficiency of subgame Optimal Entry Regulation》一文中讨论了关于进入规制政策和竞争政策。Joehong Kim 创建了一个模型,为了增加该行业的进入壁垒,阻止大量的潜在竞争者进入该行业,在位企业和政府联合起来建立了模型。为了提高某一行业的准入标准和减小在位企业的成本,政府制定了进入管制政策[6].同时,在位企业为了建立更加严格的进入壁垒,赚取更多的垄断利润,就增加了生产要素的保有量,从而增加了产能过剩发生的风险。
  
  吉川(1995)是日本着名的学者,他选取了钢铁、化工两大行业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7].通过对这两个行业产能过剩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他发现金融机构和厂商的投资有很大的关联,由于金融机构的监督不到位,导致了厂商对某一行业的多度投资,从而产生了产能过剩问题。
  
  David Bessanko(2007)在《块状生产能力投资动态》中指出可以依靠改变投资结构来减少产能过剩。他建立了一个模型来说明差异化小的产品比差异化大的产品出现过度投资的可能性更大,而且这种产能过剩持续的时间不会太长,企业可以利用先进的技术来创造以前没有的产品来抑制产能过剩。
  
  2. 国内研究现状
  
  张维迎(1999)指出,经营者在生产过程中往往通过利用经营权和所有权相分离来为自己谋取利益。国有企业就成为他们实现自己目标的工具[8].在给商品定价时,弱化了消费者约束而相对增强了产权约束,从而导致企业之间恶性竞争的加剧,最终导致了过剩产能的出现。武在平(2006)在对我国 13 个行业的企业运行情况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这这些行业的设备利用率和开工率,认为在一些行业当中存在着明显的开工不足,库存增加,从而判断出这 13 个行业存在产能过剩[9].
  
  林毅夫(2007)从形成机制视角对产能过剩矛盾进行了研究,他认为,产能过剩与政府的过度投资和企业的投资扭曲之间有一定的关联[10].受到信息不对称的限制,人们缺乏关于该行业发展的完全信息,往往会对该行业的社会需求状况做出错误的判断,从而盲目增加生产要素的投资,进而导致产能过剩问题的出现。
  
  江飞涛(2008)提出政府关于投资优惠政策的制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产能过剩矛盾的出现,他认为购置土地使用权产生的费用不是沉没成本,获得土地时付出价格低于市场价格甚至免费不只是投资者的土地成本的减小,同时企业还可以从中获得投资补贴,为了获得巨额的投资补贴,实现利益的最大化,企业往往会盲目扩大生产要素的投资,使其产量远远大于社会的有效需求,从而产生了过剩产能。
  
  辜成允(2009)经过对一些行业产能过剩问题的研究,提出某一行业的产业集中度过低是导致该行业产能过剩出现的重要原因之一。
  
  周劲(2010)认为政府在对经济活动进行宏观调控中出现了“补位”和“缺位”现象,导致了行业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产能产量超过社会需求,进而导致了产能过剩的发生。因此政府应该通过转变职能,减少对经济的干预,严格环境标准,完善市场准入制度等措施来缓解产能过剩.
  
  曹建海(2010)通过对传统行业结构调整的研究,指出在这些产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由于受到需求萎缩的影响,生产中会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
  
  陈文玲(2014)通过对我国各企业产能运行情况研究的基础上,把产能过剩分成了四种类型[12].在此基础上提出我们可以通过发挥贸易、市场布局的优势来缓解产能过剩矛盾。
  
  综上所述,近几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产能过剩矛盾愈演愈烈,该问题得到了各地政府的关注。国内外学者也加强了对该问题的研究,他们通过对具体行业产能过剩的情况进行分析,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产能过剩的内涵,同时找出了产能过剩的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化解产能过剩的对策。虽然很多学者概括了产能过剩的内涵,但是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针对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很多学者从政府和市场两个主体出发,提出了一些观点和看法。一方面他们认为产能过剩是由于政府的过度干预和政绩考核机制不科学等原因造成的。另一方面他们认为产能过剩是由于市场机制不完善和盲目投资等原因造成的;对于产能过剩矛盾的化解方法,政府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这些政策建议虽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产能过剩矛盾,但是,由于国内外经济低迷,市场需求萎缩等因素的存在,目前我国产能过剩程度依然严重。本文在分析国内外产能过剩相关资料的基础上,以钢铁行业为突破口,对河北省产能过剩矛盾进行研究,从而提出一些治理产能过剩的对策建议。
  
  (三) 研究内容及方法
  
  1. 研究内容
  
  本文以河北省的钢铁行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剖析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现状,从政府层面、市场层面和企业层面探索了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同时,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治理产能过剩经验,针对河北省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化解河北省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对策建议,以期对缓解河北产能过剩矛盾的压力,推动河北钢铁行业优化升级,早日建成“工业强省”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本文主要由七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产能过剩相关概念界定和理论研究概述。这部分首先界定产能过剩的内涵、评价指标及特征,分析比较了产能过剩与生产过剩、产量过剩等概念,提出了这些之间的异同点。同时,介绍了产能过剩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资本循环和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理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投资过剩理论和软预算约束理论。
  
  第二部分:河北省钢铁行业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这部分主要介绍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北省钢铁行业经历的三个发展阶段,即体系确立阶段、行业反复调整阶段及新发展阶段。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河北省钢铁行业的优势和不足。
  
  第三部分:河北省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现状分析。这部分主要介绍了河北省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表现、特征以及产能过剩的危害等相关内容。
  
  第四部分:河北省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成因分析。这部分从政府、市场和企业三个层面探讨了河北省钢铁行业产能过剩产生的原因,这些原因既包括政府的投资冲动,产业发展政策不合理;市场的进入退出机制不健全,供需矛盾严重失衡;又包括企业的技术水平落后、产品同质化、片面追求规模竞争效应等原因。
  
  第五部分:国外钢铁行业产能过剩治理的经验借鉴与启示。这部分主要介绍了美国、日本两个国家产能过剩的历史和治理产能过剩的方法和措施,总结了其产能过剩治理的经验,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国外产能过剩的治理带给我们的启示。
  
  第六部分:推进河北省钢铁行业治理产能过剩的对策建议。这部分从供给和需求两个方面提出了推动政府、市场和企业三个主体治理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对策建议。主要包括:转变政府职能,实现绿色 GDP 考核机制、完善化解过剩产能的政策法规体系;完善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利用大数据平台,强化过剩产能的跟踪治理;大力推进科技创新,促进产品结构优化和提升品质绩效、推进钢铁行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
  
  第七部分:结论。这部分对论文文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概括,并且指出了在研究过程中存在的一些不足之处,为将来进一步深入研究河北省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奠定了基础。
  
  2. 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法。通过对国内外关于产能过剩有关文献资料的搜集和整理,结合河北省钢铁行业的相关资料,从而获得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经验和启示。
  
  (2)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本文在对河北省钢铁产业产能过剩进行定性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河北省钢铁行业的产能利用率、产业集中度等相关数据对产能过剩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13].
  
  (3)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本文以河北省的钢铁行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剖析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现状,从政府层面、市场层面和企业层面探索了产能过剩的形成机制,同时,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治理产能过剩经验,针对河北省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化解河北省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对策建议。
  
  (四) 论文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1. 论文重点
  
  本文的重点是通过分析河北省钢铁行业产能过剩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了化解产能过剩的合理化对策建议,以期对推进河北省解决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2. 论文难点
  
  河北省作为我国钢铁第一大省,为数众多的大中小型钢铁企业产能过剩程度比较严重,因此,在寻找化解产能过剩的方法措施时,必须结合河北省的现实状况来研究,要掌握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及资料具有一定的难度。
  
  3. 论文创新点
  
  论文选题的角度具有一些新意。根据笔者所能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可以看出,关于钢铁行业发展问题的研究相对较多,而关于产能过剩的研究还比较少,尤其将产能过剩与钢铁行业结合起来进行实证研究的就更少了,针对这一情况,笔者在我国实施“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和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大背景,选择了目前国家和地方政府比较重视的经济领域当中的产能过剩问题进行研究,着重分析了河北省钢铁行业产能过剩问题及问题的成因,提出了治理钢铁行业过剩产能的一些对策建议。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