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历史教学论文

“史鉴功能”与中学历史教学的立德树人问题探讨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2-23 共3989字
论文摘要

  我国着名的史学家吕思勉先生说:“历史者,所以说明社会进化之过程者也。欲知现在,必溯原于既往。现在之所以然明,即事物之真相得。事物之真相得,则应付之术,不待求而自出。”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也说过:“我们研究过去是为了了解过去,了解过去是为了解释现在,解释现在是为了观察将来,总之,研究历史不是引导人们向后看,而是引导人们向前看。”

  两位历史学家的话告诉我们“史鉴”功能就是从历史中吸取和总结经验教训,为现实服务,借鉴历史经验来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功能。中学历史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发挥历史“以古鉴今”的功能,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用正确理性的观点和方法来思考和解决现实问题,使学生懂得怎样分辨美丑、善恶、是非,更快地积累人生经验,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进而激发学生关心国家、关注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长期以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中学历史教学还是过分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学生把历史看成是一门“死”的学科,认为历史学得好不好,关键是看记忆力强不强,会不会背。不能以史为鉴,不能读史明智,不能用历史知识指导自己的生活,因而感到“学而无用”,由此产生厌学情绪。

  美国着名学者杜威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笔者在研究初中历史教学的本质属性和教育责任过程中,深切地感受到了问题的普遍性和严重性,有感而发,借本文就“史鉴功能”与中学历史教学的立德树人问题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发挥“史鉴功能”是社会育人的需要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变革、大融合和大发展的时代,使得人们的价值取向趋向于多元化,这一方面冲击了许多旧的观念,人们增强了自主、竞争、务实等新观念;另一方面,新思潮新观念裹挟而来负面影响,使得社会的主导价值观受到了冲击。

  当代中国也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时代赋予中国人民的崇高使命。培育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需求,也是青少年自身成长和全面发展的需要。作为人文学科的历史教育,就应该为构建未来新型人才所需的人文精神而努力,充分发挥其陶冶人格情操,深化精神境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文养育功能,以激活人的心灵,为人的健康发展疏源导流。

  二、彰显“史鉴功能”是中学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和学科优势

  新课标明确提出:“义务教育阶段的历史课程,是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传承人类文明的优秀传统,使学生了解和认识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更好地认识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学生通过历史课程的学习,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从历史中汲取智慧,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悠悠中华,源远流长,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既创造了璀璨夺目的文化,又创造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优良品格和气质,形成了以杰出的历史人物为脊梁、以博大精深的思想宝库为源泉和以丰富的文化遗产为特征的精神财富和物质文明。充分挖掘历史素材,寓育人理想于历史教学中,培养出更具深刻文化素养和知识更丰富、身心更和谐健全的现代中国人,发挥其“借鉴历史,资治育人”“服务现实,创造明天”的社会功能,正是历史教学的根本目的和优势所在。

  三、渗透“史鉴功能”是中学历史教学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促进人的智慧的生成,促进人的完美情感的生成,促进人的健全人格的生成。教育的本意应当是:赋予人以价值,并且不断提高这种价值,使得受过教育的人的生命更具有意义,更能为其他人和社会所接纳、所需要、所尊重。历史学科既是一个知识体系,又是一个价值体系、伦理体系,更多地教人求真求美。历史也是一部社会教科书和人生教科书,它具有多方面的社会教化和思想滋养功能,是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认识自我、超越自我、完美自我的强大武器。因此,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渗透“史鉴功能”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一)资鉴历史得失,培养学生正确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的能力

  历史发展的轨迹是周期性螺旋式上升的趋势,历史与现实常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历史的经验应该借鉴社会才能向前发展。历史教学亦应体现其“鉴前世之兴衰,考古今之得失”“究探治乱之迹,上助圣明之鉴”,服务现实,把握未来的功能。中学历史教材中有着丰富的“史鉴”材料:政治经济的改革与发展、文化的繁荣和传播、战争的影响与启示、科技的发明与运用、名人的典范和榜样、思想的争鸣与解放等。在教学中,通过灵活多样的方法与手段让学生走进历史、观察历史、感悟历史,从历史事件的利弊得失中吸取经验教训,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钥匙;从历史人物的正反面教材中分辨善恶美丑,找到修身正冠的镜子。

  我国自古有借古鉴今的优良传统。秦亡汉兴,汉初统治者重视吸取秦亡的历史教训,轻徭薄赋、与民生息,出现了“文景之治”;唐初统治者总结隋亡的历史教训,认识到政权“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必须“居安思危”,因之出现了我国历史上少有的“贞观之治”;解放初期,由于照搬苏联模式,出现了严重的社会问题,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同志吸取教训,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逐渐走向富强。

  这就是王夫之在《读通鉴论》中说的“一部历史,得可资,失亦可资也!”

  今天,国内外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我国改革开放迈向现代化更需要借鉴历史的经验。如20世纪30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的“新政”措施,虽然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但其对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尤其是启动市场和实施“再就业”工程,就有诸多可资借鉴之处。通过引导学生对历史与现实问题的思考与分析,从而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法和途径,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方法论。

  (二)弘扬改革精神,让学生树立改革发展的思想意识

  中外历史的发展证明,只有不断改革,坚持开放的政策,国家才会迅速发展。唐朝对外开放,兼容并蓄,盛世空前;相反,清朝因循守旧、闭关锁国,造成社会停滞不前,失去前进的动力,致使近代饱受外来殖民者的侵扰和掠夺。中国历史上通过改革而带来了社会大治、推动社会进步的史实很多,如: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等。联系我国当前的改革开放,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学习这些历史知识时,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到改革对社会发展所起的促进作用,培养学生逐步形成改革开放的意识;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认识改革的道路是曲折的、有阻力的,甚至是有牺牲的,从而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迎难而上、锐意创新、不怕牺牲的改革精神。弘扬历史上的改革开放精神正是未来建设者必备的素质。

  (三)发掘科技成果,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中华民族是一个善于创造发明的民族。在中国古代史的学习中,可深入挖掘中国古代辉煌的科技成果的史料。如:都江堰被誉为“世界水利文化的鼻祖”,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布局合理、运行科学,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还有“四大发明”对世界文化发展的重大贡献;莫高窟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宝库等。通过让学生收集整理这些史料,并将古代的科技成果与世界相关科技比较,既可让学生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又能激发学生的科学精神。而在近代史学习中可从中国错失第一、二次科技革命时机,英美等迅速发展成强国,让学生认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解科技兴国的战略国策,增强学生立志献身科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借鉴乡土历史,增强学生爱国爱乡的情怀

  乡土历史是祖国悠久历史、灿烂文化、民族灵魂的一个缩影,通过收集整理乡土历史材料,并恰当地融入教学当中,或者结合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参观考察本土的历史遗存、古迹,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教育的具体而生动的方式。“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此话很有道理。人们对自己家乡的山川草木、人文景观、历史发展、社会变革等一般都有深厚的感情。教学中融入乡土历史,能够把历史时空讲得接近,把历史人物讲得可亲,使学生通过对家乡历史发展的认识,促进对家乡现状的思考,使学生的思想感情与家乡与祖国联系得更切实、更紧密,培养他们为家乡的美好明天和中华民族的腾飞而努力奋斗的志向。

  (五)利用名人典范,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把“中国的脊梁”高标放到历史教学的大旗之上,利用名人典范以人育人是“史鉴功能”发挥到最高境界的途径。

  青少年正处在构思自己未来方向的阶段,此时最需要认同效法的对象,来鼓励他们建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坚持为理想奋斗的勇气。而历史人物的教育,最能深化学生的情感,他们的典型道德形象引起的情感体验和共鸣往往是产生道德行动的强大动力。在人类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涌现了无数可歌可泣的、可尊可敬的优秀人物。如坚持“直笔”修史的司马迁;坚持“日心说”,虽被宗教裁判所监禁折磨八年而毫不动摇的布鲁诺的求真精神。还有孙膑,双膝被残而作《孙膑兵法》;祖冲之,历经万次演算将圆周率数值推算到小数点后第七位的立志勤学精神。又如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道理;张骞矢志西域,百折不挠的精神;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凛然气度;谭嗣同快哉赴死的崇高气节等。鲁迅先生称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些仁人志士、英雄豪杰的崇高思想、道德风貌、光辉事迹及他们的名言、名句、名联,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生动教材。让学生遍览群星,照照镜子,学学精神,养成浩然之气,塑造健全人格,为国家的百年大计竖稳栋梁。

  总之,中学生在成长的过程中会遇到许多认识问题,教师有责任教给他们一些基本的观点和做人的准则。历史是当代人的财富,人们可以用历史借鉴现实,也可以用现实反思历史。中学历史教学只有充分发挥其“史鉴功能”,才能真正实现“立德树人”的教学理想。

  [参考文献]

  [1] 吕思勉.本国史答问[A].吕思勉遗文集(上、下册)[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2] 国家图书馆.部级领导干部历史文化讲座史鉴卷(上、下册)[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