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历史教学论文

历史教学中怎样渗透德育教育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2-23 共3519字
论文摘要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素质教育成为了当前教育的宗旨。素质教育的核心就是培养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的确,如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学生是我们从事教育事业的理想追求,这也是适应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国家的强大离不开科技的发展,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人才的创造,而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的发展。作为21世纪的教师,我们有义务为国家培育高素质的人才,而高素质的人才除了具备丰富的科学知识之外,更应该具备良好的品德,这有利于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和谐发展。因此,德育工作成为教育事业的重上之重,一切教育教学工作都应该围绕德育工作而展开。因此,“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把握住德育的目标,对教材中的德育因素进行发展,不断地进行教学方法的创新,以期可以将德育很好地渗透到教学中去,从而有效地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一提起历史,很多人就会陷入一种误区,以为历史就是死记硬背,成天与过去的事情打交道,脱离现实,毫无用处。其实不然,正如我国古代着名历史学家司马迁所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历史是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人类一代又一代相传下来的文化体系、传统美德、宝贵经验、成败得失等人类文化的优秀成果,学习历史能使人认清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向,从先辈的身上汲取乐观进取的人生观、价值观,从而联系实际形成自己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同时历史知识又是开展德育教育的生动的现成素材,完全地抛开历史教学所进行的德育教育是空洞贫乏,苍白无力的,这很难让学生信服。相反,“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通过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所进行的德育教育,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越来越凸显优势。因为历史课就是一本活生生的德育课,历史教师如果认真钻研教材,精心备课,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爱国主义教育因素,然后有感情地讲述教材,进而感染学生,给学生以教育,就能充分发挥历史课的真正作用。下面笔者就来谈一谈在历史教学中是怎样渗透德育教育的,以起到抱砖引玉的作用。

  一、运用历史故事,引发德育共鸣

  历史是人创造的,历史就是一个个故事、一件件事件搭建起来的,在这些故事里,在这些事件中无不包含着人类社会的真善美与假丑恶,无不渗透着人类的情感。“只有在感情上接受,才能在思想上认同,情感比思想领域更广阔,而思想比情感内容更深刻。”

  因此如果历史教师能够精神饱满、饱含激情去为学生生动地讲述这些历史故事,那必然会感动学生,使学生对这些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达到情感上的共鸣。

  例如,笔者在讲述选修四第六章《伟大的科学家詹天佑》时,笔者是这样向学生娓娓道来的:詹天佑从小刻苦学习,是晚清第一批公派出国留学的留学生之一,学成后,他放弃海外优厚的条件毅然回国投身于中国近代的铁路交通事业,克服了种种困难,经历了层层考验,主持并成功修筑了京张铁路,为中国近代的铁路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遇到困难,他总是想: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一定要修好;否则,不但惹外国人讥笑,还会使中国的工程师失掉信心。他那强烈的爱国心是无法用文字表达出来的。在有困难时,他居然还想着国家,想着要为祖国争光。他对工作极端负责,要不,怎么会提早两年京张铁路就全线竣工呢?詹天佑不但有对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而且还有创新精神。从他设计的一种“人”字形线路就可以看出。詹天佑的创新精神来源于实践、勤奋。是啊,我们不正需要这种爱国品质与创新精神吗?同学们,你们觉得我说的对吗?顿时,课堂上鸦雀无声,连平时爱做小动作、爱讲话的学生也低下了头,陷入了沉思,笔者顺势布置了一个讨论主题,题目为《我的理想》,让学生畅所欲言。就这样一堂历史课使学生在无形中接受了一次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使学生在听故事中不知不觉的被詹天佑的爱国精神与勤奋创新精神所感动,激励了学生发愤图强,立志为祖国的现代化建设添砖加瓦,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的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二、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增强德育教育的效果

  传统教学长期以来一直占据着主导地位,一本教科书、一支粉笔、一张挂图、一块黑板和教师的讲述主宰着历史课堂,成为实施历史教学的主体媒介。这种单一枯燥的教学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要求,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厌倦、抵触,即使靠教师运用生动的语言描绘也很难使学生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往往在思想道德教育上比较空洞,使历史课的德育功能不能正常发挥。

  而如果能充分利用多媒体,就能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生动、具体、形象地对学生进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易于学生接受。”“让其身临其境,亲身感受历史时代的氛围,通过内心体验,引起情感共鸣,自觉地接受熏陶”。

  这样能大大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紧密联系,使德育内容融入我们的日常教学之中,使其更加鲜明生动。

  例如在讲必修2第六单元第2课《罗斯福新政》时,可以把罗斯福小时候患有小儿麻痹症的事件再现给学生,再把他如何克服困难,当选美国总统,如何历尽艰辛、摆脱阻挠推行新政等一系列事件通过视屏播放的形式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走进罗斯福,从而使学生深刻体会到罗斯福总统身残志坚,不畏艰难,勇于创新,敢于改革的优秀品质,使学生在了解历史知识的同时接受了一次道德品质的教育,激发了学生奋发向上,勇于拼搏的情感,这也是我们历史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项教学目标。

  三、根据历史教学目标,科学合理的渗透德育教育

  教师应该根据历史教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科学合理地设计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心理发展特征制定出切实可行的德育教育目标,充分发掘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并与学生的实际相结合,渗透科学合理有效的德育教育。把历史教学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认识目标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进而选择有效恰当的学习方法进行德育教育。

  例如在讲必修3第八单元第1课《文学的繁荣》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收集一些经典名句并组织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诵读,在诵读过程中让学生感受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体会其作品的风格,这样既能让学生在文学的殿堂里遨游,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优雅的品质和良好地审美情趣,又能让学生对19世纪以来的文学体裁有了充分深刻的了解,有效地把历史教学和德育美育教育完美的结合在一起。

  四、采取开放式课堂,让学生在讨论中享受德育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探究式学习逐渐走进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材的特点,有计划、有目的地创设一些情境,设计一些专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能力。通过讨论有助于学生分清是非,克服认识上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有利于学生思想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例如,笔者在讲必修1第二单元第1课《雅典民主政治》这一课时,笔者事先让学生结合书本教材收集梭伦改革、克里斯提尼改革和伯利克里改革的内容,并让学生自己以当事人的身份展现给全班学生,更好地了解雅典的民主政治的内容,此时教师可抛出疑问,进而让学生思考雅典民主政治确立和发展过程中的进步性与局限性,通过指导学生运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历史,使学生清楚地了解到这些改革家虽然给雅典带来了精神文化领域的辉煌成就,给近现代西方的民主制度留下了宝贵的财富,但由于阶级的局限性,也给雅典人民带来了苦难,这样既使学生认识到历史人物的功绩,又看到他们自身的缺陷给人民带来的灾难。培养了学生全面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通过讨论,学生从中受到了启发教育,使学生明白既要学习历史人物的勇于创新,敢于改革的进取精神,又要摈弃他们身上的缺点和不足,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达到“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可以明得失的现实价值。在拓展学生的历史思维和视野的同时,也受到了德育的熏陶。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的革新,历史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已经成为一种必然,并被实践证明是正确可行的。历史学科以其得天独厚的优势在德育教学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总之,在历史教学中,老师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为学生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古人云:“读史使人明智”,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这正是历史教育的真正价值所在。

  参考文献:

  [1]刘艳丽:《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探讨》[J]《新课程导学》,2012年35期。
  [2]赵宏波:《利用历史学科优势 凸显德育渗透效果》[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年02月第33卷第1期。
  [3]陈建双:《浅谈多媒体和历史与社会教学优势及存在问题》[J]《视野》。
  [4]陈杰:《多媒体技术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教学科研(科技信息),2009年第33期。

相关标签:德育教育论文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