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历史教学论文

初中实施历史“探究式教学”存在的一些问题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08-30 共3946字
论文摘要

  新课程理念就像一排排海浪,不断冲击着我们的课堂教学;又像一名年轻的开拓者,不时带给我们神采和活力。我们的学生是有生命的人,他们有理想、有追求,他们渴望在教育中获取生长和发展的力量,获得展开生命过程的“燃料”,这就要求我们的课堂也应该具有活力。针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转变学习方式、注重探究式学习就成为了课程改革中的重中之重。“探究式学习”的成效直接关系到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也关系到了“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然而,自2002年新一轮课程改革开始实施以来,我们发现教师在理解和实施历史“探究式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偏差,常见的问题如下。

  1.探究定位的学术化。目前,有观点认为探究等同于研究,教师在指导学生探究时,往往追求科学家一样的探究水平,向博士生导师指导研究生看齐。潜藏在这种观点背后的目标是既要求教师成为“百科全书”,没有学科界线地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又要求教师有高超的研究能力,以解决学生探究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难题。这种将探究性学习定位在历史学家专题研究的高度,必然会给教师带来巨大的压力,使教师感到彷徨和灰心,最终使学生的“探究式学习”逐渐变得遥不可及。探究并不复杂难懂和高不可攀,教师必须打破教材的束缚,提倡学生在教材的基础上探究比教材更广泛的生活领域以及与学生的经验紧密相连的各种问题。

  2.探究内容的随意化。探究是人类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但并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必须是探究性的。有些教师在教学中,随意地把学生早已熟知的教学内容贴上了探究的标签。这样探究内容的随意化,伴之而来的必将是低效能。

  3.探究过程的形式化。教师的探究式教学是以解决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当探究问题确定之后,课堂教学的重点便是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寻求多渠道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讨论是课堂活动的常态,小组或合作学习是学生探究式学习的主要途径。但是用心观察就会发现,这样的讨论几乎只流于形式,绝大多数学生并没有真正参与到其中,往往是学生的课堂探究“热热闹闹”,课后活动“轰轰烈烈”,最后的考试却是“一塌糊涂”。可见,教师在探究性教学中,缺乏的是有效实施以学生为主体的合作、探究的策略。

  那么如何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有效实施探究式学习呢?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探讨。

  1.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学生对知识的认知规律是从表面到深层、从感性到理性的,而只有学生具有了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才能保证这一过程的有效实现。在学习历史的过程中,许多历史事件是学生没有亲身经历过的,学生自然会对它们感到陌生、有距离感,而我们一旦将学生的兴趣点与历史学习结合起来,设计出符合学生特征的教学模式,学生就会产生一种轻松愉快的情绪,这种愉快的情绪反过来又会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历史知识。例如可从我国运河名城丛书之一的《运河名称——苏州》的出版助推了京杭大运河申遗的新闻情境入手,结合图文向学生展示京杭大运河的前身是隋朝大运河,以激发学生探究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历史。这样的方式角度新颖,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使学生认识到了运河的历史作用,探究出了人们对运河进行有效保护、合理开发和科学利用的措施。又如中国古代思想史内容枯燥,距离学生的生活太远,学生不感兴趣,不容易掌握。设计这一课时,我打破了原有的教学模式,结合学生亲身体验的常州春秋淹城遗址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借助更鲜活、更丰富的活动体验来丰富自己的历史知识,感受这一遗址的文化内涵。还可以让学生讨论如何用诸子百家的思想来进行班级建设和管理。这样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又充分体现了史学的借鉴功能,使学生感到了历史的可用、可亲、可信。教师要用心发现生活中的历史细节,创设更多的历史教学情境。如12月13日南京鸣响防空警报、1980年版人民币上人物像的民族名称、美国国旗的变化等,当教师把这些生活中易被忽视的细节背后所蕴涵的历史背景呈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会有眼前一亮之感,会促使学生自主探究这些生活细节背后更多的历史。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通过创设历史情境,构建趣味课堂,让学生带着梦想走进课堂,让课堂成为学生实现梦想的天堂,从而引导学生学会编织梦想、培养历史思维。

  2.通过设计问题,分组合作,来引导学生探究。“学贵知疑,教贵设疑。”学生不同于成人,他们的探究活动可能是幼稚的、漫无目的的,因此需要教师的精心引导,需要用问题来激发和调动,因为有效的问题是探究的起点与动力。有效的问题能创设一种充满张力的情境,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打开学生的思路,打造质疑的氛围,这样学生就会像鱼儿寻找食物一样去求知。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探讨历史现象、历史事件的本质,通过环环相扣的设问、层层深入的剖析,从而探究出问题的答案。历史问题的来源是广泛的、多元的。教师应该具有开放的眼光,综合来自生活中的问题,最大限度地使提问和学生个人的问题发生共鸣,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去探究未知的领域。教师的问题要有创意,要有一定的思维负荷,要能引导学生探究和挖掘思维过程中所得到的那些可以继续拓展的思维结果,从而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探究习惯,又让学生享受到了自我创造的愉悦,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例如在讲授“唐朝盛世经济的繁荣”一课时,先让学生熟悉课文,再带领学生“乘着时间的隧道回到唐朝”,经过分组,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有学生说:“朕是唐朝的皇帝,身上穿着考究的丝绸衣服,经常在大堂之上接待来自边疆各族和世界各国的名士……”有学生说:“我是唐朝的商人,销售高档的陶瓷,无论是越窑的青瓷,还是邢窑的白瓷,我都应有尽有。”有学生说:“我是唐朝的农民,用曲辕犁耕地,用筒车灌溉庄稼,农田里的收成比以前大大提高了。”教师要引导学生分组合作,亲身体验不同的角色,以促进学生自主参与到历史学习中,引发学生的探究行为,使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者,而是“探索者”“发现者”。

  3.给学生充足的探究空间和自由度,经历探究的过程。探究式学习的教育价值还在于探究的过程。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探究时间和自由度,让学生在一个宽松的时空环境里,自由地开展研究,自主地经历探究的过程,学会交流和合作,学生才会有不同的体验和感受,才会有不同的发现和表达,才会真正得到锻炼和提高。历史探究性学习关注的是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强调的是得出历史结论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结论本身,教师心目中追求的不应只是惟一的标准答案,而应是多维的思考。例如《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一课,我用课件向学生展示了《辽、北宋、西夏形势图》,指出了澶州之战和澶渊之盟,显示了“澶渊之盟”的内容,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研究澶州之战的结果,思考宋军击退北方的辽军,在宋军获得军事上的优势的情况下,为何又有澶渊之盟的约定,让学生从辽、北宋及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三个方面对澶渊之盟的影响进行分析评价。

  最后得出结论:澶渊之盟对辽来说,辽兵脱险,又得“岁币”;对北宋来说,澶渊之盟是屈辱性和约,“岁币”成为了北宋人民的沉重负担;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澶渊之盟的订立有其积极的一面,即结束了北宋与辽之间的战争,维持了双方和平稳定的局面,加强了经济交流。新的发现激发新的探究,在探究的过程中,又会生发出新的探究问题,这样层层递进,随着探究活动的展开,学生的经验就会逐渐积累,认识就会不断深化。

  4.注重教师的指导,提升学生的探究能力。探究式学习是否真正发挥出了它的巨大作用,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是否有勇气开始新的尝试与探究,是否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推陈出新,这一切都取决于教师自己的责任感与自身的实力。历史教师应有新颖的教学理念,即要摆脱权威者、施令者、裁判者、独唱者的角色,而以平等的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进入到学生的内心世界,真正认识到学生是历史学习的主人。历史教师应有指导学生探究学习的能力。教师对学生的探究选题、探究方案、探究过程等每一个环节都进行指导,让学生获得一种豁然开朗般的顿悟,使历史智慧在学生身上得以构建与传承,故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发表不同的见解,从而发展他们的个性,激发和保护其探究热情,为学生营造一种自主、合作、探究的宽松环境。

  历史教师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

  教师是历史知识的“呈现者”,还是历史信息的“重组者”,应使历史教学真正呈现出动态生成的创生性质。而实现这些,就需要教师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俗话说“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要有一桶水”,教师应让自己成为一条不断自我反思、常流常新的小河。如从《新航路开辟》中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当今世界与中国的海洋问题,历史证明:一个海洋大国或濒海大国必须拥有一支强大的海军,海军兴则海权兴、国家强,海洋意识被解读为一种开拓创新、征服冒险和竞争进取的意识,其核心是开放、进取、竞争和协作,海洋是进入全球经济的必由之路。纵观世界大国的发展史,任何一个强国的崛起,无论是西班牙、英国、法国、美国还是日本、俄罗斯,都是依靠海洋、通过开发海洋而成为世界强国的。而中国,对海洋的开发和利用还处于浅层面上,远未做足、做好“海”的文章,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我国缺乏海洋意识,因此增强全民族的海洋意识,对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重要意义。

  综上所述,每一位历史教师在探索探究式教学之路中,都应遵循新课程标准所强调的“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注重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和方法……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和交流合作……养成探究式学习的习惯”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得到情感体验,构建历史知识。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成为学习的主人,真正投入到历史学习中,最终得到持续、全面的发展。当然,这需要我们持续的努力,它不是一件易事,但值得我们坚持去做。

  参考文献:

  [1]彭钢,蔡守龙主编.教学现场与教学细节.教育科学出版社.
  [2]侯建飞,金波编着.初中历史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3]郑金洲主编.新课程课堂教学探索系列——体验教学.福建教育出版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