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会计论文 > 管理会计论文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框架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6-03-29 共3912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AHP模糊综合分析
  【第一章】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探究引言
  【第二章】内部控制与AHP模糊综合分析法理论
  【第三章】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框架
  【4.1】A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4.2】内控评价模型构建与数据处理
  【4.3】完善A国有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管理建议
  【结论/参考文献】国企内控情况的综合评价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3 章 内部控制评价体系框架

  3.1 内部控制评价目标

  根据内部控制定义可以看出,内部控制设计的目标是基于五个方面的,包括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执行、资产的安全、财务信息的完整以及真实、经营效率的提高和企业战略的实现。经营管理是每一家企业必不可少的、乃至是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的活动,企业的经营管理必须要有一个确定的目标,才能使得企业成为一个有方向的、有追求的经济组织。内部控制主要是促进企业的经营管理目标的实现,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目的性明确,符合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28],而为了使得内部控制可以发挥其促进企业加速发展的推动作用,内部控制评价由此产生,因此,内部控制评价可以看做是以内部控制为手段进行的对企业经营管理的再控制,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与运行进行监督把1对于企业进行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来说,首要的目标就是通过对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与运行进行监督检查,在评价过程中不断发现内部控制缺陷,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与完善,进而促进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间接为企业实现价值最大化的目标服务,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29].

  从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具体进程上观察,由于企业效率的提高与企业控制目标的实现与否没有具体的指标可以显示,而且企业进行的内部控制评价较大程度上依赖于外部审计的结果,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往往侧重于企业规章制度的执行以及财务信息的真实完整,而对于企业经营效率的提高和控制目标的实现的关注度较小。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国有企业面临的竞争风险更加具有多元化与复杂化,在国有企业内加强对经营效率的提高与目标的实现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因此,在进行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时,应提高对企业经营效率、实现企业战略发展目标的关注。

  3.2 内部控制评价的对象

  内部控制评价的对象是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进行评价是企业建设与运行内部控制体系、不断完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可或缺的一环,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蕴含在内部控制建设与运行的过程当中,与内部控制体系相辅相成,因此,在具体评价实施中一般是根据控制过程进行,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设计和运行两方面进行评价。

  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是指为了实现内部控制目标,各项必需的内部控制程序、流程都已设置并且设计恰当,配合企业的发展情况,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是指在内部控制程序、流程都已合理设置完成的前提下,内部控制可以按照已设置的内部控制程序、流程进行,为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合理的保证。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内部控制设计有效性为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提供基础保证,如果内部控制程序设计不当,存在漏洞,那么即使内部控制得到一贯执行,内部控制也无法实现目标;同样的,即使内部控制制度都已恰当、合理的设计,如果不能得到一贯的执行,那么内部控制同样是无效的[30].

  对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要综合考虑企业产业特征、规模大小、发展时期以及文化背景等,同一企业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的经济环境甚至是不同的地区实施的内部控制也可能会存在不同之处,进行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需要充分考虑到这些因素,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工作。

  3.3 内部控制评价角度

  截至目前,我国并未发布制定有关国有企业详细的内部控制评价的法律法规,仅是在 2007 年,由国务院国资委发布的《中央企业财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指引(2007 年度试行)》,对中央企业的财务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范围、内容、方法以及程序等进行了规定,范围仅涵盖部分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部分内容,并没有针对我国国有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进行专项深入的规定与解释。因此,在对国有企业内部控制进行评价时,本文依据《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中的相关规定,在国有企业自身实际内部控制建设的基础上,围绕企业的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五要素,确定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时应采纳的具体指标内容,对企业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价。

  内部环境是企业内部控制建设与运行的基础,同时也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的有效保障。内部环境评价是以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情况为基础,对企业的全体员工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能力、管理理念和经营风格、权责分配情况、人力资源政策以及组织结构等进行评价。通过近几年来曝光的财务丑闻和违规经营的公司案例,都有一个共性,就是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建设有很大的漏洞;风险评估是企业面临生产经营中的各类风险,进行识别、分析以及评价的过程,是企业进行风险管控的基础。风险评估评价是指对企业的风险辨识能力、分析能力以及应对能力的评价,在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企业不仅要有识别显性风险的能力,也要能够识别隐含的隐性风险,要有对风险进行合理分析判断以及提出应对措施的能力;控制活动是指结合考虑风险评估的过程与结果之后,采取具有针对性、有效的风险控制措施,使风险保持在企业可接受程度范围之内,控制活动评价即结合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根据企业所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实施情况,对风险控制措施的效果进行评价;信息与沟通是指企业可以准确、及时的将经营管理过程中所需的信息进行传递与反馈,确保企业内部之间、企业与外部之间的信息畅通,实现有效地沟通。信息与沟通评价则是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对企业的信息搜集、信息传递、信息反馈情况以及企业内外部人员的信息沟通等方面的评价;内部监督是指由企业自身组织的对其内部控制建设与运行情况进行的检查工作,以此发现内部控制缺陷,并进行改进的过程,内部监督评价则是对企业进行的针对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与运行是否做到了适当、适时的监督检查,并且对从中认定的内部控制缺陷进行整改情况的评价。

  3.4 内部控制评价原则

  在对国有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时,依据国有企业的特质应在以下基础之上对其评价:

  3.4.1 风险导向原则

  国有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时,应首要以风险评估为基础,其中,隐性风险的识别与防范需要特别注意,然后依据风险可能发生的概率以及大小和风险对企业的单个或是整体控制目标的实现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来判断重点区域、重点业务流程等。在当前经济环境日益复杂与多元化的背景下,国有企业的改革深化已经进入到关键时刻,这也造成了国有企业外部的市场风险逐渐严峻和内部的不稳定性并存的双重风险,国有企业设置内部控制体系的首要目标就是尽可能的规避风险,为了国有企业可以实现稳定、安全的转型,充分发挥企业的竞争能力,在企业内应注重对经营管理过程中可能面临的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培养企业预防、规避各类风险的能力,因此,内部控制评价应首要基于风险导向原则。
  
  3.4.2 科学性原则

  影响企业内部控制运行的因素有很多,各个不同的因素之间也会存在着某种影响关系,因此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应符合科学性原则,内容符合客观规律的发展,满足企业的经营管理需要,将各个影响因素的整合效应考虑进来,最大程度的反映企业与控制目标之间的关系,反映出企业的业务流程特点,准确的揭示企业在运营过程可能面临到的各种风险情况等。在进行企业内部控制时,应依据企业的经营特点选择恰当的、可以反映企业真实情况的评价指标,并且应充分考虑这些指标间的相互联系性,科学的进行探讨分析,遵循科学性原则才能使得内部控制的评价更加真实,反映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建设与运行情况,有利于企业更好、更有效的进行加强改进工作。

  3.4.3 可操作性原则

  在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时,设置的评价体系应尽可能具备可操作性与可执行性,应能做到数据易于搜集整理,方法易于理解使用,既能够真实地反映出企业内部控制实施的具体情况,也能够考虑到评价工作是否能够实际进行操作[31],工作内容能否执行。只有遵循了可操作性原则,才能使得内部控制评价工作可以顺利的进行下去,大大提高内部控制评价工作的效率,可操作原则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评价由理论变为现实的途径。

  3.4.4 成本效益原则

  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工作需要耗费企业大量的人力物力,很多企业进行内部控制评价时采用自我评估与社会评估两部分,因此在进行这项工作之前,我们必须要对其进行成本上的预算、控制,合理的进行指标设置工作,争取以适当的成本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实现最科学有效的评价,这就需要对企业在进行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所需的成本与可能实现的效益之间进行平衡,做出最有利于企业的决策。企业的内部控制程序繁多,各项之间相互关联,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不同,如果将每一项都考虑在内,会造成时间与成本上的浪费,因此需要把握住企业业务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内部控制评价的关键,选择最具有代表性、最重要和最关键的指标作为评价标准,节约成本的同时又能够实现评价目的。

  3.4.5 及时性原则

  日常的内部控制评价工作是遵循一定的时间间隔进行的,但是当企业所处的经济环境、战略目标、经营政策发生重大改变时,企业应及时调整内部控制评价体系以及评价方法,对企业的内部控制进行重新评价,并且及时对已经不再适用的内部控制程序、方法以及流程等进行调整改进,有利于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不断完善。及时性原则对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与战略转型有着重要的作用,如果企业的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方法不能随之做到及时调整,那么就意味着企业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已不适用于当前的企业发展,不仅不会起到促进作用,反而会抑制企业的发展速度,起到反作用。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