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个人公司理财论文

《大学》理财思想及对当今大学的启迪(3)

来源:学术堂 作者:韩老师
发布于:2014-11-12 共8124字
  《大学》主张管理者为政之道在于彰达公平与正义,明晰“仁与富”、“义与利”之博弈关系,遵行“以仁为本”的财经管理法则,实现“博施于民”的天道仁政。为此,《大学》教诫执政理财者首先要明确“德者,本也;财者,末也”、“财聚则民聚,财散则民散”、“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国不以利为利,以义为利也”的理财指导原则,做到“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一切施政以人民福祉为先,“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就会“德明天下”、“民存政举”。尽管从表面或一时之阈看来,散财于民,可能会使国家或集体利益暂时受损,但《道德经》向人们揭示了一个万古不易的真理:“天道好还”,其结果正如孔子答冉有所言:“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大学》除了在国家层面上追求社会财富的均衡分配外,还反对专利垄断和财富的过分集中,主张对为富者财富进行宏观调控。《大学》引用春秋知名贤臣鲁国大夫孟献子的一段论述:“畜马乘不察于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百乘之家不畜聚敛之臣。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孟献子的这段论述正是《大学》“损余补缺”思想的进一步体现,也是《大学》理财之具体宏观调控手段。

  (五)“开源节流”———理财之亘古法则

  “开源节流”在经济学上可谓是一个万古不易的理财法则,公认为荀况所首创,语出《荀子·富国篇》:“百姓时和、事业得叙者,货之源也,等赋府库者,货之流也。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如是,则上下俱富,交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

  由此可看出开源节流对于理财治生之重要意义,荀子把它赞誉为治国理财的最高方针。事实上,开源节流一直是先秦诸子较为普遍的经济主张,也是我国治国经世的不朽思想。如《史记·孔子世家》里引述了孔子“政在节财”的治国主张;曾“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的墨子,在《墨子·七患》里提出了“生财密,用之节”的理财思想。难怪胡寄窗教授认为:“荀卿的财政观点几乎全部继承了早期儒家的传统而未敢越雷池一步。”

  在儒家经典的《大学》里,就深有见地地提出了较为系统的开源节流思想。

  《大学》曰:“生财有大道:生之者众,食之者寡,为之者疾,用之者舒,则财恒足矣。”意思是说,创造财富的人要多,消耗财富的要人少;生产时应提高效率,消费时则按时节用。这样,国家的财政就能够恒久充裕。这段话精辟地论述了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也符合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事实上,“生产与消费,形成一个永久的循环”,“随便在什么时候,社会的现实财富之量,比较起来,都是微小的。”

  因此,衡量国家和组织财富的充足与否不能只看绝对量,而应该从其生产和消费的相对关系上去考量。《大学》的生产决定消费论恰恰说明了这一道理。受此启发,原财政部长金人庆悟出了生财、聚财、用财“三财之道”:“生财为本,聚财同时要考虑生财,要聚之有度,并非收的越多越好,但也不是一味地放水养鱼;同样的,用财也要科学,要讲效益,要有利于生财。而生财是为了更好地聚财、用财”。温家宝当选总理后首次答记者问时,把《大学》的生财之道一字一顿地加以引用。可见,《大学》理财之道已成为当前我国重要的施政纲领之一,也体现了我国发展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的意义之所在。

  三、《大学》理财之道对现代大学的启示

  在高等教育市场化和大众化的进程中,大学经济活动变得异常复杂,经济形势亦日趋严峻,许多大学财务状况险象环生,甚而岌岌可危。如何科学理财,促进现代大学的财富增值和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人们深思笃行。笔者以为《大学》理财之道对当今之大学具有如下启示:

  (一)责任与修养

  财力资源是大学组织赖以生存和谋求发展的基础和保证。依法科学理财,首先有赖于建立一支具有较精专业、较强责任和较高素养的职业化理财队伍。在此方面,《大学》的“三纲八目”历久弥新,不仅指明了当代理财者道德修养的目标和追求,而且指出了涵养身心的方法和路径。大学理财者应按此要求“修己”、“慎独”,常思贪欲之害,常弃非分之想,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政之德,避免违法悖德事件的不幸发生。现代大学还应确立“财为人人所有,人人皆为理财者”的经营理念和职责诉求,铭记《大学》“一人贪戾,一国作乱”的意涵和警示,遵循理财决策“心安理得”之心智模式,营造开明、开放、廉洁、高效的财务运行环境,力求通过理财者职业素养的提升,带动大学机构职能的优化和管理水平的改善,以应对新形势下大学跨越式发展对财务工作的巨大挑战。

  (二)规范与创新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 方 圆。师 旷 之 聪,不 以 六 律,不 能 正 五音。”

  谕示人们原则和规范对于为人处事之重要意义。对于现代大学这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经济体而言,“要使这样一个经济体能够有序、健康地运行,没有科学、严密、系统的经济、财务制度是无法实现的”。因此,大学要按照《大学》“絜矩之道”的启示,遵循财政法规、财经规律和理财法则,规范一切经济行为和理财活动,重点完善内部控制和科学决策制度,增强自我约束和规避风险能力,保证大学各项经济活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规范有序、健康发展。同时,大学还需要极大的创新意识和创新勇气以适应不断变化的新形势,解决发展新机遇所必需的资源不足等新问题,探索建立与现代大学制度相适应的财务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促进高等教育事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三)效益与公平

  现代大学在探索跨越式发展进程中,也把和谐校园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和目标追求,亦即是在效益和公平之间寻求平衡。效益与公平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现象和必然产物,也是市场经济时代尤为引人注目的社会价值追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这与《大学》“损有余,补不足”的宏观调控思想有着共同主旨。毋庸置疑,市场经济法则催生激活了大学的生产力和潜在效益,但同时也引发了校园贫富悬殊、院系财政分化的不良现象,由此引发的负面效应业已显现,诸如:利于知识创新的学术生态遭受侵扰,教学和研究受到金钱的腐蚀,教师的忠诚度不断衰减,专业学术人才日见流失,青年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创新活力受到束缚,等等。鉴此情况,牛津大学校长科林·卢卡斯(Colin Lucas)教授呼吁“大学在建设性地顺应社会合理需要的同时,要坚决地保护其功能和价值的关键领域”。因此,大学在追求办学效益的同时,如何充分利用财政调控手段,改革内部分配制度,通过资源配置和策略调整,达成大学内部的和谐公平,就成为一个亟待研究和解决的时代课题。

  (四)生财与节用

  《大学》的“生财大道”进一步诠释了“开源节流”的万古理财法则。如今,计划经济体制下单一由上级财政拨款的大学经费来源模式已经终结,取而代之的是财政拨款、学生学费、产业收入、科研经费、社会捐赠、银行贷款等多渠道、多形式的筹资格局。此种境况无疑使“生财”位为大学理财之先。大学应广辟财源,积极挖潜,不断扩增经济实力。可利用其人才、专业、科研等资源优势,在服务社会中增大教育服务收入;加强学校经营性资产的管理,提高校属企业经济效益;依法合理借贷,取得地方政府和金融业的支持;注重对外宣传和联系,获得更多的社会捐赠;调动教职工的科研积极性,争取纵横向科研项目经费,等等。《大学》“生者众,食者寡;为者疾,用者舒”的理财思想,揭示了“节用”对于现代大学理财之教育意义。“成由俭,败由奢”。大学应从内部管理上下工夫,严法纪、禁奢靡;精简机构,裁撤冗余;节约成本,减少浪费;优化资源配置,实现资源增值。如是,大学之财始得恒足,大学之业方得永昌矣!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