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广播电视论文

《爸爸去哪儿》实现的大众传播媒介功能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4-10-08 共4107字
论文摘要

  2013年10月11日,湖南卫视播出明星亲子互动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开播后,该节目便以CSM全国收视率1.1,市场份额7.67%拿下同时段收视第一,制造了不少话题。根据传播学学者赖特的分析,大众传播媒介主要有四种功能,即,环境监测、解释与规定、社会化以及提供娱乐,《爸爸去哪儿》作为一档成功的电视节目,实现了这些功能的完美结合。

  一、环境监测功能

  赖特所说的环境监测功能是指大众传播在特定社会的内部和外部收集和传达信息的活动。这里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警戒外来威胁,二是满足社会的常规性活动 (包括政治、经济、生活等方面) 的信息的需要。简要的说就是大众传播可以向社会成员传达社会事务和社会变化状况,使人了解社会并努力适应社会的发展。

  《爸爸去哪儿》 的成功,首先在于它的选材贴近现实,反映出了在孩子教育过程中孩子的适应能力、父母对子女教育的时机与方法选择,尤其是“父爱教育缺失”等现实问题。2008年,徐安琪女士在国内做了首项关于“父亲参与”的专题研究,结果表明,新生代父亲在“关怀、陪伴”角色上确有更多投入。比如,给孩子买生日礼物、接送孩子上学、上兴趣班等。但是,在婴幼儿期给孩子换洗尿布、洗澡,在儿童、青少年期的日常照料方面 (比如参加家长会、辅导检查作业等),父亲依然严重缺位。而根据2010年进行的第三次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在40岁以下的被访父亲中,最近一年从不或很少照料孩子生活的占到70%,从不或很少辅导孩子功课的为47%(母亲在这两项内容上的表现分别为7%和20%)。

  进入2010年之后,80后进入“准爸”、“准妈”行列,这一代人中有许多是独生子女,新潮前卫,信仰自由,喜欢享受,自己还是“未断奶的孩子”,却成为了或即将成为孩子的爸妈;他们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有的沦为了“房奴”、“车奴”,这使得他们育儿更为艰难;再加上许多80后与父辈的育儿观念不同、婆媳关系紧张等问题更使他们为育儿头疼。

  由于以上情况的出现,近年来,许多以“80后育儿”为题材的电视剧火爆荧屏,如 《小爸爸》 和 《辣妈正传》,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明星亲子真人秀节目,比如浙江卫视的《人生第一次》,陕西卫视的《好爸爸坏爸爸》以及青海卫视的《老爸老妈看我的》等等,在这些真人秀节目中,《爸爸去哪儿》收视率最高,可谓一枝独秀。

  虽然大众传播媒介的环境检测功能可以反映现实,帮助人们了解社会的动态,但是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不过,它至少能使人们了解问题的存在,促使大众采取实际措施来改变现状,进而推动问题的解决。事实证明,《爸爸去哪儿》确实起到了这样的作用,具体体现在大众传播媒介的社会化功能。

  二、社会化功能

  赖特所说的社会化功能是指大众传播在传播知识、价值以及行为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因为现代人的社会化过程既是在家庭、学校等群体中进行的,也是在特定的大众传播环境中进行的。《爸爸去哪儿》作为明星亲子真人秀节目,通过星爸们与孩子们的互动,在轻松欢快的旅行中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同时也引起观众们对如何教育孩子的思考。

  1.采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对待孩子

  著名思想家卢梭在自然教育思想中指出:要尊重儿童的自然天性,运用自然的方法,通过自由的教育,培养独立的“自然人”这一思想不仅开创了人本主义自然教育思想,而且为以后的教育实践提供了人本主义的方法。总体来看,《爸爸去哪儿》中的五位星爸对孩子的教育方式都遵循了自然教育的思想,都基本上尊重孩子的天性,这一点值得肯定,但是他们却没能完全根据孩子的天性差异准确把握具体的自然教育的方法。具体来说:Kimi是一个对外界很恐惧的小孩,而林志颖对孩子的教育极为细腻,不过专家们认为,不能一味细腻,应该将细腻与粗犷结合起来。石头是个勇敢的小男子汉,郭涛则以平等的状态面对儿子,对孩子的教育处于“散养状态”。专家们解释,和孩子平等相处要把握好度。在孩子犯错时,父亲必须告诉孩子是与非,帮助他树立是非观。

  天天是个聪明调皮的孩子,爸爸张亮则选择和孩子成为“好哥们”,他用行动来教育孩子。不过专家说,该严肃时要严肃,要坚持原则和立场,否则会让孩子变得骄纵;王诗龄和田雨橙一个情商高、有主见的萌妹子,一个是脾气急躁、性格坚毅、“女汉子”,可她们的爸爸田亮和王岳伦都采取了“放之任之”方法,对此专家表示,“甩手掌柜”的观念是不可取的,可能会导致孩子缺乏安全感,甚至形成孤独、抑郁、自闭,爸爸应该多和孩子沟通。

  五位爸爸的教育方法引发观众的热烈讨论,许多80后父母们一边对爸爸和孩子们的表现品头论足,一边反思着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否科学。

  2.家庭教育应该教会孩子什么

  所谓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家长 (首先是父母) 对其子女实施的教育。著名幼儿教育家福禄培尔认为,幼儿时期(3~7岁)是人发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会影响人一生的生活。而在这一时期,家庭对儿童的教育是占主要地位的。由此可见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过,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培养目标过高,给孩子报各种补习班;教育内容不全面,只注重“智”的教育,忽视了“德”的培养;教育方法不科学等等。那么,家庭教育究竟应该教会孩子什么?《爸爸去哪儿》之所以能成功,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在家庭教育方面做出了正确的探索,甚至具有示范作用。

  首先,《爸爸去哪儿》 提倡要教会孩子诚实守信品质。在《说文解字》中的解释是:诚,信也”,“信,诚也”。诚信即待人处事真诚、讲信誉,言必行、行必果。在中国,“诚信”是非常重要的伦理规范和道德标准。因此,父母应教会孩子诚信,为他未来的行为播下诚信之种。在第四期节目中,孩子们分成三组保护鸡蛋,爸爸们则想办法扮演坏人打破鸡蛋,以此来观察和测试孩子的临场反应和诚实程度。虽然最后在爸爸们的“蓄意破坏”下,孩子们没能完成任务,但是孩子们所表现出的纯真和善良,难过与自责,却让爸爸们非常欣慰和感动。

  其次,《爸爸去哪儿》要求孩子们学着独立与合作。

  节目中的5个孩子平均年龄不到5岁,还处于幼儿期。心理学研究表明,孩子在幼儿期,尤其是幼儿晚期 (5~7岁) 时,自主意识有所加强。因此在幼儿期适当的锻炼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十分明智的做法。而著名儿童心理学界皮亚杰提出,幼儿在进行判断时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他们缺乏观点采择能力,不能从他人的立场出发考虑对方的观点,而以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取代他人的感受和想法。因此,在幼儿期恰当的培养孩子团结协作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在第一期节目中,孩子们要在没有爸爸陪同的情况下结伴完成任务,结果天天、Candy和Angela顺利将食材找回,而最小的孩子Kimi根本无法离开爸爸,最后大铁锅由石头一人寻回。不过令人惊喜的是,在第二期节目中,小Kimi终于试着去独立放羊而不是缠着林志颖哭鼻子了,这也可以看出,任务的设置的确使得孩子们的独立意识增强了。

  三、提供娱乐功能

  赖特所说的提供娱乐的功能是指大众传播中的内容并不都是务实的,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生活的需要,尤其是在电视媒体中,娱乐性内容占其传播信息总量的一半以上。大众传播之所以会有娱乐功能,是因为人本身对娱乐的需求。美国心理学家马斯诺认为受众的需求从低到高共分为七个层次,依次为: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关注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求知的需要,求美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从这里我们能清楚的看出,人们在基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后,有追求精神愉悦的心理需求。《爸爸去哪儿》作为一档成功的明星亲子真人秀节目,娱乐功能非常显著。

  1.明星爸爸———满足受众的窥探心理

  心理学家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好奇心和“窥视”欲望是性本能的一种,是社会上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名人相比较与一般普通百姓来说,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和经济地位,他们在荧屏背后真实的生活非常容易引起受众的好奇心。《爸爸去哪儿》中的五位爸爸都是头顶光环的娱乐圈的名人:全能艺人林志颖、人气演员郭涛、奥运冠军田亮、国内首席名模张亮以及著名导演王岳伦。这些明星爸爸们粉丝众多,节目给了粉丝们一个了解偶像私生活的平台,让他们看到偶像离开聚光灯面对柴米油盐的生活时,和孩子相处的真实一面。

  2.超萌宝宝——满足受众情感体验心理

  情感体验是指用感性带动心理的体验活动。在真人秀节目中,“真”是指真实,“秀”是指表演、游戏。也就是说,真人秀节目是对参与者游戏过程的相对真实的记录。

  一般来说,能否引起受众的情感体验,让受众像参与者一样感到身临其境,是一档真人秀节目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爸爸去哪儿》所选的5个孩子都还处于幼儿期,面对每一期不同的任务,他们用童真演绎着令人捧腹大笑而又温馨感人的故事,比如Angela安抚老爷爷的萌语:“爷爷你在家要好好的啊”、Candy在睡前与忘记自己生日的爸爸说生日快乐、天天力挺爸爸做的晚饭等等,这些小事都让受众非常感动。

  3.神秘之旅——满足受众求新心理

  众所周知,人们总是对未知充满好奇,总是期待不断有新的事物出现。目前国内真人秀节目有如下几个类型:平民选秀类(《中国好声音》)、相亲服务类(《我们约会吧》)、职场招聘类 (《职来职往》)、益智博彩类 (《一站到底》) 以及游戏娱乐类 (《年代秀》) 等等,像《爸爸去哪儿》这样的明星亲子真人秀节目是非常少见的。不仅如此,不同于很多“剧情已知”的真人秀节目,《爸爸去哪儿》中的父子 (父女) 对节目组每一期选择的目的地、任务事先都是未知的,父亲们也不知道下一个任务是什么,自己能表现如何,自己的宝贝又会有什么“超常发挥”。可以说每一次出行对于他们来说都是一次“神秘的奇幻之旅”。所以受众在看《爸爸去哪儿》时,根本无法对爸爸和孩子们的表现做出准确的推测。这就极大的引发了观众的好奇心,指引观众不断期待下期节目的播出。

  四、结语

  《爸爸去哪儿》作为一档明星亲子真人秀节目,将电视的环境监测、社会化以及提供娱乐功能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而且各个功能之间达到了相对的平衡,既没有偏重娱乐功能使节目肤浅化,也没有偏重教育功能使节目刻板化。所以,从媒介功能角度来说,《爸爸去哪儿》确实是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

  参考文献:
  [1]郭庆光. 传播学教程[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社会学视角看“爸爸去哪儿”——徐安琪研究员在上海社会科学院的演讲[N]. 解放日报,2013-12-15.
  [3]叶澜. 教育概论[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4]方建移,幸洁. 大众传媒心理学[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