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管理学论文 > 管理学原理论文

我国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最新进展

来源:现代商贸工业 作者:黄永康
发布于:2018-07-13 共4406字
  摘要: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作为组织公民行为阴暗面之一, 在我国文化背景下的研究尤其具有特殊性, 但至今尚未有学者对其国内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和再研究。运用内容分析法对国内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研究的时间、热点、研究性质进行了综述, 明确了国内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的现状, 并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 内容分析法; 中国文化背景;

公民行为
  
  1、引言
  
  近年来, 组织公民行为中的消极现象之一---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关注。不仅如此, 在我国这样的集体利益至上和权利距离较高的国家, 组织中更容易出现破坏型领导行为, 而由其诱发的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也更容易成为组织中的常态。从2010年开始, 我国的研究者对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的界定、起因和后果的研究逐步深入, 但至今还缺乏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归纳。为了发现国内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的特殊性和研究不足, 揭示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研究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本文采用定性研究和定量相结合的内容分析法, 对我国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并加以分析, 以期对未来的强制性研究有所帮助。
  
  2、强制性公民行为的概念与研究现状
  
  Vigoda (2006) 发现员工迫于压力不得不在组织中实施“公民行为”, 这种带有显着非自愿性特征的行为被他命名为“强制性公民行为 (compulsory citizenship behavior) ”.后续的实证研究也证明了CCB在组织中的存在, 而且会对员工的工作效率和行为态度产生不良的影响。然而, 管理与文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西方文化背景下的强制性公民与国内肯定会有所不同。彭正龙 (2011) 分析了中国情景下的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 发现:员工出于职业发展的考量以及传统文化中较大的权利间距直接助长了领导的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中国情景下运用权威、控制等手段强迫部属的领导方式与强制性公民行为直接关系强于西方组织中此种领导方式与下属OCB的关系, 这表明中国企业在某些方面 (如行业规模、组织结构等) 与西方企业有较大差别, 未来可以通过比较研究找出具体差异所在, 以便更好的指导中国企业的本土实践。因此, 本文运用内容分析法从研究时间、研究热点、研究性质三个方面对强制性公民行为进行了分析, 指出了现有的研究成果, 并对现有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3、研究设计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0年6月至2017年6月国内在知网上发表的关于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的主题文献进行分类和分析, 从而对其研究现状梳理与总结。首先在知网以“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和“强制性公民行为”为关键词检索获得第一批论文, 接着阅读论文参考文献补充遗漏文献, 再依据文章的题目、关键词、摘要、引言和结论来推断论文是否属于强制性公民行为的研究主题。最后, 共查找到获得34篇文献, 其中博硕士论文20篇。研究的内容分析单元为三个部分, 分别是研究时间、研究热点、研究性质。
  
  编码结果的信度检验采用公式:R=n*k[1+ (n-1) *k].其中, R为信度, n为评判员人数, k为平均相互同意度。K=2M/ (N1+N2) , 其中K为两个评判员的相互同意度, M指的是两个评判员意见相同的个数, N1为第一评判员分析的个数, N2为第二评判员分析的个数, 一般选择三位评判员分别编号为A、B、C, 其中A是本文第一作者为主评判员, 任意两位评判员为一组 (AB、BC和AC) 进行内容划分并计算KAB、KAC、KBC, 取这三者的平均值即为k.本文选取部分文献进行信度检验, 所得信度结果如表1所示。由于信度均大于0.90, 宜采用主评判员的分类。

分类标准编码一致性程度
  
  4、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时间分布
  
  本文将2010年6月至2017年6月发表在知网上的进行统计分析, 其论文发表时间分布情况如图1所示。

 时间分布图
  
  由图1可知:一是学术界对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起步研究较迟, 最早的文献是彭正龙在2010年6月发表的《强制性公民行为研究述评》, 文中介绍了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的内涵、测量、前因变量及结果变量, 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展望。二是国内对于强制性公民行为研究热度始终不高。迄今为止, 只有在2015年出现过8篇的研究论文数量, 虽然根据统计, 其中核心期刊论文数量有13篇, 占总数的37%, 说明研究有一定的深度, 但相对于其广阔的研究前景而言, 国内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其高质量、深层次、系统性的研究有待增加。三是在2013年以前, 国内的发表的论文主要是在国外发表的论文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从2013年开始, 国内的研究更加的细化, 不仅局限于研究强制性公民行为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还探讨了强制性公民行为与工作满意度、工作家庭平衡的关系。
  
  4.2 主题热点分析
  
  本文对国内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文章的引言, 关键词以及题目的整理、总结并加以分析, 将现有的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研究分为概念、前因变量及其与强制性公民行为的关系研究、结果变量及其与强制性公民行为的关系研究。为了对编码类目有明确的界定, 对三个编码类目做了以下解释。概念研究包括对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概念的界定以及测量工具的探索。前因变量即影响因素。结果变量, 包括对员工行为、态度以及对组织效能的影响。由此统计出来的概念研究为5篇, 前因变量研究为16篇, 结果变量研究是13篇。
  
  在前因变量中, 8篇文献研究了领导特征对于强制性公民行为的影响, 而其中破坏型领导和不当督导是导致强制性公民行为的重要原因。结果变量中, 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最多, 达到了5篇。其次, 彭正龙 (2011) 研究了中国情景下的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 成功检验了西方学界开发的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测量工具在中国的适用性, 并且在中国, 强制性公民行为对员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隐形层面 (降低对组织的额外贡献、减少组织忠诚度等) , 传统性的高低差异对强制性行为导致的负向组织承诺没有影响。这说明国内学者研究的更加深入, 更贴合中国文化, 而不是一味的照搬国外的研究成果。最后, 国内的学者还探讨了强制性公民行为的调节机制, 柔性管理作为一种创新性的管理思维模式对于扼制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的产生、提升企业内部关系绩效有明显的正向调节作用。
  
  4.3 研究性质
  
  定性研究是从研究者自身的角度, 在研究者与被研究者的互动关系中, 以归纳分析为主的方式, 对自然环境进行研究;而定量研究是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下, 排除二者的互动, 通过假设演绎为主的方式, 建立客观的联系。在此基础上, 本文统计出国内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定性研究文献8篇, 定量研究文献26篇。
  
  通过阅读文献, 本文发现在定量研究中, 26篇文献都采用了问卷调查的方法, 其中21篇文章完全使用了Vigoda设计的强制性公民行为量表, 3篇文献修订Vigoda量表的题项, 2篇文献修改幅度较大, 其中房秀秀 (2014) 通过实证检验认为压力性行为、工具性行为、组织知觉行为三个维度也能很好的测量强制性公民行为, 曾珍 (2016) 对有关CCB研究中的问卷条目和相关论述进行整理, 结合结构化访谈和开放式问卷, 最终形成15个条目的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问卷。这表明, 国内的学者逐渐重视量表的研究, 但相关的研究较为稀少。
  
  在定性研究中, 有学者收集和提炼了外国学者的观点并将其应用到国内的情景下, 有学者研究强制性公民行为和组织公民行为对比, 也有学者将半结构化访谈和开放式问卷相结合探讨了强制性公民行为的表现及其产生原因等。赵红丹 (2014) 首次运用了扎根研究的方法, 探索了强制性公民的多层次形成因素, 弥补了相关研究的不足, 并将强制性公民行为影响因素划分为三大类, 即个体因素、客体因素以及环境因素, 而且三者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其相互作用也能对组织中强制性公民行为的形成产生影响。
  
  5、研究展望
  
  综上所述, 现有的研究主要是从概念、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对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进行研究, 对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的解决机制也略为涉及, 但还存有很大的研究前景。
  
  5.1 概念及测量工具研究
  
  虽然现有的研究显示, 中国的社会环境更容易产生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 因而具有很强的研究价值, 但国内还未有学者对于强制性公民行为提出具有“中国式”内涵的界定, 只是沿用国外学者研究的结果。在测量方法方面, 现有的国内研究都是借鉴国外的研究成果, 虽然国内有学者也有相应的研究, 做出了创新, 但对于中国情景下的测量还不足够, 未来可以从国家的宏观政策、人际关系、组织文化等方面对量表进行创新, 真正形成中国情景下的量表。
  
  5.2 多样式研究方法
  
  现有的研究方式多是通过发放问卷, 然后测量变量之间关系和作用机理, 虽然此研究方法取得了很多的成果, 但无法准确的测量被调查者是否隐瞒真实的情况, 而且用一个横截面的数据来研究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还不足够。因此, 我们可以用纵向研究方法, 通过较长时期的观察, 实现对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影响因素及作用结果动态化的研究, 进一步摸清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的机理, 也可以综合使用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以增强研究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5.3 研究内容的丰富
  
  中介和调节作用作为科学研究的必不可缺的部分, 可以进一步探讨不同领导方式、工作满意度、企业文化、组织氛围的作用机制。其次, 作为组织公民行为的消极面之一, 其后续研究, 也可以借鉴现有组织公民行为的研究。例如, 在影响因素中, 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研究重点主要是领导特征, 缺乏对于员工个体特征 (个性和情感) 、任务特征等的探索。
  
  参考文献
  [1]陈明, 于桂兰。破坏型领导:何时危害性更大--关系取向及工具性对破坏型领导与强制性公民行为的调节作用[J].南开管理评论, 2013, (04) :13-23.
  [2]VIGODA-GADOT, E.Compulsory citizenship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Theorizing some dark sides of the good soldier syndrome[J].Journal for the Theory of Social Behavior.2006, 36 (1) :77-93.
  [3]VIGODA-GADOT, E.Redrawing the boundaries of OCB?An empirical examination of compulsory extra-role behavior in the workplace[J].Journal of Business and Psychology.2007, 21 (3) :377-405.
  [4]彭正龙, 赵红丹。组织公民行为真的对组织有利吗--中国情境下的强制性公民行为研究[J].南开管理评论, 2011, (01) :17-27.
  [5]李克东。教育技术学研究方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6]魏江明, 张学军, 王梅, 唐久磊。我国首届中小学微课大赛作品研究综述--基于内容分析法[J].中国远程教育, 2014, (10) :78-82.
  [7]彭正龙, 赵红丹。强制性公民行为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 2010, 32 (06) :46-51.
  [8]赵玉田, 贾登勋, 徐群。基于相互依赖不对称性下的强制性公民行为、管理柔性与关系绩效[J].新疆社会科学, 2016, (03) :36-42.
  [9]卜卫。方法论的选择:定性还是定量[J].国际新闻界, 1997, (05) :49-54.
  [10]房秀秀。强制性公民行为的内容结构及相关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 2014.
  [11]曾珍。强制性公民行为的内容结构及其相关变量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 2016.
  [12]赵红丹, 彭正龙。基于扎根理论的强制性公民行为影响因素研究[J].管理评论, 2012, 24 (03) :132-139.
原文出处:黄永康.国内强制性组织公民行为研究综述[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21):137-139.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