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经济学论文 > 投资学论文

投资效益下滑的原因与提升策略

来源:经济师 作者:戴鹏
发布于:2018-09-08 共4055字

  摘  要: 投资率持续走高而投资效益不断下降, 既是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因素, 也是近年来困扰我国经济发展的突出问题之一。文章从近年来我国投资效益变化入手, 分析了发生这种变化的深层原因, 并就此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 投资效益; 变化; 原因; 建议;
 

投资效益下滑的原因与提升策略

 

  一直以来, 投资在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优化产业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强化发展的基础支撑等方面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 发展环境更趋复杂多变, 固定资产投资率持续走高而投资效益却不断下滑。分析固定资产投资效益变化的原因, 对做好新时期投资工作, 充分发挥投资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改善民生等领域的关键作用尤为重要。

  一、投资效益变化

  (一) 投资概况

  近年来, 我国投资规模稳步扩大, 投资增速有所放缓。2017年, 全国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4.12万亿元, 比上年增长7.0%。2000年以来, 我国投资率不断提高, 从32.5%提高至2016年的81.5%, 提高了57.9个百分点, 即在2000年每元投资能带动3.08元的GDP, 而2016年, 每元投资能带动1.23元的GDP。从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看, 我国资本形成总额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在2009年达到最高值86.5%之后开始下降, 到2016年下降为42.2%, 表明投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在不断下降。

  (二) 投资效益

  1. 投资质量效益分析。

  固定资产投资效益系数是衡量固定资产投资质量效益的一个主要指标, 表示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所能带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加额, 该系数越高, 投资的经济效益也就越大。2000年以来, 我国投资效益系数呈先高后低的走势, 在2008年达到0.29的高点后开始逐年下降, 到2016年下降为0.1, 表明固定资产投资所能带来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在不断降低。

  2. 投资财政效益分析。

  投资对财政收入的拉动作用由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系数衡量, 表示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所能带来的财政收入的增加额。“十五”以来, 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财政效益整体呈下降趋势, 由2001年的0.08下降为2016年的0.01, 说明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对财政收入拉动作用明显减弱。

  3. 投资社会效益分析。

  社会效益是指由固定资产投资带动的社会发展相关变量的变动情况, 一般用投资就业系数、投资消费系数来衡量。

  固定资产投资就业系数:近年来, 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就业系数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 从2000年的2.21下降到2016年0.13, 表示在2000年每亿元固定资产投入能带来2.21万人的就业, 而到2016年, 每亿元固定资产投入能带来0.13万人的就业, 投资对就业的拉动作用正在逐渐减弱。

  固定资产投资消费系数:近年来, 我国投资消费系数也呈现下降的趋势, 从2000年的1.20下降到2016年0.55, 表示在2000年每亿元固定资产投入能带来1.2亿元的消费额, 而到2016年, 每亿元固定资产投入只能带来5500万元的消费额, 说明近年来固定资产投资对消费的推动作用正在逐渐减弱。

  二、投资效益下滑的原因分析

  (一) 发展阶段发生明显变化

  按照迈克尔·波特经济发展阶段的理论,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将经历生产要素导向、投资导向、创新导向和富裕导向四个阶段。2012年我国经济告别了过去近30年10%的高速增长之后开始下降, 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 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 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随着发展的阶段和环境发生重大转变, 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下降, 投资率走高而投资效益持续下降已成为全国的基本趋势。从区域发展看, 东中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率都在上升而投资效益系数均在下降。如西部地区的贵州、宁夏和甘肃等省区, 其固定资产投资率分别从2000年的38.54%、53.39%和37.55%增加为2016年的110.18%、117.75%和133.31%, 投资效益系数从0.23、0.19和0.24分别下降到0.10、0.06和0.04。随着发展阶段发生深刻变化, 投资率持续上升, 而投资效益不断下降已成为全国的共性问题。

  (二) 处于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我国经济遭受巨大冲击。为扭转增速下滑过快造成的不利影响, 我国采取4万亿元的投资和10万亿元贷款等刺激政策, 全国上下迅速掀起了一股抓项目、抓投资的高潮。这些非常时期所采取的非常政策产生的政策红利也十分明显, 推动了经济增长迅速企稳回升。从2008年底到整个2009年和2011年初, 刺激政策产生了好的效果, 我国经济增速最高时达到了11.9%, 经济率先走出危机阴影, 对世界经济起到了“压舱石”的作用。与此同时, 这种以基础设施投资为代表、以房地产消费为核心、以重化工上游产业为依托的扩张性的投资为主的刺激政策, 在拉动经济增长的同时, 也带来了地方债务迅速增加, 产能过剩更趋严重, 银行不良资产率大幅上升, 企业杠杆率高企等一系列负面影响, 形成了国内以债务扩张拉动经济的结构与体系。虽然近年来刺激政策逐步退出, 但政策的累积效应和溢出效应还在发挥作用。迅速扩大的投资在稳定经济增长的同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投资的有效性。

  (三) 投资结构有待优化

  投资结构包括投资的产业结构、行业结构、主体结构、资金结构、空间结构等, 是影响投资效益变化的重要因素。从近年来我国的投资的产业结构看, 一产和二产投资占比不断下降, 三产的投资比重不断提高, 整体变化符合产业结构演变和发展的规律。但从行业投资分析, 传统产业投资仍占较高的比重, 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在能源原材料产业领域的投资占比更高。虽然近几年受发展环境和形势变化的影响, 这些产业发展步伐放慢, 但已经形成的投资惯性和路径依赖, 使得产业结构难以在短期内调整过来, 对新兴产业的投资明显不足。传统行业投资效益的持续下滑,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投资效益的提高。从资金结构看, 近年来受金融危机和发展环境的影响, 国内金融机构怕贷惜贷, 国外资金投资欲望减弱, 我国国内贷款和利用外资的比重在持续下降, 也是导致我国投资效益下滑的重要原因。

  (四) 民间投资活力依然不够

  近年来, 受发展环境更趋复杂多变以及成本上升等因素的影响, 我国民间投资步伐放缓, 由2013年的22.7%下降为2016年的3.2%。去年, 我国为进一步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相继在支线铁路、油气、电信等领域实施了一批项目, 并加大了改善民间投资环境的力度, 在一系列重磅政策的作用下, 民间投资增速提高至6%。主要在于,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 各种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增多, 尤其是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升, 需求增速放缓, 工业发展下行压力加大, 大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效益下滑, 生产经营面临较多困难, 利润空间不断收窄, 致使企业对未来发展信心不足, 业务发展趋于谨慎, 投资意愿有所降低。受发展环境变化、产业结构调整、创新能力不足、企业融资难度依然较大等因素影响, 西部地区民间投资积极性更是明显减弱、投资增速下降。2017年西部地区完成民间投资7.34万亿元, 增长3.9%, 同比回落0.4个百分点。

  (五) 经济社会发展领域的短板相对较多

  近些年来, 我国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诸多领域取得了显着成就, 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短板仍然较多, 尤其是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 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保障和生态保护与建设领域的欠账较多, 这些领域又有着较强的投资的刚性需求。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其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隐性效益远大于拉动经济增长的效益, 并且其效益的发挥具有明显的滞后性和持续性。社会发展领域还欠账、补短板的投资, 其所发挥出的社会效益也远大于拉动经济增长的经济效益。用于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领域的投资, 其生态效益也远远大于拉动经济增长的效益, 是功在当代, 利在千秋的绿色投资。这些领域的投资不但具有较强的刚性需求, 还有明显的持续投资的需求, 这些刚性投资的存在和补短板投资规模的扩大, 虽然从数据上无法反映出投资效益的明显提高, 但却有利于强化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 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三、提高投资效益的对策建议

  (一) 积极转变传统的投资理念

  转变粗放的发展方式和投资强刺激的增长模式, 着眼于转方式、促转型、调结构、增后劲来增加投资, 减少低层次、重复性建设, 着重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充分发挥投资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面的关键作用, 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 实现从“规模投资”到“有效投资”“可持续性投资”的转变, 提高投资的有效性和精准性。

  (二) 聚焦重大领域扩大有效投资

  紧密结合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和主要矛盾发生变化的实际, 着力推进投资规模与结构服从新时代经济转型发展的需要, 紧紧围绕构建现代经济体系、发展方式转变、扶贫攻坚、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乡村振兴、建设生态文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领域, 提高谋划项目、包装项目、推动项目能力, 抓好一批示范性强、引领作用大的重点工程项目。

  (三) 进一步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

  深化投融资关键环节的改革, 建立完善企业自主决策、融资渠道畅通, 职能转变到位、政府行为规范, 宏观调控有效、法治保障健全的新型投融资体制。创新政府投资投入机制, 优化政府财政资金安排方式, 发挥财政资金的撬动作用。抓紧审批标准化、规范化建设, 推行“负面清单+标准+承诺+备案+时限”制度, 全面规范政府、企业、中介的办事和投资行为。推广“银政保担”联动模式, 建立风险共担合作机制, 降低民营企业贷款风险, 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推进PPP项目规范化发展, 统一规定, 防止政出多门、政策打架。

  (四) 促进民间投资健康发展

  坚持强化服务, 优化环境, 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潜力和创新活力, 让民间投资既有量的扩张, 更有质的提升。全力推进商事制度改革, 调动集体经济组织、企业法人或劳动者个人、私人企业的投资热情, 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全面落实好国务院民间投资“新10条”文件精神, 不断扩大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规模。通过政府网站、网络平台、手机微信等加大民间投资政策的宣传力度, 释放积极信号, 提振发展信心。

  (五) 以投资为抓手积极培育发展新动能

  坚持创新发展, 解决好创新环境欠优、创新支撑能力弱、人才瓶颈制约明显, 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密等突出问题, 让创新成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投资向加速培育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转变, 并激发群众创新创业热情, 让更多的民间资本涌向社会培育新动能上。以提高科技软实力为主要攻关方向, 推动投资向提高科技软实力和创新驱动转型。

  参考文献:

  [1]李勇, 何晓燕.“十一五”以来青海省投资有效性分析[J]青海金融, 2017 (3)

原文出处:[1]戴鹏.我国投资效益变化原因分析及建议[J].经济师,2018(09):12-13.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