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目前云南省东南亚语言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与解决措施

时间:2014-08-25 来源:未知 作者:小韩 本文字数:4048字
论文摘要

  东南亚各非通用语种的人才培养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社会对熟练掌握某门或多门东南亚语言,深入了解对象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情况的复合型东南亚语言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机遇伴随着挑战,目前云南省东南亚语言人才培养的现状如何?

  面临哪些问题?该如何应对?

  一、云南省东南亚语言人才培养的现状

  2012 年由云南省教育厅、云南省财政厅、云南省政府外事办公室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云南省高等学校小语种人才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提出:在设有外语专业的高校,率先开设双专业或复语专业,学生可修读小语种学位或专业课程;高校面向英语专业学生开设旅游课程,面向旅游专业学生开设小语种课程,培养小语种旅游人才;非英语专业学生可选修小语种课程代替大学英语课程;组织多种小语种竞赛等。成立云南省小语种人才培养工作领导小组、云南省高校小语种教学指导委员会。

  许多高校纷纷开设东南亚语言专业或设置东南亚语言课程。云南民族大学除原有的越南语、泰语、老挝语等专业,2010 年又增设马来西亚语专业,2011年增设印度尼西亚语专业。2012 年,云南师范大学、玉溪师范学院、红河学院增设缅甸语专业,云南财经大学增设泰语专业,西南林业大学增设越南语专业。

  2013 年,云南师范大学增设老挝语专业,红河学院增设柬埔寨语专业,文山学院增设越南语专业,云南大学滇池学院及昆明医科大学海源学院均增设泰语专业。

  云南省东南亚语言开设情况详见表 1。【表1.略】

  教育部数据,截至 2012 年 4 月 24 日,云南省共有普通高校66所(含7所独立学院),其中本科29所,专科 37 所。从表 1 获悉,全省共有 33 所院校开设了至少一门东南亚相关语言专业或课程,占院校总数的50%。在专业设置上,以泰语为例,除泰语专业,还开设了应用泰语专业、应用泰语(商务方向)专业、应用泰语(法律服务方向)专业。有 8 所院校采用“专业 +某门东南亚语言方向”模式。

  云南省东南亚语言人才培养模式可分为外语型、外语方向型和专业外语型三种。外语型以语言文化为主,大多高校均选择此模式。外语方向型以语言为主,加入方向型课程,如经贸、旅游、法律等,部分财经、司法等专门性院校多采用此类培养模式。专业外语型以某学科专业为主,同时辅修一门东南亚非通用语,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学科基础知识、理论和基本技能,又要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这种既习得一门学科基本知识和技能,又熟练掌握一门或多门外语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在高校中占有相当的比例。

  二、云南省东南亚语言人才培养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学习人数剧增,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随着开设东南亚语种专业或课程的学校增多,学习人数也急剧上升。大部分院校其东南亚语种专业班级人数在三十人左右,有的达到四五十人。这种规模导致教师难以照顾到每位学生,且学生注意力难以集中,不利于教学与学习。有些学生是跟风或依父母之意报学东南亚语言专业的,怀着先学了再说的心态,学生不明确学习目的,对未来职业生涯规划不清楚。

  (二)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复合型师资队伍

  除云南民族大学外,云南省其余高校的东南亚语种专业均成立不久,教师数量较少,师生比例不合理。

  教师学历水平较低,多为本科或研究生学历,拥有博士学历的很少(以云南财经大学泰语专业为例,学士学历教师占 16%,硕士学历教师占 67%);教师职称结构以助理级、中级居多,副高级、正高级职称很少(以云南财经大学泰语专业为例,助教职称教师占33%,讲师职称教师占 50%);缺乏学科带头人;教研交流少,教研活动能力不强。在专业外语型培养模式上,如云南财经大学的财务管理(越 / 泰 / 缅方向)专业,有些课程需任课教师用对象国语言讲授财务管理相关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在提高语言专业水平的同时学习财务管理知识。云南省缺乏既精通语言又掌握经济类或其他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教师。

  (三)教材陈旧,缺乏精品课程

  各高校根据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选教材。有的采用自编教材,有的所选用的教材内容陈旧。随着学科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一些教材因编者水平有限、编辑时间短、编写过程缺乏教育学以及教育心理学理论指导等原因已显得不太实用、跟不上时代步伐,而将语言与其他学科专业结合的院校就需要专业性更强的教材。高年级专业课的教材、优秀的多媒体教材缺口很大。

  精品课程的建设有助于学科发展,有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技能,是一个促进师生发展的平台。目前云南省各高校东南亚语言的精品课程建设处于起步阶段。建设时间短,内容单一,有的精品课程甚至只是对课本内容电子化的照搬照抄,并不能起到帮助学生、资源共享的效果。

  (四)语种分布不均衡

  云南省高校各东南亚语种专业开设数量情况如图 1 所示:【图1.】
论文摘要

  图1反映出泰语、越南语较热,而印度尼西亚语、柬埔寨语、菲律宾语较冷。云南省有 20 家院校开设泰语或应用泰语专业,只有一所院校开设印尼语,两所院校开设柬埔寨语,无菲律宾语专业。
  
  (五)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育层次缺乏
  目前云南省只有云南民族大学拥有亚非语言文学硕士学位授予点,其余开设东南亚语种专业的高校均为专科或本科层次。全省内还没有亚非语言专业的博士学位授予点。

  (六)其他问题
  大部分教师虽专业对口,但教学手段单一落后,教学经验不丰富,课堂气氛沉闷,学生被动学习。课程设置存在缺陷,课程衔接不当。部分专业课程设置不适应全球化背景下的社会需要,实践课程少。中外学生交流少,未形成校园学习氛围。教学硬件如图书馆、图书资料室、网络、多媒体语音室、电台等不足。

  三、云南省东南亚语言人才培养对策

  目前云南省正大力推动东南亚非通用语种教育,不断加大对东南亚语言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为此,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一)高校新设专业须慎重、避免“遍地开花”现象

  云南省各东南亚语种的开设存在分布不均的情况,所以各高校在申请开设东南亚语种专业时须慎重。

  首先,应深入了解、调查分析东南亚各语种专业开设情况、就业前景。其次,高校要全面提升办学水平,避免在没有高质量师资和成熟教材的情况下仓促开设东南亚语种专业。同时,希望有关部门能对语种选择、专业设置所出现的问题和不合理现象给予引导、指正、规范,避免出现某些语种“遍地开花”的现象。

  (二)重视培养高级翻译人才

  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全面启动,中国—南亚博览会正式落户昆明,云南省的对外交流活动日益丰富,许多国际性会议、会展、文化交流、科学研讨等活动需要大量高级翻译人才。目前东南亚各语种的高级翻译人才紧缺,为此政府部门及各高校应给予重视,建立起高效的翻译人才培养方案,致力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创新型翻译人才。

  (三)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

  云南省对具有国际理念、拥有扎实东南亚语言基础、掌握其他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剧增。在人才培养上,要求掌握扎实的语言运用能力,拥有宽广知识面,多层次多渠道学习有关政治、经济、贸易、能源、信息、交通、文化、农业、旅游等领域知识;同时拓宽信息获取途径、提升信息分析利用能力,掌握较强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人际沟通能力、组织协调能力;端正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立足于我国国情,具备国际性视野,注重国际交流与合作。

  (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重视培养高级翻译人才及培养复合型人才的目标对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严峻考验,各院校须培养一支语言功底过硬、知识储备丰富、教学技能优秀的师资队伍。语言功底过硬即教师掌握过硬的语言运用能力,对学科知识结构甚至跨学科知识结构进行巩固、补充。

  知识储备丰富即教师不仅要了解我国国情,而且要纵观全球特别是东南亚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情况,将中外文化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学技能优秀即教师掌握高校教育学及教育心理学,了解学生心理及二语习得基本规律,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制定科学的教学大纲、计划与教案,运用先进技术辅助教学。高校应加大对师资队伍建设的投入,提高教师学历层次,鼓励教师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鼓励教师到国外学习进修,鼓励参与学术研讨会,要求教师教学与科研两手抓,聘请语言对象国的专家学者来校讲学,聘请语言对象国经验丰富的教师来校担任外教。

  (五)加快课程改革及教学创新

  高校东南亚各语种专业的人才培养应结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及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加快课程改革,加大精品课程建设力度。除传统的语言学习基本课程外,还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增设如经贸、法律、国际关系、跨文化交际等顺应时代发展的课程。教师应摒弃原有的“填鸭式”教学,充分发挥积极性、主动性进行教学创新,充分利用报纸、图书、图片、音频、视频等工具辅助教学。重视实践及模拟训练活动。充分发挥东南亚各国来华留学生的作用,使中外学生实现学习优势互补。

  (六)加强教材建设

  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为教学服务,其内容必须科学、严谨、实用、生动并有针对性。应调动各方力量,加强东南亚各语种专业的教材建设:组织有学术权威、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学者、教师形成团队;编写符合二语学习规律,内容与时俱进,涵盖政治、经济、科学、安全、文艺、医体等领域知识的教材,特别是复合型人才培养所需教材;编写团队需做好教材的探索使用及跟踪调查工作,收集师生使用意见和建议供及时修订,不断提高教材质量;充分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发电子教科书等现代媒体学习工具,将传统的纸质教材与活泼便捷的多媒体教材结合。

  (七)营造国际化校园氛围

  高校应重视营造国际化的校园文化氛围。随着来滇的东盟各国留学生人数增多,可依托留学生将语言对象国的文化带到校园、带入课堂,促进中外学生交流。例如举行东盟文化节,利用文体娱乐竞技比赛等活动将中外文化和谐地交融在一起。

  四、结语

  云南省与东盟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云南省各高校应该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发挥区位优势,培养适应全球化发展需求的东南亚各非通用语种人才。

  参考文献
  
  [1]周桂萍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人才培养现状与对策[J].东南亚纵横,2009,(12):66-70.
  [2]何红梅 . 努力培养中国—东盟高素质人才——专访广西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古小松[J].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81-83.
  [3]陈慧.中国东南亚语言专业现状及发展趋势[J].东南亚纵横,2007,(3):72-75.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