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教育论文 > 高等教育论文

分析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及研讨高校“产学结合”的现状和完善

时间:2014-04-02 来源:未知 作者:学术堂 本文字数:4582字

论文摘要

  1、马克思主义实践观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马克思的实践思想经过逐渐发展、经历了从精神上的实践到生产实践的过程,最终沉淀形成了科学的实践观,即实践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是主客体之间相互作用使人类生存、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

  马克思认为“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造无机界,证明了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也就是这样一种存在物,它把类看作自己的本质,或者说把自身看作类存在物。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也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 ;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说明了人类的实践活动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着本质的区别,说明了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在意识支配下主动地、有目的地从外部环境中获取物质资料,并在获取的同时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这种实践活动是在认识世界的客观规律的前提下利用客观规律,实现人类自身的需求并使客观世界在人类需要的前提被改造。因而,实践是人类特有的对象性活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出人类的实践活动虽然受到自身意识的支配下,但它是一种物质性活动。这种物质性体现在实践的主体是人,实践的对象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实践的手段是各种工具和设备 ;而且,实践的发展程度受到客观条件和客观规律的制约,人类只能在现有的条件和事物相应规律的前提实践。因而,实践是一种物质性活动。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出人类的实践活动是历史进程。因为,社会是人类的社会,人类是社会中的人,人类的实践活动就构成了社会的实践活动,即人类中的每一个个体的人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实践活动,所有人的实践活动就形成了整个社会的实践活动,而人类就是在这种不断的实践活动中一代一代地延续发展,这个发展过程的沉淀就是人类历史的演进过程。

  2、我国高职院校的“产学结合”教育模式现状及其问题

  我国高职院校的“产学结合”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实施先学习后实践这样一种教育模式,目的是提高学生对社会与生产的适应能力,实现高职院校培养出的技能型人才与社会对相应专业人才的需求直接接轨。我国高职院校的“产学结合”经过多年的实践,取得了积极成果并体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高职院校的“产学结合”

  既体现了高职院校根本任务的要求,即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达到了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实践综合能力的目的 ;又实现了高职院校对专业教师素质的要求,即高职院校的教师应属于“双师型”,达到了提升师资队伍整体实力、院校社会声誉的目的。但是,高职院校的“产学结合”教育模式在取得积极成果与表现出良好发展势头的同时,显现出若干问题。

  (1)我国高职院校“产学结合”教育模式的主要表现形式。

  1)校内实习基地形式。高职院校从相关专业的角度出发,与相应的行业、产业内的企业合作,双方通过签订协议实现“产学结合”的一种形式。具体而言,就是高职院校在校内为签订协议的企业提供生产基地与设施、设备,相应专业的在校学生作为实习工作人员,由企业派出人员到校内生产基地现场进行生产管理与指导,同时学校选派相应专业的教师参与生产过程的管理与指导的学习。例如,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的电子商务专业的“产学结合”教育形式就是典型的代表,该专业拥有校内实习基地电子商务孵化园和天猫小邮局,该专业按照“2+1+1”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要求学生在校期间应获得“2(”两种或两种以上)与电子商务相关的职业资格证书、开设“1”家淘宝店铺、服务于“1”家诚信通会员单位,加强学生实战能力,学生创业项目屡获全国大奖,创业项目月营业额可达 30 万元。又如,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的物流管理专业的“产学结合”教育形式又是一例典型的代表,该专业拥有校内实习基地圆通物流连锁店,直接为学生提供了上岗实习工作的机会,实现了在校学习和未来就业的直接接轨。

  2)校外实习基地形式,即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形式,包括两种形式 :“订单培养”和“企业实习”。“订单培养”这种形式是指高职院校在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过程中,寻找相关专业的行业、产业内综合实力较强的企业,学校和企业共同研究决定学生在校学习的具体内容,以企业对该专业人才需求的具体要求作为院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标准,企业为学生在校学习提供财力支持,学生第三学年即在企业进行实习工作,毕业后作为企业的正式员工。这种形式将企业的人文环境融入到学生在校的学习过程中,实现了企业“未来员工”的真正在校培养,实现了以工作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例如,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的酒店管理专业的“绿洲大酒店订单班”,就是从星级酒店的前厅接待、客房服务、楼层管理、大堂管理、餐饮服务与管理、咨询工作以及酒店商务部门从事洽谈业务、对外联络、信息服务等工作岗位的要求出发,完成学生的在校理论学习,第三学年在绿洲大酒店进行实习工作,毕业后转为酒店正式员工,绿洲大酒店给每位学生提供 5000 元的学费资助。又如,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的物业管理专业的“万科物业订单班”,就是从商场、住宅社区、餐饮场所、商厦、写字楼等场所的物业管理服务工作的具体要求出,完成学生的在校理论学习,第三学年在万科物业公司进行实习工作,毕业后转为万科集团正式员工,万科物业给每位学生提供一年的学费资助“。企业实习”这种形式是指高职院校与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企业为学校相应专业的学生提供第三学年进行实习工作的机会,这种形式是目前各高职院校的校外实习基地的基本形式。学校参考企业的需求,以整个行业、产业对相应专业人才的需求为导向完成学生在校的理论学习,第三学年学生在企业进行实习工作,毕业后学生与企业双向选择决定“去”、“留”。

  (2)我国高职院校的“产学结合”教育模式在运行中显现出的若干问题。

  1)校内实习基地的“限制性”。由于受到长期以来传统办学理念的影响,高职院校对校内实习基地这种形式的重视程度不够,各高职院校对校内实习基地的投资建设力度有限,因而,校内实习基地的规模很有限。同时,我国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致使忽略职业教育中校内实习基地的建设的现象很普遍,因为,我国高职院校的生存,就目前而言不是以市场需求为依托,没有把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技能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致使部分高职院校没有相应专业的校内实习基地或是有校内实习基地而资源供应很有限。此外,高职院校自身的综合实力较弱,缺乏既有厚实的理论基础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双师型”的专业教师,决定了校内实习基地建设难以达到较高的水平。

  2)“订单培养”的“局限性”。这种“产学结合”的教育形式是以岗位设置为导向,将理论教学与从业实践融为一体,需要高职院校和订单企业保持畅通的、良好的、有效的沟通,具体而言,需要高职院校相应专业的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就学生的培养过程保持全方位的交流。但是,目前各高职院校负责前两个学年的在校教育,而将第三学年学生的实习工作管理交由订单单位,不能很好的实现学校与订单企业对学生进行协同培养。因而,订单企业与学校在学生的培养分工上的分离性,造成订单培养的学生不可避免的带有理论学习与从业实践之间部分脱离的局限性。

  3)“企业实习”的“形式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企业的目的是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作为校企合作的企业,遵循的依旧是这个目的。因而,企业不可能把与高职院校的合作列上日程。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说,多数校企合作的企业愿意接收合作学校的学生作为实习生,此时的实习学生基本扮演的是“廉价劳动力”的角色。从学校的角度来说,只要有实习单位接纳学生,学校就完成了第三学年的实践教学任务。因而,不论合作企业还是学校,双方都把“企业实习”形式化了。

  3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指导下的高职院校的“产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改进与完善

  (1)以实践是人类有意识、有目的、能动的活动为指导,研究改进与完善高职院校的“产学结合”教育模式。

  “有意识、有目的、能动的”活动指出,高职院校的“产学结合”教育模式,需要两个主体即学校和企业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效的“产学结合”教育模式,应是高职院校与企业充分协同合作,发挥校企双方在这种教育模式中的不同职能作用。这就要求 :

  第一,高职院校应从“产学结合”教育模式所需的师资力量出发,培养一批理论知识结构全面、相关专业实践经验丰富的“双师型”教师,体现出对“产学结合”教育模式的重要性程度的认识。

  第二,高职院校应完善校内、外实习基地的建设和管理,加大对校内、外实习基地的资金投入和管理人员的投入。特别是加大校内实习基地的人、财投入,为学校自身的长远发展打下基础。加大对校外实习基地的投入,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到“产学结合”教育模式中来,强化学校在教育行业的竞争地位。

  第三,企业应充分重视“产学结合”中“学”的重要性,也即学生在高职院校期间的校内教育。企业应从自身的人才需求出发,汇同合作的高职院校共同开发学生在校内教育的课程体系,实现校内教育以未来企业工作岗位的作业任务为导向,提高学生的从业能力,实现企业所需人力资源的培养。

  第四,企业应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加强与合作院校的沟通交流,争取为本企业引进所需的专业人才。

  (2)以实践是一种物质性活动为指导,研究改进与完善高职院校的“产学结合”教育模式。

  实践的物质性指出,高职院校的“产学结合”教育模式需要合作双方的实际行动而非精神支持。“产学结合”从某种意义上而言,应是高职院校与合作企业的双赢。这种双赢的实现,需要相应的物质保障。第一,高职院校应积极地组织相关专业的专家、教师持续地参与企业实践,以保持“产学结合”教育跟上行业的发展步伐。

  第二,企业应将与高职院校的合作提上日程,对合作加强管理与投入,实现这种合作是为“企业输送合适的专业人才”。

  第三,高职院校和企业应建立“产学结合”教育模式所需的信息管理数据库,向社会进行宣传,高职院校借以实现“产学结合”教育模式的推广,同时提高学校自身的综合实力和社会信誉度,企业借以提高社会知名度。

  (3)以实践是历史进程为指导,研究改进与完善高职院校的“产学结合”教育模式。

  实践的历史进程性告诉我们,改进与完善高职院校的“产学结合”教育模式是一种社会性的任务,是高职教育的发展规律的体现。这就要求政府有所作为 :

  第一,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利于高职院校的“产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健康发展。政府应发挥宏观调控者的作用,不断健全高职院校的“产学结合”教育借以健康发展的制度保障,明确高职院校和相关专业的行业、产业内的企业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第二,政府加大对高职院校的“产学结合”教育模式的财政性支持。例如,目前很多高职院校的校内实习基地冠以“政府资金支持项目”。

  第三,政府应实施相关政策鼓励高职教育的“产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发展。例如,对于积极地参与高职院校“产学结合”教育模式的合作企业,给予一定税收优惠政策,或是给予企业贴息贷款、财政补贴、立项优先等方面给予优惠的政策,借以吸引更多的企业参与高职教育事业。又如,对没有参与“产学结合”的企业施以惩罚,责令其缴纳一定比例的教育经费,并由政府将各行各业的企业此类教育经费进行统筹划拨给各高职院校些,以完善各高职院校的“产学结合”教育模式。

  第四,政府应加大高职教育改革。目前,很多高职院校逐步认识到“产学结合”教育模式的重要性,但在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下,这种认识没有落实到位,关键原因在于传统的教育模式并没有影响其生存的空间 ;因此,需要政府推动教育改革的步伐,迫使高职院校将这种认识通过相应的行为落实到位。

  综上所述,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指导,改进、完善高职院校的“产学结合”教育模式,是顺应高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这样的必然趋势的可靠保证,是新时期高职教育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有效保证。

参考文献

    相近分类:
    • 成都网络警察报警平台
    • 公共信息安全网络监察
    • 经营性网站备案信息
    • 不良信息举报中心
    • 中国文明网传播文明
    • 学术堂_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