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服装设计论文

日本传统服装设计中的“禅”意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12-30 共8370字

  第 2 章 日本传统服装设计中的"禅"意

  有些西方的学者甚至是认为日本传统文化和日本人的民族性格就是"禅".这种文化性格的形成与传承是基于其国家自身的地理环境和历史的基础之上的。首先就是日本位于亚洲板块的最东部,也被称为日出之国,四季的雨量充沛,气候温润,森林茂密,呈现出来一派悠悠然的绿之韵,清爽的空气之中还带着几分湿润,雾霭是时常会有的,总是会营造出一种朦胧委婉而变幻莫测的景象,日本列岛就是这样融合在这柔和的自然怀抱之中,因此日本人在这样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与风土气候的条件下加之其所信奉的以尊重自然的原始自然观为教义的神道教,即崇拜信仰太阳神、树神与自然神。在这二者的相互影响下逐渐发展形成了人与自然相互融合而不可对立的关系,这正如禅宗中所追求的"天人合一"一样,其二者之间有着极大的相通性。

  禅,佛教名词"禅那"的略称,意译为"思维修","弃恶"等,通常译作"静虑".

  禅宗作为中国佛教派别的一个分支,由南朝宋末菩提达摩由天竺来华授禅法而创立,后分为很多派别,南宋以来,唯临济,曹洞两派盛行[1],且流传到日本,在当时受到幕府的大力支持和保护,因而得以快速的发展,逐渐便对其生活、文化的发展带来了影响,直至深入日本民众的日常生活和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深深影响着日本人的心理结构和人生态度,而且还对日本人的审美情趣、文艺创作等等都影响至深,逐渐形成了日本所特有的审美情趣,譬如不重形式重精神、不重繁杂重简素、不重热烈重闲寂等等,这些形成了日本文化的核心,由此可以看出日本文化和日本民族的性格与"禅"的性格是并存且融为一体的。在这种本民族因素与禅意思维的相融合之中孕育而生的空寂,闲寂便成为了其主要的审美观念。"空寂"的含义是指幽闲,孤寂;"闲寂"的含义是恬静,寂寥,它们二者表达的是一种非常近似的感情状态。日语中的"寂"主要是传达的是以悲哀与静寂为基础的枯淡和简朴、寂寥与孤绝之美,这全都是属于主观感受上的东西,单纯的表达情感,与禅宗精神有着很深厚的关联,都带有着精神主义和神秘主义的色彩。

  "空寂"是以幽玄为其基调,内在蕴含着苦恼之情,更具有情绪性,多用于生活艺术上,"闲寂"则以风雅为基础,其充满寂寥之情愫,更具有情调性,多用于表现艺术之上,它们二者之间存在的差异是非常微妙的[25].空寂与闲寂二词作为日本艺术美学理念的语言,其意义是非常暖昧的,只可神会顿悟不可言喻直述,尽管如此,空寂和闲寂二者还是拥有其各自的不同发展轨迹,也有着各自所蕴含的独特的审美思想。单就空寂的形成来说,可以追溯到万叶时代,最初是用来表达爱情、亲情、友情或是烦恼、悲伤或沮丧、绝望的情绪,到了平安时代后期便发展成为了反映对生命受压抑的不满和忧郁,但是又无可奈何的沮丧心情,这种空寂的生活感情,具有更广泛且更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一种近乎于悲剧的美,到了巧世纪东山时代,日本文化以空寂作为美意识的的主流,在各个艺术领域构建起了空寂的幽玄美的世界,能艺大师世阿弥也将其发展到自觉阶段,空寂的幽玄不是仅仅局限于感观上的美,而是发展到成为一种精神性的内在的美,进而将空寂中的幽玄推向了禅宗之中所主张的无的意境,达到了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超越意识的幽玄世界。这里所指的无,不是指什么都没有的状态,而是作为超越了有与无的对立的绝对无而存在的状态,也就是指"无"是最大的"有",是产生"有"的精神本源,这种幽玄的极至境界,就是要达到无相之束缚的奔放自由的艺术境界,让人在无形的空间和无形的表象之下,想象其无限的空间和情感的表达,营造成一种静谧、寂的氛围,从而达到幽玄的无的美学境界。由此在禅文化所影响下,加之其自身因素而逐步形成的空寂与闲寂便成为了其艺术美的重要理念。

  故日本人所特有的温婉、哀愁、闲寂的独特精神气质都是禅宗文化对其深厚影响的充分体现。它所拥有的魅力就是在于美丽与破灭、永恒与变幻、混沌与虚无、简淡与空寂。服装作为一种必不可少的文化形态,而且作为日常生活文化--衣,食,住,行中的首位而言,它的形成与发展不可能凭空而生,日本传统服装就是深深的根植于其所特有的社会背景文化意识之上的,其所蕴含的"禅"文化更是耐人寻味,所谓禅意思维在日本传统服装设计中的导入是从其本质的思想意境着手,对禅宗的思想进行深入理解领悟并加以运用,从精神层面的高度去理解把握。正如日本传统和服,极简的裁剪方式,自然物象的纹样,素雅的色彩,加之束腰时所产生的自然之褶皱,在这一裹一系之间便营造出尚简,淡雅,平和的意境,也正正是"禅"宗思想的部分外在体现。

  2.1 "物哀"在日本传统服装设计中的整体体现。

  佛教由中国传入日本之后,极大地影响着日本的文化。无常的观念渗透进了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慢慢形成了"寂"与"侘"两种最具有代表性的审美意识。"侘"是指静谧、朴素、幽雅之美;"寂"是指空寂、淡雅、古雅、精练,含有经过沉淀后所散发出的痕迹等意义[9].这看似简单的两个字却形成了一个广大的宇宙观与美学系统。这个美学系统中就包含着日本美的基本特征"物哀"[13].

  "物哀"观作为日本人的美意识的中流砥柱,融贯于日本的各个艺术领域,如日本歌舞伎就具有着物哀的悲剧意识,他们在表达悲哀的场面时,与中国乃至欧洲等地的戏剧所惯用的悲痛欲绝来表现其悲哀之深重有着巨大迥然的差异,它则是多采用静寂的忍受着悲伤的动作,让观者从更深的层面去感受这个场面所表现的悲哀的情绪,让观众用心灵去领悟这种悲哀美的存在,激起其更大的悲悯同情之心,具有更加强烈的艺术感染力,"物哀"除了作为悲伤的解释外,还包括"哀怜、同情、感动、壮美"的意识,是以一种朴素而且深厚的情感态度作为同情的基础,是一种纯粹、枯淡、朴素、寥寂的意识。固其所特有的悲哀感情,决对不是对外界的自然压抑毫无抵抗之力而所表现出来的哀感,它是经过艺术锤炼得以升华的一种独特的美感,因而物哀观便成为一种纯粹的审美意识,一种规定日本艺术的主体性与自律性的审美形态,这就是通常所被称作悲剧的美之所在,物哀的感情也就是悲剧的感情,物哀是以对客体抱有着一种朴素而且深厚感情的态度作其重要基础的,固其所传达出来的内在心绪是非常静寂的,"物哀"作为日本美的先驱,在它的发展过程当中,自然的形成了其所蕴含的静寂美的特性,成为空寂和闲寂的美的基调。物哀,空寂,闲寂这三种精神所相通的特殊形态的艺术美大大地拓展了日本民族其固有的美意识以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艺术深度。

  由于"物哀"其本身主要不是实在的物,而是人感受到事、物中所包含的一种情感精神,一种由"物"像而发所营造出来的意境之美,这种意境此时已经不是自然本身,而是对自然的心象化,一种超脱了自然的境界,是心灵化,虚拟化的精神自然,是心造的境界。它是以空间境象作为基础,通过感观对主观境象的把握和营造从而达到那种"情景交融,意象相通"的境界。所以说它与禅宗中的"空灵说"也是有着相通性的。

  所谓"空灵说",禅宗所讲究的是其顿悟性,通过渐悟或顿悟的方式,抛其表象的迷惑于束缚,发现感悟其本心,将自身融进自然万物之中,与此同时自然万物瞬息万变的情感也融进本心,也就是说"人既在宇宙之中,宇宙亦在人的心中"[2].这种物我合一感悟自然瞬息万变,从本心与之产生共鸣的情感也同样深深影响到日本人的审美意识,如同《源氏物语》中所描绘的那样,看到残败掉落的樱花,便与之产生共鸣,借物抒情,将对樱花凋落的瞬间美的视觉感官转变为了视死亡为人生之极点的行为,视破灭的刹那为最美的极致,故不惜在这美的瞬间以求得永恒的静寂[4].这种感伤,空寂,平和,喜残,以死为美的审美意识也正是对物哀观的充分体现。

  2.1.1 明心见性。

  "明心见性",即清除各种繁杂的俗念,回归自然,回归生命的本身,摒弃掉尘俗与浮华对人本性的掩盖,所谓"心外无法"便是以"自然无事"之心对待人生中的束缚,从而获取彻悟的自由,体现其出本应有的清净与无善无恶、简单至极的本性,从自然中来再到自然中去,进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如若心中能无外法,则明心即可见真性,这就是禅宗中所追求的自我精神解脱为核心的淡泊,自然的生活情趣和人生哲学。

  日本艺术追求的简朴、淡雅的意境,甚至于那些离群索居的艺术家们所追求恬静的思想,更是禅学所认同的能够表现心灵意境的原则,由此日本民族所追求的就是在空寂境界中,致力于简淡的富饶和体会简朴中的美感所传达出来的素朴精神[8]
.基本上日本传统美学在艺术的表现形式上是异于西方的观点,它主张美术与工艺说的无差异,艺术与生活不相脱节,换言之也就是日本所主张的艺术表现形式并不是诉诸于富丽的殿堂中,反而是与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并执着于对素朴之美的欣赏且遵循素朴的精神,从而传达出一种谦逊的、内敛的、干净的、质朴的意象,这种素朴精神是以自然为基础关心与自然的和谐之美,形成了东方美学所特有的独树一帜的设计品味,这就是日本所特有的东方文化美学形式,它的美是在岁月沉淀之后无以名之的自然韵味的慢慢散发熏染,经过岁月的打磨适时展现的独特性灵之美,日本的生活中处处都强调顺应自然,表现自然,与自然共存的意念,其归根结底也就是着重真实且不加装饰的自然之美,这种素朴美学相对于其传统服装设计所体现的主旨即忠于面料本质,呈现朴素,淡雅的品味。正如《源氏物语》"雨夜品评"中描写源氏在贵族青年聚会中的服装那样--"此时他身穿一套柔软的白衬衣,外面随意地披着一件常礼服,带子也不系。"[21]
  
  作为日本贵族的他完完全全有资本去追求、享受富丽的仪容装束,但他却是恰恰相反,这种大处得体,小处随意的着衣,映正射出源氏不为表象浮华、内心闲静的本质,这便是禅宗思想对其深深影响的外在表象。

  2.1.2 有形无形。

  "有形亦无形"当人们的思想能够将有形转化为无形时,也是其自身的一个质的飞跃,这即是冲破了有形的固态的束缚,使思想从有形之中化解释放出来,越过藩篱的束缚捆绑,眼前就会展现出更加广阔无限的天地。禅宗所主张的无的意境,就是达到了有即是无,无即是有的超越狭隘意识的美的幽玄世界,这里所指的无,不是定位在什么都没有的状态之上,而是作为超越了有与无的这种相对立的绝对无而存在的状态,也就是指无就是最大的有,无是产生有的精神之根本,这种幽玄的极至,就是要达到无相的奔放和自由的无限空间境界。

  日本传统服装--和服,其设计就是这种有形亦无形的禅宗思想的完美展现,在看似是千篇一律的长筒形服装包裹下,其服装的形态却随穿着者的人体自成纹理,形成千万不同之形,即在其固有形的表象之下延伸出无限优雅、含羞亦或端庄的无限多形态,正所谓大象无形,大言希声。在无形中,以解构为手段,去除装饰与雕琢,强调在无中的结构与解构之美,将无即是有,有即是无的禅意理念发挥到极至,以无映衬有,给予人无限的想象空间[25].

  2.1.3 一即是多。

  一即是多,其所表述的是一种简淡的境界,是一种相似于直白却又不完全相同于直白的表述,它是种简约但绝不失雅致的风情,不是点和线的矫揉造作。又亦如和服,简洁的直筒外形,虽没有华丽的曲线,没有复杂的拼接,但却能营造出万众不同的风情--温婉、雅致,迷人、缭绕……日本传统审美意识从整体上来说,是以柔和简素作为其外表,在其内里却蕴涵着深刻的精神性,这是由于其自身淡雅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禅宗的简素精神的深刻影响而形成了其简约、淡泊的性格,这反映在艺术设计上则呈现出结构简约,色彩淡雅,意味恬淡的状态。总而言之简单是一种构成,简而不单则更是一种境界,这种在简素中求其美的艺术思想使日本的设计没走进弯路,在少而精的简素风格中、在最纯的自然理念中、在最大的简约素朴中展现其臻于极致的美,固其简素是升华后的美,是复杂的更高境界,日本传统服装正是传承了这种简素美的真谛,那种宁静素朴的精神通过服装自然的流露出来。

  2.1.4 娑婆之境。

  娑婆本是指人的世界,即是永远存在着缺憾而不得以完美的俗世,即便有看似完美的表象,也会如昙花一现般,转瞬即逝,只能是用来蒙蔽那些世俗的眼。禅学认为不完全的形态与瑕疵的状态才能更多的表达出其自身的精神特性,并由之衍生出无限的可能性,激发出更大的想象空间,而完美的形式反而容易使人只注意形式本身,而忽视了更为重要的内在精神。

  日本因自古受禅文化的渗透,因此便有着喜残的审美观,同时也包括了其所处的地理环境等因素,日本由于所处板块和破碎的地形,以及地狭人多等客观条件影响,这使得日本民族长久以来都遭受着天然的灾害,使得民资的忧患意识深厚,因此对生活的态度逐渐形成轻永恒重瞬间,轻圆融喜残缺的观念,正如他们对樱花的爱怜一般,是因它的开花急速,凋谢骤然的顷刻之美,他们认为完美的东西不会维持永恒的长久,固追求完美是不切实际的想法,因此转而欣赏这残缺的事物,认为这其中才有更多余韵给予人冥思。这种美学观念,所强调的不是完整的状态,也就是在事物不足或者不完整的状态之下,借其缺拙来表现美,因其中掺有瑕疵,残缺或不完美,才有空间去感受不足之处,并进而延伸领悟其物本身的精神,可借由使用者与物之间的接触自由感悟挥洒,将其中的不完整加以完成,因此便形成了不完全中的自体完全呈现。瑕疵美学的形成与其民族固有的文化性格是息息相关的,仔细体会便能觉悟到其中的禅意,一如禅宗所追求的花未全开月未圆的悠远境界,花开便意味着花落,月圆则意味着缺损,毕竟太接近完美的东西总令人觉得那么不切实际,且已到达终极的状态没有可再发挥改进的空间,反观那些具有瑕疵的事物,则更加具有人性的气息,毕竟凡人一定会有所缺憾,但这个缺憾却预留出了一个广阔的空间,拥有再一步增进的余地,以这样的理念欣赏艺术作品,会发现太过制式与工整的作品虽然完美,但却缺少了一丝人性的气息与活力,反而是有些不完整表面处理的创作,能让人感受到其无限的生命力在此蓄势待发,因此瑕疵并非是缺陷,而是从不完整中衍生出的无限的可能性,进而演绎成最完美的意识形式,设计一如人生,人生的缺陷也正如瑕疵美学,是在不足之中无限转圜的过程。就如和服不喜配饰一般,恰恰是缺少了这看似完美的点缀,才渲染出了它淡雅的精神情调,它因"残缺"之后所呈现出的美更有其独特的韵味,这种"不完整"的朴素、淡雅映射出了女人矜持羞涩的美,不浮夸,不张扬,淡淡地,让人回味无尽。

  2.2 "禅"意在日本传统服装设计中的具体体现。

  日本淡雅的自然地理环境以及禅宗的简素精神,对于日本人的审美形成可谓是影响至大,日本艺术从整体上说,以柔和简约含蓄作为其外表,内里却蕴含着深刻的精神性的东西。

  如日本传统服装和服,无论是从款式到纹样乃至色彩,都是非常简洁、明快、平实单纯的,映射出其所蕴含的悠淡、古雅的空寂之美,它的美的体现之一就在于其所利用的生态自然形象与自然色,自然物的形象 ---- 自然中万事万物的形态。自然色 --- 素雅色。日本民族自古就崇尚自然,崇尚简素,对四季的色彩变化、植物世界的色彩变化都有着极其细腻的感受。其美的体现之二在于它所让女性散发出的韵味美。众所周知,日本女人在身着和服走路时步幅很小而且有些类似于小跑,颇具有中国"三寸金莲"摇曳之美的神韵。由于步幅小,头部也有稍微颔首,尽显出女性的矜持羞涩之美。其美的体现之三在于"藏".和服领子,袖子,下摆摒弃了其他服装乐于表现的女性线条美的特点,但这并没有使得和服显得保守亦臃肿,相反这种"藏"恰恰使美与性感若隐若现,同时,没有刻意的显露肢体更使女性显得端庄矜持,让人陶醉于一种出淤泥而不染,不可亵玩的高洁之美。

  2.2.1 日本传统服装设计的结构特点。

  鉴于日本古代女人,她们身材大多矮小,腰粗而且腿不直,从视觉上看很难称之为美,然而穿上传统的和服就大不一样了。和服成直筒结构其全身上下只有用一个衣带系住,但其奥妙之处就是在"一裹一系"之间。裹出了修长的身材又系出了婀娜的身形,遮去了不足之处。也正是因为如此,很多人也认为和服文化就是包裹中文化[12].

  从和服的结构看,属于平面裁剪,服装构成几乎全部是由直线构成,即以直线创造出和服的美感。把东方人的审美观念融入服装款式中。例如东方人以含蓄为美,借以宽衣大袖的剪裁形式掩盖躯体,在这种几乎没有曲线的剪裁中,只是在领窝处开有一个 20 厘米的弧形口子,上领时将多余的部分叠在一起。如将和服拆解,便可以看到用来制作和服的面料,仍然是呈现出一个完整的长方形。由于和服的裁剪以及制作具有上述特点,所以在量体裁衣的时候比较自由方便。在制作和服的过程中,较少会被人的体型所左右,高矮胖瘦不同的人,即使穿着同一个尺寸的和服,也很少会给人带来衣不合体的印象。因为它是可以因人而异,在腰间随意调节尺寸。和服虽然基本上是由直线构成,穿在身上呈直筒形,缺少对人体曲线的表述,但它却更能显示庄重、安稳、宁静,符合日本人固有的气质,是一种自由穿着的构造。最先的和服在《魏志·矮人传》曾有这样记载:"用布一幅,中穿一洞,头贯其中,毋需量体裁衣。"后又因受到中国唐朝服饰的影响而有所演变,直到室町时代最终定型至今。固和服这种结构的设计与受禅宗影响而形成的传统的"佗"思想有着本义的相通性,一种追崇朴素、天生固有的形态意识,不用繁琐的拼接,没有多余的缝合。

  2.2.2 日本传统服装设计的面料特点。

  据《古事记》、《日本书记》、《埴轮书记》以及《古语拾遗》等文献的记载,日本上古时代的服装多采用原石植物纤维,诸如麻布棉粗布,藤布,科布等天然材料制作而成。奈良时代的织物种类很多,有绫,锦,罗,纱,绸,绢等,其中最着名的就是鹿胎绞。到了日本平安时期,社会上已经开始出现了棉式的和服。当然面料是丝绸的。丰臣秀吉侵略朝鲜以后,日本便开始从国外进口棉花,到了日本江户末期,日本庶民也可以穿棉布和服了。总体来说日本传统服装面料一般多选用的是棉布,真丝和绸缎。

  2.2.3 日本传统服装设计的色彩特点。

  自古日本人在禅宗"空"、"无"的思想影响下就喜爱、欣赏简素、清淡之色,崇尚自然事物及其植物生命的原色,崇尚水的清纯无色。但在受到中国审美文化的色彩美的影响之后,转而喜好错彩镂金、浓艳夺目的色彩之美,这表现在花团锦簇的武士服装和装饰辉煌的宫殿及器物上[44].直到江户时代,禅宗思想及崇尚 "无"的淡泊境界促使日本人的审美趣味又重新返归到欣赏自然色之上,并由对素简的自然色的欣赏,发展了对"晕色"、朦胧色的欣赏。在用色上就是追求一种经过岁月的沉潜所呈现出来的褪色,阴暗且带有灰色等锈色的痕迹,形成一种浑然天成且难以言喻的洗练之美,他们认为这种朦胧的,阴暗的,内敛的色彩乍看之单调,但实则绝非单纯,它的色泽明暗,非常复杂而且微妙,并且不时地在变幻着,从素淡中可透视出其隐晦的光彩。其色彩所带来的意境也恰恰呼应了空寂,幽玄的禅学世界幽玄而曼妙。这种色彩美渗透到了日本文化的方方面面。如:松尾芭蕉的俳句中也充分体现出了这种色彩美: "阵头云如烟,一朵一朵又飘散,清辉月满山。"由此便可得知,日本民族对色彩的审美意向不仅源于对生命的审美意识,也源于日本禅宗思想的影响。所以在用色彩表现这种思想意识同时,所必须的是能构成那种精神性的色彩意向的颜色,以及确实能够传达到看者内心最深处的配色方式,如对四季的色彩变化和植物的色彩变化,都有着极其细腻的感受。像是春天的嫩黄粉绿,秋季的橘绿橙黄,夏天葱郁油绿,冬天的晶莹透白,这些都充分展示出日本对自然色之美的崇尚.

  2.2.4 日本传统服装设计的图案特点。

  其传统服饰中的纹样崇尚的是一种"自然之趣",认为"自然美"比"雕琢美"更具高尚的形态意识美。这种观念是根植于其本民族禅文化的基调之上的。传统纹样的雏形最早可以追溯到绳文时代[38].首先这些纹样大多是源于日本岛民对大自然的崇拜和信仰,带有明显的地域特性,它们多以自然物为装饰题材和手段创造而成,弥生中期开始流水纹,波状纹,扇纹,旋螺纹等纹样,由此旋转式的纹样逐渐形成发展起来,之后这些纹样经过演变与发展,逐渐出现在日本的服装之上;其次由于日本民族生活在富有四季特色的自然风土环境之中,自古以来接触、观察自然界的变化,渐渐领悟到自然的美妙,慢慢便把自然融进生活,所以很早以前的服装纹样就取材于自然风光,从不同的季节变化里吸取灵感来表现自然的美和纤巧,其中季节感浓重的植物被运用的最多。春季便多以樱花和梅花作为设计的主题,夏季则是以清凉的色系为主,采用菖蒲,水草且加以嬉戏的鱼儿和浪花;秋天采用菊花,秋草等;冬天雪景和盎然挺立的松柏被较多的运用。这种以大自然为对象的花卉写真其本身就是美丽的图案,有着工艺的美与图案的美的双重语意,被如此夸张变形的运用到了和服之上,这也正是对自然神韵的由衷崇尚。

  日本传统和服纹样之中还有一类特殊的纹样,它不是直接采取现实中的景物作为纹样的素材,而是借用文学作品中所描述过的情节,场景,意象,通过提炼,萃取进而想象出来的一种典型的象征图形。同时将文学作品中的诗词置换成服饰色彩。这就是所谓的"文艺纹样"譬如根据《源氏物语》中一些章节描写而提炼设计出来的"进江八景"纹样--落雁、暮雪、晚钟、夜雨、夕照、晴岚、归帆、秋月。借这些纹样寄托了人忧郁、孤寂之情,不禁生出落寞伤感之意境,耐人寻味。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