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堂首页 | 文献求助论文范文 | 论文题目 | 参考文献 | 开题报告 | 论文格式 | 摘要提纲 | 论文致谢 | 论文查重 | 论文答辩 | 论文发表 | 期刊杂志 | 论文写作 | 论文PPT
学术堂专业论文学习平台您当前的位置:学术堂 > 艺术论文 > 服装设计论文

中国古代色彩文化及“黄”字考

来源:学术堂 作者:姚老师
发布于:2016-04-15 共4017字

    本篇论文目录导航:

    【题目】我国古代不同时期服饰的黄色探究
    【第一章】我国每个时期服饰中的黄色配色研究绪论
    【第二章】中国古代色彩文化及“黄”字考
    【第三章】中国古代黄色染料染色概况
    【4.1  4.2】先秦时期与秦汉时期黄色的地位及色名
    【4.3】唐宋时期黄色的地位及色名
    【4.4  4.5】元明清时期黄色的重要性及色名
    【5.1  5.2】先秦与秦汉服饰中的黄色配色分析
    【5.3】唐宋服饰中的黄色配色分析
    【5.4  5.5】元明清服饰中的黄色配色分析
    【结论/参考文献】古代不同朝代黄色配色特征研究结论与参考文献

  第 2 章 中国古代色彩文化及"黄"字考

  2.1 中国古代色彩文化

  2.1.1 五色系统

  在中国的数字里,"五"是一个特别的数字。五是中央之数,九是极数,它们是天子显示身份的数字[1],所以才有九五之尊一说。我们的祖先最先创造了五行说,随之而来的是五色、五方、五时、五味、五声。所谓的聪明,指的就是耳朵能辨别五音,眼睛能分辨五色。

  《周礼·冬官考工记》:"画缋之事杂五色。东方谓之青,南方谓之赤,西方谓之白,北方谓之黑,天谓之黑,地谓之黄[2]."青为五色之始,赤为五色之荣,黄为五色之主,白为五色之本,黑为五色之终。

  董仲舒在《春秋繁露·五行对》里说:"五行莫贵于土……五声莫贵于宫,五味莫美于甘,五色莫盛于黄[3]."古人认为上下四方叫做宇,古往今来叫做宙,而中国就是宇宙的中央。所以代表中央之地的土为五行之首,而五色之中也尤以黄为贵。

  古人把五色系统中的青、赤、黄、白、黑叫作五正色,而正色之外颜色的就是间色。间色意为不纯正的颜色,《释名》中有:"紫,疵也,非正色,五色之疵瑕以惑人者也[4]."正色和间色具有严格的主次、贵贱之分,孔子曰:"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5]."意在说明像绀、緅、红、紫这类间色不应为君子所用。《礼记·玉藻》:"衣正色,裳间色[6]."所以《诗经》中的"绿衣黄裳"被认为是有悖于伦理纲常的配色。

  正是由于五色系统把色彩严格的划分等级,被宗教信仰和伦理纲常束缚的色彩观无法自由发展,从而抑制了正常的审美情趣,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彭德才会在《中华五色》里说:"五色系统反对色彩的泛滥,反对色彩的运用只顾赏心悦目,一切超出五色系统的色彩现象都被排斥。五色系统把世界简单化,抑制人性的多样与复杂,使得一切都变得可以控制和可以预测,从而窒息了中国人的独立意识,造就了一切向后看的国民习性[1]."但是对正色、间色的认识有其时代性。先秦时期正、间之分尤为明显。到了秦汉之际,间色和正色的地位变得模糊不分,唐宋之后,间色的紫、绯、绿更是超过了正色的赤、黑、白。出土的秦始皇兵马俑中,袍色多为绿、红、紫、蓝。[2]

  唐朝贞观四年的袍色制度为:"三品已上服紫,五品已下服绯,六品、七品服绿,八品、九品服以青[3]."但是在一些传统的祭祀典礼中,正色任然占据着统治地位。例如天子的衮冕和皇后的袆衣。

  在多数场合,青、赤、黄、白、黑都不是狭义的五种色彩,而是一个较大的色彩范围。例如五色中的"青",就是一个颇具争议的颜色,绿类、蓝类的颜色在古代都可被称为青。

  日本学者清水茂也认为中国古人的"青"字常常可以跟"黑"、"绿"、"蓝"混用[4].所以有学者认为古人用"正色"的概念对广义五色进行限定,也就是说五正色是狭义五色的一种,具体指向色谱段某特定位置的颜色[5].那古人又是以何种标准去衡量五正色呢?《周礼·天官冢宰》中记载:"凡染,春暴练,夏纁玄,秋染夏,冬献功。"郑玄注:"染夏者,染五色,谓之夏者,其色以夏狄为饰[6]."夏狄就是后世俗称的野鸡,野鸡的羽毛就是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而野鸡又是古代五德具备的吉鸟,因此把野鸡作为五正色的染色标准具有其合理性。所以笔者同意肖世孟在《先秦色彩研究》中认为的:中国古代五正色就是以夏狄的羽毛作为其染色标准[7].

  五色系统是是附属于五行理论的副产品,然而这个副产品却探测到了色彩本质的一般规律。巧合的是古代的五色系统与现代西方色彩学家奥斯特瓦德的色彩体系相似,五色就是三原色加两种极色。赤,黄,青近似现代色彩学中的红,黄,蓝三原色,黑、白是两种极色,混合了世界上一切色彩的结果。三原色之间相互混合得到间色和复色,把三原色颜料相加又可得到黑色。我们祖先的认识与色彩的本质正好符合,这不能只简单的说是一种巧合,五色观自身的某些合理性和科学因素的明显存在,是我们祖先超高智慧的结果。

  2.1.2 儒、道两家色彩观

  春秋战国时期,古典美学思想开始启蒙,以儒、道两家为代表的中国古典美学思想已经基本形成。至此,儒、道两家色彩观就始终贯穿于中华民族的色彩审美意识之中[1].

  第一个提出色彩审美的客观标准的应推孔子。孔子主张"礼",终其一生,都在修身复礼,其对服饰色彩的讲究也都围绕"礼"字展开。孔子认为君子应该着青、赤、黄、白、黑五色这样的合礼之色,着间色则是德行败坏。《论语·乡党》曰:"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为亵服[2]".《诗经·绿衣》中"绿兮衣兮,绿衣黄里","绿兮衣兮,绿衣黄裳。"[3]也被用来喻示不合乎礼义廉耻,意思是说作为间色的绿和正色的黄在搭配时,理应是黄衣绿里,黄衣绿裳,黄色为主,绿色为次。而不应该是主次颠倒,违背伦理纲常。

  孔子的"色"是尊卑、等级、秩序的象征色,对视觉色彩的弱化和对"礼"的强调,使当时的色彩体系打上了伦理的烙印。这种体系繁杂、森严的用色制度限制了色彩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色彩的审美与创新。

  若说孔子的"礼"学色彩文化强调了社会的规范性,而忽视了个性和精神的解放,那么道家就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蔑视仪礼,放任自由。道家主张的是色彩的泯灭和个人精神的自由。《老子·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庄子·天地》:"五色乱目,使目不明".从字面上来看是在否定色彩,但从精神实质上来看,是否定阻碍视觉真正享受的心理尘垢。

  老庄提倡的色彩泯灭实质上是一种返璞归真,把视觉体验带来的感官刺激上升到精神的升华。道家谈及色彩,独举黑与白。这种色彩观对中国绘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唐代以后发展起来的水墨画就是来源于此。这种影响不是反映在择色和用色的技术层面上,而是站在哲学的高度,启迪了人们的悟性和思辨精神[4].

  总之,道儒两家各执一词,无论是主张以礼视色的儒家,还是蔑视礼仪,追求黑白世界的道家,这两大中国色彩文化中的主流思想,都对后世色彩观和审美意识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2.2 "黄"字考

  2.2.1 "黄"字的本义

  "黄"早在甲骨文中已出现,出现频率颇大,多以人名、地名出现,作为颜色词使用的有黄牛、黄犬、黄羊等[1].迄今为止很多学者对"黄"字作过训释,主要有以下 4 种观点:

  1、土黄。

  很多古文献中把"黄"解释为地之黄色,《说文解字·黄部》:"黄,地之色也[2]",《论衡·验符》:"黄为土色,位在中央[3]."《周易·坤卦》:"夫玄黄者,天地之杂也,天玄而地黄[4]".从"黄"字甲骨文字形上来看,就像是种了庄稼的土地。

  2、玉璜

  郭沫若认为"黄"的甲骨文乃古玉佩之象形,本义应是璜[5].张常清在《汉语的颜色词(大纲)》中也认为:"黄,本像佩玉之形"[6].

  3、孕妇

  潘峰在《释黄》[7]中认为"黄"的造字符里包含了"人、大腹、女性、禁止性行为",本义应指孕妇。远古时期,人们生活水平低下,孕妇由于营养不良和妊娠反应,往往脸部成蜡黄色。于是人们逐渐把"黄"渐渐等同于黄色。

  4、黄疸

  唐玄之认为黄字是一个会意字,是指得了腹部积水和黄疸病的人皮肤的颜色。"当一个人肚里生虫,形成腹水,同时出现黄疸,皮肤就蜡黄。这种黄疸病人的皮肤就成了殷人黄色的标样[8]."2.2.2 "黄"字的引申含义。

  在以上对于"黄"字本义的探讨中,我们可以知道"黄"字也许原本并不是一个颜色词,而由一个含有黄色的物体发展而来。不管"黄"的本义是指土地、玉器、还是黄疸、孕妇,"黄"字最后都约定俗成了黄色。在古文献中,"黄"字除了常用于表示颜色,还常指代某些含有黄色色彩的事物。

  例如,《诗经·小雅·车攻》:"四黄既驾,两骖不猗",《诗经·鲁颂·駉》:"有驈有皇,有骊有黄[2]."这里的"黄"都指代黄马。成语"飞黄腾达"中的"黄"指神话传说中会飞的黄马,《元史·舆服志》记载:"飞黄族,形如马,色黄,有两翼[3]."《诗经·大雅·旱麓》:"瑟彼玉瓒,黄流在中[4]."这里的"黄"指的是黄酒。"黄"还常指代老人和小孩,《新唐书·食货志》:"凡民始为黄,四岁为小,十六为中,二十一为丁,六十为老。"这里的"黄"指的是幼儿。《诗经·大雅·行苇》:"酌以大斗,以祈黄耇[5].""黄耇"指的是长寿老人,古时人初老叫白发,长寿老人叫黄发,又如黄眉、黄者。

  现代汉语中常把事情失败和计划落空叫作黄了,潘峰在《"释"黄》中说到,远古时期,妇女怀孕,婴儿的出生率特别低,往往容易流产,而"黄"在最初又指代孕妇,因此"黄"由"流产"引申为失败和落空。对于现代汉语中常把"黄色"与色情联系起来,指代那些淫秽、色情的东西,我们常认为是受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是张常清认为:"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时有《黄书》,书虽王佚,但却知该书重在房中之术;(唐)孙思邈《千金要方》'房内补益'有'赤日黄月'之说,则中国古代黄与'性'有关系[6]."《南村辍耕录》中有一条对"黄门"的解释:"世有男子虽娶妇而终身无嗣育者,谓之天阉,世俗则命之曰黄门[7]."说明在中国古代,"黄"字是与生育、性是有联系的,只是古人传统保守的性观念是羞于谈论和性相关的任何字眼的,所以这类信息相对闭塞。李杰群在《"黄色"辨》里提到与其留学生探讨黄色为什么表示色情时发现,美国和澳大利亚的语言中用"蓝色"指代色情的东西,日本用"粉色"、意大利和韩国用"红色"、我国港、台则用"桃色"[8].这些说明,黄色的色情语义并非完全来自外来文化,中国本土文化中"黄"就已经隐晦的和性有关联,到后来与其它文化交汇时,其语义逐渐引申为色情。

  古汉语中"黄"与"皇"、"华"同音,在特定的语境中,意思相同。《诗经·国风·东山》:"皇驳其马,亲结其缡。"注曰:"马色黄白曰皇[1]".《诗经·颂·駉》:"有驈有皇,有骊有黄。"注曰:"皇,黄白相杂的马[2]".《尔雅·释言》:"华,皇也[3]."《礼记·玉藻》:"杂带:君朱绿,大夫玄华。"郑注:"华,黄色也。""黄"与"王"在众多地区的方言中读音相同,例如安徽宿松,江苏泰州,江西安义,湖南宜阳,浙江嘉兴,福建厦门等。在另外的方言中,如甘肃兰州、安徽合肥、云南昆明等"黄"与"华"同音[4].所以这也许是黄代表无限权力与王位的另一个因素。

相关标签:
  • 报警平台
  • 网络监察
  • 备案信息
  • 举报中心
  • 传播文明
  • 诚信网站